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1 2
3 4 5 6
3 3
3 3 3 3
√ √
√ √ √ √
√ √
√ √ √ √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 一项是 A.誊写 如梗在喉 偌(nuò)大 插科打诨(hùn) B.膏腴 既往不咎 癖 (pǐ) 好 泾(jīnɡ)渭分明 C.砥砺 唇枪舌箭 札(zhá)记 锲 (qì 而不舍 ) D.讫今 山清水秀 剽 (piāo) 窃 所向披靡(mí)
言语技能
(二)文言文
高考要求: • 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 阅读理解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分析、概括 期中检测选材: 贴近教材、贴近学生、注重迁移 形象性强(‚趣‛)、有文学色彩 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引导教学: 厚实积累,学会迁移 关键在于文本的解读
试卷 结构
考查 内容
题 号
分 值
选 择
题型
填 空 简 答 作 文 识 记 理 解
能力层级
分析 综合 鉴赏 评价 表达 应用 探究
文 言 文 阅 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的含义
7
3
√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言语 句
8
3
√
√
9
3
√
√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 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 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 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 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漾之野,两垒相望, 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 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 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 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 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 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 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 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 ‚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 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标准】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关键字】标准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参照答案及评分标准2017.4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1.(2分)C 2.(2分)D3.(3分)参照答案:①(1分)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中国表达)②(2分)汇聚各方力量(唱响中国和声)4. (3分)C 5.(3分)A 6.(3分)B(选C得1分)7. (2分)B8.(6分)参照答案:①宣扬了中华文化之美,演讲辞陈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传播了近现代中国在道路探索上的价值和成果。
②充分考虑了受众心理,演讲辞紧扣纪念中法建交这个主题,始终对举陈述中法两国的共通之处,利于法国听众的理解接受。
③传达了普世的价值观,演讲辞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之路,倡导并致力于多边主义等,能引发广泛共鸣。
评分标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9. (3分)B 10.(3分)D 11.(3分)B12.(6分)①(3分)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②(3分)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13.(3分)答案示例:声名远扬(闻名遐迩),鸿儒硕学(博学多才),深居简出(真人不露相,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慕荣利(淡泊名利),洞若观火(洞见症结,高屋建瓴)评分标准:答对一个得1分,从不同角度答对三个即可得3分。
14.(5分)参照答案:(3分)过人之处:有立雪程门的精神;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
(2分)启示:略。
评分标准:“过人之处”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3分)D 16.(3分)C17.(6分)参照答案:(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追求。
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3分)刘诗描绘的鹭鸶是个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的形象。
【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范例】 期中试卷分析

【海淀区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范例】期中试卷分析期中考试为新高考探路一直以来,海淀区的各种统考在北京基础教育中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加上又是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的首次大规模考试,这次期中考试也格外受到关注。
京城各大课外培训机构都抽调专家对海淀区的试题进行分析,试图从中摸到新高考的“脉象”。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变化最大的出现在文言文的考查中。
以往文言文的客观题有五个,现在压缩成了四道,减少了对文言文断句、标点的考查。
在文言文人物传记对人物评价的试题中,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变成了主观表述题,不再用选项来限制学生对任务的评价,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种命题形式契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的开放性试题还表现在作品阅读上。
从以往的单纯评价文章,转向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分值也由以往的5分增加为10分。
作为要参加20xx年高考的考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试卷中的错题进行分析综合,还应该从中学会总考试中分析新高考的动向,提前适应新高考的变化。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李牧学习中心语文教师邢举相专家忠告通过这次考试,李牧学习中心的邢举相老师想要告诉莘莘学子的是:首先,我们必须采取远望近观的原则,明确语文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考纲要求的知识点,我们就可以化繁为简,归结为:语言、阅读、写作三大板块。
再迁移下去,语言板块又可以分为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
阅读呢,可以分为古诗文鉴赏、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散文作品阅读。
写作就不用说了,最后一题,六十分。
大致如此,概莫能外。
语言和阅读中的“说明文”、“文言文”阅读需要运用“语法定位法”给予解决,诗歌鉴赏和作品阅读则需要运用“意向串联法”来解决。
下面我们一一详尽地进行分析。
语文试卷分析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誉写如梗在喉偌(nuò)大插科打诨(hù)B.膏腴既往不咎癖(pǐ)好泾(jīng)渭分明C.砥砺唇枪舌箭札(zhá)记镇(qì)而不舍D.讫今山清水秀剽(Piāo)窃所向披靡(mí)【解析】字音和字形的辨别,原则是“由义而定”。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
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
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 。圆明园占地 350 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 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 .... 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 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园林之胜,
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园林趣味。静宜园
占地 149 公顷, 1677 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
65 公顷。玉泉山虽
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
【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原文“这些层峦登峰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
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
”这不是在治国理念指导下的刻意改造,因此选项
D 中的“依据
治国理念来改造回明园”不符合文章原意。
3.材料一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 的一项是( 2 分) A. 玲珑剔透 B. 首屈一指 C. 层峦叠嶂 D.
无与伦比
【参考答案】 C
【解析】层峦叠嶂 : 层峦指山连着山,盛峰指许多高险的像屏降一样的删
. 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 材料一原文
中“这些层峦盛峰的建筑都是雍正
,, 结构片,用“层峦盛嶂”修饰建筑错误,因此选
C.
4.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2018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语文试卷分析 (二)

2018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语文试卷分析(二)2018届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语文试卷分析(二)四、作品阅读【知识储备】1、通晓作品阅读的学什么:三条九点;2、认得清题型;3、整得明白思路;4、逐步证明过程中逻辑的有序展开。
【具备能力】能根据思维源图辨别清楚考什么、思路安排(怎么证明)、答题步骤。
【逐题讲解】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答案:D。
【试题讲解】仪态万方放置在语境中推断: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丝毫不容轻亵,是说爱丁堡雍容优雅,令人肃然起敬,姿态特别大方则不能表达出这种意思。
20.依据上下文,填入第段【】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答案:D。
【试题讲解】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这是需要词语填充的句中。
这些句子实际上是对上面所描写的英国乡村生活的一个归结,我们回头看看怎么描写乡村景象: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
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
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
乡村显得温文尔雅’,对应优雅;到处是苍苔冷冷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对应倦怠最合适不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B。
【试题讲解】B选项第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主观感受为和谐,与全文感情基调不符。
22.第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
(6分)【试题讲解】属于概括题型。
答案要点:困境:旅途,漫长辛苦;气候,风大天寒。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2分。
评分细则:一共四个信息点,漫长(路途遥远),辛苦,风大(风猛,风疾,风吹得我站不住脚),天寒(冷,苦寒,温度低)。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4篇)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4篇)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精选14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篇1我们班学生全部参加考试,优秀率30%,及格率96.7%。
总的来说,本次考试成绩不算理想,主要是学困生太多了,他们的成绩太差。
逐题看过学生的试卷后,综观学生答题情况,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做以下分析及反思:一、试卷题型分析本次试卷题型分为:字词、句子、课文、阅读、作文五大项,知识涉及面广,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阅读、习作几个不同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考情分析(一)基础知识部分从本班试卷的总体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这与平时的严格要求有关,要继续发扬。
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错误。
第1题,根据拼音写字成词,虽然说这是最简单的题目,但越是简单的就越容易失误,我仔细数了一下,全对的只占全班的三分之一,这与期中考试没有复习有关,但也说明平日里要多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
比如:盛誉,学生写成了“声誉”,暴露出学生的拼音能力,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学生对“燥”和“躁”区分不开,需要注意平日对生字的掌握。
第5题,选择正确答案,学生普遍完成不好。
这一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求选出能形容郑和远航这一历史意义的成语,学生不能正确选出。
这说明平日里要多加强对学生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部分这一部分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基本到位。
失分较多的是用不但而且写句子,其实学生都知道,只是有的同学语言组织不够连贯,有的没有审清题。
所以平日上课时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张开口,并且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课外阅读,失分相对较多,如给短文加题目,概括短文内容等题做的很不好。
学生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态度也不端正。
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2017.4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一8题。
材料一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
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
”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
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
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②。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
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
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
“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
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砥砺: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炼”。
2017语文(北京卷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个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海淀区高三年级期中试卷点评——语文
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侯忠孝
2016年海淀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已经开考,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高考复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符合今年高考的命题导向。
纵览整套试卷,我们发现本套试卷具有如下特点:
特点1:力求通过更广泛的素材和多样化的题目,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层次的体悟与思考,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多文本阅读以“三山五园”为素材,加深考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现继承发展传统的主题。
文言文阅读用诸君简的故事,引导考生进一步探究古代思想智慧的现实意义。
文学类阅读选取《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这篇富有艺术魅力的散文作品,引发考生对经典作品的认识与思考。
特点2:试卷整体结构相对稳定,各个板块的立意、能力考查点更为明确清晰,凸显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本次海淀期中考试在保持试卷结构、题目数量、总体难度基本稳定的同时,从板块立意、考查指向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试卷力求使各板块、各题目之间的布局更为合理,考查点更明确清晰,全面考查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思路。
特点3:围绕语文能力,加强对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加大试题开放性,突出考试对教学的导向意义。
例如,文言文第14题要求考生写出对于诸君简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对自己的启示。
考生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深入思考,并能立足当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题目立足文本,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展示考生的思想认识,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有利于扭转当前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偏向,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中思想元素的领悟,引导考生联系现实认识、评价其思想价值,引导教学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凸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又如,古代诗歌阅读要求学生分析共同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悲歌慷慨”的曹植的《情诗》和曹操的《短歌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试题意在扭转当前知识教学的僵化倾向,避免死记硬背,强调能温故知新,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和积累。
特点4:进一步思考写作与阅读的结合,突出对思辨能力、想象能力的考查,突出对写作基本功的考查。
大作文题目一与文本联系更为紧密,要求考生首先要理解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写出“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和责任的生活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
命题力求使阅读与写作有更深度的结合,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强化对考生认识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
作文题目二要求考生反思认识和思想,及要求考生对人对事具有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又与考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两道作文题目规定文体,一个要求论述严密,一个强调描写细致,体现了高考对考查考生写作基本功的重视。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检测,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高效率,提升分数,为2017年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