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论鲁 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品味。
鲁迅散文的语言简洁而有力。
他善于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最深刻的思想,没有冗长的修饰和繁琐的表述。
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短短几句话,就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和作者内心的悲愤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种简洁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迅速地抓住核心思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冲击。
鲁迅的散文往往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在《热风》中,他对旧道德、旧传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呼吁人们要打破束缚,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批判并非空泛的指责,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种批判性,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激发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同时,鲁迅散文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
他擅长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秋夜》中,“枣树”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反抗精神,“天空”则象征着黑暗的封建势力。
通过枣树与天空的对抗,展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意志。
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压抑的学习生活的对比,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鲁迅散文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尽管他的作品以批判和揭露为主,但在字里行间,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回忆了与长妈妈相处的点滴,既有对她缺点的调侃,更有对她真挚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这种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在冷峻的外表下,蕴含着温暖的人性关怀。
此外,鲁迅散文的取材广泛,贴近生活。
他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以小见大,反映出社会的大问题。
《一件小事》中,通过人力车夫的行为,展现出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从而批判了知识分子的自我优越感。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探析

鲁迅散文的艺术风格探析
鲁迅是一位传奇式的文学家,他立足于自然而生动地表达,将抒情融入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字中。
他的散文艺术特征独特而鲜明,其艺术风格多样而深刻,体现出他内在激情与冷静慎重之间的和谐共存。
首先,鲁迅散文有鲜明的历史色彩,他在散文中隐藏着历史学习的智慧,以及对人类文化的情结,批判性的眼光。
他的文章始终着眼于历史的发展,既满足思想的要求又保持了自然的抒情,表达了他对历史的追问。
其次,鲁迅散文气势磅礴,狂野节奏,他运用双关词,偶尔渗透一丝调侃,发挥了用词的艺术,文章在读起来既有爆发力也有安静,穿插的幽默也让文章节奏变得更加明快有力。
此外,鲁迅的文笔流畅,文中洒脱灵动,细腻婉转,有如弹指之间,可以抒发其内涵的情感,同时他的文笔充满思想的渊源,博大精深,总是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
总之,鲁迅的散文艺术内涵深刻,技巧严谨,文章语言激昂,思想深沉,富于创造性,表达了他对时代文脉的理解和体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探索。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
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雄辩的语言风格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语言雄辩、铿锵有力。
他善于使
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 激烈的批判精神
鲁迅的杂文充满了激烈的批判精神,犀利地揭示社会黑暗面,揭
露人性的丑陋面。
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歧视现象,反
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关切。
3. 黑色幽默感
鲁迅的杂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通过富有幽默感的
表达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让人在阅读中
获得一定的快感和启示。
4. 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
鲁迅的杂文表现手法多样,艺术价值极高,例如他运用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的杂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更让人们领略到
文学的美感。
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鲁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思想的自由驰骋《朝花夕》中,鲁迅在《无常》一文里,围绕着活无常的故事,忽而人间,忽而阴间,忽而“下等人”,忽而正人君子,他想得多么广,多么远,又多么自如呵!他想到:我们的人民——统治阶级眼中的“下等人”,是怎样地“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
没有一点“生的乐趣”,他们竟然“神往”于“阴间”,这期间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不平,多少愤怒啊!他想到:就是这些被统治者踏在地上的“下等人”,他们用自己的理想,创造了“活无常”,这是一个怎样“活泼而诙谐”,“爽直”而“有人情味的可爱的形象啊!这些“下等人”就是值得尊敬的珍贵的美的艺术品。
他想到:有压迫,必定有反抗。
即便在阳间不能反抗,就是到了阴间也要反抗!不是到了阴间无论贵贱,无论贫富,……有冤的得申,有罪的就得罚吗?“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哪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活无常的歌声不正代表人民的呼声吗?他想到“阳间”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又是多么的可恶!他们竟然不如“活无常”有人情——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吗?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乾坤颠倒的世界啊……这真是:才华横溢,浮想联翩!一个最普通的题材,经过鲁迅上下驰骋的开掘,竟然引发出如此丰富,而又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我们当前的一些散文,或所谓美文,读起来如此乏味,不正是因为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想得不深吗?要想写好散文,就得老老实实向鲁迅学习,在“思想的开掘”上下一番功夫,让“思想冲出牢笼”,展开翅膀飞起来。
二、内容的自由驰骋读鲁迅的《朝花夕》,你就像走进一个丰富的知识之林,科学的道理、历史的知识、生活的掌故、故事、神话、传说……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使你大有“应接不暇”之感。
《狗、猫、鼠》里有鲁迅自己的文章《兔和猫》,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德国文学家覃哈特博士的《自然史的国民童话》里关于猫与狗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有“筋斗”的猴,“请安”的象;有关于猫的特性的绝妙描写;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讽刺画家的铜版画;有学者弗里特的精神分学说;有美国诗人和小说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有中国《北史》关于“猫鬼”之说;有“八戒招赘”“老鼠成亲”的民间花纸;有“老鼠数铜钱”的传说;有关于隐鼠墨猴的有趣描写……这么丰富!这么渊博!你能不赞叹吗?你能不被深深吸引吗?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比起当前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散文,只有几个干瘪的条条,纯粹是在做文字游戏,真是有天壤之别啊!那么我们写文章为什么不敢放开写呢?为什么要把如此丰富的生活写得如此枯燥无味?为什么要把如此广阔的天地变得如此狭窄呢?既然是“散文”,那就散一些吧。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点是现代中国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
《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精品]
鲁迅散文的特点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开创者,此类散文集结于《野草》中。
《野草》是鲁迅先生写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艰涩,含意颇深,再细看,我们就会品出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诚。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借用“小红花”象征美好的愿望,借用新月象征新希望等等,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复苏,对新思想的退潮感到的彷徨与苦闷,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恰当地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
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鲁迅善于将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现于所写景物之中,以富有特征性的自然之物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
《野草》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放射异彩,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运用平铺直叙使文章具有真实感。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是鲁迅先生对往事回忆的真实记录。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大量的运用了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这使这部作品在语境上达到了亲切而又贴近生活的真实感,但同时又能将深邃的思想蕴藉于平淡质朴的写人记事的笔墨间。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役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即为“平铺直叙”此类文风的典型例子,从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不仅能够让我们于娓娓到来的平静中体会到鲁迅先生温情的那一面,更能使两者之间产生真实感的共鸣。
三、语言逻辑的严密和及受欧化的影响。
对鲁迅略知一二的人大都应该知道他与各大学究在二三十年代的那一系列笔战,他由此而发扬出来的“刀笔”文风则更是著名。
善于玩弄文字技巧,尽讥讽之能事是“刀笔”的风格,因而要求词法,句法,章法上,都必须逻辑严密,构架精整才不会遭到同样诟病。
我们可以分析鲁迅的文章,他的措词、造句、谋篇、伏笔、呼应几乎无懈可击,这样缜密的行文风格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了影响,使后者常常带着明显的逻辑色彩,使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批判力度。
此外,鲁迅独特的话语方式还得益于他广博的杂学,早年对古文的研究以及此后西方文学对其的影响。
对古文的学习使拥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欧化的影响则让他的文章中时常夹杂着许多非常规语法,或省略成份,或定语前置,或状语后置等,这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总之,倘是咬人之狗,我觉得都在可打之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
”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
”(《失掉的好地狱》)“ 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
”(《自言自语?序》)
四、虚词的运用。
但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鲁迅在作品中用了很多虚词。
他的散文句法跌宕起伏,思维四突全倚伏着虚字。
甚至在许多语法书中,在选取复句的类型时亦多用鲁迅的那些充斥着虚词的繁复的句子。
“倘使要看个分明,那么,《玉历钞传》上就画着他的像,不过《玉历钞传》也有繁简不同的本子的,倘是繁本,就一定有。
”(《无常》)“ 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指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动。
”( 《说“面子”》)“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
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小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二十四孝图》)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鲁迅的散文常虽用到“无论、但、因为、虽然、所以、甚至、甚至于、甚而至于、不过,然而……”,但他用的这些词语,却少有成对的、规范的出现的。
这或许也是鲁迅在虚词运用中的独特之处吧。
总而言之,鲁迅的散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多用象征及喜平铺直叙两大特点,而在语言方面则受欧化影响,文章多呈理性化逻辑化语言方式。
而其个人在遣词造句上又有使用虚词这一偏好。
我所感触到的鲁迅散文的特点大致归此四类。
参考文献
《鲁迅散文语言逻辑性、传统性、真实性特点初探》熙子《鲁迅散文--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