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抗体形成细胞能力的检测——QHS和第3次免疫
体外抗体形成细胞检测—定量溶血分光光度计法(QHS)

脾脏B细胞 +SRBC+ 补体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 体系统,裂解SRBC而释放
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出血红蛋白,以分光光度计 定量测定。所测值反映了抗
SRBC裂解
体形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
分光光度计检测
2
实验步骤
❖ SRBC及其制备 脱纤维防凝处理的SRBC,以NS洗涤二次,
每次2000rpm 离心5min。弃上清,制成 SRBC悬液,然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 最后稀释成1.5×108 sRBC/ml。
时间也要严格控制。
7
细胞计数法
WBC
1mm WBC 1mm
WBC
WBC
细胞浓度/ml
= 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4 × 104
RBC
细胞浓度/ml
= 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5 ×1804
W
W
1mm
W
W
1mm×1mm×0.1mm=0.1mm3=0.1×10-3ml =10-4ml
细胞浓度: 细胞数/ml =5个中格的细胞数 ×5×104(RBC计数法)
细胞数/ml = 4个大格的细胞总数/4 ×104 (WBC计数法) 9
抗体制备
原理: 抗原免疫小鼠,激活免疫系统,B细
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针对特定 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10
方法
❖ 1.用移液管吸取脱纤维防凝处理的绵羊血适量
❖ 2.加2-3倍体积生理盐水,混匀,2000rpm离 心5分钟,小心吸尽上清。
实验管 1ml
1ml
1ml
—
3ml
3. 混匀,37℃水浴1小时。 4. 3000rpm 离心 5 min,取上清 5.721分光光度计测413nm处OD值(Hb 量)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实验一免疫系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一、实验目的观察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二、实验内容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该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本次实验主要观察免疫器官大体解剖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小鼠是啮齿目中体形较小的动物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管、外周淋巴结及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
本实验在带教老师?傅枷陆馄市∈蠊鄄煨叵佟⑵⒃嗟让庖咂鞴俨⒅蒲 科 鄄煨∈竺庖呦赴 ?一小鼠免疫器官解剖学观察【材料】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
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小鼠脱臼处死投入盛有3来苏尔水的缸内浸泡5分钟。
取出小鼠仰卧位置于试验台上使动物腹部朝上。
以镊子提起耻骨处皮肤用剪刀沿正中线直剪开至下颌部然后钝性分离皮肤再把皮肤向四肢剪开。
注意观察腹壁用剪刀沿正中线自阴部至膈肌为止剪开观察腹腔液量及性状观察脾脏。
切开膈肌剪断胸骨翻起胸骨观察胸腺、心脏及肺脏胸腺位于小鼠胸腔心脏前上方内有许多大淋巴细胞即前胸腺细胞及特定的上皮网状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解剖结束深埋动物。
二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材料】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pH8.6硫酸盐缓冲液20盐酸甲醇。
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准备洁净玻片两张一张用于推片另一张用于固定标本。
剪断小鼠尾巴取血或小鼠眼球取血迅速在玻片上涂血膜制备血涂片自然干燥。
瑞氏染色染色甲醇固定标本分钟亦可省略滴加瑞氏染液数滴覆盖血膜染色分钟再加等量的pH8.6硫酸盐缓冲液或新制蒸馏水用洗耳球吹打使之与染液混匀静置染色810分钟弃去染料水洗。
脱色用20盐酸甲醇脱色肉眼观察玻片呈粉红色为宜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细胞特征细胞细胞是由胸腺内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成的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细胞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7580。
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

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抗体的检测实验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抗体的检测实验,探究抗体的产生、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抗体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来识别和中和外来抗原。
同时,我们还介绍了常见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
实验结果表明,抗体检测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具有识别和中和外来抗原的能力。
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抗体的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
本实验旨在通过抗体的检测实验,深入了解抗体的产生、特性以及检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抗原溶液、抗体溶液、酶标板、洗涤缓冲液、底物溶液等。
2. 实验步骤:a. 将抗原溶液加入酶标板孔中,孵育一段时间。
b. 倒掉抗原溶液,加入抗体溶液,孵育一段时间。
c. 倒掉抗体溶液,加入洗涤缓冲液,用洗涤缓冲液洗涤酶标板孔。
d. 加入底物溶液,孵育一段时间。
e. 加入停止液,使用酶标仪测量吸光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抗体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通过结合外来抗原来识别和中和它们。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的可变区域决定的,不同的抗体具有不同的可变区域,因此可以识别不同的抗原。
在抗体的检测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LISA方法。
ELISA是一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通过将抗原固定在酶标板上,然后加入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最后使用酶标仪测量吸光度来判断抗体的存在与否。
实验结果显示,ELISA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准确地检测抗体的存在。
除了ELISA方法,我们还介绍了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抗体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结合情况。
免疫印迹则是通过将抗原和抗体分离,并使用特定的酶标记抗体来检测目标抗体。
《食品免疫学》实验指导书

《食品免疫学》实验指导书编者:王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00九年五月实验一免疫相关的细胞形态的观察目的要求:观察与免疫相关的几种细胞的形态,了解它们在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图片标本,经瑞氏(Wright)染色后,不同免疫细胞中的颗粒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细胞中颗粒的颜色、大小及多少,再结合细胞大小及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涂片(瑞氏染色)、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等。
实验试剂:瑞氏(Wright)染液。
方法:油镜观察实验步骤:1、采血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不要(因含单核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上的一端,再取另外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涂片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液,使血液沿载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下图),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均。
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4、封片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脂封片。
(我们不作)5观察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测血涂片,分辩不同的血细胞类型。
(A)红细胞:淡红色,无核的圆形细胞,因红血球为双凹形,故边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B)颗粒白血球嗜中性颗粒白血球: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核叶之间联以染色质细丝,染色质染成粉色,其中充满细小的大小均匀的颗粒被染成紫红色。
直径10—12微米。
嗜酸性颗粒白血球:略大于嗜中白血球,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
直径10—15微米。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免疫学实验一、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大吞噬试验4、小吞噬试验二、凝集试验(玻片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示教原理:结果:实验二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染色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革兰染色)二、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毛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荚膜染色)(镀银染色)三、革兰染色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色,为革兰性菌;大肠杆菌呈色,为革兰性菌。
3、简述革兰染色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人工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肉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用于;制成斜面用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用于。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生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生长,运动;痢疾杆菌呈 生长, 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2、蛋白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色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一、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压力、温度及时间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生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一、琼脂扩散法1、纸片法2、打孔法二、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一、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二、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动力等。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标题:免疫学实验报告导言:免疫学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的作用以及免疫疾病的发生与治疗。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方式,加深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和方法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验证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机制,以及不同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及免疫染色等常规实验方法,基于免疫细胞培养和激发实验介质的构建,通过检测染色试剂标记的免疫标志物,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第二部分: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2.1 免疫细胞的分类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它们分别在体内扮演着清除病原体、识别抗原和产生抗体等重要角色。
2.2 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机制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树突状细胞则负责捕获外来抗原,并将其展示给T细胞。
T细胞通过识别这些抗原并发出信号来激活巨噬细胞和B细胞,后者则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第三部分:免疫反应的机制3.1 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外来抗原来启动免疫反应。
这一过程涉及T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2 免疫反应的启动与调控当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信号将被传递到细胞内,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T细胞通过产生胞外信号分子来刺激其他免疫细胞,促使它们发挥抗原清除功能。
第四部分:免疫系统的调控方式4.1 免疫系统的正调控正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信号分子的协调作用来增强免疫功能。
这一过程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表达抑制性分子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
4.2 免疫系统的负调控负调控主要由免疫抑制因子扮演角色,如抑制性细胞因子和抑制性受体。
它们减弱免疫反应,避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结论:通过本实验,在对免疫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调控方式。
素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三次筛选--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三次筛选科学家们是如何做到运用特定的培养基将肉眼无法观察的细胞筛选出来的呢?在动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中,设计到非常重要的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这个过程技术很成熟了,但这个技术背后的原理教材上只是做了非常简单的描述,这个过程真的有点复杂,主要是化学物质的名称有点拗口,很多同学甚至老师都不明白。
DNA合成的两条途径:核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全合成途径,即从一些小分子物质先合成为嘌呤、嘧啶,最后合成代谢必需的核酸,氨基蝶呤(aminopterin,A)能够阻止DNA全合成途径。
另一条是应急途径,可直接利用外源核苷酸合成 DNA。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和胸苷激酶(TK)是应急途径中的两种重要酶。
HGPRT的作用是将次黄嘌呤、鸟嘌呤转变成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参与 DNA 合成。
TK 的作用是将胸腺嘧啶核苷转化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一磷酸(dTMP),再进一步合成 DNA。
HAT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是将融合的细胞放入 HAT选择培养基中,该培养基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蝶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
氨基蝶呤可阻断骨髓瘤细胞利用全合成途径合成 DNA,使骨髓瘤细胞致死。
在这样的培养基上,细胞就只剩下一条应激途径可以合成DNA了。
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都只剩下这一条路径了,B细胞无法增殖——死亡,骨髓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怎么区分呢?第一次筛选——诱导应激路径有缺陷的骨髓瘤细胞通过突变诱导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型(HGPRT-)或胸苷激酶缺陷型(TK-)骨髓瘤细胞,并经过毒性培养基筛选出的HGPRT-或 TK-骨髓瘤细胞。
具体方法是将诱导突变的骨髓瘤细胞放入含氮鸟嘌呤或6-硫代鸟嘌呤的鸟嘌呤类似物培养基上,含HGPRT-的骨髓瘤细胞会将氮鸟嘌呤或6-硫代鸟嘌呤转变成相应的核苷酸形式参与 DNA 合成而发生毒性作用,使细胞致死。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2、了解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称为吞噬细胞,包括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二类。
小吞噬细胞一般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则是存在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
病原微生物、红细胞等异物侵入机体或在体外与吞噬细胞接触,吞噬细胞即进行吞噬。
取细胞作涂片,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可估计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与抗肿瘤免疫也有重要的关系。
因此,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也可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三、仪器和试剂
动物:小白鼠
试剂:生理盐水、5%可溶性淀粉溶液、瑞氏染液、白色葡萄球菌培养物
器材:无菌注射器、吸管、载玻片、解剖器械、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
1、试验前3天,小鼠腹腔注射5%无菌可溶性淀粉溶液1ml。
2、试验当天,小鼠腹腔注射1mL白色葡萄球菌悬液。
3、注射后30min,断颈处死小鼠,仰位固定小鼠,正中剪开腹部皮肤,吸出腹腔液制定涂片,自然干燥后瑞氏染液染色。
4、瑞氏染液染色:在涂片上滴3~5滴瑞氏甲液,30~60sec 后,滴加瑞氏乙液,并用洗耳球吹数下,将乙液与甲液充分混均,5~10min后,水洗,干燥,镜检.
5、镜检:低倍对光,用油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颈处死SRBC免疫的小鼠 断颈处死SRBC免疫的小鼠 SRBC
3. 方法: 方法:
1) 制备脾细胞
取脾, 取脾,以Hank’s 液漂洗 经200钼铜网,以针拴研磨脾脏成单细胞悬液 200钼铜网, 钼铜网 收集细胞悬液,加适量Hank’s 收集细胞悬液,加适量Hank’s 洗涤 离心1500rpm, 离心1500rpm, 5min 弃上清 细胞沉淀中加入4.5ml蒸馏水, 细胞沉淀中加入4.5ml蒸馏水,用力混匀 40s 4.5ml蒸馏水 迅速加入0.5ml 迅速加入0.5ml 9%NaCl 加入 离心 1500rpm, 5min 弃上清,加入1.2ml Hank’s溶液 弃上清,加入1.2ml Hank’s溶液
C
T
3. 方法: 方法:
2)抗原-抗体-补体反应: 抗原-抗体-补体反应:
1ml
Hank’s 脾细胞
加1ml SRBC 溶液 加1ml补体 1ml补体 彻底混匀 37℃孵育1h 37℃孵育1h 离心,3000rpm, 离心,3000rpm,5min 分光光度计检测上清液 413nm波长下的吸光值 413nm波长下的吸光值
1. 原理: 原理:
抗原 脾脏
IgM
4 days later
SRBC
免疫小鼠
+ SRBC 补体
浆细胞
分光光度计 定量分析
Hb
2. 材料: 材料:
SRBC免疫小鼠 SRBC免疫小鼠 新鲜SRBC溶液 (1.5× 新鲜SRBC溶液 (1.5×108/ml) SRBC 经SRBC吸收的补体溶液 SRBC吸收的补体溶液
新鲜SRBC溶液, 新鲜SRBC溶液,用前晃匀 SRBC溶液 保持脾细胞活性
Test 2
第三次免疫
方法: 2. 方法:
脱纤维绵羊红细胞(SRBC) 脱纤维绵羊红细胞(SRBC) 加入3ml 生理盐水, 加入3ml 生理盐水,混匀 2000rpm, 离心,5min 离心, 弃上清 加入3ml 生理盐水, 加入3ml 生理盐水,混匀 2000rpm, 离心,5min 离心, 弃上清 制备绵羊红细胞溶液20%、 制备绵羊红细胞溶液20%、 25%、30%、 25%、30%、40% 取0.1ml 皮下注射 免疫小鼠
实验三 体外检测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QHS法 ——QHS法 QHS &第三次免疫
ComplementComplementbinding site
结合抗原之前
结合抗原之后
CH1 CH2
Fc段 段
C1q 结合 位点被屏 障
暴露的 C1q结 结 合位点
IgM CH3区,IgG CH2区 区 区
抗原+ 抗原+抗体Fra bibliotek结合补体
抗原+抗体+ 抗原+抗体+补体
补体活化,形成MAC 补体活化,形成MAC
靶细胞裂解
定量溶血分光光度计法体外检测 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 QHS——Quantitative Hemolytic QHS—— ——Q Spectrophotometric determination )
3. 方法: 方法:
1mm WBC WBC
1mm
RBC
WBC WBC
细胞浓度/ml 细胞浓度/ml 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 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x 5 x 104
细胞浓度/ml 细胞浓度/ml 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4 = 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4 x 104
4.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