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散文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社会和呼唤民族精神为主题,语言风格独特。
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同时用尖锐的语言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展现了他的语言特点。
鲁迅的语言风格朴素、质朴,贴近人民的生活。
他用平实的语调和生动的描写,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苦难。
比如,在《故郷》一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家乡的变迁,让读者感受到了家乡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情感。
这种朴实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鲁迅的语言中常常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他用尖锐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自私、虚伪,对现实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
他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写,将社会的丑陋和人们的虚伪暴露无遗。
例如,在《自序》一文中,鲁迅以直言不讳的语言批判了当时文人的自负和虚伪,揭示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漠视和逃避。
这种批判性的语言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亟待改变的必要性。
鲁迅的语言中常常带有浓厚的讽刺和幽默色彩。
他运用夸张和反讽的手法让人们在笑声中思考社会问题,达到戏剧效果。
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用夸张的形象描绘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以幽默的语言讽刺了他们崇尚形式而缺乏真实感情的作风。
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语言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强烈的意象感染读者。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软弱和无力,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性的语言运用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朴素质朴、批判性、幽默和象征性四个方面。
鲁迅杂文特点

一.鲁迅杂文的特点:1.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即不断的揭示现实人生的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鲁迅说杂文作者的任务:实在对于有害食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
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两类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译(批判)内涵与功能,其实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评中才得以进步。
例如:《拿来主义》《夏三虫》《二丑艺术》《记念刘和珍君》《小品文的危机》《文学和出汗》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译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
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无须妨,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君子的无须妨,得其反则是盗贼。
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线路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新的思路。
例如: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大杀革命党人,于是有人谴责,以为他不该“错杀党人”,鲁迅却提出异议,说从袁世凯那看来,一点都没有杀错,因为他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由此得出重大结论:“中国革命闹成这样,并不是他们杀错了人,倒是因为我们看错了人”。
3.砭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类型。
砭锢弊:批判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揭露丑陋的社会时弊。
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将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
放置在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从而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
同事有保留这一个的具体形象的特点。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例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是由林语堂,周作人提倡“费厄泼赖”,主张“不打落水狗”引起的,有具体的针对性,但鲁迅却由此概括出“叭心狗的类型形象”它虽是狗,却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亚之状。
悠然摆出别人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死的脸夹,又如《二丑艺术》4.强烈的主观释愤性无一不是作者心灵的“歌哭”,鲁迅的杂文在根本上是“诗”的。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这是对屠杀者的释愤与抗争。
鲁迅的散文特点

鲁迅《呐喊》与《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地位: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始及成熟。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二、《呐喊》《彷徨》的写作特点:1、表现的深切:(1)题材: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写作目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鲁迅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眼光(视觉):鲁迅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这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内向性、现代性、独特性的特点。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也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于人自身的反抗。
(3)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式。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如《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外在喜剧性中所蕴涵的悲剧意味,《在酒楼上》作者主体的渗入以及通过人物“对话”关系所形成的互相驳难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分析的例证,考察鲁迅小说的实验性与先锋性。
要注意体会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冲破传统,发挥了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的突破:(1)题材的变革。
见上。
(2)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陌生化。
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的描写,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获得某种新的体验和想象。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

朝花夕拾鲁迅的特点《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鲁迅早期的散文作品,以及对人物、事件的回忆和评论。
本文将从鲁迅的写作风格、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三个方面来解释《朝花夕拾》的特点,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
鲁迅的写作风格是《朝花夕拾》的鲜明特点之一。
他的散文笔调犀利,语言直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及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让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自序》中,鲁迅用“我本楚狂人”来形容自己的文学创作态度,表达了他对旧文化的反叛和对新文化的追求。
此外,《故乡》一文中,鲁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乡村,使读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面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他关注了社会现实、人性、历史传统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社会现实方面,他批判了封建礼教、官僚主义、封建迷信等社会弊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束缚和压抑。
在人性方面,他对人的丑陋和自私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以《孔乙己》和《阿Q正传》为代表的两篇小说,表达了他对平庸、懦弱和自卑的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历史传统方面,《故乡》和《记忆》等回忆文章,通过对青年时代的回忆,描绘了一个动荡、混乱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传达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
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民生,关注农民工人和劳动人民的权益。
他批判了教育、文化和媒体的腐败现象,提出了人人平等、正义和自由的价值观。
他痛斥封建礼教的愚昧和封建社会的腐败,并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传统束缚。
他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忧。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散文集。
它通过犀利的写作风格、丰富多样的主题内容和传达的思想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自由和正义。
《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该书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练明了:《朝花夕拾》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啰嗦。
鲁迅以独特的眼光对待世界,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
2. 生动形象:鲁迅先生擅长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他所描写的情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的思考和感受。
3. 唤起共鸣:《朝花夕拾》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以真实、深刻的笔触描绘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人们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 反讽讽刺:鲁迅先生擅长使用反讽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嘲讽,揭示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他用尖锐的语言讽刺社会的不公和愚昧,让读者深感社会的荒谬和可悲。
5. 深邃思考:《朝花夕拾》的语言具有深邃的思考力和哲学意味。
鲁迅先生通过对人性、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语言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使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朝花夕拾》这一标题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对朝霞和夕阳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涵盖了鲁迅先生的多个方面,从儿童时代的游戏和童话故事,到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他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够直击人心,唤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了反讽和讽刺的手法,揭示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经典散文及作者风格分析

经典散文及作者风格分析散文是一种以平凡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形式,其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情感、思考和观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散文作品,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本文将分析几位经典散文作家及其风格特点。
一、鲁迅及其散文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他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鲁迅散文深入民间生活,揭示社会现实。
他以铿锵有力的文字,剖析人性的黑暗面,抨击社会弊端,表达对社会病态的关切。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激情与对命运的绝望,并以浓烈的悲壮和讽刺呈现。
鲁迅散文犀利、悲凉,具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的辛辣批判意味,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思考。
二、余秋雨及其散文风格余秋雨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自然流畅、细腻而感人。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将平凡生活中的细节展现得极为立体。
他善于运用寓言、象征等手法,抒发情感和传递思想,给人以启迪。
余秋雨散文温暖、诗意,常常以细腻的文字刻画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赞美。
三、林清玄及其散文风格林清玄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林清玄散文通俗易懂、语言简练。
他善于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智慧和感悟,给人以启发。
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转化为诗意的文字,给人以快乐和轻松的阅读感受。
林清玄的作品通顺、流畅,常常富有哲理,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呼唤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钱钟书及其散文风格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充满智慧与品味。
钱钟书的散文富有古典文化的底蕴,在平淡中透露出精致的情怀和高雅的艺术追求。
他的作品常常以古典修辞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以深邃的文字引导读者思考。
钱钟书的散文表达能力强,句子优美流畅,展现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深入洞察。
五、徐志摩及其散文风格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人及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徐志摩的散文通常以自然景色、情感表达为主题,笔触灵动、感性。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就的作品,是他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片段,展示了他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触动。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练凝练:鲁迅的语言凝练而简练,尽可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丰富的意义。
他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有力。
例如《故乡》一文中写道:“我曾经有过一个家乡,那是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
这里通过对比“家乡”和“黑暗的角落”,凸显了家乡的贫困和被遗忘的境遇。
2. 鲜明的形象描写:鲁迅擅长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他将自己的眼睛比作“一对破碎的月亮”,以此表达他对世界的失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用“黄昏的蔷薇”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以此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3. 感情真挚:《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充满了鲁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他以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对贫困、苦难和不公正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人性的信任。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他写道:“人们不是活在纸上,不是活在书上,不是活在口头,他们是活的”,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信任。
4.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语言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鲁迅通过对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展示了社会的黑暗、贫困和不公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5. 使用方言和俚语: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大量使用了方言和俚语,使语言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他通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和亲切感。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独特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凝练,形象描写生动鲜明,感情真挚,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同时也运用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也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散文的特点
此类论调粗听上去,大抵是很能让人对之掉以轻心,觉得似乎挺幼稚,根本不像精心研制成的概念性定义,仿佛充其量也仅是些没头脑又不懂言论自由真谛的“论者”之随口所言,然而,实际上却是绝非如此,其内中非但实深藏着玄机,而且倘一旦任之传播开去又假以时日而形成了共识的话,不仅可偷换了“鲁迅遗风”的真正概念并混淆了“鲁迅”的是非视听,且更能为社会主义时期中的那些恶意攻击社会主义的反动分子及走资派作彻底翻案——在人民心底也彻底翻案——而之前那些“者们”曾经的所谓“大翻案”,其实连“者们”自己心里都很清楚:那仅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之自说自话翻案罢了!
故而,本着为人民、为历史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更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中国人,就很有必要及义务不计个人的劳而不获之得失和荣辱,也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为人们再彻底理清这“一味抹黑”与“鞭击黑暗”之概念的根本性区别与不同,并据之而对鲁迅作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性评价与定位,以令那些生性刁滑奸诈又能说会道的走资派对之无可辩驳而没法再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大凡摆事实、讲道理的实事求是之人源于立场及观点的使然,都必然懂得倘使想正确地评价与定位一个人并以此作出公正的论断,首先就必须得从该人所处的环境、氛围入手,只有当弄清了该人究竟是处的什么样的又属什么性质的环境、氛围,继而才可根据了这
特定环境、氛围来分析、研究该人的所作所为之意味及意义——此处所得出的意味及意义尚是该人针对了这特定环境、氛围而言的所作所为之意味及意义,接着就依据这个意味及意义再经过了严密的逻辑与情理互为印证的推断——过程中绝对实事求是而决不可丝
毫的添油加醋!来进一步得出该人到底有多少能耐与本领——亦即:观察力和思想以及不屈不挠、应时处势的程度与水平,最终通过这能耐与本领就将能够完全明白也彻底领悟到:凭着此等能耐与本领,该人倘处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将会做出如何不同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不同的所作所为对于不同的环境、氛围而言又将产生如何不同的意味及意义。
分析至此,方可把这一切都综合起来,顺理成章地对该人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定位。
但是,这种严谨的科学作论法固然正确而到位,却也存在着一个
不小的现实问题:仅有我等实事求是又擅长摆事实、讲道理之人才会用,而那些只会盲人摸象的刻舟求剑者就对之完全一窍不通了。
所以,思量着,或许就很有必要于论前先说明一下本文之论的方式
方法,以免“大论者”及一些不懂此法之人,在往下观阅的过程中,或者给看得眼花缭乱却恍如雾里看花;或者虽感奇光异彩、别具滋味却就是不明所以;或者根本就是又让我在对牛弹琴了。
依照严谨的科学作论法来评价和定位鲁迅,其实,我们已不难就
首先看清了鲁迅当时正处身于一个黑暗的时代。
而如今的我们经体验也都已经知道:黑暗时代的言论自由就是除了真话、实话禁止讲外,其它的花说柳说或胡说八道的东西尽管讲,还鼓励讲。
然而,我
们也看到了处在如此恶劣环境、氛围中的鲁迅,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只是改变了斗争的策略而采用了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讲真话、实话,而且尽管环境、氛围恶劣如斯,鲁迅却仍然能够把真话、实话深中肯綮如鞭子一般,至根及底地猛击着社会的黑暗。
而此,也正致成了具有鲁迅独特风格的“鲁迅式杂文”——即我们目下所见的:于黑暗中转弯抹角鞭击黑暗却又鞭鞭着力的鲁迅文章。
翻开鲁迅的文章,仅需大致地看一下,我们已然就很能从鞭击得
最多、最猛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了,鲁迅最仇视的是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最痛恨的是人民灵魂深处的奴性——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并且对之鞭挞的力度与深度,在当时的文人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就充分说明了,鲁迅不仅是位不屈不挠、应时处势的智者,更是名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思想的伟人,在黑暗中尚懂得且能够找到造成黑暗的源头,并准确地下手鞭击。
真切地了解了鲁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之后,我们假使再让这样的一个鲁迅进入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光明社会——没有了他所
仇恨的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社会弊绝风清享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的生活正朝着都读得起书、找得到工作、住得起房、生得起病、度得过灾难、养得起老的方向飞速前进着、发展着,并且人民也已经拥有了权力可以对官僚说“不”,但阴暗角落处却也残存着一些企图搞复辟、倒退走资派的环境、氛围中。
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凭着鲁迅的非凡观察力和思想,他自然而然会明白
光明社会的来之不易而将致力颂扬新社会的人道与光明,并因此更
猛力鞭挞那些企图搞复辟、倒退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且这种鞭击也将绝不同于黑暗中的那种转弯抹角的鞭击,而是光明中的威力陡增的亮鞭直击!
下此“亮鞭直击”定论的根据在于,一则:已经处身于光明中却再去使用黑暗中被迫才用的力度明显大为减弱的转弯抹角之鞭,那就不是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思想又不屈不挠、应时处势的鲁迅了,而显然仅是个连自己处身于什么环境、氛围之中都尚且分不清、看不出的傻瓜或蠢蛋了。
再则:我周群眼下或者也可算得上是位转弯抹角鞭击黑暗的行家里手了,但大家于我文章中应该也已经发现了,在我转弯抹角鞭击黑暗的同时,仅需可能我都是从不放过任何的机会携光明之光挥鞭直击——仗光明之光挞伐黑暗之暗,借以至根及底直达黑暗之源,而此鞭所具的份量与威力显而易见与泛常的转弯抹角鞭击是绝不可同日而语了。
故此,推己及人,我周群都已然懂得并努力使用威力强大的携光明之光挥鞭直击了,难道鲁迅岂会不知? 所以,至此即可断言:真正的鲁迅根本不像谬论中所指的那样“是个只会一味抹黑社会”的傻瓜或蠢蛋,而是一个见了光明会颂扬光明,见了黑暗会根据所处的环境、氛围而灵活运用或转弯抹角、或亮鞭直击、或携光明之光挥鞭猛击黑暗的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思想的伟人。
倘若为道地起见,我们对此评价和定位再于此间作个不同角度求证的话,我们就更将很轻易地感受到实际上仅需我们够关心、够细心,其实也早该从伟人的由于都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思想因而必然会
相互明白对方实力的特点上发现并得到证实了。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解放而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毛主席在不断又不时地号召人民群众站起来斗、批走资派和官僚主义之余,每当见到有深度的文章都会惊喜交加,并赶紧对其密切关注。
此其实就是最了解也最看得懂鲁迅的毛主席,一直都在心底热切地期盼着能够再出现一位具有鲁迅那般非凡观察力和思想又不屈不挠、应时处势的伟人。
然而,实际让毛主席所见的状况却是,其时确实是很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杂文家”,但有的由于观察力和思想的大为不如鲁迅而令他大失所望,而有的更甚至是完全反了过来,不去鞭击搞复辟、倒退的走资派和官僚主义,反而掉转枪口攻击让人民生活朝着都读得起书、找得到工作、住得起房、生得起病、度得过灾难、养得起老方向飞速前进与发展的制度。
当然,这种反戈相向尚且不是最奇怪的,毕竟出现些反人民、反社会的反动分子并不属意料之外,但稀奇的是,这些家伙身处光明之中却竟然还一本正经用转弯抹角的方式去写并更以此而大呼小叫地或自喻或互喻都已是很有了“鲁迅遗风”,实不知是真的看不出还是假装看不出,居然就无视于鲁迅是身处黑暗中基于环境、氛围的使然才不得已而用的转弯抹角方式鞭击,更何况鲁迅所鞭击的也全都在新中国早被社会主义制度自然而然地给纠正了,这实在让毛主席为之又好笑、又好气,而且在笑得差点没力、气得几乎吐血之余,更不得不再抽出时间、耗费精力去“额外”忙于处置、应付这些“活宝”。
从目下可见的历史资料上,我们已经看出,当时也极少有人能够
发现毛主席在期盼着再出现一位鲁迅,而且,就是假如当时有人发现了毛主席在这点上的焦急之情,恐怕也都会源于观察力和思想的不足而只可能以为那仅不过是毛主席的向来求贤若渴所致,或者因为毛泽东时代总有笔杆子在高层而认为那仅不过是毛主席的向来重视文人罢了。
但我们只要深度地分析一下形势,就将由于其实际原因而明白了事实却并非是这么简单。
我们审视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毛主席面对各个不同对手的不同神态和心情。
最早以少对多与国民党对峙时尽管困难重重,毛主席尚能谈笑自若;后玩美帝、苏修于股掌之上时尽管两者都是庞然大物,毛主席更是置若戏耍。
但是遇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主席却就大皱眉头、大摇其头了。
而之所以如此,就因为走资派不仅都深混于革命队伍之中,且更都是搞阴谋诡计的大行家,何况其捣乱、破坏时一旦被揭穿就会声泪俱下作“深刻”检查并发誓决不翻案,可一转身却不但又搞阴谋诡计更立刻要翻案,并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这种死不改悔的打不醒、砸不烂之走资派,毛主席心里其实早已清楚而明白:唯有靠着鲁迅那样的好笔才能克制了。
然而,尽管毛主席尽了一切努力,也始终重视真正的笔杆子,却最终都没有能够见到他所一直渴望欣赏到的情景:一支具有非凡观察力和思想的好笔纵横于文坛,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背景下,不单让人们可真正看清封建社会的腐朽、资本主义的丑恶,更能使人们真正从意识深处认识到、领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
引领人民群众斗私批修扬正气,挥正义之鞭抽得走资派抱头鼠窜,令走资派别说是兴风作浪搞复辟、倒退了,就是欲寻觅立足之地都将成为大问题。
事实上,假如真能够出现如此状态的话,那么也可想而知了,非但是我们所见的那一次次反击复辟、倒退的人民群众运动可以少搞、小搞,甚至由于已没有必要再搞而可不搞,单就由于肩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不少也将致使毛主席更能大展宏图,从而使中国发展得更快、社会更稳、人民更安居乐业。
但是,事与愿违,走资派的克星——鲁迅式的人物,却终究没能于毛主席生前出现。
此大概即就是所谓的:可遇而不可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