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引言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代。
为了掌握当代科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信仰及其相关特征因素,我们在科大校内组织了本次调查。
关键字大学生信仰本调查以科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以自填式问卷的形式进行。
考虑到此次调查主要是作大学生的整体情况分析,所以采用的是随机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进行。
选取对象是晚上八时许,在科大第二教学楼第二层与第三层上自习的同学。
另外,为了比较男女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差异,在发放过程中,我们有意地使男女比例控制在2:1左右。
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0%。
其中男生占66.0%,女生占34.0%。
此外,受条件限制,本次调查对有效问卷采用人工操作的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一对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我们的调查主要涉及到当代科大学生自身的信仰状态,对于信仰的看法,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信仰,以及是那些自变量影响了我们信仰的相关特征因素等方面。
1.科大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状况信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对于信仰这一概念的领会程度直接反映大学生信仰的现状问题。
调查表明,科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思考程度方面,总体状况比较好。
在76个调查对象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曾经对信仰问题进行过相关思考,占学生总数的94.7%,其中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学生极少,仅占学生总数的5.3%。
当然,这种较好的总体情况,是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阶段的明显表现,也符合人类心理发展――青年阶段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现象。
但由于信仰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所以在统计结果中我们看出只有21.0%的表示曾认真的思过考这个问题。
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人类对于灵性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伴随着我们的进化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成为了两个重要的学科,它们独立地从不同角度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心灵的奥秘。
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趋势开始出现,那就是将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通过交织这两个领域的理论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宗教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神学观念如何与心理学研究相互融合。
神学观念关注的是关于神的存在和人类与神的关系的问题。
而心理学研究探索的则是人类的心灵和行为模式。
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点在于它们都试图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
神学观念强调宗教信仰和个人与神的关系,而心理学研究则关注人类的内心动机和心理机制。
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可以提供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研究尝试将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相互交织。
其中一个例子是宗教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将宗教观念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人类的宗教体验和信仰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研究宗教对个体的正面影响,宗教心理学为神学观念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基础,并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另一个可以将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结合的领域是心灵修养。
心灵修养关注个体的内心平静和内省,试图通过精神实践和冥想来提升人类的心理健康。
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心灵修养与灵修,如禅修和冥想,是与神性的深度对话和联系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则关注这些精神实践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将这两个领域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灵修养对于个体的积极影响,并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尽管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在某些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神学观念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神学观念通常依赖于信仰和宗教传统,而心理学研究则更加科学、实证和客观。
将这两个领域相结合需要我们跨越这些差异,找到一种平衡和相互补充的方式。
其次,神学观念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需要跨越文化和宗教的边界。
宗教文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及启示

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启示摘要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影响不断加大,心理健康渐渐被人们所关注。
随着宗教心理学的创立与研究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本文将复习和回顾宗教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宗教心理治疗领域的现状,探讨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及启示。
关键词宗教文化心理治疗前言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及社会适应不良等,已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危害性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对于这类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而心理治疗却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宗教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的影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而宗教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就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宗教文化对心理疾病积极影响,来探讨宗教文化对心理治疗的启示。
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代宗教心理学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心理学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拓宽的心理治疗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体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有研究发现人们用宗教应对孤独、精神极度紧张、帕金森症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类的疾病,以及家庭成员的死亡等突发事件。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宗教信仰为理解世界提供了规则[1]。
帕格门特总结的130个关于宗教应对的有效性的研究中,34%的研究发现,宗教应对对沮丧、焦虑等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影响,4%的研究显示出消极的影响,其他研究则显示出没有明显的影响[2]。
Bergin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前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7%的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宗教信仰有利于心理健康;23%的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一种负向关系,即宗教不利于心理健康;还有30%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1991年Gartner,Larson和Allen对近200个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某些方面宗教信仰同心理健康之间是一种积极的关系,但在很多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3]。
大学生精神信仰现状的心理分析

一、信仰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信仰主要指信仰所涉及的知、情、意等心理特征。
以往心理学家总是从知、情、意的某一角度出发对信仰进行定义,多有失偏颇。
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信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情绪、意志都起一定的作用,但信仰的本质是认知。
信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要的体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人生根本价值原则,是认知、价值观念情绪和意志的统一体。
二、大学生信仰结构与内容特点在大学生的个性中,信仰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位置,对需要、兴趣、理想和世界观起支配调节的作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方向和效能。
要了解大学生的信仰,首先得要弄清楚信仰的结构。
国内学者宋兴川的研究将大学生精神信仰结构解释为三类两级。
第一级信仰包括超自然信仰,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三大类。
其中,超自然信仰又包括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社会信仰包括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政治信仰,实用信仰包括金钱与物质享乐主义、家族崇拜、家庭主义和生命崇拜。
这九种信仰构成信仰的二级结构。
在大学生的一级信仰因素中,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是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
对二级因素分析发现,家族崇拜、生命崇拜、国家主义和家庭主义,是大学生精神信仰的主流;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处于次要地位。
对大学生精神信仰内容的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追求事业成功和个人的发展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爱拼才会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是大学生信奉的人生准则。
另外大学生信仰的个人主义色彩明显,他们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大学生尚未完全接触社会,个体人格心理发展仍处于成长变化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龄以及成长环境导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具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表明在超自然信仰上,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宗教信仰和神灵崇拜;在实用信仰上,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在社会信仰上,工科、农科比其他专业的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要高。
三、影响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因素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实证研究表明对周围的相信(人性哲学性向)和生活事件在信仰的形成因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行之有效地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
标签: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他们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人生信仰时呈现出一些颇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甚至产生放弃马克思主义、信奉西方思潮的一些错误思想;信仰不坚定、易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信仰出现盲目性,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往往是以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建立在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追求新潮和一时的好奇心使然;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严重等等。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同流行病一样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染,如少数青年大学生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有去信仰的意义。
例如,利益动机不断上升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动机,33.3%的大学生选择入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还有29.4%的大学生选择“在党的队伍中才能取得个人发展的更好前途”[1]。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引导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心理学-论大学生迷信心理成因分析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阎宏:浅谈大学生迷信心理,构建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法制与社会,2007年2月:615-616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3] Vyse, Believing in Magic,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New York: Oxford, 1997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摘要】信仰在个体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信仰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信仰的心理机制、信仰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信仰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信仰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了信仰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信仰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抵抗力和心理幸福感,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一定作用。
信仰还能够提升社会支持系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本文强调了信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及重视信仰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信仰现状、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心理机制、社会支持、个体行为、调查与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影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信仰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心理现象。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当今社会,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包括对一种理念、价值观或者人生态度的坚持和信奉。
研究信仰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中,信仰往往被忽视或被简单地归类为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人们对信仰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
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信仰以及其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深入探讨信仰的心理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心理表现和行为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对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探讨,揭示信仰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同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重视信仰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信仰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有着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和实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了解信仰现状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信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揭示信仰与社会支持、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心理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青年研究》2008 年第1 期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华桦内容提要: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象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
调查显示,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比例高于普通民众, 其与基督教的接触具有偶发性, 信仰历程伴随冲突与挣扎, 具有虔敬的宗教信仰, 信教之后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
据调查, 我国宗教信徒中, 70 —80 %都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入教的, 其中青年信徒占到30 %左右(李素菊、刘绮菲, 2000) 。
在新增青年教徒中, 文化层次较高者有明显上升趋势。
有研究发现, 中国目前的信教群体中有不少人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
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发展的总体态势相一致, 在大学生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快, 业已超过其他宗教, 成为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大学生为何信仰基督教? 他们皈依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与普通基督徒群体相比, 大学生基督徒群体是否具有独特性? 大学教育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研究者对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状况展开调查。
一、抽样设计与样本数据本次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问卷调查采取判断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组合的方法。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学生中发放《青年与基督宗教》调查问卷(以下称问卷1) 320 份, 其中本科生160 份, 研究生160 份。
共回收301 份, 有效回收率达94 %。
其中男生142 人, 占47 % , 女生159 人,占53 %。
本科159 人, 占5218 % , 硕士124 人, 占4112 % , 博士18 人, 占6 %。
同时在上述高校大学生基督徒中发放《基督徒宗教认同》问卷(以下称问卷2) 40 份, 回收34 份,回收率为85 %。
其中男生10 人, 占2914 % , 女生24 人, 占801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信仰在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及完善道德规范体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的实证性研究为依据,揭示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和大学生五个群体的信仰现状,并分析信仰弱化的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研究报告信仰现状/社会安定意识 1 问题提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当代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焦虑心理、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和“政治不服从”意识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1]。
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体人数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没有信仰者占全体人数的58.33%,超过全体被调查者的一半[2]。
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理论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然而总的看来,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本文试图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我国民众信仰现状作心理学分析,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信仰与社会安定建设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1-70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五个群体,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师等)、个体户和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本研究从天津市民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回收率83%。
在被调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
年龄分布:21-30岁231人,31-40岁142人,41-50岁147人,51-60岁118人,61-70岁107人。
职业分布:农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识分子234人,个体户110人,大学生151人。
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学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专文化122人,大专以上375人。
2.2 问卷设计信仰作为个人精神世界最深层的价值体系,具有自身复杂的结构。
国内有人(赵志毅等,2000)曾基于信仰的不同层次和两个辩证关系从思辩的角度提出信仰的三层次、四维度结构[3]。
我们为了避免与哲学界对信仰类型划分的冲突,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和深度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针对信仰的内容建构其相应的维度。
我们将信仰按内容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物质信仰;(2)精神信仰;(3)伦理信仰;(4)国家社会信仰;(5)宗教信仰。
其中,物质信仰包括财富、权力、享乐、生命等四方面的内容;精神信仰包括求知、审美、自由、真理、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等六方面的内容;伦理信仰包括待人、做事、个人生活、家庭、职业等五方面的内容;国家社会信仰包括国家利益、尽忠报国、民族昌盛、社会责任、社会福祉等五方面的内容;宗教信仰包括神灵、灵魂、宗教、命运等四方面的内容。
整个调查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本人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外,信仰状况部分共有52个项目组成,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71,分半信度为0.74,各种信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至0.84之间。
另有4个项目测查被试对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与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
采用5点制评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比较同意,”3”表示说不清,”2”表示比较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
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
2.3 数据处理将问卷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forWindows8.0)进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附图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以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农民、工人、个体户群体在物质信仰、伦理信仰、宗教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信仰得分的平均值,而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应的平均值。
从而说明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的内容上是有差异的。
从表1也可看出,虽然不同职业人群在信仰追求上存在差异,但各个人群在信仰各维度上得分的顺序基本是相同的:国家社会信仰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精神信仰和伦理信仰(农民和个体户有所颠倒),再次是物质信仰,宗教信仰得分最低。
说明当前我国民众对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问题是达成共识的,对健康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强于财富、享乐等物质信仰的追求,对封建迷信基本持抵制的态度(平均得分小于3分)。
因此,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民众的信仰现状呈积极向上的态势。
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常抓不懈的结果。
对表1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在物质信仰方面,农民、工人、个体户得分显著高于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精神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和个体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民;在伦理信仰方面,农民、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知识分子和个体户,且个体户和知识分子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和工人得分显著高于农民、个体户和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知识分子得分明显低于农民和个体户,工人得分明显低于农民,而大学生得分明显低于其它任何群体。
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在总体上表现出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更偏重于精神信仰、农民和工人更偏重于物质信仰和伦理信仰的趋势,但在信仰的不同维度上还是表现出不同职业人群信仰追求的复杂性。
这不仅与多侧面的信仰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人群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
大学生作为最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既表现出与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趋同性,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差异性。
他们思想活跃,崇尚真知与自由,对宗教束缚不屑一顾,对自我实现充满渴望,但阅历不深,对包含家庭责任、传宗接代等观念在内的伦理信仰考虑较少。
而个体户群体则可能由于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因而家庭伦理观念淡薄,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表现也较差。
工人群体却由于长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原因,其信仰追求比农民和个体户显得积极向上,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国家社会信仰方面)明显强于大学生。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后对大学生应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
3.2 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与分析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龄人群的信仰现状附图从表2可以看出信仰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在物质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对物质方面的追求越来越强,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物质信仰发展的关键期。
在精神信仰方面,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趋势,F检验显示各年龄段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表明精神信仰基本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在伦理信仰方面,随年龄的增加,伦理信仰的强度越来越大(只在51-60岁年龄段有不显著的回落),且多重比较显示31-40岁是伦理信仰发展的关键期。
至于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方面,两者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趋势均缺乏明显的规律性。
多重比较显示:在国家社会信仰方面,仅有21-30年龄段与41-50、51-60、61-7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在宗教信仰方面,仅31-40年龄段与21-30、41-50、51-60三个年龄段相比差异显著。
而其它差异均不显著。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 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信仰现状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信仰与社会安定因素的’相关社会安定因素物质精神伦理国家社会宗教安定重要性 0.044 0.316** 0.616** 0.513** 0.118**对安定度评价-0.219** 0.154** -0.031 0.196** -0.165**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被试偏重于何种信仰,都对维护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持肯定的态度,且在全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但偏重不同信仰者,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社会安定意识)却是截然不同的。
偏重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正性的(正相关),表现为对精神信仰或国家社会信仰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高。
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我国民众大力开展精神信仰和国家社会信仰方面的教育与宣传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偏重物质信仰或宗教信仰的被试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是负性的(负相关),表现为对物质信仰或宗教信仰追求越强的被试,对当前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越低。
这可能与他们越是追求物质生活方面的享乐,则越难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物质需要,就越发觉得当前社会安定度下降有关。
偏重伦理信仰的被试与其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相关不显著。
4 教育对策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加强信仰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4.1 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信仰既表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心灵的精神支柱。
人的信仰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使个人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
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所从事的或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
脱离国家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一己利益满足的个人价值是错误的,它不仅会使个人追求落空,还容易滑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坑。
因此,只有在国家社会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
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社会集体的洪流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2 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转”现象五、六十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质朴而单纯,学校教育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彼此一致、互相呼应。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德育、信仰教育以比较单一、简单的方法,便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社会上包括家庭中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混杂、兼容、冲突的状态,必然影响到青少年大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的形成不再单纯和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以曾经奏效的、简单化的信仰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和谐的、矛盾的,尤其是信仰教育,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育对于求知欲强、思想较少受拘束的大学生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