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花淀》看孙犁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解放区短篇小说家中,孙犁(1913—)是赵树理之外最重要的作家。
与赵树理以现实主义精神着重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不同,孙犁的小说着重于挖掘农民的灵魂美和人情美,艺术上追求诗的抒情性和风俗化的描写,带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质。
读孙犁的小说可以发现,作者着意刻画、赞美的人物都是妇女,像《走出以后》中的王振中、《老胡的事》中的小梅、《丈夫》中的媳妇、《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妻子、《荒花荡》中的两个女孩子、《钟》里的尼姑慧秀,还有《“藏”》中的浅花、《纪念》中的小鸭……这些年轻妇女各具神采,却都在同样的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表现出了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以及革命的激情、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孙犁塑造的独特的人物体系。
作家正是从这些纯真、健美的青年妇女身上挖掘出时代精神的美。
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生活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在解放区,她们的聪明才智第一次得到了发挥。
孙犁正是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出多彩多姿的时代光辉。
《丈夫》中的媳妇在抗战中逐渐提高了认识,把一颗埋怨丈夫、想念丈夫的心扩大去恨日本鬼子,知道了只有把鬼子赶走才有团圆的日子。
《走出以后》的17岁小媳妇王振中积极参加工作,终于脱离了落后的婆家。
《荷花淀》中的游击队员们的妻子从想念丈夫到自己也配合丈夫作战。
作者充分写了解放区劳动妇女的成长,写出了她们内心的美。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历来有描写劳动妇女的传统,但多是描写她们所受的苦难,例如鲁迅的《祝福》、叶圣陶的《一生》、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等等;也有着重描写劳动妇女身上的闪光品质的,例如艾芜的《南行记》中的一些篇章、沈从文的《边城》、《长河》等等,但他们或是反映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外的人物,从隐藏在下层社会烟尘里发掘出受伤的灵魂美,或是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下层人民原始的灵魂美,而孙犁所表现的是解放了的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灵魂美。
孙犁笔下的农村妇女不再有艾芜人物的病态,而表现出更为健康的色彩;人物的美好秉性产生于现实的新的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土壤中。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优选】.doc

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从女性形象的塑造谈孙犁小说创作特色谈到孙犁的小说,我们不自觉地会想到作品中很多是以女性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他在女性形象的选择和塑造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最初读孙犁的小说时,我就是被这点所吸引。
基于个人的研究喜好,在这里我主要从女性形象的塑造出发,谈一下孙犁小说的创作特色。
总的来说,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女性形象是“美的象征”, 比如《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妻、《光荣》里面的秀梅、《浇园》里的香菊等。
孙犁赋予了她们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她们识大体、顾大局,将儿女情与爱国情融为一体,显示了新一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
第二类女性形象较为复杂,她们虽然有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但也有可爱、可取之处,如《村歌》中的双眉、《铁木前传》里的小满儿等。
第三类女性形象是堕落、反动的人物,如《风云初记》中的俗儿,《光荣》里的原生媳妇等。
接下来,我们以《荷花淀》为例,从“美的象征”这一方面去谈孙犁的创作特色。
第一个特色: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几乎孙犁的所有小说都是通过平凡的人物、普通的小事展开的,大多数是以年轻的女性为主人公,通过这些来反映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比如《荷花淀》里说的就是白洋淀里人民的生活小事。
讲述了水生和村子里的年轻人参军去大部队,水生妻和其他妇女深明大义,不拖后腿,毅然送丈夫参军。
经过夫妻话别、结伴探夫、途中遇敌、水上伏击一系列经历使她们得到了战斗的锻炼和考验,并迅速地成长起来。
加上这个时期残酷的现实也激发了她们的自卫力量,妇女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射击,成为保家卫国的女战士,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事业中去。
《荷花淀》就是通过这些劳动妇女的平常事的小侧面,表现出了白洋淀人民特别是妇女们的战斗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除了《荷花淀》外,其他的小说像《山地回忆》写的也是家常闲话、纺纺织织、帮助老乡搞运输等等,却体现了人民与战士们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鱼水关系。
浅析《荷花淀》的语言之美

《荷花淀》长。
下面,笔者就赏析一下《一、清新淡雅《荷花淀》的场面写得富有诗意,战争虽然极为激烈,上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打响的时候,但他却有意绕开,夫”上,让满湖的荷花“密密层层”“铜墙铁壁”“透露出危险,些妇女只是去游玩,一排枪声”一句话,间。
又如是一包用精致就如同满淀盛开的荷花一洋溢着浓厚的革命乐观主义让人回味无中,人物的语言也是含蓄、质朴水生嫂开口便问:“今天这句话看似十分平淡,却饱含了当水生“笑了一下”,水生嫂“怎么了,你?”这她都能敏锐地察觉到。
当水”水生不是嘴上却说:“你”话语虽然十分简短,却包丈夫一离开,家中她难免有所顾虑。
希望丈夫可以给一水生嫂当然希望丈夫能留下来,让自己有个依靠,但是考虑到家国大义,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丈夫,只希望丈夫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
三、细腻传神在小说《荷花淀》中,人物的语言是含蓄质朴的,而关于人物动作的描写则显得十分细腻传神。
比如,在夫妻话别这一情节中,作者对水生嫂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当水生踏进家门后,“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这“一笑”透露出满满的欢喜和一丝如释重负。
她说的话看似略带责怪,实则满含关心。
水生嫂独自一人坐在院里编着芦席,看似平静,实则一直牵挂着自己的丈夫。
直到丈夫归来,她的心才有了着落,紧绷的弦随之一松,脸上自然而然流露出笑意。
这样的笑是纯粹、美好的。
当水生说出自己准备去大部队后,水生嫂的心中骤然掀起巨浪。
但作者并没有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简洁的动作描写展现了水生嫂从震惊到镇定的变化过程。
“手指颤动了一下”“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低着头说”……手指的颤动暗示了人物内心的颤动,水生嫂对水生的深情不言而喻。
“吮手指”的动作则表明水生嫂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好让水生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害怕对方察觉自己的变化,因此才“低着头”说话,竭力让自己表现得很平静。
作者以简洁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借此展现了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活动。
从《荷花淀》看孙犁战争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战争:一个充满铁血咸腥味道的词语;一个被“人”钟爱、被人憎绝的概念;一个历时/共时的历史情景语,从《伊利亚特》、《奥德赛》赓续而来的文学,却尤其偏爱它,并以“战争,残酷/流血”的主体语词去切入战场,纠合起硝烟、尸骨、鲜血对受众实施刀枪剑戟场面的再现,而孙犁的战争小说则没有循规蹈矩。
如果说“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是孙犁小说的风格,倒不如说是他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或理想化,这种角度也就是孙犁对战争的切入方式,我们的理解固然是文本的所指,但同时也是作家的能指。
孙犁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诗人对世界的关照自然是敏感的、独特的。
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中国农民在思想上尽管还有落后的一面,但他们毕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正在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种现实向当时的文学提出了一个急切的课题:表现这种新情况。
孙犁敏锐地感觉到,他说:“人民喜欢英雄故事,他们对战士,对英雄表示特有的崇敬,在民间有大量的歌颂英雄的口头文学。
”①因而应该写今日的农民如何成长为抗日英雄,而作家们此时缺席了。
马加当时就痛切地指出:“中国有革命战争,但是没有描写革命战争的切实作品。
”②应该说孙犁是比较早有这种感受的,也是比较早到位的作家。
他从八路军与农民这个角度正面切人战场,不仅创作了《杀楼》、《村落战》,更有使其荣膺一派圭臬的《荷花淀》、《芦花荡》这种消解硝烟的社会化战争故事。
因此对生活的最先到场/在场应该成为评判作家艺术感觉的一个重要尺度,孙犁是敏捷的。
这种敏捷还表现在1945年春《荷花淀》诞生时作者巧妙地回避了刀光剑影,从而显示出一种机智的创作技巧。
孙犁是一位“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以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③的作家,而后者,已成为读者的习惯接受。
当然对当时战争的巧度切入不限于孙犁一人,像刘白羽、孔厥、袁静、邵子南……但孙犁的切入尤为独特,那就是:诗性消解。
朴素的、自然的、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成为作者笔下的光彩所在。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中语⽂课本第⼆册第⼀单元第三课课⽂选的是孙犁的《荷花淀》,该⽂以其精美的语⾔、精巧的构思、精湛的艺术特⾊,吸引着⼴⼤师⽣,产⽣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孙犁是解放区的⼀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说不是惊涛巨浪,不是以阳刚之⽓取胜.⽽是梨花带⾬.以阴柔之美醉⼈。
《荷花淀》所表现的是在抗⽇战争这样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背景下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它折射出来的⼈性的纯美,品格的崇⾼,仿佛⽩洋淀盛开的荷花,美丽灿烂。
下⾯我就⾃⼰的教学实践,对其艺术特⾊谈⼀点浅显的认识。
⼀、题材选取上的朴素美《荷花淀》是⼀篇战争题材的⼩说,然⽽,⼩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
这篇⼩说本来是写七个青年参军,以及参军后取得的第⼀个胜利。
按照⼀般的写法,本来似乎应该以这些参军的青年为主。
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
作品对于题材的这种处理,是耐⼈寻味的。
《荷花淀》不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但我们从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怎样⼀步步地成长起来参加社会⽃争的。
⽔⽣嫂和妇⼥们⽀持丈夫参加抗⽇战争。
虽然丈夫离开之后她们⼜故意找各种理由去看望丈夫,但这正反映了根据地妇⼥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此时此境复杂⽽细致的感情。
作者在她们探夫未遇的归途中有意安排的⼀次战⽃,让她们看见打仗,经了风⾬,见了世⾯,知道打仗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她们⾃⼰的话来说:“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放枪呀”!经历了⼀次战⽃,她们增长了见识,也唤起了她们的⾃尊⼼,唤起了她们相信⾃⼰可以同男⼈⼀样战⽃的思想觉悟。
有个妇⼥说得好:“刚当上兵就⼩看我们,过⼆年,更把我们看得⼀钱不值了,谁⽐谁落后多少呢!”于是,她们成⽴队伍,这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弟兵作战,妇⼥们的⾃尊⼼与争取抗战的民族⾃尊⼼融为⼀体了。
⼩说以⼩见⼤,取材于劳动妇⼥,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性的光辉,不仅歌颂了⽩洋淀⼈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争,⽽且留给读者更多的“荷花荷叶⾹”的⼀⽚温情。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作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孙犁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作为荷花淀派的开创者,孙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于其“诗体小说”的代表作《荷花淀》的艺术特色的研究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当中,都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荷花淀》为蓝本,通过对其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的理性分析,以小见大的探讨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详细解析了孙犁小说中美好生活的憧憬、淡雅环境的性情、战争年代的爱情、清丽秀美的语言的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详实探讨了孙犁小说所运用的例如白描、动静结合、情景相生、以及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孙犁原名孙树勋,是现当代负有盛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开创的“荷花淀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孙犁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是他这种隽永清新的代表之作,其中《荷花淀》短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著名很独特的篇章,因此也被文学界当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荷花淀》全文韵律充满着时代背景下的诗情画意,是一部典型的“诗体小说”。
小说的主要内容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和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残酷,而是选取一个截面,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冀中平原普通抗战军民在残酷的战争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故事,展现了纯真朴实的人性美,展示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向往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斗志。
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构思手法,不愧为孙犁小说的代表之作。
二、清新脱俗的审美情趣茅盾曾经在《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中指出:“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这哥评价对于孙犁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方式构建的审美情趣来说是十分到位的。
在《荷花淀》当中,我们能够从中明显的疏离出孙犁小说中关于生活、环境和爱情的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这种风格的审美情趣对于孙犁所有的小说与散文来讲都是一以贯之具有连续性的,因此对《荷花淀》中的环境美、生活美和爱情美的分析能够把握孙犁小说的整体审美情趣的思路。
1、美好生活的憧憬。
深刻的主题 感人的艺术——《荷花淀》赏析

深刻的主题感人的艺术——《荷花淀》赏析摘要:《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写于1944年的短篇小说,重点描写了“白洋淀青年男女的抗日故事”,全文用深刻的主体与感人至深的艺术形式,给予读者深刻的情感渲染、强烈的革命意识教育。
同时,《荷花淀》也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被多篇语文教材选用。
基于此,本文将选择这篇经典的诗化小说进行赏析。
关键词:荷花淀;诗文小说;赏析一、引言孙犁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其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荷花淀”派小说家,《荷花淀》这篇经典小说便是出自他之手。
一般小说全文不以叙事为重点中心,而是将叙事作为小说框架,让环境更富意境,采用联想的手法,抒发作者对美的情感、将人性之美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更好地深化主体,作者在处理题材时别出心裁地将妇女的内心活动与行为表现贯穿全文,而将男主人公水生与其他抗日战士的活动作为鼓励妇女走上抗日道路的主要力量,是对传统主线情节的创新突破。
因为,在以往的革命战争故事中,穷苦的劳动妇女往往处于被压迫的底层,而正是文章的特殊叙事技巧,更深层次的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获胜的根源,如毛主席所说:“全国妇女站起来的时候,就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时候。
”二、《荷花淀》深刻的主题思想针对《荷花淀》主旨思想的研究有很多,不同学者对《荷花淀》有不同的认识观点,但学者们普遍赞誉该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含蓄且深刻”的。
孙犁是突出的解放区文学小说家,其创作背景往往富含浓郁的政治色彩,他本人也称自己的创作是个人对伟大时代做出的真实记录,其中也深刻反映了自己的思想、前进的步伐与情感。
《荷花淀》的主题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在抗日主题上,小说将抗日与妇女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情、人性美的主题;在爱国主题上,作者融入了真实情感于理想的美好图景里,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荷花淀》丰满的人物形象《荷花淀》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小说应该具备的三要素上显得不够突出,所以,文学专家们对《荷花淀》的人物形象描写没有明显的分歧。
《荷花淀》的读后感(精选8篇)

《荷花淀》的读后感(精选8篇)《荷花淀》的读后感篇1《荷花淀》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孙犁小说中诗性的特点。
小说的开头就写到“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诗一样的语言,简练,优美。
“跳跃着”三个字将女人编席子时的熟练写的淋漓尽致。
还有接下来的一段描述“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诗化了女人遍席子的场景。
给人以美的享受。
《荷花淀》的读后感篇2《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为生活题材,精心谱写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赞歌。
小说描写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送别丈夫走上战场的动人情景,以及她们深明大义、勇挑重担、乐于吃苦、不畏艰险的美好心灵,真切感人。
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
她勤劳、能干,编苇席;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
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
水生是抗日根据地青年农民的典型,他是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具有“公而亡私,国而忘家”的高尚品质,在国难当头之际,他能自觉地把儿女私情和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县委建立的“地区队”。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
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