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建筑史_第_1_章1___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古代)01发展概况

思考题
• • • • 秦咸阳的布局特点。 汉朝作为中国建筑第一个繁荣时期的标志? 高足家具形成的意义。 外来建筑文化如何转变为本土建筑文化?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建设
工商业大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 魏大梁、秦咸阳、燕蓟、韩新郑。
一、战国建筑及其特征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高低错落,有的已达两层,以夯土 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建筑环抱, 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如秦 咸阳一号宫殿遗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1.城市
规则:《左传》:“大都,不过参(同叁) 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2.合院
出现了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二进院落,具备 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屋顶已经采用 了瓦。目前挖掘的是祭祀性建筑。
三、周朝建筑及其特征
3.建材
A 陶瓦:瓦的发明是西周的突出成就,制 瓦技术从陶器发展而来,用于改善屋面构造。 B 陶管:用于房屋地基和院落的排水。 C 出现彩绘及雕刻。 D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
5.砖石建筑
主要在佛塔的建设方面出现了砖造佛塔,并 且出现了三种类型:楼阁式(大雁塔)、密 檐式(小雁塔)、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净藏禅师塔)等。其外形已向仿木建筑方向 发展。
二、唐朝建筑及其特征
6.建筑风格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具体表现在斗 拱雄大、出檐深远、气魄雄伟、严整开朗、 无纯粹的装饰构件,构件的形象与加工都表 明了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 系,庄重、大方。
7.门窗及佛龛
门多用方形,方形圆角,圆券形,五边形等。 窗多用圆券形等。 壁龛和佛龛有圆券形、五边形券形和方形三 种。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convertor.doc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
(距今约50万年)岩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
(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
(二)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的: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2、黄河流域的穴居: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
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
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
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
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
4、祭坛和神庙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建筑史发展脉络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ª¡ª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ª¡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最新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 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奴隶社会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发现 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 号宫殿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夯 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 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 封闭庭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 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 和庭院实例。
铁制工具的使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 结构技术大为提高,使得建筑技术水平有了 巨大发展。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 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大块空 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坐盖。可 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 墙房屋。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 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 千年,这是我国已知最 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 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这一实例说明当时长江 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 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宋代城市规划注重布局和整体美感,街道和巷弄规划得 有条不紊。同时,园林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 了以山水园林和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建筑与文化融合
宋代建筑更注重与文化的融合,许多建筑都融入了诗词 、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一种文 化的载体。
元明清建筑艺术特色
古代建筑对后世影响
01 02
建筑技艺传承
古代建筑的技艺和工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传统的木结构建筑 技艺、砖石结构及施工技艺等。这些技艺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仍有着 广泛的应用。
文化符号
古代建筑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代表,许多古建筑成为国家级或世 界级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唐代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布局,还注重与园林的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园林 建筑风格。
唐代建筑传承发展
01
传承方式
唐代建筑的传承主要依靠工匠传承和文献资料,其中工匠传承是最为
主要的方式。
02
文献资料
唐代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文献资料,如《营造法式》、《木经》等,这
些文献对后世的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古代建筑起源与发展 • 秦汉建筑成就与特色 • 隋唐建筑辉煌与传承 • 宋元明清建筑演变与影响 • 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价值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历史悠久,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建筑风格特点
汉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结构严谨、稳定 ,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造方式 ,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