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题西林壁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优质课件

拓展提高
悟诗情
4.《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宋___代诗人___苏__轼__,著名的文学家、书 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三__苏___”。除了《题西林壁》 他还写了《_惠__崇__春__江__晓__景___》。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横___、 __侧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远__、_近__、_高__、_低___不同位置观看_庐_山__的 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__正__面__看__都__是__连__绵__不__断__的__山__岭__,__在__侧__面_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西林壁
解诗题
诗题:题目,交代了
诗的主要内容。是苏 轼与友人参寥子同游 西林寺时题写在寺壁 上的作品。
新知讲解
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新知讲解
yuán 缘
读准字音
tí 题
cè 侧
fēng 峰
lú 庐
新知讲解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代有巨大影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 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背古诗
板书设计
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角度
西
远近高低各不同
林 壁
得出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作者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所见到的不同形 态的句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然后说出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课件

鉴赏角度和方法介绍
文学鉴赏
艺术鉴赏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 、意境、修辞手法等。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书法 、绘画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历史背景
了解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历史背景, 分析其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关系。
评价标准及实例分析
内容评价
评价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观点等是否深刻、真挚、独
古诗主题及意义
题西林壁的主题是描写庐山的壮美景 色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VS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首描写 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篇人生哲理 的寓言。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他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即人们应该从不 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现象 所迷惑。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书法、绘画等方 面成就斐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细 腻柔美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 情感世界。
历史价值
题西林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启发后世创作
题西林壁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传承古文化
题西林壁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 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存在问题反思
部分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风格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时,部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仍 存在困难,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题西林壁ppt课件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 就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宋朝的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
课程目标
理解题西林壁的诗词内容和意境 掌握苏轼的诗词风格和特点
了解宋朝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02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哲宗元祐元年才结束。
04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 思想分析
主题思想概述
诗词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 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 。
诗词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和苏轼 的感受,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 的抒发,展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和对人生的理解。
主题思想解读
人生感悟
苏轼在诗中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即 人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视角和 经验,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
03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 解析
第一句诗词解析
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和距离呈现出的千变万化的景象。横看和侧看, 远看和近看,高看和低看,庐山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这表达了观察角度不同, 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的道理。
第二句诗词解析
内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题西林壁诗词内容解析 • 题西林壁诗词主题思想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
目录
CONTENTS
• 题西林壁诗词的创作风格分析 • 题西林壁诗词的影响与价值 • 题西林壁诗词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01
因为
02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当堂小测
比一比,再 组词。
缘(
)
绿(
)
隐(
)
稳(
)
侧(
)
测(
)
峰(
)
锋(
)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 、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 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书写
01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西林寺
02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墙壁
解诗题
03
单击此处添加正 文,文字是您思 想的提炼,请尽 量言简意赅地阐
述观点。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 宋字代子 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 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 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 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课件(共20张PPT)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和“峰”的区分是什么?
岭
峰
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横着看庐山是 “岭”,侧着看 庐山是“峰”。
9 古诗三首
庐山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西林寺,在江
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从不同的角度看 到的庐山都不一 样。
【诗意】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 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 同。
横看
侧看பைடு நூலகம்
远看 仰望
近看 俯瞰
从这一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 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角 度视察。
大诗人苏轼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从不同的 角度、位置、浏览了庐山之后,一路思考但是仍有 一个疑惑?你在诗中找到他的疑惑了吗?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 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知我们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 人生哲理。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 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 见。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说课课件(共47张PPT)

册
可谓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2
0
2
3
年 四 年
二、说学情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文
上
册
2
0
2
古诗学习对四年级的学生很生涩难懂的,对诗的理解程度只能停留
3
年 四
在表层,不能深层次的品味。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弱,理解还不
题 西 林
年 级
够深入,同时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验诗歌
题 西
林
年
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知道了哪些有关这方
壁
级
语 文
面的古诗呢?
上
册
2 0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2
3
《题西林壁》。
年
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题 西 林
年
壁
级 语
(揭示诗题)
文
上
册
2
0
2
1、作者简介:
3
年 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题 西 林 壁
级 语
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文
上
册
2
0
2 3
(3)我读古诗,讲读法。
年 四
题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西 林
年
壁
级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语
文
上
册
2
0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人教版《题西林壁》PPT课件

49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题目
写法
情感
《暮江吟》 江水 露珠 弯月 借物抒情 喜爱 赞美
《题西林壁》
庐山
借物喻理 赞美 启智
《雪梅》 雪
梅
借物喻理 情趣 理趣
50
51
9
《题西林壁》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2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 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传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 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 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பைடு நூலகம்
峰
左窄短,右宽长。“夆”捺画舒展。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互对应。
yuán
缘
左窄右宽。右部捺伸展。
缘由
45
整体回顾
课
文 回
熟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顾
46
47
48
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 自然景物 ,诗人在 细致 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 以抒情为主。
远近高低各不同。
22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那么诗人描绘得准确吗?
23
让我们通过视频从不同的角度去 现场感受一下气势磅礴的庐山
24
FLASH动画
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击下一页
25
通过观看视频,你能用自己 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看
远看
近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 为“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 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了词的 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作出了 贡献。著有《东坡全集》。他一生坎 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 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题西林壁
上南学校 刘学锋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不 识 庐 山 真远 面近 目高 低 各 不 同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苏
轼 ( 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题 西 林 壁
沙井上南学校:刘学锋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 ● ● ●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 ●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横看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 再次朗读这首古诗。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 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 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 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 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 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 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 意见。
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 随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 吧!
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 诗中读懂了什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从正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想一想: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 句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 句诗?
学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首描写庐山的诗?
从这一、二两句诗中,你知道 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 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 是不同的。
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 要描写庐山?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 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 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 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