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5题西林壁(最全版)

合集下载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小学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同步练习+教学设计+图片详解

小学语文古诗《题西林壁》知识导学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故事:诗人苏轼由湖北去河南做官上任的路上,经过江西九江,于是顺道游览著名的庐山。

庐山峰峦起伏、丘壑纵横,以雄、奇、险、秀著称,苏轼一进山,便被庐山的美景深深吸引了。

他走到一处向远看去,庐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绵延逶迤,郁郁葱葱;等他走上一会儿,眼前的景色却变了,刚才连绵的山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入云的奇峰,像锋利的剑一样直插云霄。

苏轼不禁感悟,从不同地点、不同方向看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庐山面貌都是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苏轼想了想,还不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不能跳出遮蔽,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吗?于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释义: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师:说道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下诗人。

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下,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侧 看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横 看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
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题西 林壁》 人教部 编版
苏轼(1037-1101) 号“__东__坡___居__士____ ” ,被世

新版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共15张PPT)

新版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共15张PPT)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识:知道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
(我)看不清庐山的 真面目,只因为我身 在庐山之中。(视野 太狭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西林寺
•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苏轼(1037-1101)
苏轼(1037-1101)
者 号“__东__坡___居__士____ ” ,被世 人称为“_________ ”。
代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坐落于庐山北麓 ,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号“_____________ ” ,被世
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被称为_唐__宋___八__大__家__之___一__

读通顺 有节奏 有感情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看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文解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 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课文解读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于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 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经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课文解读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 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这两句巧妙地道出雪、梅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 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 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课文解读
赏析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 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 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 笔来思索。后两句是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 些,但雪却没梅花的香味。本诗将梅与雪的不同概括了出来,写得 妙趣横生。
课文解读
《雪梅》这首诗给我们什 么启示?
课文解读
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 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文解读
雪梅
梅、雪:占尽春色
诗人:难写文章 雪花:晶莹洁白 梅花:一段清香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课后练习
1、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
课文解读
赏析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诗的后两句融道理于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要想对事 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导读这首诗是作者借看庐山风景对人生经历所包含的哲理作了精深的小结。

题西林壁①〔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③,只缘身在此山中④。

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②岭:顶端平长有路可行的山。

峰:顶端尖峭难以攀登的山。

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不清。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与形状。

④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

这里指庐山。

古诗今读: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各山峰高耸,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又各不相同。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读背韵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读背技巧:借景议论法前一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句描写景象为主,为下面议论奠定基础。

先“横看”后“侧(看)”,这是人们观看的习惯;对句讲述道理为主,因为“横看”视野开阔辽远,所以“远”字在前,这样理解记忆,前四字就不会错背为“高低远近”了。

如果有一点平仄的常识,还可从“平平(横看)”对“仄仄(远近)”的韵律着手记住。

后一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句先说“不识……”这一结果,对句解释“不识……”的原因。

这样的倒置因果句式,也是为了押韵的关系。

此外,这一联写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局外人更加客观正确。

这两句诗还可理解为作者身在官场,往往看不清官场的黑暗无道,常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莫名其妙的处罚。

本联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道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释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释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释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4.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5.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6.竹枝词·其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释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横看

侧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 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前两句诗,回答问题:
1、有不懂的词语吗?试试用自己的话说 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前两句诗,回答问题:
写在西林寺墙壁的诗
西林寺
坐落于庐山北 麓lù ,为庐 山北山第一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自学指导(一)
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说说你读懂了什 么?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拓展阅读: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 西 林壁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 庐山南北长约 25 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以雄、 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 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 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 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 作。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山人。他在诗、词 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做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 豪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领 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 集》。
书写
西林寺墙壁
读后两句诗,回答问题: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看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 这样才会全面。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 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 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赞美庐山景色雄奇壮观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
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要客观全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从中看到了 什么?
横、侧、高、低、远、近
随着诗人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不一样。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 识:知道 之中。(视野太狭窄)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