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骨干到管理者策略
2021年如何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

The biggest asset of an enterprise is people.(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如何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对于一个科技公司而言,一个重要的________就是自身企业的技术人才。
作为从公司内部培养起来的管理者,他们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理解深刻,这使他们具有一些难能可贵的技术优势。
同时,他们又熟悉公司环境并积累了内外部的资源,拥有更多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渠道,包括合作伙伴、媒体、政府关系。
因此,许多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都是从技术岗位培养起来的。
然而,这不是说技术人才都适合做管理,或者说技术人才需要一些因素的促使,才能实现向管理人才的成功转型。
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个人专长、能力的主观因素;另一类是诸如企业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等制度上的客观因素。
这两类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技术人才能否成功地转变为管理人才。
许多技术骨干刚开始进入他们的职业生涯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涉足管理,然而,实际上他们发现,自己的管理职责逐步增多。
尽管他们被委派作技术专家,但他们的工作中关键的、日益增加的部分是管理他人。
要想从一名技术型骨干转变成一位优秀的技术型管理者,他首先要克服专业技术人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也就是要先解决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只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怎么干。
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否扮演好了技术型管理者这个角色,应该由被管理者,也就是员工来评判。
技术对管理人员来说有用吗?有没有可能将技术人员培养成经理人呢?这些问题或许问得有些突兀,甚至有点冒昧;毕竟,技术人员与其他员工在工作上有什么真正的不同?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型员工更适合呆在办公室,在那里他们用不着去与别人交流。
他们缺乏诸如交流、倾听等的软技巧,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样看来,将技术人员培养成一位经理人就变得跟教一条鱼去骑自行车一样困难。
从技术走向管理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李元芳从技术骨干成功转型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过程。
全书分为引子、上篇、下篇、后记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李元芳五年半的一线技术工作及技术从业背景,从管理“菜鸟”蜕变为合格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从合格管理者蜕变为优秀管理者的成长历程,以及职业成长梦想。
本书上篇和下篇中的每一节都以一个案例作为载体,阐述一项管理技能,既生动又形象。
本书适合有志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已经从技术走向管理的中基层管理者阅读,亦可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方面的参考读物。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技术职场热捧之作,口碑相传,好评连连!作者数年技术管理和咨询培训经验倾心总结,帮助您从技术到管理的华丽转身!小说形式,轻松阅读,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有料!这本书里的转型经验价值等同于参加数堂培训课!翻开此书就会不愿释手,反复琢磨次次都有新收获!作者简介王树文,199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著名项目管理培训师,咨询师。
曾任国内知名IT上市公司部门经理、质保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务。
已发表80余篇论文(多篇论文获奖),已出版著作有《项目管理师之路——实践者的体悟》、《突破职场樊篱》、《张成功项目管理记》。
荣获“2007中国卓越项目管理者”称号、“2009中国IT行业最佳管理实践案例奖”,入选“2012年度中国千强讲师”,以其能力和贡献当选第16届亚洲运动会火炬手。
拥有PMP、EMCP(国内首批)、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等资质。
同时担任中国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CSPIN)专家、广东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GDSPIN)高级专家,是多所大学和培训机构的特聘项目管理讲师。
继续教育复习题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当技术骨干被提升到管理岗位后,将面临角色定位、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和技能的一系列转变和提升。
2、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是一种耐力,也是一种调控力,是需要培养和锻炼才能形成的能力,对于人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所谓激励,即激发与鼓励。
具体讲,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身心潜能,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
5、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就是领导者人格魅力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领导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多项选择题
1、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三种管理思维方式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开放式思维方式
B、“目标导向、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
C、“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的解决问题意识
D、“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2、技术型管理者必须牢记的五个管理思想
A、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
B、有效管理时间非常重要
C、贯彻成果至上理念非常重要
D、团队作战非常重要
E、对人的有效管理最为重要
3、技术型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五个管理效应
A、比马龙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鲶鱼效应
D、刺猬法则
E、手表定律
4、技术性管理者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以下那三个方面?
A、思想
B、专家
C、品格
D、学习
5、“火炉法则”有那四个特性?
A、警示性
B、及时性
C、必然性
D、平等性
三、简答题
1、技术型管理者必须自我认可的九种身份是什么?
2、提高团队执行力的办法是什么?。
从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的修炼-74分

不论是哪一级的干部,一定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
不思进取型领导,()。
DA.得过且过B.不负责任C.庸政懒政D.置之不理应知应会,成为()骨干,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技术权威。
BA、技术B、业务C、行家D、专家从技术岗位到()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给自己和组织创造价值。
CA、管人者B、管理者C、管理岗位D、管理根据本讲,管理有效需要做到()。
BA 无条件满足员工需求B 员工要什么、管理者能给什么与管理者要什么、员工能给什么,两者要有交集C 以管理者利益为出发点D 以管理者自身要求去要求别人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政府公共部门应借鉴市场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其管理能力,即“()”。
BA.新管理B.新公共管理C.新方法D.公共管理不同的管理方法,在不同的环境里,产出也()。
BA.不同B.不-致土C.相同D.一致应知应会,成为()骨干,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技术权威。
BA、技术B、业务C、行家D、专家从泰勒开辟科学管理以来,管理朝(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
在体制内和()(包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都需要管理。
BA、管理内B、体制外C、体外D、管理外从技术岗位到()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给自己和组织创造价值。
AA、管人者B、管理者C、管理岗位D、管理选对人胜过对()的培训。
AA、员工B、人员C、职工D、工人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性,随着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会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我们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还不够,仍存在“()”的现象。
BCA.以大欺小B. 、下有对策C.上有政策D.下无政策许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加强市场调查。
CDEA.管理水平高B.水平高C.预算执行结果差D.水平极低E.管理水平不高在组织绩效发展中,要选好人,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BCA选对人胜过对员工的培训B选人的标准:价值观、悟性和个性C悟性比专业知识、经验更重要D员工的培训是最重要的E专业知识和经验比悟性要重要对于走技术专家路径的人,本质上是搞技术。
《从技术走向管理》公需课题库及答案(word版)

《从技术走向管理》公需课题库及答案(word版)一、判断题1、如果一名管理者因为外来的压力而在决策时犹豫不决,那他是称职的。
错2、尹明善就是一位勇于坚持自己判断的强者。
对3、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通过对员工所说的内容表示感兴趣,才是高品质沟通的保证。
对4、一旦技术型管理者能够实现自我突破,顺利地完成从自我管理到管理他人的转变,那么他们的内在智慧与技术基础会引导他们采用正确而有效的管理行为或领导行为,而让其事倍功半。
错5、长期做技术工作,使得他们沉着冷静,并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我,并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错6、技术型管理人员,相比较自己的下属,他们有更扎实的技术理念与更广泛的实践经验,能发现下属的不足,帮助他们改正,指导他们完成工作。
对7、从技术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可靠,道德观念极强,并且对属于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有效率、一丝不苟,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对8、对于从技术提拔上来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可靠,道德观念极强,并且对属于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有效率、一丝不苟,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对9、技术型管理人员,他们都熟练地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核心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和认识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对10、技术型管理人员在遇到困难、逆境的时候,不够坚持。
错11、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成为指导人们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有效达到管理目的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指南。
对12、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给管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对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和威胁。
对13、现在通常所说的管理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经济责任以外的社会道德责任,特别是建立在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基础上的道德责任。
对14、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有用成果,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的结果。
【学习笔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学习笔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这⼀章的中⼼意思是管理者的定位问题。
也就是说,在⼀个组织中,⾝为组织的管理者,要做什么,才能为组织带来贡献——这种贡献可以是业绩上的提升,也可以使组织⾃⾝的改良和发展。
这是很现实的⼀个问题——专业的事情都有⼈来⼲了,管理者⼲什么呢?怎样才能体现管理者存在的价值呢?作为从技术⾻⼲被提升到team leader的⼈,会有⼀段迷茫的时候:从前通过⼲活⼲得漂亮,就能够得到提升;如今,⼲活不再是唯⼀的衡量指标了,要顾及到他⼈了。
再者,作为管理者,常常是给团队成员设定⽬标、分配任务,那么怎么给⾃⼰分配⼯作呢?⾃⼰的⽬标是什么呢?
书中没有给明确的答案,说了⼏个案例,不过没有什么能总结的东西。
我感觉,管理者具体做什么,因组织⽽异、因⼈⽽异,但是最终的⽬标是要给组织带来贡献,或者说体现出团队成员所做的⼯作的价值——把团队做的⼯作转换成对公司、对其他团队有⽤的价值。
有两点值得记:
1. 给下属分配⼯作的时候,尽量让下属⾃⼰说想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主管的⾓⾊尽量是对其可⾏性进⾏判断,并给与⼀定建议——在中国国情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不过在⼀定范围内,倒是可以给下属⼀定的⾃主权。
2. 开会的⼀条原则:可以主持会议,听取重要发⾔;也可以让⼤家⾃由讨论;但是不能即主持会议⼜让⼤家⾃由发⾔。
从优秀员工、业务骨干到优秀管理者的五个转变

从优秀员工、业务骨干到优秀管理者的五个转变作为一名员工,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得到公司和同事的认可。
优秀员工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需要经历一些转变和学习新的技能。
以下是关于从优秀员工、业务骨干到优秀管理者的五个转变。
一、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优秀员工通常能够很好地自我管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做到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从优秀员工到优秀管理者的第一个转变就是从自我管理到团队管理的转变。
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管理一个团队,需要学会如何激励和指导团队成员,了解如何塑造团队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
二、专业技能到领导力作为一名优秀员工,通常会擅长某项专业技能,比如销售,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
当成为管理者之后,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
这就需要管理者学习如何做出决策,如何进行战略规划,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培养和激励团队成员。
领导力是优秀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
三、执行者到规划者优秀员工通常是执行者,能够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优秀管理者需要学会从执行者转变为规划者。
管理者需要学会制定长期规划,做出决策,分配资源,制定目标并确保团队的目标一致性和统一性。
四、求实主义到谋略思维在公司中成为优秀员工通常是因为他们特别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追求的是实际结果。
作为一名优秀管理者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需要有谋略思维,考虑更长远的发展和目标,制定更具有战略性的决策。
五、个人成就到团队成就优秀员工通常以个人成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价值,而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团队整体的成就。
管理者需要学会如何通过团队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
作为管理者,需要明白个人的成就与团队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
从优秀员工到优秀管理者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变的过程。
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学习新的技能,并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从员工到管理者的成功转变。
从技术走向管理-南风老师-赵英著

亲爱的朋友,技术是企业的左膀,管理是企业的右臂,二者协同方能于竞争中取胜。
可惜的是,从技术线上成长起来的干部,往往精通技术,却疏于管理,带的团队越大,越力不从心,非常苦闷。
然而,技术型干部又是企业非常宝贵的资源,怎么能帮到他们呢?南风老师走访25家企业180位技术精英历时两年潜心开发的《从技术走向管理——技术经理领导力提升新路径》应运而生,并实施上百场,以提升绩效著称,获广泛赞誉!从技术走向管理——技术经理领导力提升新路径一、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1.很多岗位都不是纯管理岗位,如何平衡技术与管理?2.长期从事技术研究,在具体细节上比较严谨,对下属老是放心不下,事事亲力亲为,怕出差错,怎么办?3.在分派工作上一直很纠结,如何让分工更加明确,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4.有时感觉各种协调、沟通很累,比较疲惫,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研究。
5.如何保证核心骨干能够更加稳定,团队更具活力?6.自己本身也很忙,也有绩效考核,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7.任务不确定时,如何高效合理地安排时间?8.如何化解员工负面情绪,激励员工高效工作?9.如何跨部门推动业务流程向高效率变革?10.技术线上来的干部如何管理老同事?11.如何当众讲话及高效沟通?12.如何控制个人情绪?13.如何跳出思维看问题?14.如何让自己的性格再开朗一点?15.如何量化“期望值”和“满意度”?16.如何正确理解并精准传递公司战略?17.员工干活不着急该怎么办?18.前端跑得快后端跟得慢,相互抱怨,怎么办?19.如何平衡部门利益与公司利益?……二、培训特色本课程是南风老师在采访了超过180位技术精英,听取他们的发展心路、职场困惑、事业梦想、转型难点,采集了2000余项技术精英向管理转型的实际需求,并结合美国NASA4D卓越团队建设的成功经验,潜心研发成既中西合璧、又能够指导实践的以“2-3-3-4”为核心的课程。
本课程与市场上现有“从技术走向管理”的课程有根本不同——她通过情感变化来解冻学员多年来形成的技术思维,并通过管理哲学、领导力训练等方式注入领导力的元素,然后通过现场活动完成训练、重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技术骨干到管理者策略
对一个靠技术取胜的公司来说,技术领先始终是保持企业在行业中领先的不竭动力,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在实用性上不及技术元老。
但问题的本质是,习惯了单兵作战的技术人员,如何才能转身为统观全局的管理者呢?
转岗的困难
审视一下技术人员在转岗为管理岗位时可能存在的困难,或许就能找出一些解决之道。
总的来说,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工作习惯和能力培养偏向性。
技术人员转为管理人员存在的困难
思维模式
•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与不容置疑的技术权威性
工作习惯
•更专注个体事件发展,而不是从全局出发思考整体工作
•更加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钻研
•更倾向于表达、说服他人,而不是倾听、理解和影响他人的行为
能力偏重
•更加注重在专业领域纵深的发展
•在决策、组织协调、资源调动和人员激励等管理能力方面倾注较少
首先,局限的专业思维模式。
作为资深的专业技术人才,多年来的工作一直要求他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提供领先的技术为目标,造就了他们技术至上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只有在专业领域中保持自己的权威,才能确立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很少花费时间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工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不必说花精力来平衡。
并且,技术项目解决方案不需要对整个流程有太多的了解。
但是承担管理职责以后,必须要从全局出发,思考整个工作如何部署、调动什么资源、怎么
进行计划组织和授权等,才能更好地提供支持或者解决问题。
因此,当他们需要180度扭转思维,辗转在人员和工作的关系平衡之间时,就显得突兀而迷茫了。
其次,亲力亲为的工作习惯。
工作时,技术人员更倾向于亲力亲为,并要求能够看到具体的数据、产品等实实在在的产出,而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带领、协调整个团队工作,利用好各专业的人才来为产出负责,强调集体产出成果。
另外,有技术专长的技术员工因为专业领域的权威而带来自信,习惯于单向沟通,不能够很好地倾听,而管理工作需要聆听不同的声音,理解各方所需,进而说服对方采取一定的行动。
第三,单一的能力培养偏向性。
技术人员更加专注于专业领域内的新动向、研究的实际成果,在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相对而言,在决策、沟通协调、战略思考以及计划组织能力等方面关注就比较少。
因此,技术专家在向管理人员转型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他们必须要研修的功课,管理层次越高,管理能力提升要求也越高。
我们在多家企业中的测评实践也发现,技术人员总体比较聪明、愿意进步、与人为善,但容易缺乏人际勇气,战略思维、计划组织能力也相对较弱。
转岗的优势
尽管转型困难重重,但是技术专家转岗为管理者的优势还是明显的:
第一,专业的技术专家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距离业务最近的人员,相比其他背景的人员,他们对公司业务的理解更为深厚,不仅能够紧密贴合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能够站在行业前沿,为公司提供战略发展建议。
第二,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设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管理流程、开发员工知识体系等方面工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些工作需要多年专业工作的沉淀、总结和提炼。
并且,技术专家与从事具体岗位的技术人员在工作方法、思维逻辑上更加相似,沟通更加顺畅。
与外行的管理者相比,更容易与一线形成共识,达成协作。
第三,从业务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专家,深谙前线业务快速可持续发展最需要开展的工作,最需要后台职能所给予的支持,因此不管是担任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还是担任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在快速响应、准确应对上都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同时避免技术人员的劣势?这就需要我们甄别哪些是最有潜力成长为管理者的技术人员,并予以有效培育。
转岗的策略
怎样才能把一个技术专家有效地转型为管理者?分两步来解决。
第一步:甄别“松鼠”和“鸡”的潜质。
西方有句谚语:“你也许能教会一只鸡上树,但你最好一开始就找一只松鼠。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是否具有管理潜质同样是可以预先评估的。
在物色提拔人选前,老板们心里应该都有评估,哪些人更可能适合成为管理者?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测评工具,这些工具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甄别具有什么个性和能力的人更有潜力成为管理者。
当前应用较多的个性和管理能力测评工具有DISC、PDP等,效果都比较好。
除此之外,企业可以补充如行为面试、公文筐、案例分析、述职报告等其他测评方法,以对员工做出全面的了解。
通常,一个员工整个测评下来需要3个小时,根据测评内容的不同,时间有增减。
与企业对员工进行不合适晋升导致的损失相比,该项工作的价值显而易见,这也是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开始青睐人才测评的原因。
而且,一个正式的人才测评和职位晋升过程就像“成年礼”,对于被提升的管理者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因为在这过程中,他需要系统梳理自己的经验、专长和优劣势,才能在领导和员工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绝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像惠普、IBM等公司,提拔中高层管理者之前,都会进行个性测试、述职或能力评估,以确定管理者的专长、优劣势,并避免可能的风险。
国内一些市场化较好的大型企业也会对管理者进行360度测评或民意评估,如华为、联想、新浪等都会对中高层管理者进行类似的评估,并形成企业人才库。
第二步:“成年”仪式。
好了,如果某位技术人员有幸从众多技术元老中脱颖而出,成为经营管理者后,他自身与企业应该做哪些准备和调整呢?这绝对不是请吃一顿“庆祝饭”那么简单。
通常情况下,技术专家由于在本专业领域工作表现突出,对自身能力通常比较自信,较难甚至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在管理上的欠缺,这种欠缺可以分为心态和技能两种。
技术专家转岗管理人员需要的素质流程
心态转变
心态的转变是技术人员向管理转型的第一步,正确的角色定位能够有效指导和改变自身的行为,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角色辅导和员工述职帮助员工重新定位。
技能拓展
心态转变当然还需要相应的技能予以支持,重点表现在管理能力的提升,公司需要为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管理工具,并开展管理能力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武装自己。
实践锻炼
实践出真知,技术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之后,需要不断地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尝试、学习,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首先,转岗人员要调整的是心态。
心理学上讲,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去的实践经验得到提升,那么这种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会趋向于进一步强化,这是许多技术专家沿袭原来岗位的交往和沟通方式,不肯做出改变的根本原因。
当然,要求管理经验缺乏的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把握管理者的心态,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企业需要对被提升者进行适当的指导。
指导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
角色辅导:充分意识到角色的调整,以及新角色的要求。
公司指派专人帮助员工发现并发挥自己内在的领导力,以及现有行为必须做出的转变。
员工述职:述职不仅是对过去工作进行总结,同时还需要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管理者需要告诉大家自己未来的管理目标,公司也会对管理者提出管理方面的新要求,这些都能促进员工对自身角色进行调整。
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其重点就在于引导被提升者领悟管理者和技术者的差异,关注做好“一个人”的事和带领“一群人”把事做好的重要区别。
其次,管理技能拓展。
与心态转型相比,技术人员管理技能缺乏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导致其管理职责无法有效行使。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技术人员原来管理经验不足。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技术人员不知道公司有哪些管理工具可以对他的管理进行支持。
当前,我们认为国内企业技术人员转型遭遇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后者。
大多数企业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办法支持技术人员转型,出现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之后对部门定位、岗位配置、部门协作关系很模糊,所有工作都只能听从领导安排,有一件做一件,没有就无所适从。
一个“成年礼式”的管理者转型仪式有其必要性,不只是通常所做的吃顿“庆祝饭”。
“成年仪式”内容根据职位高低可简可繁,然而以下方面必不可少:新的职责和权限、达成共识的绩效目标、新的管理能力要求、员工自己的任职展望。
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补充员工个人能力和优劣势分析报告,这对于员工的自我定位和培训发展大有好处。
员工优劣势分析
优势能力项
团队协作能力、计划能力、资源调配能力、过程控制能力
强化建议:
抛开固有思维,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开放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倾听和理解),同时调整沟通方式,对于比较敏感的对象采取比较缓和的方式进行沟通。
待改进能力项
人才培养能力、人员激励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
提升建议:
建议克服自己平时工作时的不足,积极参加相关管理学培训,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跳出原来自己很多熟悉的业务范畴,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关注更多更高层面的信息,比如行业发展、企业变革等。
完成心态转变和技能拓展工作,转型后技术型管理者就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和夯实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剩下的工作就是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