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间故事
短篇民间故事五篇-经典民间故事

短篇民间故事五篇-经典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传说故事1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一个曾经与孙悟空称兄道弟的牛魔王,本领也十分的高强。
但是很多人也许还不晓得,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民间就开始祭祀牛神,就是牛的保护神。
根据《列异传》记载,武都故道县(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有祭祀牛神的怒特祠。
传说该牛神原来是一棵大梓树。
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
但是树砍了又合。
秦文公就派了四十人轮流砍伐,但还是砍不断。
这些人只好离去。
一个人因为脚伤暂时无法行走,就躺在树下休息。
他突然听见有人在说话。
一个问:“这样挨砍下去,你疲劳吗?”另一个回答说:“是够疲劳的。
”一个又说:“秦公一定不会罢休的。
”第二个回答道:“他能奈我何?”又问:“拿灰敷在你身上怎么办?”另一个沉默不语。
躺在树下的人听到后,回去禀告了秦文公。
秦文公就让砍树的人光着上身,边砍边用灰敷在树上。
树断后,化成了一头牛,钻入了水中。
秦文公于是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怒特祠,以祭祀牛神。
后人认为这是“牛王庙”的开始。
宋代,出现了将保护耕牛责任于一身的牛王的记载。
宋何薳撰写的《春渚纪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梦中被人追到了一个悬着“牛王之宫”匾额的地方,看见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姨母。
姨母说:“我生前喜欢吃牛肉,因此多杀了不少牛,现在在这里受苦,最苦的是每天被迫吃一升铁蒺藜饭。
”刚说完,就有牛首人拿着铁蒺藜饭走了進来。
宋代以后,民间又奉冉伯牛为牛王。
冉伯牛为春秋时孔子的门生,以其字“伯牛”而奉为牛王。
民间风俗要在牛王生日这一天祭牛王。
《新搜神记》记载,清代时,人们多在十月初一这天祭牛王。
按照《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民间故事五百字

民间故事五百字
马良自从用神笔画出许多东西帮助穷人之后,名声大噪。
坏心眼的县令被惩处后,来了一个更贪婪的县官。
这个县官听闻马良的神笔,一心想据为己有。
他派人把马良抓来,威逼马良给他画出金山银山。
马良不肯,县官就把他关进了黑暗的牢房,还不给饭吃。
马良在牢房里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对看守说愿意给县官画金山。
县官一听,大喜过望,赶忙把马良带到大堂上,给他准备了最好的笔墨纸砚。
马良拿起笔,开始画。
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大海波涛汹涌。
县官着急了,喊道:“我要金山,画海做什么?”马良不慌不忙地说:“金山在海的那一边,没有海怎么过去取金子呢?”县官觉得有道理。
接着马良又画了一艘大船。
县官迫不及待地跳上大船,让马良赶紧画金山。
马良又画了一座金山,金光闪闪,县官眼睛都直了。
他让马良再画些风,好让船快点驶向金山。
马良于是画了几笔风,风呼呼地吹,船快速前行。
眼看就要到金山了,县官贪心不足,让马良再画大些风。
马良就不停地画,结果风越来越大,浪也越来越高,船被浪打翻了,县官掉进了海里,被大海淹没了。
马良拿着神笔离开了县衙,他继续游历四方,用他的神笔帮助那些善良的穷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民间文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二、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 (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五四运动将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也使中国民间文学的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
1.1920年北大成立歌谣研究会,学术界有意识将民间文学看做种科学研究的对象认真搜集。
2.1928年起,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开展了对广西瑶族、台湾高山族、黑龙江赫哲族、湖南苗族等民族的实地调查。
3.20世纪30年代起,吴文藻、费孝通等从国外归来,从事民间文学教学或研究工作。
4.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些学者实地调查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如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5.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老舍、钟敬文为副会长。
7.1979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恢复活动,民间文学领域迅速出现繁荣景象。
8.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协会联合签发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全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9.2003年,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2005年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了定为“文化遗产日”,将文化遗产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三、民间文艺学的性质。
1.从学科性质来看,它是一门兼具交叉性和独立性的学科。
交叉性: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关系密切,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一般文艺学更需要历史学的帮助;和民族学也有很大关系;也需要紧紧依靠语言学,因为民间文学是以口语为载体的;还与哲学、人类文化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关系密切。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_民间故事五篇中篇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_民间故事五篇中篇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们⼝头流传的⼀种以奇异的语⾔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与⼈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泛⽽⼜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中国民间故事阅读,供⼤家参考。
中国民间故事1⽩⾐仙姑(鄂伦春族)在兴安岭图库热⼭的顶峰上,有⼀个天池,池⽔清澈,四季不变,池岸的鲜花四季常开,整年红艳艳的。
它们⽩天红得像给图库热⼭戴了⼀顶艳丽的霞冠,⿊夜红得像图库热⼭喷出的⼀团耀眼的⽕环。
毒蛇猛兽因为怕这些宝花,⼀年四季不敢挨近天池。
⽩⾐仙姑们因为这⾥环境优美、安全,池⽔碧绿、澄清,所以都愿意经常来这⾥沐浴。
有⼀天,风和⽇丽,穿着乳⽩纱衫的仙姑们,⼜来到天池边准备洗澡。
忽然听到⼭坡下传来⼀阵阵悲哀的哭声。
⽩⾐仙姑⼀向⼼地善良,可怜的哭声使她们⼼神不安,她们商量着决定变成⼀群⼩⽩雀,飞下⼭去看个究竟。
⼩⽩雀们轻盈地从天池上空掠过,落到⼭坡的⼀棵⾼⼤的松树上。
她们看清哀哭的不是别⼈,正是仙母常提到的勤劳勇敢、忠厚正直的青年猎⼿基才其。
他⾝旁躺着三个⼫体——祖⽗忠凡莫、岳母索克苏元和美丽娴雅、⼼爱的未婚妻⽶才伦。
看到这情景,⽩⾐仙姑们⽴刻就明⽩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基才其和⽶才伦劳动⽣活在⼀个部落⾥,他们⼼连⼼,⾝随⾝,形影不离。
⼀天,他俩在歇⼈柱前,对照⼤森林盟誓,定下了百年姻缘。
就在结婚的前⼀天,他们偕同两位⽼⼈,来到图库热⼭森林⾥狩猎、采集野果⼭菜。
讷耶喜讷耶,讷耶喜讷耶,骑上狩猎马,钻进⼤森林。
匹匹狩猎马,满满驮⿅麂。
…………正在他们翻过⼗⼆道⼩⼭梁,冲破⼀千道林层,找到兽群,找到菜厚果密之处,唱着歌采集的时候,猛然狂风⼤作,旋风把太陽都刮暗了。
原来很久就想霸占美⼥⽶才伦的⼭中恶魔,妒恨他们喜⽇来临,赶来兴妖作怪。
这是⼀条三头⼭蛇,赶散了兽群,喷毒汁害死了⽼⼈和姑娘,只是因为基才其的⼸箭厉害,才没敢轻易碰他。
⼣陽西下,百鸟归林,暮⾊苍茫。
基才其泣不成声,渐渐地昏睡⼊梦。
民间故事短篇(精选10篇)

民间故事短篇(精选10篇)1.民间故事短篇篇一白蛇传相传在南宋绍兴年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条小白蛇被捕,快要被杀死的时候一个小牧童救了他,白蛇发誓要报答自己的恩情,在千年之后白蛇化成人形取名白素贞,寻找救命恩人的途中结识了小青蛇青青,两人结为主仆关系。
在西湖的断桥上遇到了许仙,白素贞知道这就是自己前世的救命恩人,利用法力帮助自己投入了许仙的怀抱。
在二人结婚之后,白素贞屡次施法帮助许仙,还开了一间药铺,白素贞肚子里也怀上了许仙的骨肉,这时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找到了许仙,并告诉许仙这二人为蛇妖所化,许仙半信半疑,在清明节时让白素贞喝下了雄黄酒,喝下雄黄酒之后白素贞现出了原型,许仙直接被吓死。
白素贞前去天庭偷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把许仙骗去了金山寺,并与前来救人的白素贞展开了战斗,水漫金山寺也由此来。
后来因为偷取仙草触犯了天条,白素贞生下孩子后被法海关进了雷峰塔,永不见天日。
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长大后考中了状元,前去雷峰塔祭奠母亲,将白素贞救了出来,一家人最终得以团聚。
2.民间故事短篇篇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我国西晋时期有一女子祝英台,她非常喜欢读书,梦想是外出求学,但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办法祝英台就用了女扮男装的方法,求学途中遇到了同为背井离乡外出学习的男子梁山伯,两人相见恨晚,意气相投,就在一草桥上结拜为兄弟,两人一同到了书院就读。
读书期间,白天两人如影随形、寸步不离,晚上就同枕共眠,一读就是三年,祝英台在朝夕相处中爱上了梁山伯。
这三年,祝英台从没当着梁山伯的面解下衣裳,而他却一点也没有怀疑,直到英台接到家里的书信,要她速速返回,临走前,两人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在英台的暗示下,梁山伯才发觉其是一女子。
之后,梁山伯前去祝家提前,不料英台已经许配给了马家,痛不欲生的梁山伯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被葬在了两人约定过的南山。
祝英台假装同意了马家的婚事,并要求迎亲队伍必须经过南山,在路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下车趴在上面悲恸欲绝,突然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墓碑裂开了一道口子,祝英台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之后墓碑合上,雨过天晴之后,墓碑里飞出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化。
62《插秧歌》课件【新教材】2020

62《插秧歌》课件【新教材】2020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插秧歌》,该内容位于新教材的第五章“童谣与民间故事”中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插秧歌》的歌词内容,体会其节奏和韵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学会演唱这首歌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插秧歌》的歌词和旋律,能独立演唱。
2. 使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农耕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韵律和节奏,以及插秧动作的模仿。
教学重点:《插秧歌》的歌词、旋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插秧动作示意图。
学具:歌词单、音乐课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农民插秧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插秧的了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播放《插秧歌》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韵律。
b. 分组讨论歌曲的歌词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歌词中所描绘的农耕场景。
c. 教唱《插秧歌》,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
d. 学习插秧动作,让学生模仿并体验农耕劳作的辛苦。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特殊韵律,如“啦哩啦”的运用,讲解其作用和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动作表演,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插秧歌》2. 歌词:展示《插秧歌》的完整歌词。
3. 重点:特殊韵律、节奏、插秧动作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插秧歌》,并记录自己的演唱心得。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农耕相关的歌曲和民间故事,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组织一次农耕文化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韵律和节奏,以及插秧动作的模仿。
2.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的特殊韵律,如“啦哩啦”的运用,讲解其作用和演唱技巧。
云南自考 民间文学教程00508(z)

民间文学教程注:本篇民间文学知识重点为准备自学考试个人整理,时间仓促,可能存在知识点不够详尽、文字或标点符号缺陷,仅供参考,详细知识请以课本教材为主(亲测课本认真看三遍以上有效)。
教材: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自考编码:00508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然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的范围:主要题材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差别表现三个方面:创作者不同,民间俗个人创作一,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口语,通俗书面创作和流传二,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个人创作,反应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与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
原始形态民间文学主要三个方面:一、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休闲时借于消遣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神话也是原始社会中十分繁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
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夺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
古籍神话记载:《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
二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遗产从周代起,中国已有采录民歌的制度。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编码:095528课程类别:专业限选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并修课程:无教学方法:多功能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视听、观看教学录像、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相结合。
选用教材: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参考书:1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版。
2 .田兆元敖其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 月第1版。
3 .万建中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1 版。
二、课程教学目标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驾齐驱的两大文学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它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知识要点:什么是民间文学,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范围与性质,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学属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要点:民间文学的功能,生产生活的独特伴侣:劳动生产中的知识传授;阶级斗争中的精神武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娱乐。
民间文学的价值,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人类文化学(语言、民族);民间文学与哲学;民间文学与历史学;民间文学与自然科学(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传奇童话 具有民间传说色彩,然而童话特征更为鲜明的幻想故事。如 义和团故事中的 《渔童》 有个在龙河上打鱼的老汉,在河水凶猛的晚上,看到河中金 光闪烁,便在第四天晚上冒死去打捞,终于打捞到一只脸盆, 脸盘里有荷花、有鲤鱼、有孩童,老头很高兴,把它放在岸 边的草丛里,一天晚上,只见小孩童从荷花里跳出来,伸出 渔竿在脸盘里钓鲤鱼,钓得水花四溅,到天亮时,老汉一看, 脸盆四周都是金豆豆,他拾起金豆豆,拿到集市上去花,没 想碰上了牧师,牧师便到县衙告他,说是偷他的,老汉气不 过,把脸盆摔烂了,小孩童活了,把牧师钓起甩到西天去了, 吓死了县官,孩童扶着老汉走了。
民间故事特点: 贴近生活。相对于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幻想性减弱,现实性增
强。
泛指性。民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姓名都是含糊的、不确定
的。
类型化。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上都有类型化的趋势,为民间故事的AT
分类法的发明提供了启示和线索。
民间故事的类型 民间故事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既可 以按内容进行分类,如钟敬文的《民间文学概 论》将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 民间寓言、民间笑话。也可以按照故事的结 构方式进行分类,如链接式、递增式、递进 式,更可以按情节进行分类。
第一节
民间故事
故事的概念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有广义 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包括神话、传说 在内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狭义的民间 故事则指除神话、传说以外的一切散文形式的口头 文学作品。 民间故事是指那些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大 多具有完整而富有趣味的情节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 的口头散文作品。
B、田螺姑娘型 《搜神后记·白水素女》:“晋安帝时候官人谢端,少 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 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悯念之。 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 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 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 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 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 邻人笑曰:“卿已自娶妇,密著室中炊暴,而言我为 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F、狼外婆型 。我国的“狼外婆”型故事的主要情节如下: 一、 〔母亲和孩子们〕 (a)母亲离家时嘱咐孩子们(通常是 两个或三个孩子)看家,在她回家以前不要随便开门。 (b)母亲 在路上遇到妖怪,并且被它吃了。 二、 〔女妖进门〕 (a)女妖通常是狼或老虎,来到这一家,自 称是他们的母亲、外祖母或其他亲戚,叫孩子们开门。 (b)有 时,孩子们问问题,女妖使用诡计骗了他们。通常都是他们并 不多疑,就打开了门。或其他的发展。 (c)孩子们去看他们的 外婆,在路上遇到了女妖,女妖假说是他们的外婆,他们就跟着 它到它的家里去了。 (d)孩子们在家里感到孤单 ,寻找或大 声叫唤外婆,女妖扮成外婆来了。 三、〔女妖在屋里〕一旦进到屋里,(a)女妖奇怪的容貌、 形状等被一个或两个大孩子注意到。(b)女妖怕亮光。(c)坐 在敞口的篓子、坛子或大桶上,它的尾巴常常弄出格拉拉的 声音。它催着孩子们赶快上床睡觉,在床上它吃了一个或更 多的孩子。
第五章 民间故事
艾伯华(1901-1989) 德裔美籍社会人类 学家、民俗学家、 东方语言学家。他 的研究遍及亚洲和 一些欧洲国家,所 出版的有关人类学 和民俗学的研究著 作,如《中国民间 故事类型》、《土 耳其民间故事类型》 等,均在国际学术 界有较大影响。
译者: 王燕生 / 周祖 生 作者: 艾伯华 ISBN: 9787100027106 页数: 53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书: 中国民间文化 探索丛书 定价: 27.2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02-01
民间故事的价值: 娱乐价值 教育价值 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艺术价值 立足现实、富于幻想、结构曲折,对作家创作有借鉴价值。 文化资料价值 研究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我们以钟敬文先生的《民间 文学概论》为基础,按内容 将民间故事分为: 民间童话、生活故事、民间系列。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AT”分类 法,其中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 间故事类型索引》即是以此为基 础而编撰的。
“AT”分类法,主要是情节分类。 AT分类法 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 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Anitti A.)发表《故事类型索 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 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 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 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1928年,美国印 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Thompson,Smith)出版了 《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 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 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该 分类体系将故事类型编为1至2499号,分为五大部分:动 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
中国故事类型研究概况 1928年,钟敬文发表了《中国民谭型式》一文,归纳 出中国民间故事的45个类型。 1937年美籍德国学者艾伯华出版了德语版的《中国民 间故事类型》,该书从3000篇故事中归纳出了300多 个类型。它有限地参考了AT分类法,但并没有采用 AT分类法的编码体系。 1978年美籍华人丁乃通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民间故 事类型索引》,严格运用AT分类法及其编码体系,系 统地分析、归纳中国的民间故事。 2000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的金荣华出版了《中国民 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该书在AT分类法和丁乃通著 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 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刘守华出版了《中国民间故 事类型研究》,是运用类型理论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 著作。
G、怪孩子型: H、神奇宝物型: I、画中人型: J、问活佛型:
2)动植物童话: 以拟人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体作为角色来展开情 节的民间故事。它格外为年龄幼小的孩子们所喜爱。 如《小鸡崽报仇》。 凶恶的野猫吃掉了老母鸡,留下的小鸡崽们决心为 妈妈报仇。它们求助于周围的小伙伴——缝衣针、 牛屎、螃蟹、毛栗、棒槌等,得到积极的响应。最 后便集聚到野猫家里,各展所长,齐心合力把这个 凶残霸道的家伙打死。
E、蛇郎型 嫁蛇:农民因采花或 砍柴得到蛇的帮助,答应将一女嫁给蛇。 大姐二姐均不体谅父亲的为难处境,只有三妹愿意嫁蛇以救 父。 遇害:三妹嫁蛇后,蛇变形为人,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庭生 活。姐姐怀着妒意害死了妹妹,冒充她做蛇郎的妻子。 变形:三妹灵魂不灭,变为小鸟;小鸟被姐姐杀死后变成竹 子或枣树;竹子或枣树被砍后,变成竹床和小凳,不断揭露 真情,亲近蛇郎。谴责姐姐的罪行。 团圆:妹妹复活,与蛇郎团聚,姐姐丑行败露,被蛇郎撵走 或羞愧自尽。
第二节 民间童话
1。民间童话概念 民间童话就是以浓厚的幻想来概括反映广大 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意愿的故事。 幻想:幻想的形象、幻想的情节 反映:象征性的——大多以被压迫者取得大 快人心的胜利、曲折的;
2。民间童话的类型
民间童话通常可以分为三类:
(1)神怪童话或“魔法童话”:
以仙人、精灵或神奇魔法、宝物等等为主要活动角色的民间 故事。 A、天鹅处女型 《搜神记》:“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 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 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 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飞去,去后 复以迎三女,女亦得去。 ”
四、〔幸存者惧极而逃〕没有死的孩子(a)、在黑暗中听到 格吱格吱咬嚼的声音。(b)向假外婆要一点它吃的,却得到 自己同胞的被吃剩下的身体的一部分,通常是手指。(c)发 现了另一些可怕的事。(d)她得许可离开了屋子,但是(e) 往往是用绳子一类的东西绑着她的身体,后来她又解开绳 子绕到另外的东西上。(f )然后逃到一个高的地方去,例如 一棵大树或院子里,或邻居的家里。 五、〔惩罚女妖〕当女妖发现受了骗,就去寻找,找 到了逃跑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a)说得它用绳子绑着自己 的身体,然后让孩子往树上拉,孩子拉到一半的时候,把 它一再地摔到地上。(b)扔尖利的或很重的东西打它。(c) 浇石灰水、盐水或滚热的油在她身上或嘴里。(d)告诉妖怪 说要打雷了,说服它藏到柜子或箱子里去,然后钻了洞往 里浇开水。(e)用别的方法伤害它,或杀死它。
D、狗耕田型:“两兄弟”型: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中的“旁虢”。 故事的情节一般是:有兄弟二人(或三人),哥哥贪心,弟 弟忠厚。分家时,哥哥得到大部分家产,弟弟只得到一只狗 和一点贫瘠的土地。分家后,狗给弟弟拉犁耕田;死后变成 老鸦在柳树上给弟弟排泄出金子;后来又变成雁在弟弟的柳 条筐里下蛋,弟弟一再得到好处,当贪心的哥哥依样去做时, 却屡次得到相反的结果。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 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 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 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 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 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 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 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 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 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 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 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 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陀汗王至国, 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 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 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后以鸡鸣出去,平旦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 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 所视螺,但见女,乃到处下,问之曰:“新妇从何 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 去。答曰:“我天汉中白衣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 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 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 现,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 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 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毅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 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