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31张PPT)

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德国统一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捷克开放边境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一分为五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结果:失败
推广种植玉米
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 里.加加林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⒈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⒊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跛脚的巨人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 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改革: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 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 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赫鲁晓夫改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23PPT

2.中苏建交
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 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对新中国 是很 重要的支持。1950年, 中苏缔结了友 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 义阵营的 力量。新中国 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 斯大 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 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 发 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 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 制;改革工 业管理体制;等等。
1.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2.东欧剧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 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西方国 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 变”战略。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 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 东欧各国社会制 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 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 场经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 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 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轻率地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 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 势 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 加剧。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 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 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 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 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 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 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 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22张PPT)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 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 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苏共 高级官员发动政 变,试图挽救苏 联,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 总统,叶利钦控 制了全局,加速 了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5)
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重心军事方 面;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重点改革:重工业
材料: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 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 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 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 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
克里姆林宫升 起俄罗斯国旗。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签订,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 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 高统帅的职务。
小组合作:苏联解体的含义?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建设的启示?
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逝世
赫改鲁革晓重夫点(:189农4—业1改971革)
措施:①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垦荒运动;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 所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革工业管理体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东欧剧变
(1)原因:
客观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弊端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主观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效 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2)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 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 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 的情况下, 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 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 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 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 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 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苏 重点:重工业 联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发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后经济后政治 —直接导致解体 展 与 ———加速解体 4. 八一九事件 改 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斯大林模式
重点:农业
5.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 原因) 2.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3.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其他原因) 4.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5.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与 八一九事件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练一练
1、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 本来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 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论 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量
Ë® Ãæ Õ½ ½¢
1978 4500 4600 1968 360 320 ºË µ¯ Í·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对
1978 172 240
1978 11000 4500
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
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 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突患脑 溢血逝世,终 年74岁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力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义
的 发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展
与 挫 东欧剧变与 折 苏联解体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 成 课后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 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 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 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2)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 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 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 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 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 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 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 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 最终彻底破产。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后,各 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政治经济 体制,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 业,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在短时间内,各国的经 济得到了不同 程度的恢复和发 展。
1。经济 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目的:为与美国的经济援欧计 划抗衡,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 济援助和与它们的贸易联系。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7国组成经济互助 委 员会,简称经互会。后来,阿尔巴尼亚退 出,蒙古、古巴①和越南则相继 加入,计 10个成员国。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 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 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欧洲的联合2、西欧和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二、设问导读、自主学习1、苏联通过哪个组织把东欧各国纳入了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2、苏联通过什么条约与中国建立了同盟关系3、最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是?在经济上推行新经济,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上的是?最后一个改革者是?结果如何4、苏联成立和解体的时间,东欧剧变的时间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实质、启示三、知识梳理、释疑解惑四、学以致用、提升素养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明显 B.斯大林的去世C.个人崇拜盛行 D.经济发展停滞2.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指导思想和政策错误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苏共内部混乱和分裂 D.共产党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4.导致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B.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C.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局势混乱5.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材料二:如图,漫画历史漫画一《美苏争霸》漫画二《苏联解体》材料三: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