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浓烈的抒情格调使孙犁的小说成为“诗的小说”、“小说的诗”。①孙犁喜欢与美做伴,倾向和习惯于表达美好的事物。他认为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我喜欢写快乐的东西”是他的创作体会。在孙犁的创作中,可以说他将自己全部真实的感情坦率地信任地交给了读者,具有了一种很强的吸引力,这样,他的感情也就赢得了读者的感情,完成了作家与读者之间很好的沟通。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孙犁小说的语言又是现实主义的,他往往采用的是一种白描手法,真实反映时代和生活,强调文学要着力于表现时代精神,并在创作中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关于白描,鲁迅曾经这样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无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②孙犁的见解和这些相似:“所谓白描,在写作上,就是避免浮夸要求简练。”③可以说,孙犁是利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描写的。

孙犁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生活孕育和决定作家的作品,作品应该与时代相结合,表现时代精神。孙犁把社会时间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看作是文学的源泉和动力。其实,他的这种文学观念是有师承和影响的。1937年冬,孙犁在冀中发表《现实主义论》、《鲁迅论》,体现出了鲁迅现实主义精神对孙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但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与鲁迅相比,又有着自己独有的风格,并通过40多年的创作时间逐渐形成。可以说,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是提倡为人生的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

1945年发表《荷花淀》,孙犁所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人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安全保障,他们要求卫国,要求抗日。而这种现实下表现出来的又人与人之间的深切的交往和深厚的感情以及人与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全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而《荷花淀》所要展现的现实的沉重,孙犁却用轻松的笔调来描写,这也正是他独特现实主义笔法的典型体现。

战争的残酷、惨烈和血腥却被隐去了,呈现在眼前的往往是普通农民被战争所净化了的高尚心灵和人性的闪光,战争的风云激荡在孙犁的笔下往往化作一片浪漫诗情。这是生活材料在作者自觉的艺术选择中被提纯和净化了,它首先所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民族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坚持消灭侵略者的时代精神;其次是孙犁所

表现的“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亲人的安危与抗战,小家与大国的碰撞,最后得以统一,完美地结合于时代精神;再次是在作品中作家也将自己的创作倾向成功地融入人物形象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强烈的理想力量,人情与人性的力量,美与善的力量。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孙犁小说的语言除了现实主义白描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以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见解传神,朴实自然而富有个性化。可以说,孙犁是现当代作家中卓越的语言巨匠之一。读孙犁的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都是与他简洁传神、朴实自然、新颖个性化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在读他的作品时,无不感叹于他的语言魅力。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然着墨不多,却细致如微,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瞬间活动,以其极为精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当水生和青年们离家到部队去后,家中的妻子们隔不断对亲人的思念:“女人们到底有点藕断丝连”,“藕断丝连”四个字,看似平常,其实作家是独具匠心的。如果作家写的是别的地方,这四个字当然没有特殊的意义,可是他写的是荷花淀,荷花淀的风味和情调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这些女人们和亲人不仅“藕断丝连”,还要想着法子去探望丈夫,于是一个接一个申述自己的理由: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记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再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各人心口不一,都在寻找一种天真虚浮的借口去探望丈夫,对这几个青年妇女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作家简练到惜墨如金的地步。若是用传统的铺叙手法,不知洋洋洒洒还要写出多少。

孙犁小说中语言的运用,绝无可以雕刻之嫌。他总是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提炼,使之通俗雅致、朴素自然,从平淡中见神奇,浅显里寓深意。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高兴的意思)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取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部队,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这段话没有一个陌生的字眼,以朴实的口语和盘托出,句式简短,节奏明快,语言活泼,却达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女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开朗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再如《“藏”》中那个叫浅花的媳妇,人还未出场就给读者惟妙惟肖的印象:

这个女人,好说好笑,说起话来像小车轴上新抹了油,转的快叫的又好听,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挺拍乱响,梭飞的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

这样的语言,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却人人未必都能付诸笔端。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对群众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是不会把蕴藏在沙砾中的璞玉变成闪光的艺术瑰宝的。著名作家梁斌曾这样谈到孙犁的语言:“他是在古典文学和新文学语言的基础上吸收广大群众的语言,而且提炼加工的很巧妙,不着痕迹,他的文学语言的特点是便于抒情。”

如果说孙犁小说的语言所表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那么以上几个方面便是不同方位的着色点,每个着色点表现着他小说语言的一个方面,这也正是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综观中国的新文学史,孙犁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在人们的印象中表现为文学风格的另类,这也正是孙犁作品经久不衰,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注释

①冯健男:《孙犁的艺术(上)——<白洋淀纪事>》,载《河北文学》1962年第1期。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

③孙犁:《文学短论》,自《孙犁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月北京第1版。

参考文献

(1)《孙犁文集》,第(一)、(二)、(三)、(四)、(五)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2)《孙犁文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月北京第1版。

(3)《孙犁作品评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

(4)季羡林,张燕瑾,吕薇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第2版。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6)万国庆:《凝眸黄土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 夜大学函授脱产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2012LT0105045 姓名:王淑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完成日期: 2014-9-6 指导教师:岳慧丽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孙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一直为文学界所推崇和喜爱。本文讨论的正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白描的写作手法,着重分析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从而探讨孙犁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化小说现实主义 目录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3) 二、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4) 三、孙犁小说白描的写作手法 (5) 浅议孙犁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淑霞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小说需要一种自己独有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把读者的兴趣、注意力、想象力紧紧吸引住并再次激发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对于任何艺术来说都很重要,但以小说艺术显得更为重要。被誉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的孙犁,在散文和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的同时,尤其以小说的成就更具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孙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作品所塑造的生动的农村妇女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成功使其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孙犁小说独特的诗化笔调 谈到孙犁小说的语言,很多人都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赞美它。的确,在创作上,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富有诗情画意、简洁、优美,近似诗的节奏和声韵,使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是诗化的语言。 在《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中,作者着力追求一种诗一般的意境。他以抗战时期冀中农村为背景,但他却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武戏文唱的技艺描写明媚如画的白洋淀,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雪的苇,粉红色的荷花,荷叶上的清幽香气,表现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及其乐观的战斗精神。 孙犁曾经在各类作品中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很喜欢普希金、梅里美、果戈里、契诃夫、高尔基的作品,“我喜欢他们作品里那种浪漫气息,诗一样的调子,和对美的追求,这样的作品,合乎我的气质,合乎我的脾胃。在这些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更多的热烈的感情境界”。(《勤学苦练》)在孙犁看来,诗和小说,美和人们的感情气质,境界,浪漫主义的气息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是可以而且应该一起来的,他所喜欢的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他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孙犁也不断地提倡文学青年不要写生活和自然中的表面现象,不要只是“捕捉”那些浮光掠影的所谓“美”的或有“诗意”的东西,而是要把时代的精神和人物优美的思想感情注入艺术形象之中去,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孙犁创作的“诗情画意”的实质和特色。孙犁不光追求诗一样美的语言,而且要求诗一样美的思想感情,这是与作家观察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分不开的。

孙犁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合集共四篇

孙犁小说的特点分析(一千字) 孙犁是文学史上的清才,清辞丽句,为一时小说家之选。重要小说集有《荷 花淀》(1947 年)、《芦花荡》(1949 年)、《嘱咐》(1949 年)等。 1、孙犁充分写出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如鲁迅的《祝福》;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如艾芜作品中的某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的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 孙犁所表现的则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孙犁可以说发展了现代文学表现劳动妇女灵魂美的传统。 2、孙犁集中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妇女识大体、乐观主义的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美的极致”,不愿意让社会的丑恶现象进入自己的作品。 孙犁先说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劳动妇女在伟大民族战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艺术手法: (1)抓住人物的主要方面。 孙犁捕捉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典型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 一瞬间,印象式地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描写。如《吴 召儿》中对吴召儿的描写。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突出的部分,突出 强调它、它,更多地提到它,用重笔调写它,使它鲜明起来,凸现出来,发射光亮, 照人眼目”,而坚决舍弃非主要,特点不鲜明的部分。

孙犁作品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 《村歌》(中篇小说)1949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 ,《疆定集》(散文集)1981,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 《孙犁小说选》1982,。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 《耕堂散文》1982, 《尺泽集》(散文集)1982。 《孙犁文论集》1983,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

《孙犁散文选》1984, 《远道集》(散文)1984, 《老荒集》(散文集)1985, 《陋巷集》(散文集)1987, 《耕堂序跋》1988, 《无为集》(散文)1989, 《芸斋小说》1990, 《孙犁文集》(珍藏本)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1992年,《芸斋梦余》,1996年, 《耕堂劫后十种》,1998年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 《耕堂读书记》正、续编,2008年 《耕堂劫后十种》,2012年 《耕堂文录十种》、《铁木前传(纪念版)》、《耕堂读书记》,2012年,《相片》小说型短文, 《报纸的故事》短文 散文 《相片》《识字班》《第一个洞》《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 《书的梦》《王凤岗坑杀孙犁散文抗属》《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张秋阁》《光复唐官屯之战》《学习》《宿舍》《节

论文: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单纯情调—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作者:蔡传稳指导教师:高红卫作为小说家的孙犁,他之引人注目,不在创作数量上的丰盛,而在突出的质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所表现的是“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得到一种极致。”(1)他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给人民以希望、以前途,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明、繁荣和兴旺,以单纯和真诚的赤子之心,致力于对生活中固有的美的事物的发现和讴歌,并使之升华,使之光大。他所要求发现的,所要表现的,不只是那些一般性的事物,而是处于极致状态整合的真善美事物。在表现和讴歌方式上,也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真善美的极致境界。在他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单纯情调。这种艺术个性由作家自己的个性、气质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提炼中达到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积累和认识中达到的升华,是孙犁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渗透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他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性,往往以散文式的笔法来抓住事物中某些鲜明环节,加以实现,形成自然清新、秀美隽永、质朴单纯、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以纤丽的笔触和真诚的感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散发出冀中平原特有的泥土芳香。 一、表现在题材选择与人物把握上。 孙犁式的“单纯情调”,是作家在艺术选择中产生的。作家注重小

说的生活实感和生活韵味,注重于逼真地和传神地表现群众生活情调。他深受冀中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哺育、感染,所以他的小说多写这里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的事迹。他的题材比较广泛,但写得最多的是农村的妇女生活。受压迫最深的农村妇女,这时与男子平等地参加各项斗争,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一下地迸发、显现出来,从而引起作家的格外关注。他曾说过:“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2)这不仅决定了大批劳动妇女形象的产生,而且造成了为抒发自己敬佩心情所特有的抒情意味。这些劳动妇女具有中国普通群众性格,善良、淳朴。她们心灵流露出来的必然是美的善的东西,作者在表现这些人物性格时,又与作品中的语言风格相谐调,给人以一种淡雅、质朴、诚挚的感觉。孙犁是通过小说人物在相互交往中来表现她们优良品德。以“儿女情”和“同志情”尤为突出。 在表现“儿女情”的作品中,大多是以农村淳朴女子对丈夫、情人事业的理解为题材的。她们对丈夫、情人刻骨铭心、自我牺牲的爱,时对亲人事业的有力支持,从而推广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爱。代表作《荷花淀》一篇较为突出。在月光水色的风景里,展示几位白洋淀乡村妇女平凡、质朴、淳厚和对即将离家抗日的丈夫依恋之情。写出了她们以大局为重,乐观的挑起生活重担的坚韧精神,以及她们拿起武器,投身抗战的英雄行为,写出她们合乎时代精神与内心世界的成长轨迹。她们是那样的单纯、洁净,就像荷花一样秀丽。后来在《嘱咐》中,又写出抗战胜利后,水生从部队回家探亲,只住了一夜,妻子又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可归纳如次: 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 《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

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当他们嬉戏着将船划到白洋淀,探亲不着而返回时,日本鬼子来了,她们只好向荷花淀逃去,敌人的汽船往荷花淀里逼追,在这关键时刻,荷花淀里响起了排枪。原来这急切之下的逃避行动,却起到了把敌人引进部队早已布好的“口袋阵”的作用,从而帮助部队干净、彻底、全部的消灭敌人。文学描写之生动洒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读此美文,不断咀嚼,闭目瞑思,似一行行的文字已变成动感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此文为悼亡之作。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论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郭志刚 “他不一定妄想超越别人,但是他希望向读者提供一点新鲜的东西,就是希望在艺术园林里栽培一株新的树”。①孙犁在这里说的,是泛指一切作家,也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创作实践说明,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成功的:在“五四”以来的文坛上,他是建立了自己卓异的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一、从平凡生活表现时代的主要旋律 孙犁从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在半个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剧烈动荡的时代。虽然这样,他却主要不是通过重大生活场面来反映社会的斗争和变化,而是更多从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中,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和特点。他在谈到苏联小说家聂维洛夫的作品《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据作者介绍,作品描写一个叫玛利亚的妇女如何摆脱丈夫和社会习惯势力的控制,逐步走向觉醒和进步)的时候,说:“故事在十月革命发生,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所以,我们仔细端详这个故事,在各方面,它都是十月革命期间发生在俄国乡间的一个故事。”②这是作家在四十年代①《论风格》,《孙犁文集》第六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②《文艺学习·第四章》,《孙犁文集》第六卷114 说的话,那时,他刚刚开始进行创作不久。在这段朴素的论述里,寄寓着他的欣赏趣味和美学理想;这种趣味和理想,恰恰伴随着他的创作生涯的开始。多年来,他正是力图通过在

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他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使之“在各方面”呈现出自己时代的色彩和气息。这样,由于他的这些作品“把一个时代的社会和人生的特点写出来了,便具备了历史的意义”。①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从自己周围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神情毕肖地显示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的,孙犁却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但是即令是他,好象也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困难,所以,还在五十年代之初,他就这样呼吁:“如果读者同志们从这些短文里指摘出,在哪些地方我遗漏了生活的重要的部分,在哪些地方,我没把握住时代的基本精神,生活前进的方向,那对我的教益,就更深刻了。”②他“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吗?没有。让我们还是用他自己的话做一个回答吧:“就算文字的风格有如合奏中的粗细乐器,表现得有所不同吧,但无论是一支箫管,一面铜锣,在表现生活大乐章的时候,都不能忽略表现那决定乐章精神的主要的旋律。”⑧例如,在《荷花淀》里,我们听到了冀中人民抗敌的呐喊;在《嘱咐》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妇女送郎参战的心声;在《山地回忆》里,我们听到了人民拥爱子弟兵的真情表诉;在《光荣》里,我们听到了庆功祝捷的欢快鼓点……这些作品,或者象《荷花淀》,描写的是几个妇女寻找丈夫的遭遇;或者象《嘱咐》,描写的是一个离家八年的战士在家度过的一晚;或者象《山地回忆》,描写的是一次河边的磨擦与和解,以及居家度日等生活细事;或者象《光荣》,描写的是对一个立功回来的战士的等待与欢迎……总之,①《文艺学习·第一章》,《孙犁文集》第六卷。②《<农村速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高考语文专项精练(含答案详解): 小说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专练 一、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市里的牵牛花 王溱 起初她只是想在出租屋里种一小盆牵牛花,那种紫色的喇叭状的小花总能慰藉她思乡的情绪。 可是那盆花却发了疯,绕上只有巴掌大的窗台,缠住单人床的床脚,占领了挂衣服的架子……它铆足了劲掠夺一切可掠夺的,实在没东西了,干脆爬上墙面,很快,四面都成了绿墙。她非常惊讶,你可是牵牛花呀,怎么学爬墙虎? 于是她只好进行修剪。修剪后的牵牛花规整了些,但生长速度反而更快了。夜里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出租屋时,它已经从窗户溜出去,悄悄入侵了隔壁邻居家。 第二天一早她被“砰砰砰”的敲门声叫醒,一个穿睡衣的小伙急切地说,他家昨夜里被她家的

牵牛花占领了!她跟着他过去一看,可不是,所有东西像披上了绿底紫花的被单,最俏皮的一朵紫花就挂在他的单车把手上。她愧疚地低声道歉。可他却兴奋地大叫,“这太棒了啊,你是怎么种出来的?”他说,他的房间太冷冰冰了,他想种这样一盆牵牛花很久了。 她扑哧笑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们一起修剪了花,他把单车上的花摘下来戴在她头上,她坐上他的单车后座去上班。 然后?然后牵牛花更加肆无忌惮了啊!它先是把整栋楼绕了一遍,紧接着入侵了隔壁楼。眨眼间,整个城中村都成了牵牛花的天下,租客们对这个不速之客倒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帮人搬家的大叔笑嘻嘻地把绕满板车上的藤扯开,哼着歌一蹬而去;送外卖的小伙摘了一朵插帽子上,吹了个响亮的口哨;还没找到工作的姑娘抚摸着缠住她行李箱的牵牛花,第一次绽放笑容…… 才几天工夫,牵牛花就占领了整座城市,它把所有楼房外墙都铺成了绿色,然后大摇大摆登堂入室。很少见到大片绿色的城里人被这阵容吓住了,报警电话响个不停,有投诉工厂机器被绕住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0044013.html,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作者:刘玉梅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摘要:孙犁是跨越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人们对孙犁小说的研究在具体创作风格上有“诗化”“散文化”的评价,且偏于“诗化”的分析,而对散文化的特点论述不多,即使有所表述也是基于小说文本的精细推敲,对除文本以外作家缘何形成这种散文化风格缺少必要的追问。而本文联系作家的个人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文人脾性等对孙犁小说散文化特点进行简要地述评。 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有着“散”的一脉。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废名的田园牧歌小说,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小说,师陀的果园城回忆小说,萧红的追忆家园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说等都充溢着作家独特的散文化特点。其中,孙犁的小说也始终以独特的“诗化”、“散文化”久负盛名。一直以来,关于孙犁小说呈现出的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笔调,人们更乐于研究前者,而对于后者则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将“诗化”和“散文化”混为一谈。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纵观孙犁整体的小说创作,我们已能认识到,孙犁的小说,整体更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气质。在孙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对孙犁小说风格特点丰富而准确的把握仍很有价值与意义。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点表述 曹书文在其《试析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认为,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淡化情节,不讲究篇章结构,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真,重在感情的抒发。温江斌在其《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中认为,孙犁小说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以追求诗的意境;描绘生活的片段、侧面或场景以淡化情节;运用朴素典雅、含蓄凝练的散文语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和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以上研究不外乎从孙犁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发,不同的语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说散文化风格的结论。正如杨义概括地,所谓散文化小说,既是“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结构的自由随意化”。这些评论,深入细致而又准确生动地分析了孙犁小说的独特因素,论证了孙犁小说独特存在的原因。不过,以上研究资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细腻分析,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取向,或论及创作手法及浪漫主义色彩,着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说所具有的散文化倾向,而对作者缘何形成这种风格倾向没有论述。不过有的研究者不仅深入把握了小说文本的特质,还论及了作家散文化风格形成的原因。 二、出于文本之外的散文化研究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这些从农村来城市觅生活的,可以说是后富起来的人吧。”在《芸斋书简——致韩映山》的信中,他列举了一次因简单的答话,使人家认为受了挖苦,以至怀恨在心,结果当这个人后来成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头头时,并极尽报复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几乎使我丧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险恶。 2002年辞世。孙犁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0年代前期在北平求学时。抗战时期,孙犁才真正进入一种经常性的创作状态,并以一系列别具风味的“抗战小说”而著名。从抗战爆发到1956年,是孙犁创作的第一阶段。1956年,孙犁因患严重的神经衰弱而长时间住院、疗养,基本上停止了文学创作。这一停就是二十

(完整版)小说语言特点复习教案

小说语言特点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语段鉴赏的常用角度。 2、掌握做语言鉴赏题的基本模式,提高语段鉴赏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试做下列语段鉴赏题。 (1)(2010年山东卷19题)“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划线部分文字如下: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老舍《骆驼祥子》 分析:这是一段对刘四爷性格介绍的文字,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特色主要体现在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从句式角度看,这一语段多用短句;从手法使用的角度看,“一脚蹬在天堂” 和“一脚登在地狱”构成对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土混混”“耍骨头”等都是口语。所以在鉴赏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应紧扣句式、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角度答题。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或“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它(芦花)无限的轻柔,也无限的洒脱。虽然它不停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那么夺目和圣洁! ——冯骥才《水墨文字》 分析:这段文字是描写芦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轻柔”是触觉感受,“摇动”“夺目”等是作者看到的;“矫情”“搔首弄姿”等使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从语言的风格来看,这段文字属于生动形象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对芦花的赞美和喜爱。鉴赏这段文字就应从写景角度、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入手。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角度来描写,刻画了芦花在风中的动态和在阳光下的色彩,将芦花写得生动,富有意味。 (3) 下面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孙犁

孙犁 概述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介 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3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 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生平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

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

孙犁小说特色

悠悠荷面依依情 ——论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关键词:孙犁;艺术特色;诗情;画境;散文化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他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朴中见隽永,于轻柔中透刚强。孙犁小说集诗、画、文三者于一体,形成了孙犁小说清新脱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芙蓉仙子欣来游”的诗情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浓郁的抒情像河流一样贯穿于孙犁的小说中,成为其小说艺术魅力所在。孙犁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地表达出来,而是像小桥流水般慢慢地渗入小说的字里行间,令人品之不尽味之无极,显示了一种似淡实浓的独特的抒情韵味。孙犁小说多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对纯美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道德,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他喜欢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来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真挚深切的情感,充满着浪漫、美好、动人的诗情。 (一)“美人采红莲”:人物美 孙犁独创了自己的美学人物体系,他用灵巧的笔触刻画了一群识大体,顾大局,具有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系列。孙犁以抒情的笔调渲染气氛,不论是对话,叙述,还是描写,他都能从中挖掘出诗意,并用诗的笔触去赞美人物的美好心灵和积极向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作品风格的转变 孙犁是中国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深受“五四”新文学和鲁迅影响的孙犁一直坚持艺术为人生的主张。他的代表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风格优雅隽永,《荷花淀》和《嘱咐》等短篇小说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孙犁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时的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主要内容是再现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矛盾曾经这么评价孙犁:“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这是孙犁写作风格的一大重要转变。 早期孙犁小说的风格是隽永别致,比如,同样是描写战争题材,他很少描写正面战场,也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是在文字中展现出人物的心灵美。这种淡淡的文字,却有一种吸引读者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荷花淀》和《芦花荡》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这种风格在孙犁的散文中体现的更加突出,《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描写回忆过去,思念家乡,还是咏物之作,平淡的文字和语气背后都融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宁静沉潜,不喜欢热闹,自甘寂寞的孙犁先生进入了一种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孙犁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富于思考,并且伴随着形象一起出现。他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中得到人生感悟,并且暗示一些人生的真谛,在给人审美上的享受的同时,更是让读者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比如,散文《黄鹂》中 他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这就是孙犁早期的风格,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在他到了晚年之后,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像“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这种消沉悲观的诗句就是他晚年所写。 和中国大部分的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一样,作家的命运总是和时代仅仅相连。毫无疑问,孙犁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否则他无法写出那么优美的文字,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充满了矛盾,后期解放区的现实让他感到困惑甚至是紧张,1942年的整风运动,1946年因为发表小说而被批评,以及后来一连串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满腔热血的孙犁在这一连串打击中精神甚至在1956年那个春天走向崩溃。 “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激发了孙犁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隽永的创作风格,开始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代表作品,《后富的人》,对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不得不说这篇小说是有一定的时代预见性的。 同样,孙犁也对当时越来越商贾化物质化的文坛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并多次指出:“因为文坛文风不正,致使一些本来很有前途的作者,经不住诱惑,走入歧途”。 孙犁的文学生涯开始于抗日战争风云初起之时,延续了近70年。值得一提的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从早年作品的清新、优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时弊,不平则鸣和悲悯情怀,他实现了一种享受生活,享受文学,到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不平则鸣的思想境界转换。回顾平生,孙犁感慨万千:“我不知道,我现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时所梦想的,所追求的。……”晚年的孙犁独居陋室,远离了社会的尘嚣,体弱多病,著书不辍,时常思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在孤独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况味,有时不免唏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随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想与规范的确立,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在渐渐隐退,前期解放区小说中意境涉及的个性解放、小生产者思想意识批判等主题消失了。后期解放区的小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方向。其中孙犁与赵树理更代表一个时代创作水准。然而这两位小说家在创作上各有千秋。 作为解放区的代表作家,孙犁和赵树理在创作上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一)二者都擅长农村题材,塑造了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擅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等,个性鲜明。性格生动丰富,艺术成就较高。孙犁写的则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和山地儿女的生活。例如《荷花淀》的水生嫂,《光荣》中的原生和秀梅,通过动人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忘人民的本色。 (二)二者都较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赵树理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小说语言则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他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及其形象的话,便把45岁还想“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头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孙犁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的描写,同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精确和传神。如《“藏”》,这样描写了一个巧媳妇:“她纺纱,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象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这段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这个类似民间传说里的人物的动作特点,甚至还通过响亮的字眼和明快的节奏感,传达出了人物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精力充沛的青春气息。不惟写人物,有些景物描写往往几笔,就做到了“象、意”并茂,情景交融。这他的作品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民族特色。 然而孙犁和赵树理在以下方面却不尽然相同。 (一)孙犁小说的语言,尽管是清浅的白话,但绝不是赵树理式的民间口语化的白话,而是趋于简洁、雅致的文人白话。在《嘱咐》一文中,这么写到“孩子睡着了, 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小水泡,愉快地升起, 又幸福地降落。”他的小说,处处可见文字的优美,感受到作者充满爱的心灵。 (二)孙犁的小说十分注重情调和意境,赵树理的小说则注重的是故事和情节。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重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 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结局。《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大故事,其中又穿插 了“不宜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每章结尾和下章开头都扣得很紧,如第二 章叙述“三仙姑的来历”的故事,结尾“三仙姑的有什么本领能团结这伙青年 呢?这秘密在她女儿小芹身上。”非常自然的转入第三章“小芹”的故事。结局 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金旺、兴旺被判刑法 办,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也有了好的变化,作品中人物在结局都一一 有所交待。这些也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 (三)孙犁小说很多表现了女性“阴柔之美”,而赵树理描写人物形象和性格则更加多

孙犁的小说

孙犁的小说 孙犁,一九一三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一九三六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九三七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根据地的杂志和刊物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一九三九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一九四一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后改名《文艺学习》于一九四六年出版)。一九四四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短篇。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他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一九七八年又在一九六二年再版的基础上稍加订正,重新出版。新版本计收入作者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写的五十八篇作品。另有诗集《白洋淀之曲》于一九六四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艺学习》曲作者增订后,于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九五六年后,作者因病很少写作,但从他现有的作品看,绝大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风格、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 孙犁解放后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位在短篇、长篇和中篇三个方面都有显著收获的作家,兹分述于下: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的大多数篇什,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首先,作者一般不怎么讲究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而是十分看重作品的生活内容,使作品尽可能多地蕴蓄着生活的诗意,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历史感。例如《山地回忆》、《正月》等篇,都是通过看来很平常的事件,反映了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健康脉搏和时代的深刻变化。作者善于对生活的矿藏进行深入开掘,从中提炼和描写那些真正可以构成文学作品的语言、情节和场面。正因为这样,《山地回忆》通篇写的,虽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却表现了我们军民关系的团结融洽和根据地人民淳朴、愉快的生活气氛;《正月》所写的,虽是“大娘”三个女儿的婚嫁,却可以从中窥见人民的苦难和祖国的新生。由于作者阅世之深和行文之力,他往往着墨不多而使作品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如《正月》中“大娘”一家围坐在炕上给多儿提亲的描写,就具有这种特色:“娘给她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母女三人对多儿婚事的不同主张,准确地表示着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觉悟水平,显示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烙印。象这类朴素而寓意丰富的描写,在《白洋淀纪事》里是很多的。这样,作品所给予读者的,才不单单是故事的曲折;而是现实中生活和人物的丰满印象。 其次,作者很注意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作者曾说:“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①他的《白洋淀纪事》,正是要努力反映出这种变化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绪乃至行止状貌上所铸成的最明显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