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李商隐》 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

-- 李商隐《贾生》赏析<P>【原文】</P><P>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P><P>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P><P>【赏析】</P><P>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P><P>“贾生”,就是贾宜,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P><P>“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P><P>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P> <P>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

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P><P>借史咏怀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读完此诗,我们在慨叹贾宜悲喜剧的同时,也能体会出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李商隐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有“欲回天地”的远大报负,深切关注国家的命运,但偏遭晚唐衰世,志不能申,只得长期寄迹幕府,以文墨事人,因此,诗中的贾宜,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P>高骈《山亭夏日》诗歌鉴赏山亭夏日&nbsp<br>高骈&nbsp<br><br>绿树阴浓夏日长,&nbsp楼台倒影入池塘。

李商隐《贾生》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商隐《贾生》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贾生李商隐(唐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生的政治才能。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创作背景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赏析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

汉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

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贾生(李商隐)原文及赏析贾生原文及赏析贾生,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诗艺,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以下是贾生的原文及赏析。

贾生原文:贾生嘉宾赴阙文敬亭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贾生赏析:这首诗以贾生为主题,以形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和思考。

下面展开两个方面的解读。

1. 嘉宾赴阙文敬亭:这句描述了贾生是作为一位嘉宾,被邀请到皇帝居所的大殿上进行文化交流。

这也是贾生在官场上受到重视和荣耀的体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强调了贾生的身份地位和他为人处世所展现的优秀品质。

2. 入国弥渥泽兮,登坛日又尊。

这两句是诗人对贾生境遇的描绘。

贾生为国家付出了很多,国家也对他厚待有加,使他深受国家恩泽。

他的声名也因此在国内外闻名,与此同时,他还被称为文坛上的高手,深受尊敬。

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展现了贾生的才华和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在文坛上的成功。

接下来切换到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赏析。

1. 诗歌形式:这首诗是杂言体,结构短小精悍,用字简洁大气,符合唐代诗歌的特点。

同时,以贾生为题材更使得整首诗紧凑而有力。

2. 语言表达:李商隐的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接近白话的风格,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思想。

他善于用简练的语句传递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有力地表达了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结:贾生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诗艺和丰富的意蕴,成功地表达了李商隐对贾生的赞颂和对人生深思的思考。

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诗歌形式,贾生给读者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这首诗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的努力和价值追求有所启示。

李商隐《贾生》及赏析

李商隐《贾生》及赏析

【导语】李商隐是晚唐乃⾄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和⽆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为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帜,在于他⼼灵善感,⼀往情深,⽤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商隐《贾⽣》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贾⽣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贾⽣才调更⽆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问⿁神。

译⽂汉⽂帝求贤,宣⽰召见被贬⾂⼦。

贾谊才能,确实⾼明⽆⼈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扼腕叹息。

⽂帝尽问⿁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

注释贾⽣: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的政论家、⽂学家,⼒主改⾰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被放逐之⾂,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

苍⽣:百姓。

问⿁神:事见《史记·屈原贾⽣列传》。

汉⽂帝接见贾谊,“问⿁神之本。

贾⽣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夜半,⽂帝前席。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

其⼀为冯浩在《⽟溪⽣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中⼆年(848年)正⽉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另⼀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中⼆年三、四⽉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学赏析 这是⼀⾸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问⿁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咏叹贾⽣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的穷通得失,⽽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李商隐《贾生》译文及赏析《贾生》鉴赏答案

李商隐《贾生》译文及赏析《贾生》鉴赏答案

李商隐《贾生》译文及赏析《贾生》鉴赏答案《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贾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贾生》唐代: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贾生》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空自。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生》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

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

李商隐《贾生》赏析七绝·贾生作者: 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贾生作者:王安石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注释】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贬之臣。

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编辑本段]译文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

可惜的是——虽然谈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因为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只不过是鬼鬼神神![编辑本段]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

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

擅骈文,尤工诗,为晚唐大家。

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编辑本段]李商隐《贾生》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李商隐《贾生》赏析(3篇)

李商隐《贾生》赏析(3篇)

李商隐《贾生》赏析(3篇)李商隐《贾生》赏析(3篇)李商隐《贾生》赏析1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李商隐《贾生》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提升 结合真实的历史,你认为贾 生为何会沦落到“可怜”的 地步?
谢谢欣赏
朗读诗歌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②/求贤/访③逐臣④, 贾生/才调⑤/更无伦⑥。 可怜⑦/夜半/虚⑧前席⑨, 不问/苍生⑩/问鬼神。
注释: ① 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贾生,即 贾谊(前200一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 学家。 ②〔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③〔访〕咨询,征求意见。 ④〔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⑤〔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⑥〔无伦〕无人能比。 ⑦〔可怜〕可惜。 ⑧〔虚〕徒然。 ⑨〔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 倾听。 ⑩〔苍生〕指百姓。
《贾生——李商隐》古诗赏析及测试
赏析古诗词方法 1.读懂诗意,疏通文意。 2.注意用典,暗示倾向。 3.关注手法,借鉴提高。 4.抓住末句,明确情感。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
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 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 阳(今河南荥阳市)。
诗意疏通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⑤更无伦⑥。
汉文帝在宣室向召还的贾谊征求建议,他的政治才华无人能及。
可怜⑦夜半虚⑧前席⑨,不问苍生⑩问鬼神。
谈至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询 问鬼神之事。
佳句赏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 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 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 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样的“高人”,难怪皇上也要垂问于他。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 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主旨探究
《贾生》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贤访 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默写易错字 1.宣室求贤访逐臣 世 遂 2。贾生才调更无伦 论 3.可怜夜半虚前席 今 4.不问苍生问鬼神 仓
测试 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
•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乙】贾生 • 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1分) • 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答案:
• 1.(1分)思绪之绵长(无穷)
• 2.(3分)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 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 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 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 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 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 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 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 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 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 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写作背景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 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 遭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贾谊贬长沙, 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 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