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与中国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中朝中韩关系,一度甚是微妙,然而,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邻邦关系。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商纣的兄弟箕子在商灭亡后成为朝鲜北部国君,周朝承认其国,史称“箕子朝鲜”。

从此中朝开始了长达2300多年的邻邦历史。

从周到南北朝的700年间,朝鲜与中国基本是相安无事。

611—614年,隋炀帝三伐高丽,动用113万军队,三战三败,损失惨重,国力耗尽,激起全国大起义。

618年后,唐朝与朝鲜境内的新罗结盟灭百济和高句丽,唐朝意图控制朝鲜,派薛仁貴建安东都护府。

由于朝鲜人民反抗唐军被迫撤退。

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与唐结成友好关系。

公元918 年新兴地主高句丽人王建推翻了新罗王朝建立高句丽国,高句丽国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再加上部分我国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宋元时期,当时的高丽王朝被蒙古征服并臣服于元朝,高句丽国的几代国王或被元朝使臣控制,或成为元朝皇帝的驸马,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元朝附属国。

970年北宋建立后延续中朝友好,直到993年高丽王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又被迫臣服金国,1231年蒙古灭亡高丽并建立行省,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亡国。

14世纪元朝末年,高丽第31代恭愍王看到明灭元,攻占元大都后,遂决定弃元归明,亲率使节到南京面朝洪武帝朱元璋,并恭贺登基大典。

当时朱元璋斥其重佛轻儒并令其改过,同时赐名曰:朝鲜并赐金印,此为朝鲜由来,朝鲜的意思就是"很少朝觐的藩国"。

后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赐朝鲜王"李"姓,后称为李氏朝鲜或李氏王朝。

1368年元朝覆灭后,都统使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并建立了与明朝的友邦关系。

1591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

中国明朝皇帝万历派10万军援朝,历经8年最终击溃日军,保存了朝鲜山河,中朝友谊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朝鲜国王从此对明朝感恩涕零,发誓永远成为明朝藩属。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发展简史??朝鲜民族的主源,或者说朝鲜半岛最早的居民是韩和秽。

他们的先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居住在朝鲜半岛。

韩种族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居住朝鲜半岛的南部。

秽种族属于北方蒙古人种,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北部。

韩、秽两种族早就人口众多,并创造了灿烂文化。

七十万年前:朝鲜半岛开始有人类定居。

公元前2333年:传说中的檀君王俭建立古朝鲜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在我国商、周之时),原来居住在我国辽东地区的东夷人,开始迁徙到辽东半岛。

商朝贵族箕子率领五千众向东出走到朝鲜半岛,教那民礼仪织田。

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又制八条之教。

”《三国志·东夷传》也有相同的记载。

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和朝鲜半岛土著的秽人结合而成。

一直传了十四世。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燕人占取辽东,并攻占了古朝鲜西部的土地,促使了居住在辽东的夷人和新牵来的燕人融合成新的燕人,不久并入于秦。

而居住朝鲜半岛的夷人,则和当地的秽人融合成了古朝鲜族。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燕、齐、赵民避地朝鲜者数万口”。

汉初,燕人卫满东走出塞,“度贝水,居朝鲜之西界秦故空地上下障。

满诱亡党众稍多,乃攻准,准逃亡。

”箕子末代王箕准在公元前194年被燕人卫满推翻。

中国北方居民更不断移居朝鲜,他们给朝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把箕子朝鲜的末代王箕准推翻,建立了卫氏朝鲜政权,史称卫氏朝鲜。

卫氏朝鲜定都险城(今平壤)。

表明了燕人的进一步迁入朝鲜半岛北部。

与此同时,萁氏的后代萁准南走马韩为王。

此外在秦代还有一部分汉人,为逃避秦的徭役,逃亡到朝鲜半岛的东南部,与当地土著韩族结合形成了汉代的辰韩。

北方民族进入了朝鲜半岛的南部。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灭卫氏朝鲜,于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四郡:乐浪(平壤一带),玄菟(咸兴和东北一带)川缶屯(今咸镜南道咸兴以南与江原道之地),真番(汉江南与三韩相接之地)。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

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研究朝鲜半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其政治和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三国到近现代的统一朝鲜,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殖民主义的侵略,朝鲜半岛的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殖民时期、解放时期和分裂时期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史上的朝鲜半岛政治和文化演变历程。

殖民时期19世纪末,朝鲜成为东亚地区的焦点,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势力纷争不断。

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随后切断中国与朝鲜的联系,最终于1910年吞并了朝鲜,成为朝鲜的殖民统治者。

在殖民时期,日本不仅剥夺了朝鲜人的政治权力,还对朝鲜文化进行了强制的日本化教育。

日本强制在朝鲜开设日本式学校,禁止朝鲜语和朝鲜文化的传承,改用日本语和日本文化教育朝鲜同胞,以此割断朝鲜半岛民众与朝鲜文化的联系。

解放时期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个势力范围。

朝鲜半岛处于解放的关键时期,由于朝鲜半岛在整个二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的摧残和压迫,民众非常期待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后的新生活。

但由于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朝鲜分裂成南北两个政权。

在解放时期,朝鲜半岛政治的发展速度极快,南北两个朝鲜政权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广泛宣传左右意见,这使得朝鲜半岛的政治形势开始纷乱起来。

分裂时期自195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朝鲜半岛由于意识形态的分化和政治对立的加剧,发展出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有了严重的分裂倾向。

尤其是在19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中,南北朝鲜爆发激烈冲突,南北朝鲜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区别也变得日益明显。

在韩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迅速,国家逐渐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在朝鲜,国家试图建立一种以理论为导向的社会模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策。

这一时期,朝鲜半岛政治的发展与文化的演化出现了重大差异。

南朝鲜政府努力倡导人权和自由民主,提倡西方文化与现代化,开放经济,促进文化艺术的宣传。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范文

《中朝史料中对朝鲜半岛历史起源记载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一直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中朝两国作为邻国,其历史记载中均对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有所记载。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二、中朝史料的来源及内容概述1. 中国史料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

其中,《山海经》等古籍也对朝鲜半岛的地域文化和民族分布进行了描述。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东北亚地区民族关系和交往的史料,如《魏书》、《北史》等。

2. 朝鲜史料朝鲜关于自身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等。

这些史料详细记录了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比较1. 古代传说与神话的比较在中国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的起源,多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出现。

如《山海经》中描述了东夷族群与朝鲜半岛的渊源关系,以及一些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

而在朝鲜史料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和神话,如关于檀君朝鲜的起源传说。

虽然两者在具体内容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朝鲜半岛的认知和想象。

2. 史前文化遗址的比较中国和朝鲜在史前文化遗址方面均有丰富的发现。

在中国,如吉林敦化额穆赫等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而朝鲜在平壤附近等地也发现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朝鲜半岛的历史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3. 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的比较中朝两国在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史料中,有关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民族迁徙和交流的记载较为丰富。

而朝鲜史料中也记录了与周边地区的民族关系和交往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史料,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中朝两国之间的民族迁徙与交流情况。

四、结论通过对中朝史料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起源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在古代传说与神话、史前文化遗址以及古代民族迁徙与交流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中国与朝鲜的历史关系

中国与朝鲜的历史关系

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历史经验杨洋陈一可葛倩文刘佳良张鑫刘媛邵芳斐胡鑫奔臼齿朝鲜半岛(韩国称韩半岛)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

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朝鲜称“朝鲜东海”、韩国称“东海”)环绕。

朝鲜半岛上先民包括古代中国的华夏移民,以及汉江流域的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扶余族人(包括沃沮和东濊)。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

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由苏联势力范围的“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处于美国势力范围内的“韩国(大韩民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因苏联等共产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南韩。

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

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鲜半岛的时候日本还是奴隶制社会,那是公元661年,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百济,新罗,还有大名鼎鼎的高句丽。

新罗属于亲唐的国家,百济则亲日,是日本的附属国,高句丽比较强大,不亲日,但是对唐朝一直有领土要求,那一年,百济联合日本高句丽进攻新罗,新罗危在旦夕,向唐朝求救,李治派苏定方在百江口大败日本联军,第一次侵略还可以理解,毕竟半岛上有日奸,第二次也就是1592年,这个时候朝鲜半岛已经统一了几百年,在中国的庇护下养精蓄锐几百年,此时的日本刚经历过战国时代,才由丰臣秀吉统一了全岛,可就是这么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立马发动了对朝鲜的进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深受中华文明熏陶的朝鲜军队就将朝鲜的八道国土丢失的只剩下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

朝鲜国王也逃到了中朝边境,向大明求救,明朝再次出手救了朝鲜,不过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听说海军主将都战死了,第三次就是清末那次,朝鲜还是求救,可惜他的老大罩不住他了,最后朝鲜半岛成为日本的奶牛半个多世纪。

朝鲜半岛问题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

朝鲜半岛问题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

54|《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8期|总第90期朝鲜半岛问题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文|王洪光中国历代王朝,对外防御或进攻,分若干个战略方向。

为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向北一般是战略防御方向;向西新疆(古西域)、中亚方向,历来是中原政权的主要战略方向,强盛时取攻势,衰弱时取守势;向南对岭南诸国,一般取攻势。

东亚朝鲜半岛方向,因战略纵深不深,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落后,内战不止,对中央政权威胁不大,理应不是主要战略方向。

可是在历史上,这个方向往往发展成主要战略攻防方向,常常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隋唐时期就是难啃的骨头秦汉及前,在朝鲜半岛相继有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

汉武帝平朝鲜,在半岛和辽东建置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史称“汉四郡”。

其后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古国发展壮大,公元二、三世纪,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也发展起来,史称“三国时代”。

高句丽强盛起来,不断侵占汉、魏、唐地域,半岛三国之间也争战不断。

总之,半岛在汉至唐前期都很不平静,对中央政权时时产生威胁,经常干扰和牵制中央政权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的行动。

因此,中央政权只要北部和西部边境相对平静,就会腾出手来,剿抚朝鲜半岛各国,以求得东界的安定。

为此,中央政权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隋唐两个朝代,前后七十年间,有隋文帝、炀帝、恭帝、唐高祖、太宗、高宗六任皇帝,九次战略性战役行动,始得平定辽东和朝鲜半岛。

高句丽古国消亡,遗民大部被迁入关内,少部流散于渤海国、突厥和新罗。

隋朝就是因为四次向朝鲜用兵,并大兴土木(其中大多是军事设施),导致国库空虚,人丁锐减,农军蜂起。

当时,山东民军领袖王薄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大意是“如果在辽东战死,现在被砍头又何妨!”有学者认为,隋朝就是被朝鲜战争拖累,才迅速灭亡的。

“贞观之治”和高宗的永徽时期,是唐走向强盛的战略机遇期。

唐平定周边战争中,东北经常成为主要战略方向,前后通过五次大的作战行动,平定了辽东和朝鲜半岛。

朝鲜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

朝鲜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

朝鲜历史上与中国的关系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见不合,带领5000余人出走,成为了继微子启后的一大反对派势力,其势力范围在现在的长白山一带。

武王伐纣成功后,曾经去寻找箕子,后来在武王劝说下,箕子同意归附周王室。

诸侯分封时,箕子被封为诸侯,其封国就在现在的朝鲜境内,向西与燕国接壤。

史书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鲜”。

此后的八百年里,箕氏朝鲜一直是以周朝的诸侯国存在的。

秦末汉初,一支起义军兵败在燕人卫满率领向东退却,乘机灭掉了箕氏朝鲜,并重新建国,并以平攘为都城。

史书上把它叫做“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现在的汉城一带。

在现在的无论朝鲜还是韩国的史学界,这两个时期都被称做是殖民时代。

汉武帝时,发兵灭掉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卫氏朝鲜遗民南迁,建立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史称“三韩”时代(现在的韩国国名出处)。

汉末,由于汉朝的解体,辰国也发生分裂,一分为三,是为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史称三国时代。

唐高宗时,新罗在唐朝协助下,相继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第一次统一了朝鲜半岛,定都庆州,史称新罗时代。

9世纪,农民起义,在朝鲜半岛上相继又建立了后百济和高丽王朝,史称后三国时代。

926年,高丽统一朝鲜半岛。

此后,高丽相继被契丹和女真人击败,成为了辽和金的属国。

1280年,高丽被元所灭,成为元的一个省。

1387年,作为蒙古势力的附属,高丽王派大将李成桂帅兵攻打明朝。

李成桂拒绝出兵,发动兵变,1392年自立为王,定国号“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李姓也由此成为朝鲜和韩国一个大姓)。

1591年,曰本入侵朝鲜,明出兵援助,击败曰军。

从此,朝鲜和明朝进入蜜月时期。

1618年,朝鲜出兵援助明朝同后金作战,由此得罪了后金,1636年,清军灭掉朝鲜,朝鲜成为了清朝的属国。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成为了朝鲜新的保护国。

1897年,朝鲜皇帝高宗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脱离曰本控制,改国号为“韩国”,从此,朝鲜变成了韩国。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历史和现状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历史和现状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历史和现状
在古代,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我们的附属国,一直都是由我们来保护的。

他们的高丽国
王都是必须由我们皇帝册封的。

和他们的关系有点像北京和西藏。

为了这个附属国,我们
在唐朝,明朝,清朝,三次在辽东半岛和倭寇展开激战,前两次都是大胜。

公元年,朝鲜开始仿造中国实行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和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且把这
一点作为选拔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年才废除。

所以,儒学对古代朝鲜半
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曾经就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含朝鲜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曾
派出大批留学生至中国自学,比如《新唐书》记述,高丽、新罗等地相继出动学生,年在
长安的留学生已达至了人,回国的留学生受了新罗王朝的器重,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天
文立法、医学、印刷书、左传、诸子百家等书籍通过留学生传至星罗,对朝鲜半岛的文化
发展起著了关键促进作用。

朝鲜半岛上的'人民也以创造性的自学弘扬和发展了这样的文化,构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多样了东亚文明,多样了世界文明。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中韩两国的教育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曾经密切的教育交流相较过去有所减弱,特别是冷战局面的形成,朝鲜半岛的分裂在一段
时间之内割据了中韩教育之间的交流。

随着冷战各界的崛起,中韩建交两国之间的教育交
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是渊源流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