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
你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评价

你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有何评价《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通过回忆和描写,展现了鲁迅先生在少年时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一些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我个人的角度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首先,我想评价的是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在《朝花夕拾》中,母亲被描绘成一个默默付出、朴实无华的人。
她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撑起整个家庭,对儿女充满关爱和悉心照料。
作者在文中写道:“我又想起母亲。
她是那样地默默,而又是天下最聪明的。
”这句话深深地显示出了母亲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和情感。
母亲的形象给人一种温暖和踏实的感觉,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除了母亲形象,我们也不能忽视《朝花夕拾》中描写的一些老师形象。
在鲁迅的回忆中,有几位老师对他影响深远。
比如,他在物理老师黄老师的影响下,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
作者写道:“黄老师是个很好心肠的人,再加上他详细地讲解,不厌其烦地当作问答的时候,态度又是那么专一,所以他常常可以引起我们的谅解。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黄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对于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来说,这样的老师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也想谈谈《朝花夕拾》中描写的一些朋友形象。
在少年时期,朋友的陪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鲁迅的文字中,他描绘了一些忠诚可靠的朋友形象,比如小说中的“小山”和“老张”。
作者在书中写道:“其实,我一直仍旧十分感谢这位少年的朋友,信而能得已是很大居心的。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忠诚和帮助的感激之情。
朋友们在鲁迅的回忆中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朋友的形象更加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感。
最后,我想评价的是《朝花夕拾》中的自我形象。
在这本书中,鲁迅以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反思,展示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认识。
他以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在描绘自己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鲁迅不仅刻画出了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
鲁迅对朝花夕拾中各个人物的描写

鲁迅对朝花夕拾中各个人物的描写鲁迅对《朝花夕拾》中各个人物的描写《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鲁迅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才华悉心刻画了这些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生活和社会背景。
以下是我对鲁迅对《朝花夕拾》中各个人物的描写的一些总结与分析。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他对待芳龄十五六岁的卖花姑娘徐文长一片深情。
鲁迅通过他的形象展示了那个时代下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和压迫。
范爱农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有良知和正义感的角色,他为了帮助徐文长而与他的妻子产生了矛盾。
范爱农的形象给人一种宽厚、善良的感觉,他的行动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二、《野草》中的孟小冬孟小冬是一个聪明而有才华的女孩,她在文化知识上有着很高的追求。
鲁迅通过她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女性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孟小冬的形象展示了当时女性在教育机会上的局限和不公,她的努力和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进步意识和自主精神。
孟小冬的形象给人一种坚强、独立的感觉,她的故事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封建束缚的批判和对女性教育的关注。
三、《故乡》中的韩桂芳韩桂芳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她在故事中展示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鲁迅通过她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故乡情感的思考和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韩桂芳的形象展示了乡村女性的勤劳和坚韧,她的坚持和努力代表了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韩桂芳的形象给人一种朴素、真实的感觉,她的故事也反映了鲁迅对乡土文化的批判和对乡村生活的思考。
四、《记忆》中的方鸿渐方鸿渐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他在故事中展示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鲁迅通过他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关注。
方鸿渐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他的努力和挣扎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方鸿渐的形象给人一种平凡、真实的感觉,他的故事也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里面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与人相处的点滴故事。
这些故事中塑造了许多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几个人物形象,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首先是《祭悼文》中的"虎妞"。
这是作者小时候的朋友,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
她瘦小但精力旺盛,面对艰难的生活从不退缩。
在作者感到无能为力时,虎妞却总能鼓励他,带给他力量。
虎妞给读者展现了即使在困境中,只要坚持自己的坚强与勇气,就能战胜生活的困苦,给人们以勇往直前的信念。
其次是《白光》中的翠翠。
她是作者的一位曾经的情人,一个温柔体贴的姑娘。
她与作者相识于上海的法租界,在飘摇的时代里,他们的爱情始终坚定而珍贵。
翠翠给人的感觉是纯洁而脆弱的,她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印证了作者对纯真情感的向往。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让读者反思并欣赏爱情中的信仰和真挚。
还有《野草》中的鲁迅先生自身。
他是作者也是作品的见证者和主人公。
在散文集中,鲁迅以自我的形象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证了自己成长的过程。
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病态,进而呼吁人们追求真理与进步。
他的坚定与勇气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现实、拒绝妥协。
总的来说,鲁迅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坚强勇敢,或纯真执着,或忍辱负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更是对读者产生思考和反思的力量。
他们的形象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以坚定的信念与勇气面对困难,同时也在现实中追求真实与进步。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作者的成长轨迹,也能够寻找到人生中的一些真理和自我定位的启示。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散文集,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以下为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1.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
她是一个平凡普通、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格、迷信无知、淳朴善良、关心爱护、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关心孩子的人。
2. 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3.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4. 寿镜吾: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5. 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6. 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貌和人物性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空间。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对比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对比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集,通过对中国旧时社会、人物和事件的回忆与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各种性格和命运的鲜明对比。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的不同性格和生活境遇。
一、小艺与鲁迅小艺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的伙伴,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小艺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他喜欢唱歌跳舞,善于交际。
相比之下,鲁迅先生则比较内向、害羞,喜欢独自阅读和写作。
这两个人性格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在生活环境上,小艺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他拥有各种自由和享受。
而鲁迅先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受到了物质条件的限制。
这使得他们的人生轨迹存在巨大的差异。
然而,尽管鲁迅先生在物质上受到了限制,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
二、阿龙与老田阿龙和老田是朝花夕拾中的两个农民,他们的形象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阿龙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在战乱中被杀。
尽管生活困难,但阿龙一直渴望上学,他勤奋刻苦,最终通过努力考上了县中学。
相比之下,老田则是一个保守、懒散的人,他对教育并不重视,过着颓废的生活。
阿龙和老田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地位的差距以及对教育的重要性。
阿龙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有志向的人。
而老田则因为对教育的忽视,导致了自己一生的颓废和贫困。
三、贾珍与薛宝钗贾珍和薛宝钗是朝花夕拾中的两个富贵人家的后代。
贾珍是富贵人家的独子,生活在宫庭中,过着奢华的生活。
薛宝钗则是贾珍的表妹,同样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但她却自持清高,对名利不为所动。
贾珍和薛宝钗的对比展示了贫富差距对人性的影响。
贾珍长期享受财富的滋润,变得浮华、奢侈,追求权力和享乐。
而薛宝钗拥有同样的财富,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和贞操。
这表明了不同人对财富的理解和追求方式。
结语通过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对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性格和命运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藤野先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
藤野先生在这部散文集中以他的学识、人品和为人深深地影响了作者。
以下是对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的一些描述和特点:
1.学识渊博:藤野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对文学、历
史、哲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广博学识和见识使
得他能够对许多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心地宽厚:藤野先生有着宽容和善良的心地,他对待他人
时充满同情和理解,对作者的成长和思考给予了鼓励和指
导。
他不计较地位和成就,真正关心和关注他人的内心和
情感。
3.正直坚定:藤野先生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正义感。
他
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逆境
中也保持了对真理和正义的不屈追求。
4.精神寄托:藤野先生是作者在追求真理和追寻自我人生价
值中的精神寄托。
他的学识、品质和为人的榜样,帮助作
者认清现实的丑陋和迷惘,引领他走上追求真理和反抗不
公的道路。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是一个具有深厚学识和高尚品质的人物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形象不仅具有个体特点,更代表着作者对于真理、美好和人性的追求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
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
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
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
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
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
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
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
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
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
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
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
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
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
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
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
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
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
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
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
这是“不乖”的表现。
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
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
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
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
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
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
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
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2、《朝花夕拾》读后感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镜吾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
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
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3、读《朝花夕拾》有感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
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 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
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
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4、《朝花夕拾》读后感《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
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
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
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
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
她有可爱的一面。
“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
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