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课程实用标准化

合集下载

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心理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旨在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本文将介绍心理护理的操作流程,并提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帮助护士和专业人士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

一、操作流程1. 患者评估在进行心理护理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患者的心理状况:是否有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 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有家庭支持、朋友圈等人际关系;- 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有慢性疾病、急性病情等;- 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情况。

2. 目标设定在评估患者后,制定适合患者情况的心理护理目标。

例如,帮助患者减轻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心等。

3. 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设定的护理目标,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

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疗法等。

4. 实施护理根据制定的方案,开始实施心理护理。

护士或专业人士应将所需技术和方法运用到患者身上,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5. 动态评估心理护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评估患者的进展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护士或专业人士应随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其有效性。

6. 报告记录在进行心理护理后,护士或专业人士需要记录护理的过程、效果和患者的反应等信息。

这有助于后续的评估和总结,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

二、评分标准为了确保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

下面是一个示例评分标准,供参考:1. 护理目标达成度:根据设定的心理护理目标,评估实施护理后患者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评分可分为未达成、基本达成和完全达成等级。

2. 技术熟练度:评估护士或专业人士进行心理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

评分可分为不熟练、熟练和高度熟练等级。

3. 患者满意度:评估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满意程度。

通过患者的反馈或问卷等方式进行评分,可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等级。

4. 护理记录完整性:评估护士或专业人士记录护理过程和效果的完整性。

18-《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18-《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考升学学生二、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限选课。

在第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基础护理学》同步课程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后续课程为《临床护理实习、实训指导》。

四、设计思路《护理心理学》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调打牢护理理论基础,科学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2)理解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3)理解心理护理的概念和意义;(4)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和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使学生理解心理护理学的相关概念;(2)会做临床心理疾病病例分析。

(3)具有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能力,学会基本的临床心理护理技能;(4)运用心理学技能解决护理实践中的问题,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心理护理学理论课,充分意识到心理疾病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2)能够自觉运用所学其它科目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心理护理学的知识点及其作用的良好习惯;(3)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应用具体的操作中去;(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用于钻研、善于合作、交流的协作意识;(5)树立爱岗敬业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参考学时30 ,参考学分 2七、课程内容1.课时分配表2. 项目/单元设计八、课程实施1.教学方法建议本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和知识,发展学生的理论与知识视野。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心理护理规范

心理护理规范

心理护理规范(一)收集心理社会资料1、评估和观察要点: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操作要点(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

(2)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患者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3)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护士通过查体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等方面有无改变,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4)记录有关资料。

3、注意事项(1)与患者交谈时确立明确的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2)沟通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主动叙述,交谈后简单小结,核对或再确认交谈的主要信息。

(3)交谈时与患者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

(4)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

(5)用通俗语言解释与疾病相关的专业名词。

(二)患者情绪调节1、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言语表情等变化,判断情绪特点。

(2)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评估患者的情绪状况。

(3)通过测量和观察心率、血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食欲、睡眠状况等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2、操作要点(1)焦虑情绪的调节①应用陪伴技巧及非语言行为传达对患者关怀(如:默默不语、触摸安抚、任其哭泣或诉说)。

②鼓励患者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感觉。

③提供能使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活动以降低紧张程度。

④协助患者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做出符合现实的描述。

⑤提供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实际信息。

⑥指导使用放松方法减轻焦虑。

⑦帮助患者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适时鼓励家属陪伴患者。

⑧遵医嘱适当地给予药物以减轻焦虑。

(2)抑郁情绪的调节①帮助患者制定能够获得快乐或树立信心的短期活动计划。

②鼓励患者放弃悲观和自我责备的想法。

③向患者保证在其痛苦时护士会随时给予支持。

④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

⑤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

⑥病情严重的患者考虑使用药物调节。

⑦评估有无自杀的可能,需要时进行严密的看护。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Nursing Psyc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57适用专业:护理学总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心理学后续课程:行为科学、神经心理、异常心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通过教学,系统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如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讲解,理解哪些因素导致心理健康或异常的发生、如何诊断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心理问题后怎样干预、学习了不同病人年龄、性别、病种的不同具有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最后还分析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怎么维护护士本人健康。

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解决临床护理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杨艳杰主编《护理心理学》(第三版)、新华书店、1999年。

必读书目:《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蒋继国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沈郁秋主编选读书目:《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第6版姚树桥孙学礼主编《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12年6月第3版杨艳杰主编二、课程总目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学习护理心理学的目的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运用于临床护理,指导护理工作,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护理心理学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解决护理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史、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

2、熟悉各类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3、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疾病的病因分析、心理诊断、心理护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2015年)《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印制制订人员:黎逸,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执笔人:黎逸审核部门:思政院(部)实施部门:人文教研室批准部门:教务处《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依据本课程开设依据以护士执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教学容以对心理素质,心理护理技巧,护理工作中的关系进行剖析,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中心,围绕临床护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选择,充分满足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护理职业要求,以课堂教授和实验操作为主要教学载体,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评判性思维和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从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围来看,显然涉及了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是交叉学科;但如果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则护理心理学本身既是护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护理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首先,护理心理学与许多基础医学课程如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分泌学、神经免疫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普通和实验心理学等普通基础课程有密切联系或交叉。

例如,行为的神经学基础和心身中介机制等护理心理学基础容,涉及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知识;语言、交际、习俗、婚姻、家庭、社区、居住、工业化等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与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知识密切有关;整个护理心理学的许多基础概念则来自普通心理学(为此本书安排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容)。

其次,护理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外、妇、儿、耳鼻喉、眼、皮肤、神经精神等各科也均有密切联系,存在着许多交叉的研究课题和应用领域。

例如:A型行为的诊断和矫正技术主要在科的心血管病领域;应激性医学操作的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在外科和其它一些领域;行为矫正对儿科病人有特殊意义等等。

护理心理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三年高职护理授课系(部):护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课程定位《护理心理》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高等护理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护理专业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解决护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护理心理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将心理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结合,强化学生对护理心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

实验教学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护理心理有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等作为前导课程,同时有护患沟通、护理美学等作为平行课程,更为后续的内外妇儿、急救、精神科护理作铺垫,致力于培养心理素质强、能有效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对护理服务对象进行整体健康护理的高级护理人才。

2.课程设计思路护理心理以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并注重课程的逻辑性和延续性。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结合岗位需求,本课程采用传经统教学的模式,借助现代的教学手段,如以动画、视频等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验结合。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适时必要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较强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的优势,确保教学活动顺利高效的完成,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并使智力和素养得到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和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护理心理学教案

护理心理学教案

护理心理学教案护理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了解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3.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二、教学重点1.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育2. 讨论分析3. 观摩体验4. 实践操作五、教学内容1. 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1.1 护理心理学的定义1.2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 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2. 不同心理状态对病人康复的影响2.1 焦虑对康复的影响2.2 抑郁对康复的影响2.3 压力对康复的影响3.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3.1 沟通技巧:倾听、表达、情绪疏导等3.2 干预策略:心理支持、信息提供、正向引导等3.3 病人教育:康复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等六、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介绍护理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20分钟)讲授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护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理论的介绍。

3. 分析不同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心理状态对康复的影响,并就焦虑、抑郁和压力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和讲解。

4.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30分钟)通过观摩体验和实践操作,教师示范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包括沟通技巧、干预策略和病人教育等。

5. 学生总结和反思(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问题和困惑。

七、教学资源1. 课件:护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操作材料:沟通技巧和干预策略的案例八、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2. 作业评估:学生针对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小结和反思3. 考试评估:对护理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考核九、教学延伸1.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护理心理学书籍和论文,拓宽知识面2. 临床实践:学生参与临床护理实践,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护理工作十、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授、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护理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护理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医护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有效的护理服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护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心理评估、干预和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

2.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

3. 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倾听、表达、共情等。

4.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与评估: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讲解心理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观察、访谈、问卷等。

2. 患者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并介绍相应的干预措施。

3. 医护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4. 沟通技巧与方法:介绍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如倾听、表达、共情等,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 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干预: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如何在护理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治疗等。

6.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建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报告等。

3.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课程资源与支持1.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和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二)课程编码:(三)学分:2(四)总学时:36(理论:30,实践:6)(五)授课学期:第二学期(六)适用对象及层次:护理专业本科层次(七)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八)后续课程:《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九)课程性质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护理学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方法运用于护理领域中,研究和解决护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各种疾病的心理行为变化、干预方法及技术,因而也是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是介于护理与心理学之间的课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护生辩证唯物主义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使护生在临床工作能够按照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考和处理临床问题。

二、课程目标、教学中注意的问题(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展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表现。

(2)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3)理解护理人员角色及其职业适应。

(4)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以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

(5)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技能,能够对各种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

2、能力目标(1)正确运用心理应对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2)熟练运用心理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进行心理护理。

(3)学会运用心理咨询、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对心理异常进行防治及宣传。

(4)学会运用心理评估技术,提高心理诊断、心理护理水平。

3、思想目标(1)通过对普通心理的学习,形成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2)通过对发展心理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心理发展观。

(3)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通过对健康心理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健康观。

(5)通过对护理人员心理和患者心理的学习,培养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6)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的作风。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本课程不仅教授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更重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应用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护理心理学概述、护患心理、心理护理、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2、2、操作:以理论知识为指导在临床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主要介绍护理心理学的性质、对象、任务及研究方法,心理学基础、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其优化,健康、应激与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心理评估,心理护理,临床心理护理方法,不同年龄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护理,临床病症及治疗的心理护理,心身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生物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心理护理等。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二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病人的心理、心理护理总论、病人心理护理分论;掌握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程序, 培养护士维护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难点是与护理心理学相关的经典心理学知识体系,包括心理学基础、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心理干预。

重点章节是第六章、第七章、第八、九、十章。

难点章节是第三章、第四章。

四、课程基本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目的要求1.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概念1.2掌握护理心理学的概念1.3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4掌握护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1.5熟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6熟悉护理心理学与现代医学及护理观1.7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发展1.8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及重要的心理学派别2.教学容2.1护理心理学概述2.2护理心理学的发展2.3护理心理学与现代医学及护理观2.4护理心理学的相关的主要心理学理论2.5护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3.重点:3.1护理心理学的概念3. 2护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4.难点:护理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式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目的要求1.1掌握心理现象及实质1.2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的概念1.3掌握感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记忆的过程、遗忘规律、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注意的品质1.4掌握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及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5.掌握意志的概念和品质1.6掌握人格含义、结构1.7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1.8掌握动机的功能和兴趣的品质1.9掌握能力、气质、性格的概念1.10掌握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气质的生理基础、性格的类型1.11熟悉感觉的种类、感受性及其测定、知觉的种类、记忆的种类、思维的种类、想象和思维的种类1.12熟悉情绪情感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状态1.13熟悉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14熟悉人格特征、需要的理论、动机冲突和兴趣种类1.15熟悉能力的种类、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1.16了解想象的作用1.17了解情绪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情绪理论与生理机制1.18了解意志的培养1.19了解人格理论、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气质的意义、性格的类型1.20了解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2.教学容2.1心理现象及实质2.2心理过程2.3人格3.重点:3.1心理的实质3.2感觉、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特征、记忆的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3.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3.4人格的概念、人格的结构3.5动机冲突、气质的生理基础、性格类型4难点:4.1心理的实质4.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4.3情绪的理论与生理机制4.4人格的特征4.5气质的生理基础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4学时(理论)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1.目的要求1.1掌握心理健康、防御机制、应激、应激反应的概念1.2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1.3掌握应激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1.4掌握应激的心理模型及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在其中的作用1.5熟悉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1.6熟悉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1.7熟悉应激的生理模型1.8熟悉应对的特质及过程观点1.9了解防御机制的特征及分类1.10了解应激的概念、分类1.11了解应对方式的分类及测量1.12了解常见的心身疾病2.教学主要容2.1.应激概述2.2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2.3应激反应2.4心身疾病3.重点:3.1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3.2应激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3.3认知评价在应激心理模型中的作用4.难点:4.1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4. 2应激的心理模型4.3应对与防御机制的关系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3学时(理论)第四章心理评估1.目的要求1.1掌握心理评估、心理测验的概念1.2掌握常用心理测验分类、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1.3熟悉行为观察法和访谈技术1.4了解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功能、临床心理评估的实施原则及注意事项1.5了解临床常用量表2.教学容2.1心理评估概述2.2临床护理心理评估基本方法2.3临床常用心理量表的使用3.重点:3.1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3.2人格测验的基本概念4.难点:标准化心理测验的主要技术指标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 1学时(实践)第五章心理干预1.目的要求1.1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与分类1.2.掌握系统脱敏技术和方法1.3.掌握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方法1.4掌握生物反馈技术和方法1.5掌握放松疗法的技术1.6熟悉家庭干预、集体心理干预及暗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1.7了解贝克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及人本疗法的原理2.教学容2.1心理干预概述2.2支持疗法2.3行为疗法2.4认知疗法2.5集体心理干预2.6家庭干预3.重点:行为行为疗法的常用方法4.难点:4.1临床心理护理各方法的理论基础4.2生物反馈技术、系统脱敏法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4学时(理论) 2学时(实践)第六章病人心理1.目的要求1.1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反应1.2熟悉病人的求医行为、遵医行为及其各自影响因素1.3了解病人及病人角色的概念、角色转换问题2.教学容2.1病人心理概述2.2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心理反应3.重点:病人的心理需要与反应4.难点:病人角色的概念、角色转换问题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第七章心理护理1.目的要求1.1掌握心理护理、个性化护理、共性化心理护理、有意识心理护理、无意识心理护理的概念1.2掌握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1.3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1.4掌握心理护理的伦理学原则1.5熟悉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1. 6熟悉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性化心理护理的比较1.7熟悉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的比较1.8熟悉心理护理的实施程序1.9了解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地位1.10了解评估病人心理问题、选择护理对策1.11了解护士的职业心态对实施心理护理的影响2.教学主要容2.1概述2.2心理护理的基本程序3.重点:3.1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方法的联系与区别3.2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3.3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及作用4.难点:4.1心理护理的实施形式4.2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及作用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4学时(理论)第八章临床各类病人的心理护理(一)1.目的要求1.1掌握孕产妇、儿童病人及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1.2熟悉孕产妇、儿童病人及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1.3了解孕产妇、儿童病人及临终病人的心理评估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2.教学容2.1.孕产妇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2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3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3.重点:孕产妇、儿童病人及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4.难点:孕产妇、儿童病人及临终病人的心理评估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 1学时(实践)第九章临床各类病人的心理护理(二)1.目的要求1.1掌握慢性病病人、术前、术后病人及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1.2熟悉慢性病病人心理影响因素、术中病人的心理特点1.3了解慢性病病人的心理评估、术前焦虑与手术结果的关系2.教学容2.1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2.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3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3.重点:慢性病病人、术前、术后病人及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4.难点:术前焦虑与手术结果的关系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 1学时(实践)第十章临床各类病人的心理护理(三)1.目的要求1.1掌握肿瘤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及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1.2熟悉肿瘤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及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1.3了解与肿瘤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危机事件常见原因2.教学容2.1.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2器官移植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2.3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3.重点:肿瘤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及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4.难点:肿瘤病人、器官移植病人及危机事件后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2学时(理论) 1学时(实践)第十一章护士心理健康与维护1.目的要求1.1掌握护士常见的应激源及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1.2熟悉护士职业紧的消极影响及职业倦怠对健康的影响1.3了解职业紧的生态学模式及护士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2.教学容2.1护士常见的应激源2.2护士心理健康状况2.3护士的心理健康的维护3.重点:护士常见的应激源及心理健康维护的措施4.难点:职业紧的生态学模式及职业倦怠对健康的影响5.学时分配讲课时数:3学时(理论)五、实践环节教学容(一)实践要求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学生将能够:1.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2.掌握心理测验、心理干预的常用方法3.结合护理知识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分析临床病人的心理需求,提供恰当的心理护理(二)实践容学时类型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学时实践类型1 心理测验2 量表2 心理评估 4 角色扮演3 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 演示VCD4 慢性病人、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2 演示VCD5 肿瘤病人、创伤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2 演示VCD六、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艳杰.《护理心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2007.72.乾金.《医学心理学》第4版. :人民卫生.2005.9 3.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 :师大学.2012.5七、考核形式综合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