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活动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活动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探究准备一、探究目的1.培养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材料用具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用具是:。

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二、作出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本实验___ 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小组讨论,制定的实验计划如下:1.取两支试管,用标签编号为1、2。

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mL淀粉液。

2.向1号试管中注入mL唾液,向2号试管内滴入mL清水。

分别振荡,然后同时放入盛有37°C左右的温水中,分钟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冷却。

3.向冷却后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两滴。

四、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注意要设计对照实验,注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

2.搜集唾液之前要先用清水漱口。

五、进行实验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六、实验结论与分析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__ _ 。

七、交流与分析将本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和所得实验结果同其他小组交流,分析各种探究方案的优缺点。

综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加深对唾液在淀粉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八、疑惑与讨论1. 本组的实验成功了吗?如果没有成功,分析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如果本组的实验成功了,想一想本组的实验是否还有不足之处?尝试改进本组的实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观察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以下是这样一个实验的可能步骤和解读: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准备含有淀粉的食物样本,如饼干、面包或淀粉溶液。

将样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相同的淀粉含量。

2.采集唾液:请志愿者吃一小块无味的棉花或咀嚼无味的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

然后使用吸管或无菌棉签等工具采集一定量的唾液,并将其加入到淀粉样本中。

3.控制组:设置一个对照组,只将含淀粉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不加唾液。

4.反应时间:将所有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反应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0分钟至30分钟。

5.添加碘液:在反应结束后,为了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

碘液在存在淀粉时呈现蓝黑色,而在淀粉被消化后呈现黄色或无颜色。

6.观察结果:观察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淀粉消化的情况。

解读实验结果: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样本只含有淀粉,没有唾液。

因此,如果淀粉被消化,添加碘液后颜色会变为黄色或无颜色;如果淀粉未被消化,则颜色仍然是蓝黑色。

实验组:实验组中的样本含有淀粉和唾液。

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起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那么在添加碘液后,颜色会由蓝黑色变为黄色或无颜色。

比较结果: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确定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否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如果实验组中的样本颜色变化,而对照组中的未变化,那么可以确认唾液中的淀粉酶确实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淀粉消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
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
123
4
5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
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
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
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
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
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同时放入37度的水中,放10分钟左右。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1)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1.3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实验过程的完成,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课前准备: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方法.用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效果很好。

方法步骤如下:一、制备淀粉浆糊取1克干淀粉,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备用。

如无烧杯等,用干净的小锅也可。

二、制备淀粉纸把滤纸(或白报纸)放入浆糊中浸湿,捞起,贴在干净的玻璃或其它物体的平面上,晾干后揭下,贮存备用。

实验用具:自制的淀粉纸、碘液、滴管、塑料袋、彩笔等。

实验过程1、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根据实验步骤去验证。

实验步骤1、分别用唾液和清水浸湿淀粉纸分组实验:每个学生发给淀粉纸条两条,其中一条用唾液完全浸湿;另一条用清水完全浸湿,作为对照(唾液也可直接滴在纸条上)。

2、保温.恒温5分钟:将上述两纸条分别放入两个小塑料袋中,作好标记如A、B,折转袋口。

将塑料袋放进37度恒温箱中(也可在贴身的衣袋中,或夹在腋下,以接近体温的温度保温5分钟已足。

如气温较高,(则不必放于衣袋或腋下)。

3、加碘液(或稀释碘酒)观察实验现象:取出两纸条,分别滴加碘液,浸润两纸条,观察纸条颜色变化。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及原因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修改的原因:l、根据教材要求,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这一实验,反应必须在37℃的水浴中 20~30 min。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键入文字]“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内容简介: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玉米、土豆、粉条、红薯、面粉、粉芡及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豆浆、牛奶、鸡蛋等,让学生不受课本知识的限制进行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发展个性;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泼、多样;教学效果上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并分析实验结果等以创新为主的多种能力。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依然是他们的天性。

在学习《食物的消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略做了改变:将课本实验名称“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改为“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更改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将“观察”改为“探究”,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方法。

长期以来,中学生做实验往往是在课本上已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方法步骤的基础上,重复一遍操作即可,将自己的实验结论与课本上提供的结论进行对比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而没有想到,如果用其他的方法,其他的实验材料,实验会是什么样呢?课本中的实验方法是不是一种偶然性呢?等等。

所以,传统的实验方法在一定范围之内必然会抹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限制学生的开阔思维,从而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实验中,只是取适量的唾液加入到淀粉液中,观察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而并没有提取“唾液淀粉酶”,至于是唾液中什么成分使淀粉发生了变化,那是直接引用前人的科学结论,本次实验并没有进行这个操作,所以也就不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

基于上述两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了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目标的确定:1. 1 认知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1.2 能力目标:(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试题答案及解析1.探究试验题。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1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与2号试管起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

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填“有”或“无”)必要。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消化,又能进行消化。

【答案】(1)2ml清水(或等量清水);对照;(2)1和3;(3)1;淀粉被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全部分解;(4)无;(5)物理;化学(二者可颠倒);【解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和3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里应加清水,这样就与1号试管形成了一组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用表中的1号试管和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3)1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4)设置4号试管是多此一举,因为1号试管和3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况且4号试管的设置若与1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会出现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设置原则.(5)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对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是化学性消化;因此口腔对食物既能进行物理性消化,又能进行化学性消化.【考点】此题考查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下图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5分)(1)在图中所指示的A、B、C中,表示粗准焦螺旋的是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取2支相同的试管,按图3.1-5所示的方法处理后,同时放入37度温水中5-10分钟。
4、取出2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实验
结论
唾液中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起消化作用
实验教师
备注
将2支试管放入37度温水中是为了模拟人的体温,使淀粉酶活性更强
时间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学科
生物
实验名称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
馒头、烧杯、温度计、试管、量筒、滴管、清水、小刀、碘液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的切碎。
2、用清水漱口,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并做咀嚼动作,3分钟后;将烧杯靠在下唇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