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增殖病理学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名词解释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名词解释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ssay,LPA)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评估淋巴细胞的功能性活性和增殖能力。
该试验通过检测淋巴细胞在刺激物作用下的细胞增殖情况,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
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科学家们通常从血液样本或其他组织中分离出淋巴细胞,然后将其与刺激物(如抗原、药物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一起培养。
刺激物的作用可以模拟真实免疫应答的情况,引发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伴随着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可以通过测量细胞数量、增殖指标或标记物的产生来评估。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识别特定刺激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科学家们可以使用该试验来评估新药物对免疫细胞的影响,了解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在免疫疾病的研究中,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评估免疫系统异常或失调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此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性特征。
通过测量细胞增殖和分裂指标,科学家们可以评估不同刺激物对细胞的激活程度、增殖速率以及细胞亚群的响应差异。
总之,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它通过测量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可以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特征,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

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目的筛选CCK-8法在淋巴细胞增殖检测中的最佳实验条件。
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初始细胞浓度、培养时间、LPS浓度、显色时间这4个主要因素各水平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对各实验组合测得的刺激指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CCK-8检测人PBMC 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初始细胞浓度为2.5×106/mL,培养时间为48 h,LPS浓度为1 μg/mL,加入CCK-8后孵育4.5 h;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初始细胞浓度为5.0×106/mL,培养时间为48 h,LPS浓度为1 μg/mL,加入CCK-8后孵育4.5 h。
结论CCK-8法便捷、灵敏、重复性好,可作为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的稳定方法。
本研究建立的CCK-8最佳实验条件可为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体外筛选和免疫药理学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f CCK-8 i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ssays. Methods An orthogonal tes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our major factors (cell density,culture period,concentration of LPS 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on cell proliferation of human PBMC and mouse splenocyte. ANOV A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stimulation indices of all experimental condition combinations. Result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CCK-8 was as follows:for PBMC,cell density was 2.5×106/mL,culture period was 48 h,concentration of LPS was 1 μg/mL,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 was 4.5 h;and for splenocyte,cell density was 5.0×106/mL,culture period was 48 h,concentration of LPS was 1 μg/mL,and duration of incubation with CCK-8 was 4.5 h.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CCK-8 protocol is a sensitive,convenient and stable quantitative method to evaluate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This result can provide evidence in screening of immunomodulating drug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immunopharmacology.[Key words] CCK-8;PBMC;Lymphocyte proliferation;Orthogonal test檢测淋巴细胞增殖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学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标记法和四氮唑盐比色法等。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原理

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原理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听起来像是科学家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一项研究免疫系统的重要实验。
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城堡,里面有许多英勇的骑士,随时准备保卫家园。
脾脏就像城堡里的指挥官,调度这些骑士,决定谁出征,谁留守。
而淋巴细胞,就是这些骑士中的佼佼者,它们能迅速响应外来的敌人,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
实验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些勇士在特定条件下能有多强的战斗力。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电影情节?在这个实验中,首先要从脾脏里获取淋巴细胞。
就像在农田里采摘新鲜的果实,得小心翼翼,不能把这些小战士弄坏了。
一旦成功,我们就把这些淋巴细胞放在一个特殊的培养皿里。
哇,感觉就像给它们准备了一间豪华酒店,提供各种“美食”,比如细胞因子,营养丰富,能让它们“打起精神”。
这些细胞也很挑食,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下,它们才会开始增殖,变得更强壮。
好比是参加一个集体聚会,大家都得兴致高昂,才能热热闹闹。
然后呢,我们还得给这些细胞提供一点儿“刺激”。
这就像邀请了一个超级明星来为聚会助兴,细胞因子、抗原等都是它们的“偶像”。
这些刺激物会激活淋巴细胞,让它们像喝了兴奋剂一样,开始疯狂增殖,热火朝天。
就这样,在培养皿里,淋巴细胞们就像聚会的明星,争先恐后地扩大队伍,热闹得不得了。
我们要监测这些小家伙的“派对”状况。
这就好比是在看演唱会直播,观察明星们的表现。
我们用一些科学仪器来计算细胞的数量和增殖的速度。
每一次测量,都是在揭开这个小聚会的神秘面纱。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淋巴细胞的活性、功能,甚至它们对不同刺激物的反应。
这就像在评选“最佳表演奖”,让我们看到哪些细胞最具实力,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这个实验的意义可不仅仅在于看热闹。
淋巴细胞的增殖实验帮助我们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明白它们如何在面对病毒、细菌等敌人时做出反应。
就像教我们如何打好防疫战,保护自己的身体。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实验,发现新的治疗方案,或者提高疫苗的有效性,那真是大功一件,简直像是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B-CLPD的概念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疾病,此处克隆性即指恶性增殖。
克隆性的确定可以根据slg轻链限制性,即κ与λ比值相差三倍以上可认为是克隆性的;也可以根据PCR或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反映了这类疾病为慢性的恶性疾病。
慢性BLPD主要疾病慢性BLPD主要分为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疾病以及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的疾病。
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的B-CLPD包括CLL/SLL,B-PLL,HCL及较少见的HCLv;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疾病包括FL,MZL,LPL/WM及MCL。
MZL可以分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和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中MALT最常见,占60%左右,SMZL占30左右,NMZL占10%。
MALT 很少侵犯骨髓,而SMZL及NMZL较常侵犯骨髓。
严格来讲MCL为侵袭性疾病,但常以小淋巴细胞形式表现,因此通常需与CLL鉴别。
由于BLPD之间发病机制不同、预后不尽相同、治疗不全相同,因此需要鉴别。
如CLL中FCR疗效优于RCHOP,而FL中RCHOP疗效优于FCR;克拉屈滨对HCL有特效。
在新药靶向时代,靶向治疗对不同疾病类型效果完全不同。
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不同B-NHL具有不同疗效,对CLL/SLL,MCL及WM效果较好,但对MZL/MALT,DLBCL效果不佳;但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对FL疗效较好,对SLL、MCL等则疗效不佳。
因此新药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逐渐意识到CLL并非BLPD中的绝对多数,仅占39%,因此在病种分布上有必要进一步鉴别。
BLPD鉴别手段BLPD的主要鉴别手段包括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综合判断。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有典型病理特点的iNHL包括FL, MCL及SLL- FL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滤泡广泛弥漫的增生,甚至形成“背靠背”外观;免疫组化CD10+, CD20+, Bcl-2+, CD30-。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抗B细胞抗体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CD21+CD24 BMT CR 61-75%,OS 35%,实体器官 50–58%
✓ Rituximab 用于32例实体器官移植后PTLD,有效率65%, 停药中位7个月2例复发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Rituximab-预防性治疗
• 入组条件:去T异基因移植;移植后血浆EBV-DNA≥1000拷贝 /毫升
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 4.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金淋巴瘤样PTLD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T-细胞肿瘤:3~12.5%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 肝脾- T细胞淋巴瘤 ➢ NK/T细胞淋巴瘤 ➢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 周围T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复杂,多因素参与 ➢ EBV感染 (原发或激活)是主要的因素 ➢ 受者因素为免疫监视功能受损 ➢ 来自移植物的慢性抗原刺激也起作用 ➢ 高危因素:特殊的移植器官;种类, 免疫移植剂的
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中 ➢ 单形性并非指细胞完全一致,而指绝大多数细胞是变异的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 金淋巴瘤样PTLD
➢诊断依据经典的形态和免疫分型
诊断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EBV-DNA拷贝高 ➢ 病毒负荷检测可以用全血\血清或血浆,细胞外
游离的DNA是否反应感染病毒的存在或只是死 细胞释放出的DNA尚不清楚 ➢ 血清EBV-DNA检测可以用来检测EBV相关肿 瘤的疗效
• 检测的49例患者,17例EBV-DNA ≥1000拷贝/ml。
• 15/17例预防,中位时间113天(41-202天);14/15达CR, 中位有效时间8天(1-46天);1/15无效,在2次rituximab 治疗和DLI后达CR。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报告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淋巴细胞,观察不同刺激条件下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探讨淋巴细胞增殖与免疫应答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试剂: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淋巴细胞分离液、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胰蛋白酶、二甲基亚砜(DMSO)、ELISA试剂盒等。
3. 仪器: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酶标仪、流式细胞仪等。
三、实验方法1. 淋巴细胞分离:取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无菌操作下取出脾脏,加入胰蛋白酶消化,离心洗涤,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
2. 淋巴细胞培养:将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加入PHA或ConA作为刺激剂,分别设置无刺激组、PHA刺激组、ConA刺激组等。
3. 细胞增殖观察:将培养的淋巴细胞置于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24h、48h、72h、96h和120h取样,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计算细胞数量。
4. ELISA检测:取培养上清液,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含量。
5. 流式细胞术检测:取培养的淋巴细胞,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如CD4+、CD8+等)和细胞周期分布。
四、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观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淋巴细胞在PHA或ConA刺激下逐渐转变为淋巴母细胞,细胞体积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内出现空泡。
2. 细胞增殖:在PHA或ConA刺激下,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
3. 细胞因子检测:ELISA结果显示,在PHA或ConA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显著升高。
4. 流式细胞术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PHA或ConA刺激下,T细胞亚群CD4+和CD8+的比例发生改变,且细胞周期分布发生变化。
病理报告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报告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报告显示,患者淋巴细胞浸润的情况较为严重。
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
疫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感染。
然而,当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或浸润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就淋巴细胞浸润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淋巴细胞浸润是指淋巴细胞在组织器官中异常增殖和聚集,形成肿块或浸润病变。
这种情况常见于淋巴组织、脾脏、肝脏、肺部等器官,严重影响了器官的功能。
在病理学上,淋巴细胞浸润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良性淋巴细胞浸润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通常伴随着局部炎症反应,治疗后往往能够得到缓解。
而恶性淋巴细胞浸润则是一种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常常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治疗。
临床上,淋巴细胞浸润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胀、疼痛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
现全身不适、发热、乏力等症状。
在诊断方面,医生通常会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淋巴组织活检等手段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针对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浸润,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
对于良性淋巴细胞浸润,常规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而对于恶性淋巴细胞浸润,则需要进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总之,淋巴细胞浸润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但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
及治疗均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对淋巴细胞浸润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自身免疫淋巴增殖异常综合征

Fas及FasL的细胞分布
Fas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细胞表面, 如活化的T或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成纤 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肝 胆细胞、 卵巢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等。 FasL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
Fas蛋白由TNFRSF6基因编码,定位于10q24.1,含有9个外显子, 外
有关ALPS基因突变可查询(/dig/gmbb/alps).
(三)鉴别诊断
感染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传 染导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 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免疫母 细胞性淋巴结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肿瘤:淋巴瘤
鉴别诊断
+
_
+
ALD
?
儿童/中度,AI,lym, sple
_
+
+
治
疗
1 、仅表现为单纯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的患儿慎用
免疫抑制剂治疗,因为大多数淋巴细胞增生的病
人预后良好,在10~20岁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退。
2、脾功能亢进在ALPS中较为多见,常并发自身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疾病,出现顽固的血小板减 少和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Coombs阳性、抗中性粒细胞
或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血液学与生化检查
1、外周血象:可见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等。淋 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可有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血生化检查:脂质代谢异常,血甘油三脂增高,总胆固醇降低,HPL-C及Apo A-I 可降低。
淋巴结活检
病理学特征为副皮质区DN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及浆细胞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肺和胃肠道淋巴组织的研究形成了 () ( ) 的概念。
两者合称粘膜淋巴组织( ,)。
(二)常见的良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非特异性急性淋巴结炎 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 病(菊池病) 淋巴结结核 典型 非典型 梅毒性淋巴结炎 腹股沟淋巴结炎 霉菌感染 病毒性淋巴结炎 与淋巴瘤鉴别 相关淋巴结病 皮质,髓质滤泡增生 滤泡退变 滤泡及副皮质区结构消失 猫抓病 结节病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
各种滤泡状淋巴瘤
1. 滤泡性淋巴瘤() 在我国,约占的5%一10%,西方约50%左 右。
肿瘤细胞来源于滤泡中心的细胞。
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见。极少
病理形态:
肿瘤细胞形成滤泡样结构,少数形成花环样,由中心细胞和/或中心母细胞构成。 肿瘤性滤泡内的细胞或以中心细胞为主,或以中心母细胞为主,没有生发中心的明 暗区区分, 滤泡内增生,并有多少不一的T细胞。
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 ()
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 ( )
过敏体质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 ( )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也称 血管滤泡性增生,病
淋巴结脂肪浸润
类风湿性淋巴结 ( )
嗜酸性淋巴结炎 ( )
也称 淋巴细胞增生性嗜酸性肉芽肿,金氏病,
脾脏与小结的淋巴滤泡:明暗区不明显。在生发中心以外围绕着几层较致
套细胞
密的小淋巴细胞,称为套细胞,由初级滤泡内的B
边缘区淋巴细胞
细胞转化而来。滤泡的套细胞外还可见几层较松
散的小淋巴细胞,称为边缘区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都可发生恶变,但又都可具有滤泡生长方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认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认识
初级滤泡 :末受到抗原刺激的淋巴滤泡称为初级滤泡,没有生发中心,除小B细 胞与外,尚有少量T细胞。
次级滤泡:经抗原刺激后出现生发中心,即有转化的淋巴细胞,包括中心细胞 明区 与中心母细胞,以及着色小体巨噬细胞,此称为次级滤泡。次级滤泡 暗区 的生发中心可以看到明区(中心细胞)与暗区(中心母细胞)。
2.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 1. 问题的由来:
4.
结外淋巴瘤可见于消化道、呼吸
道、腮腺、甲状腺、口咽环、鼻腔、眼
眶、脑、骨、生殖腺、软组织及皮肤等
,其中消化道占首位,结外淋巴瘤中相
当一部分与粘膜有关。
5. 等(1972)报道,美国8767例中有2194例( 占24%)原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
6.
胃占第一位,依次为环、肠道、结
肿瘤性滤泡可分布于整个淋巴结,大小不一,以圆形为主。光镜下滤泡的构型可分 为以下4种: (1)滤泡周围有套细胞围绕。 (2)滤泡周围无套细胞围绕。 (3)副皮质区滤泡由血管围绕。 (4)花纹状滤泡。
按最新的分类, 中心母细胞<50%为I级, 中心母细胞>50%为级。
属于低度恶性的淋巴瘤,如早期诊断预后较好,但随细胞体积增大及中心母细胞增 多,恶性程度会增加。
木村病()
急性淋巴结炎(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 ) 也称菊池病(病)
反应性窦组织细胞增生 ( )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巨淋巴结 ( )
结核性淋巴结炎 ( )
结节病 ()
(三)常见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非霍杰金氏淋巴瘤() 霍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滤泡发育模式的现代认识
H1317/01
79a 138
应用实例: 淋巴瘤检测的免疫标记”套餐化”
1. 免疫标记套餐分型
亚型病例免疫组化分析
10(+)
6(+)
1(-)
切片见瘤细胞弥漫分布,以中心母细胞为主,核膜厚,染色质粗。×400
2. 分子生物学分型
图.一例亚型病例(1)克隆内变异分析图
缔组织、皮肤等,也有少数病例发生于
骨、肺、甲状腺、乳腺、辜丸等。发生
于中枢神经及软组织者亦有报道。结外
原发性淋巴瘤大多为,很少见。这些淋
2. 概念的形成: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最初指的是有粘膜附近的淋巴组织。在组织学和免 疫学上有其独特的地方。 粘膜淋巴组织的典型组织结构可以回肠集合淋巴结(’s )为例说明: (1).粘膜淋巴组织中的滤泡的特点: 每个集合淋巴结中的滤泡数有60—120(范围5—980)个。 不论滤泡数目的多寡,滤泡均单层排列以保证与肠腔都密切接触。 滤泡结构和淋巴结的相同,分为生发中心()和外套()。 外套层在肠腔侧往往较厚,滤泡与粘膜上皮间为混合细跑带。
免疫表型:1-2(图2),0十,2l十,十,,5-,1
具有限制性,
2. 套细胞淋巴瘤()
人们对的认识较晚,命名混乱而不规范,如中心/中间细胞淋巴瘤、 套区淋巴瘤等,发生在小肠粘膜者有称之为淋巴瘤样息肉病,而实际上该病 包括了粘膜套细胞淋巴瘤()与粘膜滤泡性淋巴瘤(),在1994年的分类中才正 式命名为。
(2). 粘膜淋巴组织的细胞特点: a. 小淋巴细胞: 约80%一99%为T细胞,而 且绝大多数为8阳性,只有10%一20%是4阳性。 细胞极少出现。 b. 浆细胞: 多少不等,多为、阳性,少数、阳性 。 c. M细胞( ,)。 : 粘膜淋巴组织局部的表面粘 膜—所谓“圆顶部”粘膜与其它部位的表面粘膜 不同,它除了吸收上皮外还有少数微摺细胞(M 细胞)是散在于圆顶部粘膜内的抗原递呈细胞, 它从肠腔内摄取抗原,因其表面的绒毛比吸收上 皮的短粗而得名。经过处理除去粘膜后可见基底 膜呈筛状,筛孔相当于M细胞所在的位置;固有 膜内的淋巴细胞通过基底膜的筛孔而穿入M细胞 ,以接受抗原刺激,激起粘膜免疫反应。 d. 上皮内淋巴细胞(): 上皮内淋巴细胞主要 为小淋巴细胞,但仅见于圆顶部粘膜内。
淋巴增殖性疾病病理学
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基础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联系
一、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基础
(一)淋巴组织结构和功能 淋巴结结构
生发中心:结构,功能,转化
淋巴滤泡的特点
淋巴滤泡最早可见于16周的胎儿 在滤泡树突细胞(,21十)构成的网架 由5十、十、十的B淋巴细胞构成 但出生后滤泡内B细胞即不再表达5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