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抵制洋货有多疯狂

义和团抵制洋货有多疯狂
义和团抵制洋货有多疯狂

义和团抵制洋货有多疯狂?

2017-03-04陈事美天涯连线

文︱陈事美

抵制洋货就像抽羊角风,隔断时间就会犯一次。但追根溯源,抵制洋货从何时兴起的呢?这必定和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关。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大门,洋货开始陆续进入中国。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放力度加强,洋货早已十分普及。洋火(火柴)、洋油(煤油)等日用生活品便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本是造福人民群众生活的好东西,在有些人的眼里却成了耻辱。他们通常使用暴力手段剥夺人们使用洋货的权力,而且他们都披着爱国的外衣,对,他们就是义和团,也可以说是抵制洋货的鼻祖。

义和团拳民基本都是山东、直隶的农民,因为家里闹灾,无法种地,闲暇聚众滋事。“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核心宗旨,是不是真的“扶清”不清楚,但“灭洋”则是真的。烧教堂、杀洋人,让很多人洋人闻风丧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错的,至少可以杀杀洋人的威风。但烧杀打砸惯了就刹不住车,他们开始折腾起自己人。

1900年,义和团开始进入大城市,以京津为最。此时的他们,基本是遇“洋”必毁,和“洋”沾边就逃不过他们的魔爪。天津首当其冲,作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最开放城市,天津城里的“洋”东西太多太多。听说马路上电线杆是洋方法做的,拔掉!看这个楼房是外国洋造型,烧掉!铁路是外国人建的,毁掉!

最倒霉的是老百姓,当时很多人家都点洋油灯照明。这帮农民看不惯,我们乡下晚上漆黑一片,你们居然灯火通明,竟然还用的是洋人的煤油。捣毁!义和团依仗人多势众,根本不由分说,进到人家里就把洋油灯摔碎,把人家里的洋油倒掉。一时间,天津市民谈义和团色变,谈“洋”色变。胆小的市民,纷纷主动摔碎洋油灯,倒掉洋油,将家里的洋货全部藏起来或直接毁掉。最疯狂的时候,义和团拳民可以肆无忌惮到市民家里搜查,是否藏有洋玩意,不仅洋油,还有洋磁杯,洋药、洋布等。一些恼怒的市民若是抗议,轻者被痛殴,重者遭斩杀。南市一个家庭的小男孩,仅仅因为穿了一双洋袜子,全家就被一阵暴打。

与天津近在咫尺的北京也无法幸免。北京前门一条街,商铺云集,甚是繁华,却成了义和团抵制洋货的重灾区。义和团拳民非常喜欢巡街,看到哪家店铺招牌有“洋”字,就强迫人家改掉,否则直接砸毁。

“洋药局”要改,改成“土药局”;“洋货”改成“土货”,店主说,“土货”不好听啊,那就改成“广货”。“洋布店”改成“细布店”。总之,不能见一个“洋”字。

大栅栏的老德记西药房非常有名,每天顾客盈门。义和团说你们卖洋药,要交出销毁。药房老板也不是一般人,说凭啥交给你们销毁,再者,我这里本身就是西药房,不卖洋药卖啥。义和团一看遇到硬茬了,立即纠集了上百拳民围攻药房。双方对峙时,言语激烈,一度要动手。最后,有拳民说,干脆烧了丫的。众拳民应,很快就把火点了起来。义和团还警告围观的市民,不许扑救,谁扑救就灭了谁。大火越烧越旺,闻讯赶来的军警也不敢管。义和团热情高涨,高呼爱国口号。

闹市建筑密集,其它商铺自然也不会幸免。很快,大火顺势蔓延开来,周边商铺成了一片火海。有的老板心疼自己的买卖,慌忙组织扑救,被义和团打折了腿扔进火海。这恐怖一幕吓坏了其他老板。很多老板望着自己辛苦经营的店铺被付之一炬,欲哭无泪。前门的大火烧了一天一夜,周围街巷都有波及。紫禁城里的太监、格格们都被烟熏到了。慈禧老佛爷只顾低头喝茶,那模样相当镇定。据事后统计,

前门被烧店铺一千八百余家,烧毁房屋七千余间。有人感叹,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遭此大灾,一旦而尽。

气焰嚣张的义和团又跑到西单等地继续作恶。西单钟表铺率先被围攻,又是一把大火,连同周围商铺,被烧毁一百多家。其实,义和团们真的抵制洋货吗?并不是,他们自己也喜欢。骡马市一些洋货店,就遭到了义和团打劫。最恐怖的是,义和团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前脚祸害完,后边接着祸害。众多店铺老板不堪其扰。

天子脚下,光天化日,义和团公然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原因真的是爱国、抵制洋货吗?义和团曾受到慈禧的公开表彰与奖赏。慈禧拿出十万两白银,鼓励义和团的所谓“扶清灭洋”事业。朝中大臣对于义和团势力的壮大也各怀鬼胎,公开支持资助者更不在少数。这些底层农民忽然一夜之间成为了朝廷青睐的对象,顿时有翻身做主的感觉,昔日受欺负,今日威风八面,自然内心无比膨胀。

农民无知、愚昧尚可理解,但官府背后的暗中鼓励、煽动是否应引起人们的警惕与反思呢?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011-08-15 16:01:09 刘天路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对义和团所采取的政策,历来是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近年来,许多有关论者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新探索,在许多问题上推翻了前人的成说,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义和团兴起时期清政府的政策略作探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 研究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不能不注意义和团的性质,因为清政府的政策决定于它对义和团性质的认识。以往对义和团的性质的研究多从它的组织源流入手,有义和团起源于乡团说和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说等观点。近年来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义和团起源于民间拳会。我们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然而,对于考察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来说,恐怕还不能就此止步。认为义和团起源于白莲教并不能说明它本身具有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性质,否认它起源于乡团也无助于说明清政府对它的态度。这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义和团运动兴起前后民间拳会所具有的新特征,以及这一时期它与乡团的关系。 拳会做为民间私立的非法结社,和清政府官办的乡团自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两者的关系在历史上基本上是势同水火。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激流中,

各种社会力量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流动、重新组合与斗争目标的移转。拳会与乡团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以及战后的财政危机削弱了其对外抵御对内统治的力量,这种情况在它统治本来就较薄弱的鲁西鲁南地区尤为严重。一向被清政府严厉查禁的各种民间结社迅速发展,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鲁西南的大刀会、直鲁交界地区的义和拳和鲁西北的神拳。这些重新崛起的民间团体与乡团的关系如何?大刀会的早期历史,记载着与乡团合作维持地方秩序的事实:“该会初本保家而起,专意捕盗”,“并帮同各团长捕获巨盗多名送究”(《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册,第150页。)。调查资料也表明大刀会与乡团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概敌对。曹县东方团团总曾广寰“平素与刘士端往来,并且支持刘的大刀会”。不仅如此,刀会的成员甚至还渗入到各类官方组织中去。曾经比较详细地调查过大刀会的情况、时任江苏徐州道的阮祖棠就说过,由于大刀会刀枪不入、豪侠尚气,“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甚至营县局卡亦有召募防卫”。以防御匪盗为主要目的的乡团中很可能也有不少大刀会成员(《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29页。)。赵三多的义和拳与乡团的关系大致也是如此。威县配义团的副团总是赵三多的亲戚,冠县乡团首领杨昌濬与赵三多素有交情。这一地区乡团的成员“玩义和拳亦不少”(《郭栋臣亲笔回忆》,载《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0年第1期。)。官府在处理义和拳反教会斗争时,也发现这里“地方拳民团众势颇固结”(《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册,第221页。)。济宁地区的红拳和朱红灯的神拳乡团的关系,相对来说不那么密切,但也不是截然对立,也有拳会首领“附入民团,煽惑聚众”的记载(《教务教案档》第6辑第1册,第409页。)。神拳攻打张庄教堂时,一支有十四五个村庄参加、人数很多的乡团赶来相助。据说这支乡团甚至还帮助神拳对抗过官军。直至1900年袁世凯抚东时,这里的乡团对拳民的反教斗争仍是“莫肯禁止”,以致地方官和袁世凯都认为“团练不足

2017届河南省全国新课标高考押题卷 文综历史(一)解析版

历史(一)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 【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与题意差距较大,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 2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 处是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调德性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C 项指向不明,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材料信息没有反映D项内容。正确答案选择B。 【答案】B 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 “动机”主要指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项说法与题意有关,但不完全符合,可排除;C、D项与题意较远,可排除。正确答案选 择A项。 【答案】A 27.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 的遭遇主要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B项和C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从《日本国志》的遭遇明显反映出近代化的艰难,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正确答案选择A。 【答案】A 28.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 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材料中的“义举”指 A.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 B.光绪皇帝亲政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把“义举”放在材料背景中理解,“义举”指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不符合题意。C项并没有体现移交政权,改朝换代,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时,清王朝仍旧存在。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正确答案选择A项。 【答案】A 29.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 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 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解析】据材料信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A、B、C项都是原因,但

义和团运动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史,赞美下在历史上即使官方不作为人民也从未停止过的反抗。当然我没有脱离一般情况,在看书之前还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它——百度一下,可是不了解还好,大概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我真的震撼了,历史课本上给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不太确切的,甚至有人称其为故意美化。了解了一点之后,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悲剧。我决定写这个。在别人还在纠结什么题目的时候我就从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来了。在只能借5本书的艰苦条件下。我还把一本的名额分给了一个期刊。因为那上边有一篇对学生运动的评价。我觉得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虽然那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引用的内容,但也帮助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看过了那么多之后,对庚子国变,对义和团运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我始终摆脱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 不知道由于何种原因,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之称。其实,这个“反帝”的头衔未免牵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甚至还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这是致命的缺点,这愚昧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让他们的出发点遭到很多质疑。至于“爱国”是要承认的,确实也反对外来势力,但是实际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甚至不客气的说是义和团盲目的反洋运动给列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加大侵华力度,爱国不当反而害国。 自1860年,《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俄日美等各国连续在北京设立使馆。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1]。 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中国不仅赔偿四百五十兆银两,还被迫将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铲平,并且被迫同意各国派兵驻守租界地,中国主权彻底沦丧[2]。庚子国变为中国人不堪外国人压迫之民族排外运动,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相抗,爱国精神可嘉,行动却愚昧。 有人说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不管当时看来是什么概念,现在看来‘排外’、‘灭洋’反映出的多半是农民知识的狭隘性。义和团是农民的暴动,是拍桌子式的反抗,我很气愤,但仅此而已。义和团赶不上辛亥革命有组织,也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明确目标。但以它为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更有力量的侵略提供了舆论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由于一场暴动而引来的战争,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吃亏了。 ‘义和团,起山东’开始是以拜神练拳为主,后来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3]。我看了点义和团起源的资料。这神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它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体现了我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民族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揭开序幕,迅速发展壮大,势如燎原烈火,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总和。从19世纪开始,随着列强势力向中国扩张,宗教成了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随着传教士日益专横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来愈强烈。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并深入内地掠夺铁路、矿山权益,企图瓜分中国。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他们收罗土豪劣绅、流氓恶棍入教,作为教民,霸占土地,欺压百姓。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庇护教士、

教民,压制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每坛25人,设有坛主。入坛的人都要焚香宣誓,并严格遵守“不扰民、不贪财”等戒条。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仇恨外国侵略势力带来的铁路、轮船、洋货、教堂,见到这些必毁之而后快。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还公然干涉清政府内政,责令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义和团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奋起反抗,给了侵略者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它的爆发也促进了其他民众意识的觉醒。

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区别

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区别

试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答:相同点: 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 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 ③领导者:农民阶级; 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 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根本原因。

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 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 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

论毓贤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

论毓贤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 解琳琳 摘要:鲁晋地区曾是义和团运动发展的突出地区,义和团时期,毓贤曾经先后任山东巡抚 和山西巡抚。其中在任职过程中,他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反差很大,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义和 团的所做所为呈现的形象也是模糊而矛盾的。毓贤对待义和团的态度由围剿到招抚再到支 持,对洋教痛恨至极,主张尊王攘夷,扶清灭洋,他的思想变化是随着当时 的社会环境和官民阶级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发展变化的。 关键词:毓贤招抚义和团洋教 十九世纪,帝国主义纷纷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带着他们的侵略野心开始了在中国的新一轮掠夺。清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却一再的纵容与妥协。割地、赔款、在华建设教堂等一系列深深的震撼了爱国人士的心灵。特别是一再饱受外国传教士剥削的农民阶层成了帝国主义直接压迫的对象。而山东作为帝国主义入侵的据点,阶级矛盾更加格外凸显尖锐。 当时,对帝国主义“仇教”的态度占据着上风,其中也包括地主阶级等一部分官员在内,作为山东巡抚的毓贤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典型代表,带着某种矛盾的心态,步入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其作为封建官吏的代表人物行为上在进程中矛盾而变化的行为模式,这种变化,更深深的影响这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态势。 一、毓贤简介及在义和团初期其围剿的政策 毓贤(?—1901年)字佐臣,监生出身。清末汉军正黄旗人。毓贤的主要活动是在光绪年间进行的。光绪五年,毓贤由选用同知报捐知府,光绪十五年,委署山东曹州知府,鲁南曹州府属一带,向来是经常发生人民反抗斗争的地方,“曹故多盗,毓贤抵任后,不分良莠,岁余共杀两千余人。”[1]光绪十七年由巡抚张曜奏荐得以实授,并盛赞其“讲求吏治,整顿捕务,署任两年,民怀吏畏”的政绩,[2]随后授山东兖沂曹济道。“光绪二十二年,补山东按察使。九月来京陛见。十月巡抚李秉衡以节交霜降,黄河各工俱庆安澜,追陈毓贤在兖沂曹济道任内出力,得旨交部优叙。二十四年巡抚张汝梅以毓贤志趣正大,果毅性成,奏署山东布政使,八月调湖南布政使,十一月署江宁将军。…旋授山东巡抚。”[3] 特别提出的是,毓贤本是所谓的“果于杀戮捕务”的屠夫,[4]在毓贤任职山东按察使的光绪二十二年,他坚决执行朝廷的旨意,积极镇压大刀会的反抗组织活动,命令“将首要各犯捉获就地正法,余令归家,不准再习,限一月内各向各官具结报明,否则大兵压境,按户搜查,如一查出,即与首犯同罪”,[5]残忍无情,并杀害了会首刘士端等。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山东巨野教案发生,毓贤以“善治盗,不惮斩戮”[6]取得了朝廷的赏识和信任,成

义和团运动兴起于的山东地区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8年的山东地区。 2.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 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3.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4.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交战的地点:廊坊。 6.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剿杀。 7.八国联军是哪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8.下列哪场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句侵华战争 9.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轰鸣。。。。。。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C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9.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轻松入门—练基础 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 C ) 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 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 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 A )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3.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 C ) A.平壤战役 B.辽东半岛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卫战役 4.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B ) A.威海卫战役 B.黄海战役 C.丰岛战役 D.旅顺战役 5.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A ) A.日军力量强大 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 C.北洋舰队装备落后 D.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妥协政策 6.“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具体指的是日本( B ) A.丰岛海战不宣而战 B.在旅顺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 C.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 D.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7.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8.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 A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南京条约》 9.甲午战争后,俄国纠合德、法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表明( C ) A.俄、德、法三国敢于坚持正义 B.日本的大肆掠夺使俄、德、法三国为中国不平 C.日本的做法妨碍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 D.外国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论义和团运动起源的三个阶段 对义和团运动起源问题,存在多种观点。本文则支持那种将其作为一个持续数年的过程的看法。义和团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的名称,尽管各地义和团基本上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多数都使用了“义和团”这样一个类似于乡团的名称;二是它的宗旨和口号,多数都是标举“兴清灭洋”、“扶清灭洋”等等的内容;三是义和团扬言“刀枪不入”,有喝符念咒、降神附体等仪式,追求超自然的力量。考察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形成和兴起,就应该主要考察这三个特点是怎样出现并泛化的。据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义和团运动起源的过程粗分为三个阶段,即雏形期、正名期与完形期。 一、义和团的雏形期,以大刀会的兴起与传播为标志 早在义和团运动发生时,就有很多人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大刀会。如京官左绍佐在上徐桐书中就指出:“佐尝问之山东人,云义团不知所自始,山东先有大刀会,……”[1]当时的报纸也说:“山东大刀会即拳会之初基,爝火涓流,蔓成巨祸。”[2]在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中,则多数把义和团和大刀会说成是一回事。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蒋廷黻30年代著《中国近代史大纲》,认为“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3]。当时时代尚近,比较可信。 大刀会初起时活动在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的豫、皖、苏边界地区。以习练与传播金钟罩术(也称铁布衫法)为主要特点。在不同的地区,开始时可能名称也有所不同。如1895年在曹州府首县菏泽,这一组织就称作“同心会”。据当时的曹州知府毓贤报告:“本年正月间,有外来匪徒传习练气邪术,自谓刀砍不能伤,名曰铁布衫,又曰同心会。”[4]还有一种叫“一心会”的组织,一见于巨野县,一见于观城县,可能就是同心会的别称。[5] 金钟罩取“金钟罩体”之意,至迟在清代乾、嘉年间就已开始流传,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教习者声称,练成后可以不畏刀砍棒击,有所谓“刀剑铁尺不能伤身”[6]的说法。1891年热河金丹道教起义时,起义组织之一的“武圣教”,是以金钟罩术为基础创立的,宣传“能避刀兵劫数,枪炮不能伤身。”[7]这是金钟罩能避枪炮的最早的说法。后几年兴起的大刀会,同样扬言“不畏棒击刀砍,不畏火枪洋炮”,“刀枪不入”[8]。江苏省徐州道阮祖棠1896年经过实地调查,对大刀会的仪式和特点作过详细描述,并指出当时“愚民无知,惊为神术”[9]。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统治阶级救国乏术的时候,金钟罩的这种“神术”,使不少下层群众以为是找到了抵御外敌的理想手段,大刀会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大刀会于1894年兴起于鲁西南的曹州府及相邻地区,绝不是偶然的。 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山东作为京畿屏障,是日本军队进攻的重点地区之一,战争对人心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山东的匪患也日益严重,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共同重视的问题。这两者是大刀会兴起的重要机缘。 山东的匪患遍及全省,但以曹州府为最甚。文献记载说:“山东曹、兖、沂数郡,民氛素强,近年萑苻啸聚,动辄结队成股,劫掠焚杀,俨同巨寇,民不聊生。”“该匪等骑马持械,聚众横行,扰拒官兵,俨同对敌。”[4]这些盗匪的重要特点,是结股成群,使用新式快枪,拥有马匹,杀伤力大,机动性强。1894年4月间,清政府的“上谕”即指出,山东省“盗风不靖,劫案迭出,大为行旅之害,亟应认真整顿。”[10]6月又谕令山东地方大员“严饬派出各营,

义和团的起源和爆发的原因

义和团的起源和爆发原因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比义和团运动更加持续时间长,褒贬辩论激烈,评价不一,纷争不断,总是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的分析而引发问题不断的历史事件。义和团洋教案真正起于1872年山东冠县梨园屯(值得注意的是,梨园屯并不在山东冠县范围之内,而是处于山东直隶交界的留边地)教案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将战争罪责推到义和团身上,命各地清军对其进行剿灭,虽之后仍有义和团余部进行小范围内的抗争和战斗,但总体来说,曾经席卷了山东直隶以及北京的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已然趋于没落,毫无死灰复燃之迹象,那么,这前后长达18年之久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洋教案运动,若究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更久远的范畴,其原因则更加复杂。 一、义和团的起源 在说明义和团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义和团团员的构成以及“义和团”这个名称的演变,义和团在称之为义和团之前,分散在各地曾有过很多名称,例如,以山东曹州府曹县的烧饼刘庄为核心的大刀会,红拳会;还有以东昌府冠县梨园屯为核心的梅花拳;还有在以荏平高唐为核心的神拳,之后又叫做义和拳,还有就是河北境内的梅花拳,义和拳,由此看出各地名称不一致。在这些之中,山东曹州府曹县的大刀会入会有一条规定:自行购买武器。就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这一点显然把普通百姓排斥在外,也就是大刀会基本组成人员是富户,目的很简单:防御盗贼,保护资产。而到了梅花拳,则基本面对对象转化成了广大的劳苦大众,这样,受众层面就扩大了,而到了梨花屯教案时候,赵三多(梅花拳第14代传人)则为了给梅花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则改运动中的队伍梅花拳为——义和拳,他也成为义和拳的首领,要注意,赵三多此举意在将教案中的队伍与梅花拳撇清关系(毕竟,在梨花屯教案中,破坏教堂,与教民起冲突最后多多少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官府发生了一些摩擦)。而位于鲁西北的朱红灯的大刀会他则直接改名为“义和团”,并宣扬“刀枪不入”“助清灭洋”。所以说,整体来看,义和团在形成这个名称之前,各地曾用过各种各样的不同称呼,梅花拳、义民会、神拳、神团、义合团等等,最终,各地汇成了一个形式上统一的名称:义和团。 关于义和团起源,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当时时任直隶吴桥县令的

(八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义和团运动: (一)爆发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

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二)失败原因: 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 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三)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资料(教学设计及说 明) 上传: 彭小斌更新时间:2012-5-20 8:48:21 《 6. 2. 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北京市第八中学冯娜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节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 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为今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其它几种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关系,进而理解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并解决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经历探索点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规律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了解利用图形的平移变换解决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并归纳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坐标表示之间的转化以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根据班级学生基础较好的特点,我把这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情境引入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知识拓展 探寻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规律

探究新知 探寻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规律 知识运用 (一)情境引入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 1.首先观看建国60周年阅兵式短片,然后提出问题: 短片中,方阵可以看成是进行什么运动? 2. 方阵的平移就是组成方阵的每一个士兵的平移,那么怎样保证方阵的移动整齐划一? 其实在训练期间,标兵准确地编入了方阵指定位置,完成了对每位参训人员坐标定位的编号工作.为了走的更齐,他们找来胶带在地上每六十公分就贴上一条,这样做就可以保证每一位士兵的落脚点一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地面标尺(平面直角坐标系)刻画士兵的移动(点的平移),进而可以刻画方阵的移动(图形的平移).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究点的坐标变化与点的平移规律. 例1. 如图,已知a(–1 , 2),根据下列条件,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平移后的点,

义和团运动·教案示例之一

义和团运动·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义和团运动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贺心滋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1.记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 2.理解:义和团兴起的原因。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慈禧太后阴谋利用义和团的罪恶目的。《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危害。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掠夺空前残酷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抵抗,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扶清灭洋”口号的作用、意义和局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危害。 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用具 放大绘制《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地图一幅。 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幻灯片。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课前提示”。然后教师指出,“课前提示”中提到“19世纪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这说明了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回答,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问,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运动,但很快失败了。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义和团运动。 讲授新课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 1.义和拳:(板书) 义和拳是义和团最初的名称。它是在山东、河南、直隶一带民间秘密组织。它的活动方式是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来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其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 2.平原起义1899年(板书) ①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外国传教上作为侵略的先锋,深入到中国广大内地。仅山东省的教堂就有1000多处,出现了“教堂几遍天下,传教洋人相望于道”的景象。这些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欺压百姓,称霸一方。在民教争讼中,清朝地方官吏又“袒教抑民”,造成许多“民冤不伸”的案件。因此,广大群众同教会和传教士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

%86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厨鹦鳓赛锎 ——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口北京大学历史系林华国教授 义和团运动为TaJ"在山东一度沉寂而在直隶迅猛发展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最引人注目的活动地区是山东。1900年初起,山东义和团的活动渐趋沉寂。而与此同时,直隶义和团却迅猛发展起来。当时就流行一种说法,义和团起于山东,而大发展则在直隶。这种说法在史学界长期得到普遍认可。人们还力求对义和团在直东两省的不同发展趋势作出解释。 实际上,义和团起于山东的说法并不确切。作为义和团运动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898年10月的赵三多起义。此次起义开始的地点冠县十八村虽然在行政上属山东冠县管辖,但其地理位置却在直隶境内,是山东在直隶境内的一块“飞地”。起义队伍的主力是直隶威县地区的义和拳。起义队伍活动的地点也不限于冠县十八村,而是包括直隶的曲周十八村、南宫十八村以及威县的一些村庄。因此,确切地应该说义和团是起于直东交界地区①。 赵三多起义刚开始发动,尚未开展大规模斗争,就在官兵压力下解散了大部分队伍。虽有姚文起率领的一支队伍坚持斗争,但规模太小而且两天后就遭到失败。因此,这次起义并未引起人们重视。此后数十年中,国内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记载和论著绝大多数对此次起义只字未提,而比赵三多起义晚一年的发生于山东平原县的朱红灯起义则由于多种原因②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很长时期内被人们普遍视为义和团运动开始的标志③。就义和团内部而言,朱红灯起义后,各地新建立的义和团组织大多仿效朱红灯的队伍,采用了类似神拳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直隶最早的义和拳组织虽是由梅花拳更名而来,但后来新建的义和拳组织大多仿效朱红灯的神拳,并尊山东义和团为“老团”。这也使人们对“义和团起山东”之说更加深信不疑。 综上所述,直隶义和拳产生的时间实际上比山东还略早一些。在朱红灯起义前,直隶义和团组织发展的程度并不比山东差。但赵三多起义受挫之后的一段a-j-问内,直隶义和团的活动比较隐蔽,未发动新的大规模斗争。在朱红灯起义之后,山东义和团的影响一时远远超过了直隶,山东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公认的义和团运动的中心。 但是,自从朱红灯起义失败,袁-l:!t凯取代毓贤任山东巡抚以后,义和团运动在山东不但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渐趋沉寂(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才又重新活跃起来)。为什么会出 ①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一书摒弃了一般著述中通行的“义和团起山东”的说法,提出“义和拳运动乃发生于‘直 东交界’地区”(此书第5页)。我在《义和团史事考》中,同意这一看法,并作了一些具体考证。 ②朱红灯起义持续时间较长,从杠子李庄之役到朱红灯被捕,历时一个多月。而且,朱红灯等主要领导人被捕后,余部仍坚 持斗争。这次起义过程中曾在森罗殿与一营多清军发生激战,引起震动较大。事后,平原知县蒋楷被革职,山东巡抚毓贤被调走,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不久,蒋楷写了《太平拳匪记事》一书,对此次起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进一步扩大了此次起义的影响。 ③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人们才普遍把赵三多起义视为义和团运动开端的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