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doc

合集下载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概括文章主要容的途径及格式:格式1:1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

2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略式:人物+事件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礼赞》,以白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五年级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

五年级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

五年级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txt 五年级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
一、题型分类
1.理解文意题: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

2.推理判断题:要求通过文章的内容进行推理,判断陈述是否
正确。

3.词语理解题:要求根据上下文中的提示,理解并解释词语的
意义。

4.词语搭配题:要求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词语进
行搭配。

5.文章归纳题: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整理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或大意。

二、解题技巧
1.通读全文:在开始回答问题之前,先通读整篇记叙文,了解
文章的大致内容。

2.关注关键词: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它们可能对理解文
章和回答问题有重要作用。

3.理解上下文:在遇到生词或难句时,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4.注意细节:注意文章中出现的细节信息,它们可能对回答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5.推理判断:在回答推理判断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理,考虑作者的意图和背景信息。

6.学会总结:在文章的最后,对文章的主要观点或大意进行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回答文章归纳题。

以上是五年级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的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及答题格式【祝壮】【学生用】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及答题格式【祝壮】【学生用】

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及答题格式【模板】姓名一、题目的含义与作用。

1、题型:【1】题目有什么含义【2】以 ** 为题,有何作用【妙处】【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给文章拟题。

【5】文章题目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文章《***》的题目能否改为《***》并说明理由3、解题思路:【1】题目含义:表层含义(字典义,文中人、物、事、景)+深层含义(象征义,比喻义、,双关义情感,主题、人、物、景特点)【2】题目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人、物、景),揭(暗)示对象特征。

(2)交代记叙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环境、)。

体现主要内容(3)作为线索,贯穿全文(4)揭示情感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6)概括全文内容,点明全文中心。

4、答题格式:【1】本文题目运用**句式(设问、反问等),新颖注目,引人思考+【2】语言形象生动。

运用**修辞(有则答,无不答)+【3】题目字典义或指文中的(人物、事物、事件)+【4】这里用来表达(揭示、抒发)观点、感情。

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交代文章(记叙文)的**要素+【5】起到**效果。

5、示例:(1)《5张纸条》危难时5个人在5张纸条上写下各自的名字,而团长却选择牺牲自己的儿子,表现5个人尤其是团长和自己的儿子的自我牺牲精神。

以5张纸条为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题目形象含蓄,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一只土碗》把小说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答案】不可。

理由【1】“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浑然一体【2】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3】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6、拟题方法:阅读、分析文章内容,根据【1】写作对象(人、物、景)【2】记叙要素(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环境【3】主要内容【4】线索【5】文章主旨【6】全文感情基调【7】写作对象特征。

【8】修辞手法词句【9】其它二、记叙文的线索1、线索类型:【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全部)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全部)

记叙文的答题技巧一、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阅读题型总结

记叙文阅读题型总结

记叙文阅读题型总结一、宏观题1、主旨概括题一般出现在记叙文阅读的第一题,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和主旨。

答题要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1、内容:记叙了……谁(时间、地点)+做什么(起因、经过、结果)2、情感:表达/抒发……感情例题: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3分)要求与评分: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2分;表达,1分。

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2、情节梳理题出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考察全文主旨、要求考生从分析作者记叙了哪些情节来表达主旨。

另一种则是给出全文一些情节要求考生补充剩余情节。

答题思路:1、确定范围(划分层次)2、分析已知情节的特点(例如:如果已知情节写的都是人物A的事情,那么补充情节也是写人物A的相关事情;字数、结构不要相差太多。

)3、组织语言,填写答案例题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③→④→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分析:已知两个情节都是关于主人公“我”的,所以,剩下三个情节也是概括“我”的事,而非老师或者父亲。

例题2: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分析:设问是围绕主旨展开的,但实际上要求的是考生分析关于主旨作者叙述了几个情节。

3、段落概括题针对一个段落或文中的一个情节的内容概括。

答题思路同上。

二、微观题1、细节分析题要求考生对文中的某个细节做出分析⑴词语含义题答题要点:字面义+语境义(+人物感情)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题: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一)一、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答题技巧:作用—(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情节:1、概括主要事件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主题: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c.过渡的句子:承上启下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记叙文阅读是看似很难,但是最简单的题型,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里直接找到或提炼出来。

这是其他题型都不具有的做题优势。

做好这几点,高分自然来:1.一字一句审题,明确题目问了什么,问了几个问题,利用好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确定答题角度和思路。

2.答题一定要紧扣文章本身,做到要点分析和文章内容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一。

3.看分值、分角度答题;答案要标出序号(①②③④)一、概括文章内容1.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1)文题扩展法:对标题进行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在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的文章里,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3)要素串联法: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2.概括主人公的多个事件:(1)审题:注意题干中出现“哪些”“哪几件”,表明不止一件事;有时题干会明确指出几件事。

(2)阅读全文,进行分析,初步分层:看看文章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还可以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具体讲了几件事。

(3)提取要点,简要概括: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

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起因、经过、结果)(多个事件的主语要一致)二、探究文章主旨(1)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有时会直接点明主旨,有时会借助其他事物突显主旨。

(2)抓人物形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3)抓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解决,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4)抓段首句、结尾句:文章常开篇点明主旨,或者在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5)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直接抒发或点明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标题的作用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点明故事背景,渲染……气氛。

初中英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初中英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初中英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常见题型1. 主旨题这种题目要求你确定一篇记叙文的主要主题或中心思想。

通常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注意作者的观点和目的来回答这个问题。

2. 细节题细节题要求你从文章中找到特定的细节信息。

你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注意关键词和特定事件来回答这类问题。

3. 推理题推理题要求你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推断。

你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中的线索,然后根据这些线索进行推理。

4. 词义理解题这类题目要求你理解文章中的生词或难词的含义。

你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和语境来推测词义。

5. 作者观点题作者观点题要求你理解并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立场。

你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并注意作者使用的语气、词汇和论证手法来回答这类问题。

二、答题方法1. 技巧一:阅读理解全文在回答题目之前,首先要通读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2. 技巧二:仔细阅读每个段落记叙文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具体的主题或观点。

你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每个段落,注意关键词和细节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技巧三:注意语境和线索当回答推理题或词义理解题时,要仔细注意语境和线索。

上下文中的信息可以帮助你推测出正确的答案。

4. 技巧四:在回答前检查答案在选择答案之前,建议你再次阅读问题并检查你的答案。

确保你的答案与问题完全匹配。

5. 技巧五:多做题提高技能通过多做一些练题,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技能。

找到一些相关的练材料,例如试卷、题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在初中英语记叙文阅读方面有所帮助。

祝你学习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 (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 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文章以“ ”线索,中间串写了“ ”、“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及作用(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品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句和过渡句。

2、作用: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

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

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七、文章的结构1、划分段落、层次:答题技巧:一是抓文章的线索、表达方式变换、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

二是借助文中过渡句,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八、语言上1、题型:(1)词语选用: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 (某一段话)”运用了“ XX”的修辞手法,使 (能 )“ ”(套修辞作用)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 (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语言特色 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5)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6)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7)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九、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

十、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1、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 (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 (侧面烘托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十一、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十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根据要求采用适合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作用: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四、概括层意、段意、中心。

母爱的颜色①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 5 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

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

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

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

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

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②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

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

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

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

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

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③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

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④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