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方启智3100103811][汉语言文学1001班]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国人思想上的变革,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解放,那么,为了解放“人”的“人的文学”,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组成都是哪些?它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关键字:人的文学历史背景组成部分历史意义一、“人的文学”的历史背景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腐朽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挽救这艘将倾的大船,近代的国人们先后兴起了洋务、戊戌、辛亥等改革或革命,但它们都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五四先贤们:这些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技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冷静下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思索,他们开始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五四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尽管那些文人信仰的主义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异常相同:把国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想、自主创造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陈独秀,他大声疾呼,号召中国青年以新的自觉迎接新的时代;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地抛弃奴隶依附的旧思想,树立独立自主的新意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其一切言行皆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如鲁迅,他提倡“立人”,希望“沙聚之邦,转成人国。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这匹先驱者的摇旗呐喊成功地在腐朽的旧中国开启了一缕“启蒙”的气息,推动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越来越多的五四作家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自由的扼杀。
然而,人们苦于没有一个足够系统和代表性的体系,来将社会上这些零落的呼声整合成一股变革社会的浪潮。
时代,似乎正在等待着“英雄”的出现。
二、时势造英雄,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五四先贤们说,来一个人给出一套系统的文学救国之路吧,于是周作人在1919年初发表了《人的文学》。
析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析周作人“人的文学”薛婷 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分析了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的概念,此概念是其创作观念的表达。
”“人”即“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在周作人处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象征,即人性是具有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在必然要与个体和群体利益发生关系。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创作观念[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2-011934年周作人出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书中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
其所谓“人的文学”即“人道主义”文学,而人道主义在周作人的理解里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阐明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是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人生而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必然不可忽略其生物性,即周所言的“兽性”,但人之为人其与虎豹豺狼的区别在于除“兽性”之外人还具有社会性,或说“神性”。
在社会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束缚下人的自然性、“兽性”被压抑,而显出道德与秩序,其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调和是人性的基础。
在此前提下人的权利,尊严才应该且必须得到重视。
这样的人性,即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
那么他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文学”或者说“人的文学”必然涉及个体与群体的利益。
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周作人坦言“人道主义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
”从此处可分析首先,“人的文学”是用艺术的方法对个人感情的表达,艺术与创作者个体情感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由于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其视域,其所表达必然是在其“视域”内之物之情,所以创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表达的作品是极具个体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谈龙集》中,周作人提出“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强调的就是文学作品,在情感上,内容上,它的物主格都应是myself,是创作主体独特的,自己的。
浅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人 陛。周作人在《 的文学》 人 一文中强调两点: ①人是从“ 动物” 进化 而来 的; ②人是从 动物 “ 进化” 而来 的。他从生物进化 阐述人性 : 第
一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 文学革命运 动 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 , 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一 五 次空前的思想解 放运 动 , 而文 学革命作 为这一 运动 的组成部分 , 以激进的态度否定 了以封建思 想为其 主导的传统 文化 体系 , 宣扬 了个性解放 、 人性 自觉 、 自由平等 等新思 想、 观念 , 新 为新文 化运 动的深入展开发挥 了巨大作用 。其次 ,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
的文学 ” 来概括新 时期 的文学 , 这是 区别就 文学 的本 质特征 。由 于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 向来忽视个人 的价值 , 而是更 多的发展虚 幻 的神性 , 或者 制定许 多的清 规戒 律去压抑人性 因此 产生 了大量
“ 非人文学” 。周作人极力批判 中国的封建文学认 为从儒 教道家
看来是有划 时代 的意义 。 要建立“ 的文学” 人 首先一点也是最重要 的就是发现人性 , 肯定
程中 , 白 最终成 为 中国现代 民族语言 奠定 了基 础。第三 , 它为 话
打破 中国文学孤立封 闭的格 局 , 建立 了与世界 文学 的密 切关 系。 文学革命完全改变 了对待外来文化 的态度 , 它以极 为开放 的胸 襟
活” 提 出以“ 道主义 为本 , 于人生 诸问题 , 以记 录研究 的 , 人 对 加
违背人性的不 自然的都习惯制度都应受排斥改正。第二 , 比 人应 别 的动物更高深复杂, 而且逐渐 向上 , 有改造生活的力量。因此周作人 认为兽性和神性的结合就是人性 。他要求人从 自然和社会的各种 限 制其 自由 健康发展的束缚 中摆脱出来 , 获得人的本有价值 , 即作为一 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人所应有的人格权利。 .
03-01周作人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一、以“人的文学”放大小品文“人事的评论”功能学的过程,从事文艺的兴趣等,几乎都是在类似的生活环境中走着近似的道路。
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
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文作家。
“五四”运动期间,周作人担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青年》和《语丝》时期的重要杂文作家。
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晨报副刊》和《少年中国》等报刊上发表杂文,收在以后出版的《谈龙集》和《艺术周作人与生活》中。
“非人的文学”、“非人的生活”、“非人的道德”的批判态度和改革要求,是周作人《新青年》时期杂文创作的根本出发点。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再论黑幕》等几篇文艺评论式杂文,是“五四”新文学思潮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
周作人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去革新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人的文学”的著名命题(他说:“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从创作态度和内容等实质问题上划清了新旧文学的界限,从而规定了新文学创作意识和批评意识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直面人生的新文学的长足发展。
在《祖先崇拜》、《感慨》、《随感录·三十四》、《天足》、《资本主义禁娼》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祖先崇拜》写于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之后,比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早半年多,在当时破坏偶像的声浪中,文章对封建人伦关系上的“根本返始”的“倒行逆施”进行挞伐,提出改“祖先崇拜”为“子孙崇拜”的主张。
《 随感录·三十四》比鲁迅著名的讲演《娜拉走后怎么样?》早五年多,其中引述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凯本德关于妇女解放须同“社会上的大改革一起完成”,须以“社会的共产制度为基础”的新颖见解,在当时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探讨中,自有其特别深刻之处。
(完整版)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
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
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
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
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
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
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
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
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
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
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
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
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
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
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
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
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
自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
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
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
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
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
周作人的风物书写与“人的文学”

( 海 大 学 文学 院 , 海 2 0 4 ) 上 上 0 4 4
摘 要 : 作 人 的 文 学 思 想 以 “ 的 文学 ” 核 心 , 他 的 风 物写 , 周 人 为 而 也 可从 “ 的 图 腾 ”、 世 人 “ 相 的描 述 ” 以及 “ 民 文化 的 书写 ” 个 方 面 出 发 加 以解 读 , 中 前 者 是 后 两 者 的 基 础 , 后 两 者 则 为 前 者 的展 开 。 在 此 基 础 国 三 其 而 上 , 作 人 的风 物 书 写 具 有 文 学 与 国 民 的 双重 意 义 , 中我 们 可 以 找 到 周 作 人 的 兴趣 、 质 以及 与文 学 事 功 的 契合 点 周 从 气
文 学 研 究
箝 报 科一L0o o 杭范学 会版 ooc鬲一 州大 一 学■工0 z 霪 师学 社 髓oi一o— 罐 Z一]n n 一 一— C 0no o 与一 一 n tN ,∽ ci了∽i 弓 n ]工0j< z ( m 0
周 作 人 的 风 物 书 写 “ 的文 学 ” 与 人
作 人 的语 境 中 有 着 文 学 / 民 书 写 的 双 重 意 义 。 国
面的, 写人 的平常生活 , 或非人 的生活 , 很可 以供 都 研究之用 。这类 著 作 , 量最 多 , 分 也最 重 要 。 为 我们可 以因此 明白人生 实在 的情状 , 与理 想生 活 比 较 出差异 与改善 的方 法 。 f]P3) 些 尽管 是 作 ” (.1这 1 者年轻 时代 比较稚嫩 的理 想表述 , 但对他 一生 的写 作都起 到了极强 的支持作 用 。 本文 立 足于周作 人 “ 的文 学 ” 人 的理 念 , 察 考 周作 人是 如何 将 “ 的 文学 ” 进 风 物 书写 , 着 人 融 并 重从 风物 文学 所 体 现 出的 “ 的 图腾 ” “ 相 描 人 、世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发表与影响

作者: 白木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28页
主题词: 周作人;新文学理论;人道主义;诸问题;个人主义;重要论文;记录研究;胡适;基本道德;
新青年
摘要: <正>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上发表的《人的文学》,是新文学理论倡导期的重要论文。
它把“那个时代所要提倡的种种文学内容,都包括在一个中心观念里,达个中心观念他叫作‘人的文学’”(胡适语):“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
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所谓“人的文学”是指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而“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即要先“从个人做起’,只有“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爱人类”。
“人的文学”“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的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理想的生活”即是在物质生活
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这是与“忠孝节义”的封。
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为例

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
学》为例
钟观凤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2)1
【摘要】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钟观凤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反思文学史叙述与文学话语的错位现象——以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为例 [J], 陈进武;张光芒
2.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比较——兼谈平民文学的界定 [J], 尹康庄
3.周作人:"平民文学"对通俗文学的超越 [J], 封兰
4.回到文学的“五四”:由平民文学论争探析周作人思想的内倾性 [J], 杨高强
5.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变化 [J], 王芳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摘要: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但出于当时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定等因素,“人的文学”却只是一种空想。
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
五四时期,《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
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中国社会,向来都忽视人个体价值的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产生了大量的“非人的文学”。
作为中国较早觉醒的周作人,,他对文学的关注,着眼点就是对“人”的关注,所以他说:“如今第一步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发现‘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
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
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
周作人认为“人”都“生了四千余年”,却没有发现“人”,表面上看只是可笑,其实质却是可悲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应该够长久了,但对于人类本身的探索往往陷入极端,最终无法确认“人”到底是什么。
周作人是试图通过文学,从文学开始,来提倡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真正发现人的意义。
要真正认识人,发现人,最重要的是能够肯定人性,他是运用生物进化理论从两方面阐述人性的,第一、人和动物具有相似的本能,要肯定这种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以完全的满足,凡是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第二、“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
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
”于是他归结人性是“兽性与人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
”这段话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作人对人的认识,一方面能够正视人与动物相似的本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超越动物的地方,能够有意识改造生活,更加有能动性。
而中国向来没有发现人,是因为中国向来只看重神性,为了发展神性,制造了许多清规戒律,抑制人的本能。
导致的结果是人性的泯灭,使人成为“非人”,使人的生活变成“非人”的生活,文学自然也就成为了“非人”的文学。
所以他说:“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就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
”那么,他对“人的文学”的要求,首先是反对儒教道教对人性
的禁锢,要求文学能够反映出人的灵肉二元,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这人的灵肉二元,合起来才是人性。
而表现在文学上,灵肉二元冲突的文学,便是符合人性的文学。
他在评价《沉沦》时说:“所谓灵肉冲突原只是说情欲与压迫的对抗,并不含有批判的意思,以为灵优而肉劣;老实说来超凡入圣的思想反于我们凡夫觉得稍远了,难得十分理解,譬如中古诗里‘柏拉图的爱’,我们如不将他解作性的祟拜,便不免要疑是自欺的饰词。
我们赏鉴这部小说的艺术地写出这个冲突,并不要他指点出那一面的胜利与其寓言。
”这里,周作人毫不掩饰地表示了他对《沉沦》的赞赏,而原因也特别的简单,小说写出了人性中“灵”和“肉”的冲突斗争,能够完整地写出人性。
而且,他在赞赏小说的同时,又批判了“柏拉图的爱”的那些超大型凡入圣的思想,在周作人的眼里,这些是缺乏人性的,也是不人道的。
可以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在文学上的要求便是要倡导一种人性的,充满人道主义的文学。
而他对这种人性的追求,对人道主义的主张,是有他更为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他希望用文学来改造人,然后能进一步改造社会,最终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如何使文学影响人类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他在《人的文学》中也作了阐述,他说:“其中又可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这类著作,分量最多,也最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因此明白人生实在的情状,与理想生活比较出差异与改善的方法。
”这里,他既要求预设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又认识到当时社会同理想社会的距离,并要求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
这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们同样探讨追寻的一个问题。
而周作人的思索,也是有他独特之处的。
他所要求的人的理想生活,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灵肉一致的生活。
周作人的文学理想看起来是比较完满的,既能用文学改造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发现人的意义和价值,又能够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生活。
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他的文学理想却存在着深刻危机。
因而他终将无法坚持他的理想。
周作人在当时中国社会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应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但出于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淀等众多的原因,他的那种以人道主义为本的理想一产生便包含着深刻的危机,“人的文学”这一理想,在社会现实面前,只能够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