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_自言自语_野草_和_且介亭杂文_的比较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音乐性更是构成了语篇的显著特征。
汪卫东明确指出,“《野草》是语言音乐性登峰造极的一个文本,以音乐的眼光和感受来读《野草》,你会在其中聆听到一首首精妙的音乐。
”特别是在某些篇什当中,读者可以明确感觉到《野草》文字“节奏鲜明,声调优美,朗朗上口”。
文字中,二字顿和三字顿占有很高比例,一字顿与四字顿偶有出现,不同类型的节奏组不断地重复与变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节奏;与此同时,两组行间韵(候、口、仇、兽、朽)、(实、虚、来)的运用又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韵律感。
现代散文特点走近鲁迅的野草

现代散文特点走近鲁迅的野草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表达内容的文体形式,以散发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的较为自由的文体。
现代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鲁迅先生的引领下,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以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为例,介绍现代散文的特点。
一、写实主义倾向现代散文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揭示。
鲁迅的《野草》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入触及,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不公。
他的作品中表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社会黑暗现象的直观描写,完整地呈现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真实。
二、关注社会问题现代散文作家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作品进行批判和反思。
《野草》中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医学、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鲁迅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与思考,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媚俗,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希望。
三、言之有物、情感真挚现代散文追求人文关怀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鲁迅的散文作品中,他以犀利的笔触和饱含情感的语言,直击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情和挣扎。
他的文章中常常透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对个人命运的痛苦与无奈,这种真实诚挚的情感使作品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四、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现代散文注重语言的简练明确与形象的生动传神。
鲁迅的《野草》中的作品多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画面感强烈,形象清晰。
他深入生活细节,通过真实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观察力和艺术魅力。
他的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直观,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自由意识、反叛精神现代散文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反叛精神。
鲁迅是一位思想先锋,他对于当时固有的封建观念和陈旧的社会制度持批判态度。
他的作品《伤逝》、《社戏》等,直指封建道德和旧社会的丑恶,表达了他强烈的自由与独立意识。
总之,现代散文的特点在鲁迅的《野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些特点包括写实主义倾向、关注社会问题、言之有物的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与形象生动、以及自由意识与反叛精神。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深度著称。
作者鲁迅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文眼光,刻画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塑造了不少具有深刻人性和生活哲学的形象,语言艺术的精湛更是为这一作品锦上添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野草》的语言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的朴实、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野草》中的语言很少有文言色彩,而是以通俗、朴实、平易近人的白话文为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种用白话文写作的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也让作品更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精心描写,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
《野草》中的对话大多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不刻意华丽装饰,更多的是流露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这种对话语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读者更容易对人物身世和生存环境有所了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也是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在。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对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渲染出了小说中的氛围和精神气质。
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农村风土人情的生动描写,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情感色彩。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也启发了读者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野草》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鲁迅先生善于借助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事物的象征性描写,作者巧妙地点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使作品更富有思想深度和内涵。
也是最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巧妙地运用了文学的抒情性和审美感。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生活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珍视。
作者既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又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

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里的标志性的里程碑,他的白话文小说有如一颗巨石,沉沉地砸向当时国人麻木的心灵。
鲁迅的散文亦是如此。
他的散文不但在为白话文的传播上做出了贡献,更在于皆由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好的故事”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黑暗的长空里划出一道黎明。
因此,鲁迅的散文亦是不下于其小说的于中国文学的重要存在。
下面就来浅述几个在鲁迅散文中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
鲁迅就是现代散文诗的关键开创者,此类散文调集于《野草》中。
《野草》就是鲁迅先生作于20年代的散文集,初看看,我们可能会感觉其语言晦涩,涵义颇深,再一看,我们就可以风彩鲁迅先生那满腔的热情与真挚。
《野草》就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就是运用寓意方法而缔造的各种形象。
比如说借予“小红花”寓意幸福的心愿,借予新月寓意新希望等等,以缔造存有物质感的形象去整体表现繁杂的内心体会-----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旧思想的衰退,对新思想的涨潮深感的迷茫与迷茫,着重于整体表现的就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崇尚精神、牺牲生命精神。
寓意手法的运用并使《野草》恰当地整体表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其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很有感情。
鲁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语言艺术也是它被广泛传诵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野草》的语言艺术。
首先,《野草》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鲁迅以史实和个人经历为素材,刻画了一个从东北到南方各地的独特景象。
他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精巧,也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瑰丽与荒凉。
而这些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比如,在《亲戚》中,鲁迅通过一位客家姑娘的视角展示了客家人的辛酸与坚韧;在《天赋》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孩子与富裕孩子之间的巨大反差。
这些描写使人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人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其次,《野草》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鲁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例如,在长篇小说《故事新编》中,鲁迅运用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刻画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家庭,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荒谬与罪恶;在《自嘲》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揭示了一个文化人勉强维持自尊与尊严的悲哀。
这些个性特色赋予了《野草》一种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第三,《野草》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鲁迅所写的这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一个出身低微的大胆桀骜不驯的酒鬼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上的等级差异与人性扭曲之间的关系;在《野草》中,他记录了社会变革之前的历史,一方面描摹了旧时社会中某些普遍存在的病态和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探寻了一种新的出路。
综上,鲁迅的《野草》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摘要:《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倾注了鲁迅艺术创造的心血,蕴涵了他洞察社会和剖析自己所获得的人生哲学。
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为了表现情感和思想,他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
以《野草》为研究对象,对文中常用的比喻、摹绘、排比等辞格进行分析,并探讨鲁迅在辞格运用上的特点,以及达到的修辞效果和表现出的修辞艺术。
关键词:比喻摹绘排比修辞特点中国历来有“炼字”的修辞艺术。
鲁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对语言的锤炼和运用深受传统“炼字”修辞艺术的浸染。
这在他的文章中都有体现,尤其是《野草》。
在致萧军的信中,鲁迅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
”[1] (P.532 )可见他对这本集子倾注了许多心血。
本文以《野草》为研究对象,从鲁迅常用的比喻、摹绘、排比等辞格来探讨其修辞特点及表现出的修辞效果。
一、典型辞格的运用(一)比喻“文学是借语言文字作雕塑描写的艺术”[2] (P.97 ),文学形象的鲜明与否取决于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段的调动情况如何。
比喻是语言表达运用最多的手段,一个极好的比喻胜过一长串的叙述和说理。
在《野草》[3]里,鲁迅用了50多个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强喻、双喻、缩喻等,数量之多,种类之盛,令人称绝。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鲁迅对比喻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1.用比喻塑造形象,爱憎分明。
如:A.最直最长的几枝(枣树的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秋夜》)B.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
(《复仇》)例A是明喻。
作者将“枣树的枝”比作“铁”,突出了枣树的力量和形象,饱含着作者对枣树的赞美之情。
例B是双喻。
作者选择了槐蚕和蚂蚁作为喻体,将人比作动物,他们密密麻麻的动作令人作呕。
2.用比喻描写动作,准确生动。
如:C.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杀!”(《颓败线的颤动》)D.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资料讲解

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摘要:鲁迅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而不乏诙谐,富于浪漫气息。
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也以他独特的风格刻画了时代。
《野草》展现了鲁迅的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是一部诞生于特殊时代的作品,无论从文体上还是从内容上,它都承载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意义。
本文意在研读《野草》,穿越时空与鲁迅对话,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对话,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野草》深刻思想语言艺术引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伟大的白话文著作,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每一篇都有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在里面,而这些深刻的思想是通过独特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说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他的深刻思想是分不开的,这是《野草》研究者们的共识。
若要读懂《野草》中的思想,首先要探究《野草》的语言艺术。
一野草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散文诗。
国家的衰弱,外族的欺凌和自身的痛苦遭遇等种种原因使鲁迅一直在追求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他怀着一种努力但并不苛求结果的精神寻求对现实社会的审美。
这是《野草》深刻思想的根源。
是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时代决定了他要作为一个斗士,不断的自我抗争,实现自身的价值。
《野草》对“韧性战斗”、“反抗绝望”及“复仇哲学”等的描摹,既是鲁迅“个人精神的开掘和显现”,也是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
[1](p50-55)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个看似分散的思想碎片构成了《野草》的灵魂,这些篇目看似分散,实则不然,因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奋斗,斗争,抗争,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对社会的追问,对家国天下的深刻思考,从始至终,一以贯之。
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文人,无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 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应该可算是鲁迅张扬个性、顽强斗争的“一副活形”了。
[2](p16)如果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站在今天看鲁迅,他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就像我们的国歌一样,无论他历经了多少沧桑,他的灵魂依然存在并且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震撼了中文文坛。
本文将从概念、形象、节奏和句法四个方面来谈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概念是《野草》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野草》是基于作者鲁迅的自我感悟和社会观察,它不仅是想象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吐露。
鲁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将文学与思想紧密结合,通过对人性、社会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形象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景物、动物等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华盖集》中,鲁迅以“埋首读书不喊苦,抽笔写字公道准”来形容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师说》一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展现了教育的荒谬和虚伪。
通过这些形象描写,鲁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痛苦。
节奏是《野草》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多种节奏形式,如句子长度的变化、音韵的运用、对比等。
这种多样化的节奏形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自序》一文中,鲁迅通过句子长度的变化和语气的对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烈,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句法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
鲁迅在《野草》中灵活运用了各种句法结构,如并列句、短句、排比句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他还注重句子的简练和紧凑,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独特的句法结构,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自言自语》、《野草》和《且介亭杂文》的比较张梦阳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鲁迅前期的《自言自语》、中期的《野草》、后期的《且介亭杂文》的艺术比较,研讨和探究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及其成熟过程、发展轨迹。
作者认为笔调上经历了平直-婉曲-幽深,色调上经历了平白-绚烂-淡然,节奏上经历了急板-行板-缓板,形成了鲁迅所独有的文体。
文学作品须讲究文体,鲁迅正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文体家”。
关键词:鲁迅 散文语言 艺术发展 文体鲁迅首先是文学家。
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鲁迅的艺术世界,虽然范围甚广,包括文学、美术、书法、碑刻、电影、图书装祯、封面设计等多种领域,但主要是语言艺术的世界。
他的美学思想也主要呈现在这里。
对这个世界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鉴赏、研究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鲁迅文学语言的揣摩、体悟和鲁迅文学美学思想的探索,也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通过鲁迅前期的《自言自语》、中期的《野草》、后期的《且介亭杂文》的艺术比较,研讨和探究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及其成熟过程、发展轨迹,以推进对于鲁迅散文语言艺术的认知。
·122·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一、笔调:平直-婉曲-幽深1980年初,孙玉石、方锡德从1919年的《国闻周报》上,发现了鲁迅的早期佚文《自言自语》 1。
这是一组散文诗,有些篇目是《野草》的雏型,但与《野草》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
可见即使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也经历了一个艺术发展过程。
笔调是行文的格调,最能显露作家的功底。
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不是章法的整与散,也不是结构的严与松,而是笔调。
过去散文研究常常争论什么“形散而神不散”,其实并没有深入到核心中去。
我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最重要的是笔调,也可以称之为语气系统,决定了整篇作品的基调和品位。
譬如我一直景仰的文学评论家黄秋耘先生在《且说开端》 2中就说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初稿的开头是“奥布浪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后来在前面加了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加上这样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立即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以至全书的调门和后来安娜的悲剧结局,都有了定音。
其他经典,如罗曼·罗兰用“江声浩荡”一语,作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端;梁斌以“平地一声雷”,为《红旗谱》开场,都为全书定了调,真是别具匠心。
长篇小说如此,短篇小说也是这样。
鲁迅《伤逝》的开头是: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孤独者》的开头是: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契诃夫《恐怖》的开头是:我活在世上,一辈子恐怖过三次。
·12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孙犁《铁木前传》的开头是: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倘若小说的笔调,决定了整篇作品的格调的话,散文就更是如此。
例如张爱玲在散文《天才梦》中,有这样经典的一句,“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其意就是生命很华美,谁都不会放弃。
而生命的华美下面,隐藏无数的烦恼、痛苦和折磨。
但张爱玲却不直写,而是用“袍子”和“虱子”进行暗喻,形成一种婉曲的笔调,就营造出了张爱玲式的格调。
对于笔调的揣摩与体悟,对她产生细腻、敏锐的艺术感觉,揣摩那个“咸酸之外”的味道,标志着一个散文家和散文研究家已经进入档次。
从笔调的角度品位《自言自语》,就不难发现这组散文诗是鲁迅前期的作品,笔调过于平直了。
且看第七篇《我的兄弟》,文章不长,全引如下: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
他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阿!我的兄弟。
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这篇《我的兄弟》,显然是《野草》中的《风筝》的雏型,但与《风筝》相比,实在是太平直了。
仅是平实的记事,没有委婉曲折的笔调。
《风筝》 3则婉曲得多。
开头就是:·124·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语气沉郁顿挫,婉曲、深沉,“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像河水的漩涡一般,愈转愈深。
显然比《我的兄弟》艺术得多了!然后文气一转,由北京转到故乡绍兴,写故乡风筝的美丽。
再一折,说现在自己“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三段,由风筝的美丽转到自己不爱放风筝,而弟弟爱放,又放不成。
再转到想起久日已不见他,到堆积杂物的小屋去,踩毁了弟弟将要制成的风筝,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
但最后胜利者转为内疚者,而且已无法弥补……真是一波三折,一曲百转,回肠荡气,沉郁顿挫。
从整篇的文气,到句子的婉转,都迭宕起伏,行止有致。
与1919年的《自言自语》相比,大不一样了。
不仅是《风筝》,整本《野草》都运转着婉曲的笔调。
写于1924年9月15日开篇《秋夜》 4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一句开头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这是鲁迅罗嗦,写墙外有两株枣树就行了,何必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其实持这种论调的人,是对鲁迅文章的笔调缺乏理解。
鲁迅故意绕了下圈子,是为了开篇就形成婉转的笔调,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
事实证明是很成功的。
鲁迅的前期作品,不仅《自言自语》,就是《热风》 5中《随感录》各篇也有笔调平直的现象。
而1923至1926年写作《彷徨》、《野草》时期,这种现象大为减少了,在语言艺术上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特点是婉曲。
不仅是《野草》,《彷徨》中的小说也是如此。
例如《祝福》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从少年时代就手把手教诲我的大散文家韩少华老师,对这个开头极为欣赏,多次让我反复品味,并说尤其那个“毕竟”二字最是有味,既加重了笔调的婉·12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8期转,又使人预感到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与“我”的无奈。
对《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 6的开头,韩师也极叹赏: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这开头一个长句,徐迂转曲,视觉感很强,富有诗意,为全篇定了调。
韩师叮嘱须特别咀嚼那个“无非”。
所谓转折,其实就是吞吐抑扬之法。
心中的郁结要以文字的形式吐出,又不能直吐,就必须琢磨抑扬顿挫的规律,从中摸索吞吐妙法。
1919年4月,傅斯年以孟真为笔名在《新潮》1卷4号上发表了《一段疯话》,详尽地发挥了读《狂人日记》之后的感想。
这一号的《新潮》上,在“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一栏中,还刊登了鲁迅和傅斯年关于《狂人日记》的通信。
鲁迅在信中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
”傅斯年回信说:“《狂人日记》是真好的,先生自己过谦了。
” 7我认为,鲁迅并非“过谦”,而是出于对艺术的严格要求。
艺术的高境界是“从容”,不是“逼促”。
当时,鲁迅对自己的小说最满意的是《孔乙己》,曾对孙伏园说这篇写得“从容不迫”,不像《药》那样有些“气急虺”。
8他一直朝着“从容”的更高境界攀升。
“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如此,艺术上也如此。
自1924到1926年的《彷徨》、《野草》时期,从艺术上看,鲁迅是大为发展了。
在《〈新文学大系〉二集》序言中,他自己也认为这一时期“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
9而这里说的“圆熟”、“深切”,就包含笔调的婉曲。
“文贵婉曲”。
金圣叹也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
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于其间,斯真天天之至乐也。
”10《彷徨》、《野草》时期的“婉曲”,标志着鲁迅中期的艺术成熟。
那么,后期又如何呢?早在1937年2月,毕树棠就在《宇宙风》第34期上发表《鲁迅的散文》,对鲁迅作出这样的评价:“在艺术上,他是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到了晚年,似乎已没有灵感了。
”11当代学者也有人认为:鲁迅后期文章“每每会显出文气接不上的模样”,显出“文思的枯涩和文气的衰竭”。
12我则与他们的意见相左,认为鲁迅后期在艺术上也是一步一步升上去了,笔调不仅婉曲,而且愈加幽深了。
·126·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且介亭杂文》就是明证。
这本杂文集序言结尾有这样一段: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
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韩师对这一段也极为击赏,指出“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尤其好,是一般作家写不出的。
有特别的风味。
有什么“特别的风味”呢?我思考了很久。
韩师做这个教诲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近三十年了。
余也痴笨,到最近我方悟出了“幽深”二字。
鲁迅的散文笔调,前期有些平直,中期日益婉曲,而后期日显“幽深”。
“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岂不“幽深”?鲁迅没有自称是诗史,更没有自炫是英雄的八宝箱,却形象地反映了他在黑暗时代里艰苦而寂寞的写作生涯,表现了他晚年杂文那种“深入化境”的朴茂风格,并显示了他的坚实的自信力。
正因为切实合用、朴素无华,《且介亭杂文》愈益显现出恒久的价值,人们从这个思想艺术矿藏中寻出了越来越多的合于用处的东西。
《且介亭杂文》中立意最深的文字,当是四篇读史杂感《隔膜》、《买〈小学大全〉记》、《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
鲁迅深入到《清代文字狱档》和少年时代就读过的《蜀碧》、《蜀龟鉴》、《安龙逸史》、《立斋闲录》等野史中去,抉发出统治者的残暴与被统治者“不知己之为奴”的奴性心理,可谓是洞幽察微,幽深之极!而真正升华到峰巅的,我认为是鲁迅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写的几篇散文,堪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