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题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一、学情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教材分析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二、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四、教法建议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五、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1:43-05:52)2.预习自测一、选择题1.一组数据2,3,5,7,8的平均数是()A.2 B.3 C.4 D.5答案:D解析:数据2,3,5,7,8的平均数==5.点拨: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计算.2.某校调查了20名同学某一周玩手机游戏的次数,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那么这20名同学玩手机游戏次数的平均数为()A.5 B.5.5 C.6 D.6.5答案:B解析:平均数为=5.5.点拨:需先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列出式子,解出结果即可.二、填空题3.在校园歌手大赛中,参赛歌手的成绩为5位评委所给分数的平均分.各位评委给某位歌手的分数分别是92,93,88,87,90,则这位歌手的成绩是_________.答案:90解析:这位参赛选手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的平均分为:(92+93+88+87+90)÷5=90(分).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把这5个分数加起来,再除以5,即可得出答案.4.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老师,甲、乙两位应试者经审查符合基本条件,参加了笔试和面试,他们的成绩如右表所示,请你按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选出综合成绩较高的应试者是___________.答案:甲解析:甲的平均成绩为:80×40%+90×60%=86(分),乙的平均成绩为:85×40%+86×60%=85.6(分),因为甲的平均分数最高,所以甲将被录取.点拨:根据题意先算出甲、乙两人的加权平均数,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平均数(1)》预习自测”)(二)课堂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究发现;第三环节:知识运用;第四环节:随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男生们更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军队”和“亚军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第二环节:探究发现内容1:算术平均数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高更高,更为年轻.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n1(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目的: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内容2: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1341 88350472++⨯+⨯+⨯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第三环节:知识运用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 ,9.3 ,9.1 ,9.5 ,9.4 ,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001 2007 2002 2006 20052006 2001 2009 2008 2010(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第四环节: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A.8 B.5 C.4 D.3答案:A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出(3+7+2+a+4+6)÷6=5,再进行求解即可.2.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A.12 B.13 C.14 D.15答案:C解析: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总和为8×12+4×18=168,故其平均数为=14.点拨:只要运用求平均数公式:即可求出,为简单题.二、填空题3.一组数据2,3,6,8,11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答案:6解析:(2+3+6+8+11)÷5=30÷5=6,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点拨:首先求出2,3,6,8,11的和是多少;然后用2,3,6,8,11的和除以5,求出一组数据2,3,6,8,11的平均数是多少即可.4.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晨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15%,体育理论测试占35%,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明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4分,90分,96分,则小明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__________分.答案:93.6解析:由题意知,小明的体育成绩=94×15%+90×35%+96×50%=93.6(分).故小明的体育成绩是93.6分.点拨:因为早晨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15%,体育理论测试占35%,体育技能测试占50%,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三、解答题5.设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1)x1+3,x2+3,…,xn+3;(2)2x1,2x2,…,2xn.答案:见解析解析:设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m,即=,则x1+x2+…+xn=mn.(1)∵x1+x2+…+xn=mn,∴x1+3+x2+3+…+xn+3=mn+3n,∴x1+3,x2+3,…,xn+3的平均数是=m+3;(2)∵x1+x2+…+xn=mn,∴2x1+2x2+…+2xn=2mn,∴2x1,2x2,…,2xn的平均数是=2m.点拨:首先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得出x1+x2+…+xn,再利用此公式求出(1)x1+3,x2+3,…,xn+3以及(2)2x1,2x2,…,2xn的平均数.(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平均数(1)》随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目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布置作业: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三)课后作业基础型一、选择题1.一组数据2,0,﹣2,1,3的平均数是()A.2 B.1.5 C.1 D.0.8答案:D解析:==0.8,∴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8.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代入计算即可.2.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组x1+1、x2+2、x 3+3、x4+4、x5+5的平均数是()A.6 B.8 C.10 D.无法计算答案:B解析:∵数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数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x1+1+x2+2+x3+3+x4+4+x5+5)÷5=(5×5+15)÷5 =8.点拨:根据平均数的性质知,要求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只要把数x1、x2、x3、x4、x5的和表示出即可.二、填空题3.某小组10个人在一次数学小测试中,有3个人的平均成绩为96,其余7个人的平均成绩为86,则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答案:89解析:∵有3个人的平均成绩为96,其余7个人的平均成绩为86,∴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总成绩为:3×96+7×86=890,∴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9.点拨:先求出总成绩,再运用求平均数公式:即可求出平均成绩.4.如果数据1,4,x,5的平均数是3,那么x=___________.答案:2解析:根据题意得:(1+4+x+5)=3,解得x=2.点拨: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建立关于x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三、解答题5.某班有学生52人,期末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72分,有两名同学下学期要转学,已知他俩的成绩分别为70分和80分,求他俩转学后该班的数学平均分.答案:71.88分解析:根据题意得:52人总分为52×72=3744(分),则50人平均分为=71.88(分).点拨:先求出52个人的总分数,再求出50人的总分数,最后除以总人数50即可.能力型一、选择题1.x1,x2,…,x10的平均数为a,x11,x12,…,x50的平均数为b,则x1,x2,…,x50的平均数为()A.a+b B. C. D.答案:D解析:前10个数的和为10a,后40个数的和为40b,50个数的平均数为.点拨:先求前10个数的和,再求后40个数的和,然后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求出50个数的平均数.2.某汽车从甲地以速度v1匀速行驶至乙地后,又从乙地以速度v2匀速返回甲地,则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B.C. D.答案:D解析:设两地距离为S,从甲地行驶至乙地的时间为T1,从乙地返回甲地的时间为T2,则有T1=,T2=;∴平均速度===;点拨:由题意知,设两地距离为S,从甲地行驶至乙地的时间为T1,从乙地返回甲地的时间为T2,则利用时间的计算公式求得T1及T2,再利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平均速度.二、填空题3.某班在一次考试中,男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118分,女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122分.若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则该班数学平均成绩__________120分(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答案:小于解析:若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为y人,依题意得:x>y,则120x﹣118x>122y﹣120y,120(x+y)>118x+122y,因此<120.点拨:平均数的计算要用的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到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用.三、解答题4.将最小的31个自然数分成A、B两组,10在A组中,如果把10从A组移到B组,则A组中各数的算术平均数增加,B组中各数的算术平均数也增加.问A组中原有多少个数?答案:见解析解析:由于把10从A组移到B组后,算术平均数增加了,故我们不妨先假设A 组中的数从10开始至最大的数30,B组中的数为0至9,然后逐步调整.这时,A组中有数21个,其平均数为20,B组中有数10个,平均数为4.5,将10调至B组后,B组中的平均数为5,增加了0.5,调出10后,A组中的平均数为20.5,由此可知这样分组已符合条件,故A组中原有21个数.点拨:先将问题简单化,我们不妨先假设A组中的数从10开始至最大的数30,B组中的数为0至9,然后逐步调整.若经调换后不符合条件,则可继续将A组中的某些数进行调换,调出或调进或与B组对调.探究型一、填空题1.10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心里都想好一个数,并把自己想好的数如实地告诉与他相邻的两个人,然后每个人将与他相邻的两个人告诉他的数的平均数报出来.若报出来的数如图所示,则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___________.答案:﹣2解析:设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x,因为报3与报5的两个人报的数的平均数是4,所以报5的人心里想的数应是8﹣x,于是报7的人心里想的数是12﹣(8﹣x)=4+x,报9的人心里想的数是16﹣(4+x)=12﹣x,报1的人心里想的数是20﹣(12﹣x)=8+x,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4﹣(8+x)=﹣4﹣x,所以得x=﹣4﹣x,解得x=﹣2.点拨:先设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为x,利用平均数的定义表示报5的人心里想的数;报7的人心里想的数;报9的人心里想的数;报1的人心里想的数,最后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二、解答题2.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B、C、D、E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50位同学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演讲答辩得分表(单位:分)表2 民主测评票数统计表(单位:张)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的方法确定;民主测评得分=“好”票数×2分+“较好”票数×1分+“一般”票数×0分;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0.5≤a≤0.8).(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2)a在什么范围时,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时,乙的综合得分高?答案:见解析解析:(1)甲的演讲答辩得分=(分),甲的民主测评得分=40×2+7×1+3×0=87(分),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92×(1﹣0.6)+87×0.6=36.8+52.2=89(分);答: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89分;(2)∵乙的演讲答辩得分=(分),乙的民主测评得分=42×2+4×1+4×0=88(分),∴乙的综合得分为:89(1﹣a)+88a,甲的综合得分为:92(1﹣a)+87a,当92(1﹣a)+87a>89(1﹣a)+88a时,即有,又0.5≤a≤0.8,∴0.5≤a<0.75时,甲的综合得分高;当92(1﹣a)+87a<89(1﹣a)+88a时,即有,又0.5≤a≤0.8,∴0.75<a≤0.8时,乙的综合得分高.答:当0.5≤a<0.75时,甲的综合得分高,0.75<a≤0.8时,乙的综合得分高.点拨:(1)由题意可知:分别计算出甲的演讲答辩得分以及甲的民主测评得分,再将a=0.6代入公式计算可以求得甲的综合得分;(2)同(1)一样先计算出乙的演讲答辩得分以及乙的民主测评得分,则乙的综合得分=89(1﹣a)+88a,甲的综合得分=92(1﹣a)+87a,再分别比较甲、乙的综合得分,甲的综合得分高时即当甲的综合得分>乙的综合得分时,可以求得a的取值范围;同理甲的综合得分高时即当甲的综合得分<乙的综合得分时,可以求得a的取值范围.3.甲、乙两同学做“投球进筐”游戏.商定:每人玩5局,每局在指定线外将一个皮球投往筐中,一次未进可再投第二次,以此类推,但最多只能投6次,当投进后,该局结束,并记下投球次数;当6次都未投进时,该局也结束,并记为“×”.两人五局投球情况如下:(1)为了计算得分,双方约定:记“×”的该局得0分,其他局得分的计算方法要满足两个条件:①投球次数越多,得分越低;②得分为正数.请你按约定的要求,用公式、表格、语言叙述等方式选取其中一种写出一个将其他局的投球次数n 换算成得分M 的具体方案;(2)请根据上述约定和你写出的方案,计算甲、乙两人的每局得分,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并从平均分的角度来判断谁投得更好.答案:见解析解析:解法1:(1)其他局投球次数n 换算成该局得分M 的公式为M=7﹣n . (2)甲=(分).乙=(分).故以此方案来判断:乙投得更好.解法2:(1)其他局投球次数n 换算成该局得分M 的方案如下表(2)甲=(分).乙=(分).故以此方案来判断:乙投得更好.点拨:(1)由于得分要满足“①投球次数越多,得分越低;②得分为正数”的条件,故可用M=7﹣n 来表示其他局投球次数n 换算成该局得分M 的公式;(2)按M=7﹣n 计算每人的成绩,填入表格,根据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成绩后比较两人的成绩.(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平均数(1)》基础型”、“《平均数(1)》能力型”、“《平均数(1)》探究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如何计算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教学重点1.知识点的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学会如何应用平均数教学难点1.让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学生在实践中对平均数的应用,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难点教学方法1.以“巧用果蔬”为主题,通过讲解实际商品的价格和重量,来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含义。

2.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平均数的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例如:在讲台上放置4个苹果,让学生猜测每个苹果的重量。

记录下所有学生的猜测重量,并计算出所有苹果的重量总和,最后计算出这4个苹果的平均重量。

第二步根据《平均数》一课的教材内容,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什么是平均数,如何从一组数据中计算出平均数,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应用平均数。

第三步以“巧用果蔬”为例,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前提条件:可以准备一些果蔬,记录每种果蔬的价格和重量。

首先让学生计算出每种水果的单价(价格/重量),然后计算出所有水果的平均单价。

最后结合教材的知识点,用平均单价计算某组商品的总价值。

第四步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让学生体验和发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家庭中的一些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并通过平均数计算和分析得到解决。

第五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平时应注意练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确保掌握好基本的数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留一些问题,在下次课程中讨论和解决。

教师贴士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且能更好地应用平均数,教师可以事先选取和班级的学科内容有关联的实际例子,为学生讲解和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课堂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帮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解决平均数的难点。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

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个数4896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个数8645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

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

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6+9+7+6=28(个)10+4+7+5+4=30(个)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

(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一、学情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教材分析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第1课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二、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四、教法建议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五、教学设计文档大全.实用标准(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1:回忆平均数,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吗?那什么又是算术平均数呢?(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0:00-01:42)任务2:做一做课本p137例题,结合例题,你理解了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吗?(观看《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新知讲解01:43-05:52)2.预习自测一、选择题1.一组数据2,3,5,7,8的平均数是()A.2B.3 C.4 D.5答案:D==5.,8的平均数,解析:数据23,5,7点拨: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计算.那么名同学某一周玩手机游戏的次数,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202.某校调查了)这20名同学玩手机游戏次数的平均数为(852次数4102人数62BA.5.5.5 C.6 D.6.5答案:B解析:平均数为=5.5.点拨:需先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列出式子,解出结果即可.二、填空题3.在校园歌手大赛中,参赛歌手的成绩为5位评委所给分数的平均分.各位评委给某位歌手的分数分别是92,93,88,87,90,则这位歌手的成绩是_________.答案:90解析:这位参赛选手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的平均分为:(92+93+88+87+90)÷5=90(分).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把这5个分数加起来,再除以5,即可得出答案.文档大全.实用标准4.某校欲招聘一名数学老师,甲、乙两位应试者经审查符合基本条件,参加了笔试和面试,他们的成绩如右表所示,请你按笔试成绩占40%,面试成绩占60%选出综合成绩较高的应试者是___________.应试者笔试成面试成绩绩90 80甲86 乙85答案:甲,×60%=86(分)80解析:甲的平均成绩为:×40%+90,(分)×乙的平均成绩为:85×40%+8660%=85.6因为甲的平均分数最高,所以甲将被录取.点拨:根据题意先算出甲、乙两人的加权平均数,再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预习自测”《平均数((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1(二)课堂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探究发现;第三环节:知识运用;第四环节:随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2.下面播放一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男生们更倍爱有加.赛季“冠军队”和“亚军队”的一场比赛片—(中国篮球协会)段CBA20112012 段,请同学们欣赏.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有哪些?1((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2(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文档大全.实用标准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第二环节:探究发现内容1:算术平均数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高更高,更为年轻.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1一般地,对于n个数x,x,…,x,我们把(x+x+…+x),叫做这n nn1122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目的: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内容2: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年龄/岁19 22 23 26 27 28 29 3511相应队员数124222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文档大全.实用标准(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13?4?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文档大全.实用标准合作探究,学会新知.第三环节:知识运用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 ,9.3 ,9.1 ,9.5 ,9.4 ,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001 2007 2002 2006 20052006 2001 2009 2008 2010(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第四环节: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A.8 B.5 C.4 D.3答案:A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出(3+7+2+a+4+6)÷6=5,再进行求解即可.2.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文档大全.实用标准A.12 B.13 C.14 D.15答案:C解析:8个数的平均数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总和为8×,故其平均数为=14.12+4×18=168即可求出,为简单题.点拨:只要运用求平均数公式:二、填空题3.一组数据2,3,6,8,11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答案:6解析:(2+3+6+8+11)÷5=30÷5=6,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点拨:首先求出2,3,6,8,11的和是多少;然后用2,3,6,8,11的和除以5,求出一组数据2,3,6,8,11的平均数是多少即可.4.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晨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15%,体育理论测试占35%,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明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4分,90分,96分,则小明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__________分.答案:93.6解析:由题意知,小明的体育成绩=94×15%+90×35%+96×50%=93.6(分).故小明的体育成绩是93.6分.点拨:因为早晨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15%,体育理论测试占35%,体育技能测试占50%,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即可求出答案.三、解答题5.设一组数据x,x,…,x的平均数为m,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n21(1)x+3,x+3,…,x+3;n21(2)2x,2x,…,2x.n12答案:见解析=m,,即x解析:设一组数据x,x,…,的平均数是n12.=mn…+x则x+x+n21,=mn+…+x+x(1)∵x n12,+x+3=mn+3n…+3++3+x∴x n12文档大全.实用标准的平均数是=m+3;+3,…,x+3∴x+3,x n21,+…+x=mn(2)∵x+x n12,…+2x=2mn∴2x+2x+n21=2m的平均数是.∴2x,2x,…,2x n21=点拨:首先根据求平均数的公式:…+x,+x,得出x+n12再利用此公式求出(1)x+3,x+3,…,x+3以及(2)2x,2x,…,2x的平n1n122均数.(或点击“随堂训练”,选择“《平均数(1)》随堂检测”)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目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布置作业: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三)课后作业基础型一、选择题1.一组数据2,0,﹣2,1,3的平均数是()A.2B.1.5 C.1 D.0.8答案:D==0.8,∴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0.8解析:.点拨: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代入计算即可.2.已知一组数据x、x、x、x、x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组x+1、x+2、2514123x+3、x+4、x+5的平均数是()534A.6B.8 C.10 D.无法计算文档大全.实用标准答案:B解析:∵数x、x、x、x、x的平均数为553241∴数x+x+x+x+x=5×553142∴x+1、x+2、x+3、x+4、x+5的平均数52341=(x+1+x+2+x+3+x+4+x+5)÷552413=(5×5+15)÷5=8.点拨:根据平均数的性质知,要求x+1,x+2,x+3,x+4、x+5的平均数,只53124要把数x、x、x、x、x的和表示出即可.51342二、填空题3.某小组10个人在一次数学小测试中,有3个人的平均成绩为96,其余7个人的平均成绩为86,则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答案:89解析:∵有3个人的平均成绩为96,其余7个人的平均成绩为86,∴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总成绩为:3×96+7×86=890,∴这个小组的本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89.即可求出平均成点拨:先求出总成绩,再运用求平均数公式:绩.4.如果数据1,4,x,5的平均数是3,那么x=___________.答案:2解析:根据题意得:(1+4+x+5)=3,解得x=2.点拨: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建立关于x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三、解答题5.某班有学生52人,期末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72分,有两名同学下学期要转学,已知他俩的成绩分别为70分和80分,求他俩转学后该班的数学平均分.答案:71.88分人平均分为50,72=37445252解析:根据题意得:人总分为×(分)则文档大全.实用标准=71.88(分).点拨:先求出52个人的总分数,再求出50人的总分数,最后除以总人数50即可.能力型一、选择题1.x,x,…,x的平均数为a,x,x,…,x的平均数为b,则x,x,…,212112115010x的平均数为()50.D.A.a+b B C.D答案:.个数的平均数为,5040b前解析:10个数的和为10a,后40个数的和为个数的和,然后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求出个数的和,再求后40点拨:先求前10个数的平均数.50匀速返回甲地,v2.某汽车从甲地以速度匀速行驶至乙地后,又从乙地以速度v21)则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C.D.A.BD答案:解析:设两地距离为S,从甲地行驶至乙地的时间为T,从乙地返回甲地的时间1=;=,T为,则有TT212==∴平均速度=;点拨:由题意知,设两地距离为S,从甲地行驶至乙地的时间为T,从乙地返回1甲地的时间为T,则利用时间的计算公式求得T及T,再利用平均速度的计算212公式即可求得平均速度.二、填空题3.某班在一次考试中,男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118分,女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文档大全.实用标准122分.若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则该班数学平均成绩__________120分(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答案:小于解析:若设男生人数为x人,女生人数为y人,依题意得:x>y,则120x﹣118x,因此<120.(x+y)>118x+122y120y>122y﹣,120点拨:平均数的计算要用的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到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用.三、解答题4.将最小的31个自然数分成A、B两组,10在A组中,如果把10从A组移到B组中各数的算术平均数也增加B.问组中各数的算术平均数增加,组,则AA组中原有多少个数?答案:见解析解析:由于把10从A组移到B组后,算术平均数增加了,故我们不妨先假设A 组中的数从10开始至最大的数30,B组中的数为0至9,然后逐步调整.这时,A组中有数21个,其平均数为20,B组中有数10个,平均数为4.5,将10调至B组后,B组中的平均数为5,增加了0.5,调出10后,A组中的平均数为20.5,由此可知这样分组已符合条件,故A组中原有21个数.点拨:先将问题简单化,我们不妨先假设A组中的数从10开始至最大的数30,B组中的数为0至9,然后逐步调整.若经调换后不符合条件,则可继续将A组中的某些数进行调换,调出或调进或与B组对调.探究型一、填空题1.10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心里都想好一个数,并把自己想好的数如实地告诉与他相邻的两个人,然后每个人将与他相邻的两个人告诉他的数的平均数报出来.若报出来的数如图所示,则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___________.文档大全.实用标准2答案:﹣的两个人报的数的平均数是与报5x,因为报3解析:设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8的人心里想的数应是﹣x4,所以报5,=4+x﹣x)于是报7的人心里想的数是12﹣(8,x)=12﹣9的人心里想的数是16﹣(4+x报,=8+xx)201的人心里想的数是﹣(12﹣报,x4﹣﹣(8+x)=﹣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是4.2x=﹣4﹣x,解得所以得x=﹣的人心里想的,利用平均数的定义表示报5点拨:先设报3的人心里想的数为x 的人心里想的数,最后建的人心里想的数;报1数;报7的人心里想的数;报9立方程,解方程即可.二、解答题、.某班为了从甲、乙两同学中选出班长,进行了一次演讲答辩与民主测评.A2位同学50五位老师作为评委,对“演讲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全班D、EB、C、参与了民主测评.结果如下表所示:演讲答辩得分表(单位:分)1 表EDABC88959294甲90918794乙8986民主测评票数统计表(单位:张)表2“一般”票数“较好”票数“好”票数37甲40442乙4的方法确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规定:演讲答辩得分按分;0“一般”票数×分“较好”票数×分“好”票数×民主测评得分=2+1+文档大全.实用标准综合得分=演讲答辩得分×(1﹣a)+民主测评得分×a(0.5≤a≤0.8).(1)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多少?(2)a在什么范围时,甲的综合得分高?a在什么范围时,乙的综合得分高?答案:见解析=(分),(1)甲的演讲答辩得分解析:甲的民主测评得分=40×2+7×1+3×0=87(分),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92×(1﹣0.6)+87×0.6=36.8+52.2=89(分);答:当a=0.6时,甲的综合得分是89分;=(分)2)∵乙的演讲答辩得分,(乙的民主测评得分=42×2+4×1+4×0=88(分),∴乙的综合得分为:89(1﹣a)+88a,甲的综合得分为:92(1﹣a)+87a,时,即有+88a),(1﹣a92(1﹣a)+87a>89当,0.80.5≤a≤又时,甲的综合得分高;0.750.5≤a<∴,+88a时,即有a<89(1﹣)a当92(1﹣)+87a,0.8又0.5≤a≤时,乙的综合得分高.a∴0.75<≤0.8乙的综合得分高.时,≤0.8a≤当0.5a<0.75时,甲的综合得分高,0.75<答:)由题意可知:分别计算出甲的演讲答辩得分以及甲的民主测评得分,1点拨:()一样先计算出乙)同(1再将a=0.6代入公式计算可以求得甲的综合得分;(2,甲)=89(1﹣a+88a的演讲答辩得分以及乙的民主测评得分,则乙的综合得分,再分别比较甲、乙的综合得分,甲的综合得分高﹣+87aa)=92的综合得分(1同理甲的综合a的取值范围;时即当甲的综合得分>乙的综合得分时,可以求得的取值范围.a得分高时即当甲的综合得分<乙的综合得分时,可以求得局,每局在指定线外将3.甲、乙两同学做“投球进筐”游戏.商定:每人玩5次,当6一个皮球投往筐中,一次未进可再投第二次,以此类推,但最多只能投次都未投进时,该局也结束,6投进后,该局结束,并记下投球次数;当.两人五局投球情况如下:并记为“×”文档大全.实用标准第五局第三局第四局第一局第二局次1×4次×甲5次×4次次×乙次2 2分,其他局得分的计算方(1)为了计算得分,双方约定:记“×”的该局得0法要满足两个条件:表格、得分越低;②得分为正数.请你按约定的要求,用公式、①投球次数越多,的具语言叙述等方式选取其中一种写出一个将其他局的投球次数n换算成得分M体方案;)请根据上述约定和你写出的方案,计算甲、乙两人的每局得分,填入下面(2的表格中,并从平均分的角度来判断谁投得更好.第四局第五局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甲得分乙得分答案:见解析.﹣nn换算成该局得分M的公式为M=71解析:解法:(1)其他局投球次数)(2第五局第四局第二局第三局第一局次0 1 0 5次4次甲0 2次4次乙0次2=.=(分).(分)乙甲故以此方案来判断:乙投得更好.)2换算成该局得分M的方案如下表(2:(1)其他局投球次数n解法6 5 3 4 n(投球次数)121 3 2(该局得分)65 4 M第五局第四局第二局第一局第三局2甲得分 6 0 3 00 5 3 5 0 乙得分文档大全.实用标准.(分)=.(分)=乙甲故以此方案来判断:乙投得更好.)由于得分要满足“①投球次数越多,得分越低;②得分为正数”的条1点拨:()按2的公式;(n来表示其他局投球次数n换算成该局得分M﹣件,故可用M=7计算每人的成绩,填入表格,根据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平均成绩后比较两﹣nM=7 人的成绩.、)》能力型”“)》基础型”、《平均数(11,选择“(或点击“随堂训练”《平均数()》探究型”1“《平均数()文档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