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 文档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1.简洁直接:鲁迅的语言简练,直接表达思想,不喜欢冗长的修
辞和华丽的辞藻。
2.锐利批判:鲁迅的语言充满了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
丑恶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评。
3.原汁原味: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地道的中国味道,融
入了大量的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4.独特的幽默感:鲁迅的作品中常常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插科打诨,
通过幽默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讽刺。
5.反叛精神:鲁迅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他对传统观
念和权威进行了挑战,呼吁人们独立思考和解放思想。
6.感人肺腑:鲁迅的语言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起共鸣,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出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社会的关切。
无常赏析_精品文档

无常赏析无常赏析无常:鲁迅作品《无常》中所描绘的无常是一个勾魂使者。
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是一个招人喜爱的鬼。
在本剧中的无常将被赋予一种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气息,与女吊形成反差。
女吊:鲁迅作品《女吊》中所描绘的女吊是一个复杂的女鬼。
她长发蓬松,身着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垂头垂手,出场时弯弯曲曲走一个满台。
她与无常一唱一和,体现了鲁迅所描绘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的疯狂之气,与《伤逝》中的子君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常赏析这篇作品创作于作者被通缉中的1926年6月23日,时值三一八惨案过去3个月。
面对反动派的血腥暴行,出离愤怒的鲁迅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①; 更令他愤慨的是在这民国以来最黑暗②的时候,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竟充当了军阀帮凶的角色,散布流言说青年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鲁迅为此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系列投枪匕首般的杂文,揭露刽子手的卑劣行径和流言家的险恶用心;同时又以回忆往事的形式创作了《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现实性极强的散文,旨在更深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③。
散文创作是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必然溶进作家强烈的感情。
巴金在读《野草》时曾看到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④。
其实创作《无常》又何尝不如此! 现实是那么黑暗,实在无话可说的鲁迅,从民间文学中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⑤,他说阴间究竟很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⑥。
因此,鲁迅才以自己的再创造给无常这个民间的复仇者形象注入了新的血液。
从而使无常不仅作为惩恶扬善的使者,而且寄托着作者坚定的美学追求。
如果要论《无常》的审美特征,首要的便是将小说典型化的因素与散文有机结合。
散文理论家曾概括了散文小说化的三个特征:一是注重刻划人物形象,二是适当穿插故事情节,三是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剖析人物心理⑦。
鲁迅语言的特点

鲁迅语言的特点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形象性,讽刺性,战斗性,语言犀利,思想深刻,幽默,个性化,有民族特色,举重若轻,简洁凝练。
形象性: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
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
讽刺性: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战斗性: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
语言犀利:他的犀利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从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思想深刻: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
幽默:鲁迅的幽默是一种骨子里带的幽默,很容易暴露出来。
而当他幽默的时候,往往带了很强烈的讽刺。
个性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对于小说来说,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就要求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描写的语言要高度的形象化。
有民族特色: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有的作风和气派就是他小说语言的民族风格。
鲁迅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精湛的研究和深邃的修养,他继承了优秀的民族传统。
他的小说保存了我国语言的固有优点,又从外国诸多文学名著中吸收了语法、语汇成分。
因此鲁迅先生小说语言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闪烁着民族风格的夺目光辉。
举重若轻:在其作品中,贯穿着对生活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关怀。
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流露出关怀情感,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有写实意义。
简洁凝练:简洁凝练是鲁迅小说艺术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
该风格表现为:精炼传神的生活细节,只字也惊人的语言艺术和速笔绘就的背景勾勒。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记叙文作文手法赏析
鲁迅的记叙文手法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鲁迅简介及作品 文档

鲁迅简介及作品文档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 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拿来主义_精品文档

1——4段: 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5——10段: 提出 “拿来主义”.
(5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
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 生的根源是__闭__关__主_义___,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 的.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 ____送__古__董______和____送__古__画__新__画___,以及 _送__梅__兰__芳__.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送 去主义”的实质是________崇__洋__媚_,外最后又形 象地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一是导致 ______主__权__丧_,二失是导致_______经__济__衰_.败
历代作家的作品, 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 都是杂文。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
❖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蒋介石反动集团越 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 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 国投降路线, 主张“全盘西化”, 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 严重危机。
思考8:帝国主义者“送来”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送 的实质是什么?
目的: 毒害、侵害中国人民; 实质: 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奴役、蹂躏和践踏,是要使中 国永远陷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 “送去”.“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送去 —— 主动送去, 媚外求荣, 自欺欺人 送来 —— 被动接受, 没有选择, 大受其害 拿来 —— 主动挑选,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在交朋友的过程中, 对于朋友提出的建议 我们是否也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择其善者 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对网络、小说、游戏等等, 也都 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批判地吸收。
呐喊读后感标准模板

呐喊读后感标准模板《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22年。
小说以描写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苦难为主题,通过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和痛苦的呐喊来表达对社会不满和对人性的深思。
本文将从散文的艺术形式、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呐喊》这部作品。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呐喊》以散文的形式来呈现。
散文是一种可以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鲁迅先生运用了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中文的语言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厚重感,又具备了现代文学的时代气息。
同时,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呐喊》的创作背景与中国的文化现实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贫困困顿,社会流动剧烈频繁,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不仅身陷无辜的苦难中,而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迫和摧残。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讽刺,鲁迅先生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无奈。
最后,《呐喊》这部作品在社会意义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对现实的呐喊和要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并呼吁人们要反抗不平等、不正义和不人道的现象。
作品中流淌着对真理、人性和社会正义的追求,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所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呐喊》通过散文的形式将中国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展现给读者,同时通过对现实的揭露和呐喊来表达对社会不满和对人性的深思。
作品中的主人公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痛苦告诉我们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并向人们呐喊要求社会正义和人权。
《呐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边缘。
《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以及相关问题

《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以及相关问题(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以及相关问题《狂人日记》篇一:《狂人日记》简介与评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
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
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
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
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
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
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
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
“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
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
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
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
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
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意在粉饰升平;另一方面则是干旱成灾,乡民争汲井水,有人竟遭殴毙。
鲁迅抓住了这两种现象,对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
食肉而不知味,是一个世界,口渴而争水,又是一个世界。
自然,这中间大有君子小人之分,但…非小人,无以养君子‟,到底还不可任凭他们互相打死,渴死的。
”这就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残酷现实,有力地撕下了统治者粉饰升平的幕布。
在前节提到的《新秋杂识(二)》里,鲁迅也抓住了当时社会不救活人救鬼魂,不救国土救月亮的怪现象,深刻地揭露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国民党反动派不准人民抗日救国。
由于作者所抓取的是尖锐对立的现象,在表现方法上又特别强调它的对立面,这就赋予它以十分鲜明、强烈的逻辑力量,使读者感到由衷的信服。
揭露事物矛盾,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杂文说服力的关键问题。
鲁迅在这方面的劳动是十分辛勤的,他揭露矛盾的方法多种多样,莫不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对于一些隐秘而复杂的矛盾,他有时并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经过细致的思考、分析、描述来达到结论;有时则用层层深入地解剖事物真象的方法,让读者从论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到一个结论,而自己并不在字面上明白写出。
如《论秦理斋夫人事》一文,论述自杀者为什么自杀,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例子。
鲁迅前期的杂文,具有朴素的辩证法。
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
”①这是鲁迅后期杂文精髓之所在。
比如,关于旧形式的采用,这是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但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鲁迅是主张采用,主张推陈出新的。
他说:“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这“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②这反对了两种片面性,即全盘否定和全盘照搬,而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从新旧形式的对立统一中,来科学地阐明问题。
上面举过的“此生或彼生”等例子,同样是辩证法的胜利,它有力地反驳了片面性的观点。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他用那枝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画家。
毛泽东同志在赞扬鲁迅杂文的战斗性的同时,也精确地指出它的形象性的特点。
尽管他写的是一时一地的事情,画的是一人一物的面貌,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是由于他“砭锢弊常取类型”,他所描绘的形象,不仅生动、鲜明,而且概括性强。
这是鲁迅杂文的另一特色。
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杂文的形象创造不是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它“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
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
他抓住对象特点描绘出来的形象,经常给予读者以永不磨灭的印象。
例如他根据帮闲文人的行径,维妙维肖地勾画了二丑的嘴脸。
这是一种扮演公子的拳师或清客的角色。
“他有点上等人模样,……倚靠的是权门,凌蔑的是百姓,有谁被压迫了,他就来冷笑几声,畅快一下,有谁被陷害了,他又去吓唬一下,吆喝几声。
不过他……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①鲁迅还深刻地指出,这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
这是一种勾魂摄魄的艺术,不仅鲜明、深刻,而且具有典型的意义。
《爬和撞》描绘了这样的形象:人们在拚命地往上爬,然而爬的人多,拥挤不堪,于是就“撞”--投机冒险。
撞好了,自己就发财显贵。
撞不好,至多不过摔在地上,仍旧可以爬。
这样,爬了来撞,撞不好再爬。
鲁迅就是这样以活灵活现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概括了某些人的全部人生哲学和经历。
他描绘“西崽相”,是“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刻画生在阶级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都是形象逼真,语言凝炼而幽默。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
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立论》②里描写一个人家生了男孩,满月时请客,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做官的,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这故事内容很简单,似乎是个笑话,它是这么生动、有趣,但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该说些什么呢?这正是一个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隐痛,因为在自欺欺人的旧社会里,确实是难于说真话的。
运用譬喻等手法,造成鲜明的形象,用形象来说明问题,这是杂文的评论性所决定的。
鲁迅的杂文有许多这类成功的范例。
如对保存“国粹”的批判,他先解释“国粹”,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但这未必就是好。
接着就说:“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
然而据我看来,还不如将这…粹‟割去了,同别人一样的好。
”①有拟之于虫兽的,如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②这个形象,由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已经走入生活,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普通名词。
此外如把脱离社会培养的天才,比作离开泥土的一碟子绿豆芽,把封建社会比作僵尸等,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确切的譬喻。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显示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在《朋友》里,作者为我们讲述这样两件事:小朋友最喜欢看变戏法,待到自己学会时,便索然无味;类似的情况是看电影,等到明白了影片的制造法,知道千丈悬崖者,其实离地不过几尺,从此便不以电影为神奇,处处留心它的破绽,自己感到无聊,反而后悔去看说明隐秘的书。
这是十分平常、简单的事,作者让你思索它的含义,接着便把你引导去面向当时的一个生活真理:“暴露者揭发种种隐秘,自以为有益于人们,然而无聊的人,为消遣无聊计,是甘于受欺,并且安于自欺的,否则就更无聊赖。
”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要用概念推理的办法来写,那真不知要说多少话,恐怕也难于说清楚,现在从生活出发,只写了那么两件事,互相印证说明,读者便完全给说服了。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灯下漫笔》。
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
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他的无论那一个形象,总是十分切合事物的真象,一丝也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