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是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于成龙这个故事 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历史趣谈:于成龙这个故事 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于成龙这个故事证明他不愧为清官第一导语: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吏名叫于成龙。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赢得了“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

然而,盛名之下,难免有人猜疑嫉妒。

话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期间,有一年恰逢大旱,于成龙含泪杀宝马让百姓充饥,康熙念其耿耿忠心,赐诗赠银准他回乡葬母。

此时,于成龙阔别故土已近20年,此次得蒙圣恩准予回家,自然是格外高兴。

吩咐下人收拾好行装,又购买了大量的特产,大包小包足足装了八九个箱子。

这一幕恰巧被九门副提督李国栋看在眼里。

这李国栋对于成龙怀有私怨,一直伺机报复。

他便挑唆直隶布政使索伦:“素闻于成龙家贫如洗,不想他回老家,便要浩荡的车队相随,这难道不奇怪吗?”这索伦本就是一个昏官,一听这话里有话,便把李国栋叫到家中商议。

两人狼狈为奸,一拍即合,马上商量好揭发于成龙的计策。

于是,索伦带上人马急忙去追赶于成龙。

于成龙见到索伦带着一队御林军前来追赶,急忙问道:“索大人,莫非直隶出事了?”索伦拱拱手:“于大人,对不起了,你的车队刚刚离开,便有人来藩司告状,状告大人欲将一车财宝运回老家。

我迟疑再三,那人信誓旦旦一口咬定,无奈只得前来查验,以证视听。

”于成龙岂能受得了这种诬陷,便怒斥索伦一番。

两人僵持不下,索伦强行下令开箱查验,于成龙命令属下阻拦,两队人马就此一番厮杀。

乱军之中,索伦也被一顿狠打。

索伦岂能就此罢休,他连同李国栋火速面圣告御状。

索伦一番假意生活常识分享。

“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

“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
袁可立吩咐手下,他要带钦 差到西区视察,随后在那里招待 钦差。袁可立的话让手下大吃一 惊,要知道,西区是整个苏州府最 落后的地区,百姓们的生活水平 普遍低下。虽然袁可立上任以后, 对西区做了一些改革,西区较之 从前有了一些改善,但与其他地 区比起来还差很多。钦差来此视 察,不该被带到繁华的地区以展
示政绩吗?带他到西区岂不是自 曝其短?
带钦差到最好的地方,也许 能得到赞赏和奖励;带钦差到最 不好的地方,也许会受到批评甚 至责罚,但只有如此才能彻底帮 百姓们解决问题。一个看似简单 的选择,却暴露出了百姓在一个 官员心中的地位。把百姓摆在第 一位的官员,怎能得不到百姓的 爱戴和称赞呢?
72 人才资源开发 2018.8
施世纶如此清廉奉公,必然 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但施世纶
坚 守“ 不 侮 鳏 寡 ,不 畏 强 御 ”的 为 官之道。他在漕运总督任内去陕 西赈灾,发现陕西的仓储账目亏 空严重,就准备上书弹劾。陕西总 督鄂海知道他儿子在会宁 (陕西 总督辖区范围内)当知府,便故意 提到此事以“微词要挟”。然而施 世纶笑道:“吾自入官,身且不顾, 何有于子”,意即我从当官后,连 自己的性命都不顾,还怕你对我 儿子做什么。施世纶坚持上疏,鄂 海最终以失职被罢官。
面对手下的阻拦,袁可立却 摆摆手,坚持自己的决定。手下纷 纷摇头,叹息袁可立初入官场,不 懂“ 报 喜 不 报 忧 ”的 规 则 ,深 为 他 的前途担忧。
果然,钦差在视察了西区落 败的情况后非常失望,他生气地 责问:“历届官员的管理都非常出 色,为何轮到你成了这般模样?” 袁可立回道:“因条件制约,这里 的发展很落后。不过我已经拟定 好了规划,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此 地不日即可繁华壮大。”说完,袁 可立命人呈上早就准备好的规划 书。
施世纶上任后,大力解决漕 运系统内的腐败问题。他深入一 线,倾听来往漕船上船员和兵丁 的诉求,了解哪些环节哪些官员 经常克扣漕米、敲诈船丁,然后采 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避免。他不惧 劳苦,亲自坐在运输水道边,等漕 米过来时,独自一人上船开仓检 查米色好坏和分量多少。民言道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言下 之意再清廉的官员或多或少都有 灰色收入,施世纶却真正做到了 分文不取,仅靠俸禄过日子。他对 犯 案 者 毫 不 留 情 ,“ 立 杖 辕 门 ,耳 箭示众”,以充分发挥警示作用, 严肃整顿风气。不过三四年,原先 一 团 糟 的 漕 运 政 务 便 被 肃 清 ,船 丁不再受苦,百姓不再被欺,漕船 按期往返,官员安分守己。

历史趣谈:“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简介 施世纶的父亲是谁?

历史趣谈:“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简介 施世纶的父亲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简介施世纶的父亲是谁?导语:施世纶字文贤,生卒年为1659年1722年,施世纶简介在《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中有记载。

他曾任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今晋江施世纶字文贤,生卒年为1659年——1722年,施世纶简介在《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列传六十四》中有记载。

他曾任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祖籍是河南固始,曾经被清朝编入八旗汉军镶黄旗,是竟海侯施琅的儿子。

在施世纶简介中,始终贯穿着清官的字眼。

施世纶一生尽职尽责,曾被康熙皇帝称之为“江南第一清官”。

施世纶于康熙二十四年在江苏泰州出任知州,至康熙二十八年因为政绩突出,十分被康熙所看中,想要把施世纶升迁外地。

由于施世纶为人清正廉明,又受当地百姓所拥戴,百姓们都不愿他离去,于是就封他为扬州知府。

之后由于政绩卓越,分别调任江宁和安徽任职。

至康熙五十四年时,施世纶以57岁的大龄官员,担任漕运总督,成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

此时他已经是体弱多病,但还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正廉明的态度始终保持如一。

到康熙六十一年时因病逝世,葬于福建省惠安县黄塘镇许田村。

从施世纶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的官史也算是很顺利的,从小小的知州做起,最后到能担任漕运的高级官员,可见他的为人很被康熙所看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从施世纶身上完全可以体现,每当要升迁别处时当地居民都会挽留,可见施世纶是一位为民办事的好官员,这样的官员也是不多见的。

施世纶是康熙年间的一位官员,字文贤,福建晋江县衙口乡人,祖籍河南固始。

他是靖海侯施琅的二儿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康熙对施世纶的评价很多,曾评价他为“江南第一清官”。

而且还评价他为人太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张伯行 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历史趣谈张伯行 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伯行曾经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导语: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唐太宗曾经指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人才难得,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循吏更难得!清康熙年间,就有这样一位“不取民一钱”的清官廉吏,不仅百姓歌颂之,皇帝也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他就是清代名臣张伯行(1651-1725)。

廉洁自律: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清官之难,难在身正。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只是张嘴大喊清廉,自己及家人却照贪不误,就无法约束部下,遏制贪腐。

张伯行一生历任督抚要职,任所多在富庶繁华之地。

但他生活简朴,衣服饮食,始终保持寒儒本色,不取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有些做法,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任福建巡抚,当地官员按照老规矩,给他的官邸布置一新,锦绣帷幕,金银器皿,奢侈豪华,不仅没有获得赞许,反而受到严厉批评。

张伯行认为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

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些华丽用品都是百姓分担承办,立即断然拒绝,下令归还百姓,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

从福建调任江苏巡抚,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大都会,人皆喜之。

张伯行却深怀戒惧,如履薄冰。

有了在福建的教训,这回他入境之前,就先行下令,禁止铺设官署。

等他来到官邸,四壁徒然,仅小桌一张、床榻一副,尽管陈设简陋,他却恬然自得。

有属官写诗赞叹道:“一架绳床供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

”他个人在江苏官署的日常用度,大多从河南老家带来,尽量不用公家钱物。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康熙口中的第一清官于成龙 死后只剩下一件官服

历史趣谈:康熙口中的第一清官于成龙 死后只剩下一件官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口中的第一清官于成龙死后只剩下一件官服
导语:8岁的康熙克承大统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设府设县,抵御外辱签订尼布楚条约,编纂《康熙字典》等典籍,60年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
8岁的康熙克承大统后,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设府设县,抵御外辱签订尼布楚条约,编纂《康熙字典》等典籍,60年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开启了康乾盛世,有专家曾称他“千古一帝”。

这个说法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康熙一生勋业的确值得称道。

近些年流行一个团队管理的理论,即“不会带团队,你就干到死。

”点名了管理者授权分配资源的重要性。

封建王朝同样如此,康熙作为国家的大BOSS,、深知自己一人能力有限,必须借助有能力的臣民协助统治才能共创伟业,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就是“仁爱”,显然是吸取了儒家孟子的理念进行管理实践,惩治贪官,表彰清官,这个方式非常有效,康熙一朝出现了多名清官,如于成龙、张伯行、彭鹏等优秀代表,万古流芳。

如果在诸多清官中百里挑一的话,广西罗城县知县于成龙当仁不让。

于成龙祖籍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

在刚上任时,他面临的是一个乱摊子,罗城县被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加上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连县衙都没有。

于成龙迅速稳定局面,选了三间茅屋作为县衙临时办公,召集流民恢复生产,宽免徭役,强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山区战乱之地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之所,成为罗成百姓口中的“父母官”,深受爱戴。

由于政绩出色,在康熙六年于成龙被擢升四川合州知州,百姓问讯,依依不舍,如泣如诉。

于成龙平日只吃菜,不吃肉,人送绰号“于青菜”。

几乎没有什么家当,因此赴外地上任轻车简从,身上的盘缠甚至都不够川资路费。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亲赐三块匾额,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非于成龙也

康熙亲赐三块匾额,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非于成龙也

康熙亲赐三块匾额,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非于成龙也在康熙一朝,有两个廉吏最为有名,一是于成龙,二是张伯行。

于成龙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而张伯行却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张伯行,顺治八年(1651)出生于河南仪封(今兰考)。

他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时就通读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1681),张伯行考中举人。

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康熙三十一年(1692),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仪封城北的大堤因遭洪水冲垮,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填堵。

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上疏推荐张伯行治理河务,康熙命他以原官衔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

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因治理黄河有功,授任山东济宁道。

当时正值灾荒,他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

为此,山东布政使责备他独断专行,要上疏弹劾他,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后布政使只好放弃了弹劾。

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南巡时,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以示嘉奖。

不久,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

按照官场旧制,新任的官员照例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

然张伯行不仅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很暴敛。

正因为如此,张伯行受到了以总督噶礼一伙人的嫉恨和排挤。

第二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到达江苏,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

但是,在举荐的名单中竟无一人推荐张伯行,康熙帝没有看到张伯行的名字,就对总督、巡抚申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名君,善识英才;如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

”康熙当场就破格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并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上疏强求免去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

他建鳌峰书院,拿出自己的藏书,搜罗前代文人的文集刊印成《正谊堂丛书》,用来教育学生。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18年第12期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

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

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作主、诚心实政的为官态度,清正廉洁、正以率下的人格风范,以及清俭的家风,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清康熙帝赞誉他是“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破例亲自撰碑文并题写“高行清粹”匾额给予褒扬。

乾隆帝数次遣官祭奠他的祠堂,并御书“清风是式”四个字。

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在追述他的生平时则说道:“清严忠直,勤劳治事,官吏无不敬畏,归于廉慎。

”他就是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于成龙的先祖于渊,曾任知县,政绩卓著。

于氏家族在当地也算大户,但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时,家境已大不如从前。

于成龙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父亲继娶了李氏。

李氏视于成龙如同己出,一家人关系融洽。

于成龙少有大志,在耕读生活中受着正规的儒家教育,目的当然是走科举入仕这条路。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十三岁的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

当时的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

于成龙便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副榜贡生。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由,放弃做官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堡村。

在家乡时,于成龙已有小的声名。

原来,明末盗贼蜂拥而起,乡里居民欲修筑堡寨以作防卫,而堡寨所在的地方正位于于成龙家的祖坟附近。

一个算命先生认为这将对于家的风水不利,于成龙听后却笑着回答:若能保千家万户的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轻,所以应当修筑。

“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 ,

他 自奉简 陋 每
” ,
,
日粗

0 月 镐 赏瑶 人 并 约 定每 年 1
。 ,
以满足 其
江 南人 给他起外号

于 青菜
以 示 汞切

,

不 久 罗 城 便 安 定 了下 来

对 于 恢 复地 方 经 济
于 成 龙 亦 采 取 赏 罚 并用 的措
,
康熙 二 十 三 年 于 成龙
将军

,
68
, ,
3

间 草房

广 西 巡 抚知道于 成龙 廉洁奉公
,
后 面 是 内 宅 茅 屋 3 间 没 有墙 壁 残 破 不 堪 于 成 龙 路 上 已 染 病 在身 事

” 。 ,
便指 着 敞衣 垢 褛 的 于 成 龙说
必 罗城令
此 时心
, ,
中亦有 些 愁苦

,
但仍
,
扶 病理
当 即委 以 重任
第二

年 于 成 龙 便 受到 抚 台荐举 升

,

事 都 愿 与他 商量 于 成龙 不 仅 受到 百 姓 的爱戴 也 受到上 司 的器
以示褒 奖
责编
许树 坪

央海 钩沉
被 康 熙 皇帝 称 为 清 官第 一 宁 (今 山 西 离 石 ) 人 人
。 , , “ ”
的 于 成龙
,
,
是 山西 永
,
字北 溟
,
号于 山 晚年 自号 于 山 老
顺 治 十八 年 被 清朝授 予广 西 罗 城 县 知 县 开 始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是谁曾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
导语:“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

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

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
“善吏”一词始见于《史记》,意为良吏。

自古以来,为政当施善政,治国当行善治,为官当做善吏。

就今天而言,一个领导干部仅仅廉洁奉公或仅仅能干事、有作为,都不够全面,只“廉”不“能”是庸官,只“能”不“廉”是贪官。

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做一名“善吏”。

“善吏”首先应该是廉吏和能吏。

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只有具备了“廉”和“能”,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善吏”。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人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很好。

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是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


此后,朱镕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这段古代名言。

朱镕基所说的这段名言,出自我国明代着名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公生明,廉生威。

”相传为明代山东巡抚年恭定所撰并勒石立碑,这段名言便被后人奉为官箴。

三十六字官箴最核心的两个字是廉和公,二者当中,廉为先。

公生明,廉生威。

没有廉,公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为官之道,应廉字当头。

在中国的清代,曾经出现过两个着名的廉吏:一个是礼部尚书张伯行,他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