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言淡情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淡情深,传神写照。

笔者认为,细细品读这篇作品,对读者管窥并认识孙犁的散文艺术是有很大帮助的:一、言淡情深的叙事艺术众所周知,孙犁从妻子身上所获得的创作灵感,是其创作的"第二源泉"。

作家早就把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品性气质写进早期的小说里了,他也因此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写妇女形象的大家。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陈秀鹏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中学 314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主问题.关键词·教学怀人散文的探索——以孙犁《亡人逸事》教学为例 [J], 陈智峰
2.往事重拾,满纸愧疚--简析《亡人逸事》中孙犁对妻子的感情 [J], 夏红莲
3.情到深处自然浓--评孙犁散文《亡人逸事》的结尾艺术 [J], 曾辉
4.当时只道是寻常-评孙犁《亡人逸事》 [J], 冯姣;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亡人逸事》看孙犁和妻子的距离 [J], 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

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可归纳如次: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

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

孙犁小说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立足于小人物描写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孙犁青年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半个多世纪中,他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激烈动荡的时代。

虽然这样,在他的作品里,却很少见到叱咤风云的大场面,他主要描写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

我们透过他的小说,可以遥看到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

二、着力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

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的绘形绘声和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的聪明美丽多情勇敢的特点。

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叙述和抒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美。

孙犁的小说创作,有着近似诗歌散文一样的艺术魅力,象诗歌散文那样的打动人心。

他在小说中,创造出的是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境界。

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营造诗歌般的意境,是孙犁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孙犁可谓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

读孙犁的作品,无人不赞赏他的语言魅力。

孙犁善于表现和歌颂美的事物,善于发现和抒发生活中的诗意,这就决定了他的小说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质。

他的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诗情画意的场面,是与他那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纯真而又新颖的语言分不开的。

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

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研究述评关键词:孙犁;小说;散文化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有着“散”的一脉。

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废名的田园牧歌小说,沈从文的边城湘西小说,师陀的果园城回忆小说,萧红的追忆家园小说以及汪曾祺的文人雅士小说等都充溢着作家独特的散文化特点。

其中,孙犁的小说也始终以独特的“诗化”、“散文化”久负盛名。

一直以来,关于孙犁小说呈现出的诗歌般的意境,散文式的笔调,人们更乐于研究前者,而对于后者则着墨不多,或者干脆将“诗化”和“散文化”混为一谈。

而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纵观孙犁整体的小说创作,我们已能认识到,孙犁的小说,整体更符合散文化小说的气质。

在孙犁研究愈加深入的今天,对孙犁小说风格特点丰富而准确的把握仍很有价值与意义。

一、囿于文本分析下的散文化特点表述曹书文在其《试析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中认为,孙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用一种主观色彩较深的散文笔法写人叙事、状物写景,淡化情节,不讲究篇章结构,自觉地追求文学的真,重在感情的抒发。

温江斌在其《试论孙犁小说的散文化风格》中认为,孙犁小说描摹朦胧、隽秀的环境以追求诗的意境;描绘生活的片段、侧面或场景以淡化情节;运用朴素典雅、含蓄凝练的散文语言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真情实景和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以上研究不外乎从孙犁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人物形象、情感等出发,不同的语言描述,得出的都是作家小说散文化风格的结论。

正如杨义概括地,所谓散文化小说,既是“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结构的自由随意化”。

这些评论,深入细致而又准确生动地分析了孙犁小说的独特因素,论证了孙犁小说独特存在的原因。

不过,以上研究资料都是囿于文本的细腻分析,创作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取向,或论及创作手法及浪漫主义色彩,着重分析的是作者小说所具有的散文化倾向,而对作者缘何形成这种风格倾向没有论述。

不过有的研究者不仅深入把握了小说文本的特质,还论及了作家散文化风格形成的原因。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

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言淡隋深传神写照读孙犁《亡人逸事>兼谈其散文艺术◎陈秀鹏作为孙犁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集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言的:“真妻子的这几句话,表白了她对婚姻的认可,也表白了对丈夫的满意。

那孙犁满意这段旧式的“不自由”的婚姻吗?作为一个处在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往往对包办的、旧式的婚姻深恶痛绝。

他们往往勇敢冲破旧式牢笼,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

但事实上孙犁几十年来尊重与疼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尽管她是没文化不识字的农妇,他却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

那孙犁为什么没有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妻子在他心目中有着牢不可破的位置。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突出了结婚时妻子说的这几句话,对此一生都念念不忘,正是表明他对这几句话的肯定,表明自己对这段旧式婚姻的肯定,进而也是对结发妻的肯定;从而借此书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二是“初识”,着重写结婚前与妻子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由“我”远房姑姑的安排,特意在她娘家村里看大戏时“相相媳妇”。

就在姑姑关照的时候,两个人见了面,虽然见面但没说话。

对这次见面,在“我”事先是知道的,在她是蒙在鼓里的,事先一点不知。

所以婚后她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对这次见面的描写,语言是自然的,情梦见她”,相处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与“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来表达对妻子的歉疚之情。

结尾部分只写了一件事,用很平淡的对话写出了对亡妻的哀思与伤痛、感激与愧疚、落寞与孤独,千衷百感一起推向了抒情的高潮。

这种言淡情深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草草逸逸的“意描”手笔,经过作者殚精竭虑的构思,在40年的夫妻生活中选择了“缘定”、“初识”、“持家”、“临别”四个“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粗线条、粗轮廓地对妻子从少女到少妇再到贤妻良母的生命历程进行了追忆,将妻子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于自然冲淡的言语中也遮不住那似海深情。

二、传神写照的细节之美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组成单位;人物性格等的具体表现,都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细节用于刻画人物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运用从板凳“走”、她个大拇指”的特写,仅抓住因长期“推机杼”而使其“变了形”,变得“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等外形特征,就把妻子的备受劳累、任劳任怨写出来了。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特点摘要:矛盾曾经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的小说熔散文、诗歌于一炉,明朗纤丽,从容蕴藉,散发着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特有的泥土芳香。

他更多地继承了古代所谓的阴柔之美,又于阴柔美中,吹进了阳刚之气。

他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

孙犁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他不轻易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对待创作是非常严谨的态度。

所以,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太多,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谐统一。

他的主要创作,有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农村速写》,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人以后编选出版的短篇集《白洋淀纪事》里。

中篇小说有《铁木前传》,长篇小说有《风云初记》,还有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诗集《白洋淀之曲》,以及儿童读物《少年鲁迅读本》、《鲁迅和鲁迅的故事》等。

这些作品中所能体现孙犁创作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分四点进行分析:一、乡土风味浓厚: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

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

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

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审美风格及其变化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散文家,其散文
作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晚年期间,孙犁的散文创
作主要表现为其审美风格的演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语言更加自由、随意,
不拘泥于规范,多使用白话词汇和口语化表达方式。

在描写自然景
色和人物形象时,他使用了更为生动形象的笔触和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言。

2. 意象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意象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

他用多种象征手法及对自然事物的深刻认识,挖掘出人物内在的情感,呈现出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情感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情感表达更加直白、真挚。

他通过描述自然、人物、历史,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追
求完美、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等方面的情感,同时表现出一种愈发
深邃、内敛的思考和感悟。

4. 思想上的变化:孙犁晚年散文的思想更加深化、广泛。

他更
加关注自然、生命和死亡等问题,呈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同时,他也从多种角度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性、人文关
怀和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考和执着。

总之,孙犁晚年散文的审美风格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其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生命、自然、社会等方面深入思考的成果。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1.以谈笑从容的态度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描摹时代风云变幻的艺术角度和特点。

如《荷花淀》写白洋淀一个妇女从送夫参军到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贯穿的是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

2.深入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美。

小说写了水生嫂等一群劳动妇女的群像,水生嫂识大体,顾大局,送夫参军打日寇的爱国情操和刚毅性格,也写了她对丈夫深情款款的柔美性情。

3.散文美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荷花淀》中,白洋淀的自然风光美和水生嫂心灵手巧的劳动美,交织成一副似诗如画的月下编席图,是对和平劳动生活和祖国美丽河山的颂歌。

夫妻月下话别、妇女寻夫、伏击战,都写人情美和自然美交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融诗、散文、小说于一体的散文诗式的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一,由实出虚,因情见志。

他膺服古典散文“避虚就实”的原则,重“实”而轻“虚”。

年轻时他那种感奋的激情淡泊了,增加的却是深思的哲理气息。

他认为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不靠“感情”而只凭“理智”即可成文,就反映了他重“理”、言“志”的总体倾向。

但“有真情”、“写真象”的主张又反映着他以“象”寓“情”的执著努力。

可以说,“物”(象)——“情”——“理”——“文”这散文“四大要素”在孙犁作品中是较好地统一的。

而《黄鹂》这篇带有“转折性”标志的名篇就反映了他这种以“象”来寓情见志(理)的特色。

此文由初见、再见黄鹂娓娓写起,写到在太湖才窥见了它全部的美丽;至此似乎文意已尽,却不料笔锋一转说到事物都有它们的“极致”;然后又由各种事物的“极致”突然转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之上——其寓象于情、以情说理的意图始一目了然,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真中求美,美中显真。

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同时,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

而且,“真”与“美”这二者间也是精神沟通、交相辉映的,即在“真”中探求“美”,在“美”中显现“真”。

《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征。

此文为悼亡之作。

祭奠亡妻,分四节次第写来:第一节“天作之合”,写事巧;第二节“看戏相亲”,写其贞;第三节“劬劳持家”,写其能;第四节“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真正把“真”和“美”结合起来了。

第三,平易冲淡,睿智幽默。

这是孙犁散文在语言表现上的个性风格。

孙犁“后期”散文与“前期”相较是有变化的,“前期”的“清丽柔美”被“后期”的“深沉苍劲”取代了;但它们在“变”中亦有“不变”之处,那就是自然、平易、冲淡、沉稳。

这是和他创作时取“直感实言”的态度分不开的。

《报纸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此文写他早年失业居家,订了一个月“大公报”的故事,其中向妻借钱、骑车送报、投稿用否及以报糊墙等,
都写得质朴、幽默,给人以睿智、冲淡之感。

但孙犁的性格又不是单一、平面,而是复杂、立体的,这一切调合起来,就形成了他作品的“人格——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