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的含义

辨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是物质的, 辨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是物质的,因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此,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答案 :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产物。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产物。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所以意 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2)人脑是物质的,但不能说意识是人脑的产 )人脑是物质的, 因为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物。因为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 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 的内容和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的内容和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要明白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重要 、 意义。(教材p31) 。(教材 意义。(教材 ) 3、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反对形式主义、
二、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明白方法论的含义 、 2、正确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 3、注意要理论联系实际 、
例题: 不定项选择题)从古到今, 例题: (不定项选择题)从古到今,各 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 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 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 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 都是( 学,都是( AB ) 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系统化、 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 C、科学的科学 、 D、正确的学说 、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决 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 事物在人脑 物质和意识 中的反映 的辨证关系 意识具有 能动作用 人脑是产生意识 的物质器官 意识源于客观事物
哲学选择题

哲学选择题1、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2、目前,专业迷信网站越来越多,网上迷信活动日益猖獗,还有些网站利用迷信活动非法敛财,令人担忧。
对于迷信思想,我们必须反对,这是因为()A.迷信思想和行为是脱离现实的B.世界观就是哲学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哲学要是不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据此回答3-4两题。
3、“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指导4、“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说明()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C.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5、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史,莫之与先。
”而朱熹说:“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这两种观点体现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B.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6、“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对于这一观点,说法正确的是()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③表现为一定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④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8、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至今,经历数百年,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

附:各种类型的参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1、《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4、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思维(意识、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0、“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11、凡是唯物的必定是辩证的,凡是辩证的必定是唯物的。
(×)1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14、一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特性。
(×)1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1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9、人们引水上山是改造规律的结果。
(×)20、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2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2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4、事物的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5、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2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陷入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27、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会陷入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28、“扬弃”就是全盘否定,完全抛弃。
马原多选(1)

马原多选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世界观的反映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E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形而上学看问题是用:A孤立的观点B静止的观点C片面的观点D全面的观点E发展的观点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方面: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否辩证发展的问题C物质世界能否被人们正确认识的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E发展和创造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A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E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A知识是头脑中自生的B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精神C存在就是被感知D理在事先E宇宙即吾心6.在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7.下列论断中不正确的观点有:A一切可知论者都是唯物主义B一切不可知论者都是唯心主义C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辩证法D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反对形而上学E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定辩证法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高居在其他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E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牛顿力学B细胞学说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在于:A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B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D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E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努力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绝对性E相对性1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表现是: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从中理解和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B在我国得到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发挥强大的生命力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D使中国的哲学思想达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顶峰E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指: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辩证思维E发展经济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在于:A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B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C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领域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E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15.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多数和少数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大和小的关系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E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6.“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A共同本质B个别属性C绝对性D普遍性E根本特性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B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C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E人类意识统一于物质18.“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B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C离开运动去考察物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E认为万物在概念中运动是荒唐的1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B衡量运动的尺度C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D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E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20.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A同否定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是对立的B同旧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有区别的C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D认为世界的统一在于存在E同唯心主义一元论是根本对立的21.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独有的意识活动:A三思而后行B饥饿了就要吃东西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D趋利避害的本能E肌体接触火立即缩回来22.体现人的能动特点的实践环节包括: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定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D实践的结果E实践结果检验23.意识的本质是:A人脑的属性和机能B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人脑分泌出的特殊物质D客观事物嵌入人的头脑E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4.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表明:A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D在意识中主观和客观是统一的E在意识中主观和客观是分裂的25.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B审时度势C运筹帷幄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E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26.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27.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是纯粹的生理过程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C仅仅是社会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E不仅整个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而且在人类意识形成以后,个人意识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28.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没给答案)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2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A历史规律的科学B普遍联系的科学C永恒发展的科学D物质第一性的学说E实践第一性的学说30.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等现象与宇宙天体的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这两种现象之间具有: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3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B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的,还是凝固不变的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以认识的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2.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矛盾无处不在B事物就是矛盾C矛盾无时不有D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E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A科学地深入认识事物的基础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永恒性D反映了事物的普遍本质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34.下列现象属于突破事物存在度的有:A积劳成疾B乐极生悲C水滴石穿D言多语失E苦尽甘来35.下列现象属于量变的有:A浅红色变为深红色B水温从10ºC到90ºC C铁原子被氧化为氧化铁原子D公有制代替私有制E由阶级社会过渡到无阶级社会36.辩证否定是:A事物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B事物的外在否定C主观任意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E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37.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加以割裂会导致:A激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E循环论38.“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在于它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是:A全盘否定B全盘肯定C否定之中有肯定D批判和继承的分离E肯定之中有否定39.直线论会导致:A拔苗助长B守株待兔C盲目乐观D墨守成规E急躁冒进40.“全盘西化”的观点是:A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对资本主义制度绝对肯定的观点D对社会主义制度绝对否定的观点E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扬弃”的态度4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认了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D它犯了直线论的错误E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4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的意义在于:A它是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的理论依据B它是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武器C它帮助人们树立为科学理想而奋斗的必胜信心D它为四化建设指出了具体的方案E它帮助坚定社会主义信念43.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关系:A电闪雷鸣B水涨船高C月晕而风D白天过后是黑夜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4.阿尔卑斯山脉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上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链条的复杂性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E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4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其错误在于:A肯定了必然性B肯定了偶然性C夸大了偶然性D是决定论E是非决定论46.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要自由就要守纪律C既见闪电,必闻雷声D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E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47.农民播种时要估计种籽的发芽率,从可能性范畴来看,这是: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B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C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D区分现实可能性与非现实可能性E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48.下列哪些说法是属于可能性的:A逼公鸡下蛋B水中捞月C水滴石穿D石头变小鸡E大海捞针49.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要“耍花架子”,这就告诉我们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A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B不要搞任何形式C要摆脱一切形式对工作的干扰D只要工作的内容E要反对形式主义50.割裂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A折衷主义B相对主义C形式主义D形式虚无主义E诡辩论51.下列哪些说法揭露了事物的本质:A日出于东落于西B水往低处流C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E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52.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A本质就是现象B现象就是本质C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D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并不属于本质E现象中的真象是本质的,假象不是本质的5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F积沙成塔,集腋成裘5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命题的是: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55.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题结论:1、辨析题世界观就是哲学。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他同日常生活中的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知识哲学家的事情。
一、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它的性质和对象。
学习哲学同样如此。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当然,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除哲学外,世界观还有其他形式,如宗教世界观是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它们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世界观,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的高度。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
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一)哲学的基本思想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2)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4)世界观体现方法论(反映)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4)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同。
(6)哲学研究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7)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是科学”(8)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9)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哪个基本形态?(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__ ________(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__ ________(3)气者,理之依也。
__ ________(4)理生万物。
__ ________(5)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__ ________(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_______(7)物是观念的集合__ ________(8)心外无物__ _______(9)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__ _______(10)黑格尔的绝对精神_ _______(1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__ ________(1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__ ________5.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6.哲学与真正的哲学(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第一单元易错及重点知识整理

【方法论】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基本前提),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 相处。
【具体运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比如环 境保护、经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的治理、绿色经济、 节能减排等等。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观】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世
界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是
③人的意识是人类 社会的产物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 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 制天命而用之 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利用规律,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哲学第4课 易错整理】 ①物质和意识互相独立
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改为:物质可以独立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可以离 开意识),但是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不能离开物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
抽象、概括、总结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证明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3、人和规律的关系(原理)
人的主观能动 性与规律客观 性的关系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休 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毕尔生:“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英国) 柏格森: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P31 (法国)
【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世界的本原——客观精神: (外在于人的精神) 天命、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
2、天地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荀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世界观指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的观察 两者是统一的事物、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唯心主义(1)思维和存在,精神世界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可知论(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问题不可知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和路线,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其意义在与(2)恩格斯明确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不仅告诉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且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种哲学派别提供了唯一的科学标准和积累。
(3)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是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产生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近代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马第二章物质和意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的意义:(1)他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的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2)它坚持的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第二节1,意识的起源:无生命的物质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人类是劳动和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是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劳动中,人与人交流沟通产生了语言,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
2,是客观事物经过人脑抽象之后的理性的反应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但意识在形式上则是主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标准答案:错,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标准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基本形式。
标准答案: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
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形而上学性。
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不彻底性。
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做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和存在根源(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
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
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
标准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说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在旧哲学那里,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本质上是割裂的(古代唯物主义只是朴素、直观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们高度统一起来。
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伟大意义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彻底的科学体系,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导思想,使社会历史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现实道路。
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认识世界和革命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世界统一于存在标准答案:错误。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单独的“存在”概念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3)这是一个折衷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标准答案: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
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标准答案: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唯物主义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 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简述运动和静止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标准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标准答案:(1)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②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标准答案:错误。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有可能是新事物,但新出现的事屋也不一定是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标准答案:正确。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假象是一种错觉。
标准答案:错误。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标准答案: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