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笔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

一、描写细腻真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一便是描写细腻真实。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表现出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他的疯狂和变态;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贪婪、自大、无赖的形象。

二、语言简洁有力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二是语言简洁有力。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寥寥数语便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的疯狂和恐惧;在《药》中,鲁迅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反映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三是反映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唤起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农民阶层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黑暗面;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城市贫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城市贫富差距的问题。

四、思想深刻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之四是思想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在《华盖集》中,鲁迅通过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呼吁人们珍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笔特色包括描写细腻真实、语言简洁有力、反映社会现实和思想深刻等方面,这些特色不仅是鲁迅先生作品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作品风格简单介绍
鲁迅的作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叙述方式:鲁迅的作品中,他大胆地尝试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等。

这种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精神。

2. 多样化的格式:鲁迅的小说如《呐喊》和《彷徨》等,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式,这种创新的格式使得他的作品在表现上更为深切。

3. 独特的时空关系: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运用横断面切割的方式来描绘场景,如《示众》和《药》等。

这种手法展示了现实生活的一个横断面,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

4. 独特的语言风格:鲁迅的作品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顿挫感,同时又充满了回味。

他的作品剖根揭骨,冷嘲热讽,举重若轻,言简意丰。

以上是对鲁迅作品风格的简单介绍,如果想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风格特点,建议阅读鲁迅原著以及相关文学评论,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猫狗鼠写作手法

猫狗鼠写作手法

猫狗鼠写作手法一、总体风格《猫狗鼠》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佳作,其总体风格机智、幽默,又不失深刻。

鲁迅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深沉的哲理相结合,使得文章既有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在描写中,鲁迅更是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猫、狗、鼠三种动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二、语言特点1.幽默讽刺:鲁迅的语言中充满了幽默和讽刺,他通过对猫、狗、鼠三种动物的生动描绘,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良现象。

比如他描述老鼠“贼头鼠脑”,形象生动,使读者能立即感受到老鼠的可憎。

2.富有节奏感:鲁迅的语言节奏感强烈,句式变化多样,读来抑扬顿挫,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生动形象的描绘:鲁迅在描述事物时,常常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丰富的形象,如“猫的脸上镶嵌着两颗绿宝石”,寥寥几笔便将猫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结构安排1.清晰的层次:文章从“狗、猫、鼠”的讨论开始,通过叙述者对三者的情感变化,逐层展开讨论。

每一段落都有其明确的主题,整体结构严谨。

2.逐步深入:文章的论述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个层次的阐述,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这种渐进式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意图。

3.结尾总结: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使得整篇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四、修辞运用1.比喻:鲁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猫的脸上镶嵌着两颗绿宝石”比喻为猫的眼睛,“贼头鼠脑”形容老鼠的神态等。

这些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幽默感。

2.拟人:鲁迅也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动物赋予人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描述狗的忠诚、猫的狡猾和老鼠的机警等。

通过拟人手法,鲁迅成功地将动物的特征人格化,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

3.对偶:鲁迅在对猫和狗的对比描述中,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例如,“狗为人守门护院,忠心耿耿;猫却四处流浪,居无定所。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鲁迅突出了两者的不同之处,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是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表达方式,他的文字具有深刻的哲理思想,语言活泼而富有感染力。

在他的作品中,让人看到了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他利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思想,并将语言化为最佳的表达形式。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具有自身特点,他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并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拟人等,使作品生动、有趣、精辟,激发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此外,他经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物象、动物或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围城》中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人物。

同时,他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以突出观点,如《呐喊》中“浪花淘尽英雄,狂风满面无羞耻”,这句话把英雄的沉浮和无羞耻的风气进行了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看法。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还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色,他勇于发问,勇于探索,勇于揭露,也勇于自嘲,他以朴实的笔法,紧扣现实,勇于直面社会的黑暗,揭露社会的腐朽,并勇敢地勇于反抗,其中,《故事新编》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他有力地揭露了清朝社会黑暗的一面。

总之,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他用语言传达出对社会的关注,倡导对社会问题的勇敢反抗,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写作风格不仅更朴实、更简洁,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并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鲁迅自传》写作特色

《鲁迅自传》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高度的概括性。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

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2.详略得当。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

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

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

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3.语言简劲,感情含蓄深沉。

如第1段中写在亲戚家的遭遇:“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这里鲁迅先生已过早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饱含了受到无数次的白眼和冷落后,鲁迅先生强烈的自尊。

又如第3段写自己在回国之后工作上受到的一连串的打击:“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加粗的词句既是写自己的行动和所遇到的待遇,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在当时所受到的排斥和压制,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保守封建的社会的不满以及回忆这些事时平淡从容的态度。

又如文中写道:“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鲁迅《故乡》写作特色

鲁迅《故乡》写作特色

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从北京回到老家浙江绍兴,变卖了故乡的房子,并接母亲到北京共同生活。

1921年1月,鲁迅先生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鲁迅先生用慨叹的笔调刻画出了润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非人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的本质。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结构严谨,情节单纯,笔调圆熟流畅,充满诗请,富有哲理,它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下面笔者就《故乡》的写作特色作一浅析。

一、用白描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这篇文章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少年润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立于眼前。

再如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其次,运用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也是文章的特点之一。

二十年前的润土与“我”哥弟相称,二十年后,再同我见面时,语言极少,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辛苦麻木”的贫苦农民,从而写出了他二十年前后的变化。

又如“豆腐西施”杨二嫂,除了她的肖像外,作者主要运用对话来刻画她的形象。

杨二嫂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在同“我”的那段对话中,并没有描写人物的模样,却更好地说明了说话人的心灵,达到了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

二、运用对比,深化主题小说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为:1、故乡前后情况的对比,描绘了农村小经济破产的惨境,揭示了导致破产的根源。

2、少年润土和成年润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的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3、“我”和润土之间关系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揭示了在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深刻隔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曾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的风格作了比较:“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其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最丰富最伟大。

”这些可以说明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