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分别交x轴,y轴于A(a,0),B(0,b),且满足a2+b2+4a﹣8b+20=0.

(1)求a,b的值;

(2)点P在直线AB的右侧;且∠APB=45°,

①若点P在x轴上(图1),则点P的坐标为;

②若△ABP为直角三角形,求P点的坐标.

【答案】(1)a=﹣2,b=4;(2)①(4,0);②P点坐标为(4,2),(2,﹣2).【解析】

【分析】

(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2)①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②分两种情形: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分别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详解】

(1)∵a2+4a+4+b2﹣8b+16=0

∴(a+2)2+(b﹣4)2=0

∴a=﹣2,b=4.

(2)①如图1中,

∵∠APB=45°,∠POB=90°,

∴OP=OB=4,

∴P(4,0).

故答案为(4,0).

②∵a=﹣2,b=4

∴OA=2OB=4

又∵△ABP为直角三角形,∠APB=45°

∴只有两种情况,∠ABP=90°或∠BAP=90°

①如图2中,若∠ABP=90°,过点P作PC⊥OB,垂足为C.

∴∠PCB=∠BOA=90°,

又∵∠APB=45°,

∴∠BAP=∠APB=45°,

∴BA=BP,

又∵∠ABO+∠OBP=∠OBP+∠BPC=90°,

∴∠ABO=∠BPC,

∴△ABO≌△BPC(AAS),

∴PC=OB=4,BC=OA=2,

∴OC=OB﹣BC=4﹣2=2,

∴P(4,2).

②如图3中,若∠BAP=90°,过点P作PD⊥OA,垂足为D.

∴∠PDA=∠AOB=90°,

又∵∠APB=45°,

∴∠ABP=∠APB=45°,

∴AP=AB,

又∵∠BAD+∠DAP=90°,

∠DPA+∠DAP=90°,

∴∠BAD=∠DPA,

∴△BAO≌△APP(AAS),

∴PD=OA=2,AD=OB=4,

∴OD=AD﹣0A=4﹣2=2,

∴P(2,﹣2).

综上述,P点坐标为(4,2),(2,﹣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

2.(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底边是BC,点D在线段AB上,E是直线BC上一点,且∠DEC=∠DCE,若∠A等于60°(如图①).求证:EB=AD;

(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AB上”改为“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1)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作DF∥BC交AC于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F=∠ABC,∠AFD=∠ACB,∠FDC=∠DC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C=∠ACB=60°,证出△ADF是等边三角形,∠DFC=120°,得出AD=DF,由已知条件得出∠FDC=∠DEC,ED=CD,由AAS证明

△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2)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同(1)证出△DBE≌△CFD,得出EB=DF,即可得出结论.

试题解析:(1)证明:如图,作DF∥BC交AC于F,

则△ADF为等边三角形

∴AD=DF,又∵∠DEC=∠DCB,

∠DEC+∠EDB=60°,

∠DCB+∠DCF=60°,

∴∠EDB=∠DCA ,DE=CD,

在△DEB和△CDF中,

120

EBD DFC

EDB DCF

DE CD

∠=∠=?

?

?

∠=∠

?

?=

?

∴△DEB≌△CDF,

∴BD=DF,

∴BE=AD .

(2).EB=AD成立;

理由如下:作DF∥BC交AC的延长线于F,如图所示:

同(1)得:AD=DF,∠FDC=∠ECD,∠FDC=∠DEC,ED=CD,

又∵∠DBE=∠DFC=60°,

∴△DBE≌△CFD(AAS),

∴EB=DF,

∴EB=A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综合,考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综合性强,有一定的难度,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已知OP平分∠AOB,∠DCE的顶点C在射线OP上,射线CD交射线OA于点F,射线CE交射线OB于点G.

(1)如图1,若CD⊥OA,CE⊥OB,请直接写出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

(2)如图2,若∠AOB=120o,∠DCE=∠AOC,试判断线段CF与CG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CF=CG;(2)CF=CG,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结论CF=CG,由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判断.

(2)结论:CF=CG,作CM⊥OA于M,CN⊥OB于N,证明△CMF≌△CNG,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结论:CF=CG;

证明:∵OP平分∠AOB,CF⊥OA,CG⊥OB,

∴CF=CG(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CF=CG.理由如下:如图,

过点C作CM⊥OA,CN⊥OB,

∵OP平分∠AOB,CM⊥OA,CN⊥OB,∠AOB=120o,

∴CM=CN(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AOC=∠BOC=60o(角平分线的性质),

∵∠DCE=∠AOC,

∴∠AOC=∠BOC=∠DCE=60o,

∴∠MCO=90o-60o =30o,∠NCO=90o-60o =30o,

∴∠MCN=30o+30o=60o,

∴∠MCN=∠DCE,

∵∠MCF=∠MCN-∠DCN,∠NCG=∠DCE-∠DCN,

∴∠MCF=∠NCG,

在△MCF和△NCG中,

CMF CNG

CM CN

MCF NCG

∠=∠

?

?

=

?

?∠=∠

?

∴△MCF≌△NCG(ASA),

∴CF=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熟练证明三角形全等.

4.如图,在ABC

?中,90

C

∠=?,4cm

AC BC

==,点D是斜边AB的中点.点E

从点B 出发以1cm/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点F 同时从点C 出发以一定的速度沿射线CA 方向运动,规定当点E 到终点C 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 秒,连接DE 、DF .

(1)填空:ABC S ?=______2cm ;

(2)当1x =且点F 运动的速度也是1cm/s 时,求证:DE DF =;

(3)若动点F 以3cm /s 的速度沿射线CA 方向运动,在点E 、点F 运动过程中,如果存在某个时间x ,使得ADF ?的面积是BDE ?面积的两倍,请你求出时间x 的值.

【答案】(1)8;(2)见解析;(3)

45或4. 【解析】

【分析】

(1)直接可求△ABC 的面积;

(2)连接CD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求:∠A=∠B=∠ACD=∠DCB=45°,即BD=CD ,且BE=CF ,即可证△CDF ≌△BDE ,可得DE=DF ;

(3)分△ADF 的面积是△BDE 的面积的两倍和△BDE 与△ADF 的面积的2倍两种情况讨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可求x 的值.

【详解】

解:(1)∵S △ABC =

12?AC×BC ∴S △ABC =12

×4×4=8(cm 2) 故答案为:8

(2)如图:连接CD

∵AC=BC ,D 是AB 中点

∴CD 平分∠ACB

又∵∠ACB=90°

∴∠A=∠B=∠ACD=∠DCB=45°

∴CD=BD

依题意得:BE=CF

∴在△CDF与△BDE中

BE CF

B DCA

BD CD

=

?

?

∠=∠

?

?=

?

∴△CDF≌△BDE(SAS)

∴DE=DF

(3)如图:过点D作DM⊥BC于点M,DN⊥AC于点N,

∵AD=BD,∠A=∠B=45°,∠AND=∠DMB=90°

∴△ADN≌△BDM(AAS)

∴DN=DM

当S△ADF=2S△BDE.

1

2

×AF×DN=2×

1

2

×BE×DM

∴|4-3x|=2x

∴x1=4,x2=

4

5

综上所述:x=

4

5

或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利用分类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5.如图,在ABC

?中,903,7

C AC BC

∠=?==

,,点D是BC边上的动点,连接AD,以AD为斜边在AD的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1)填空:ABC

?的面积等于;

(2)连接CE,求证:CE是ACB

∠的平分线;

(3)点O在BC边上,且1

CO=,当D从点O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求点E相应的运动路程.

【答案】(1)

212

;(2)证明见解析;(3)32【解析】

【分析】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可得;

(2)如图所示作出辅助线,证明△AEM ≌△DEN (AAS ),得到ME=NE ,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

(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N=

1()2

AC CD +,根据CD 的长度计算出CE 的长度即可.

【详解】

解:(1)903, 7C AC BC ∠=?==, ∴112137222

ABC S AC BC =

?=??=, 故答案为:212 (2)连接CE ,过点E 作EM ⊥AC 于点M ,作EN ⊥BC 于点N ,

∴∠EMA=∠END=90°,

又∵∠ACB=90°,

∴∠MEN=90°,

∴∠MED+∠DEN=90°,

∵△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ED=90°,AE=DE

∴∠AEM+∠MED=90°,

∴∠AEM=∠DEN

∴在△AEM 与△DEN 中,

∠EMA=∠END=90°,∠AEM=∠DEN ,AE=DE

∴△AEM ≌△DEN (AAS )

∴ME=NE

∴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

即CE 是ACB ∠的平分线

(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

∴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

∵△AEM ≌△DEN

∴AM=DN ,

即AC-CM=CN-CD

在Rt △CME 与Rt △CNE 中,CE=CE ,ME=NE ,

∴Rt △CME ≌Rt △CNE (HL )

∴CM=CN

∴CN=1()2

AC CD +, 又∵∠MCE=∠NCE=45°,∠CME=90°, ∴CE=22()CN AC CD =

+, 当AC=3,CD=CO=1时,

CE=2(31)222

+= 当AC=3,CD=CB=7时, CE=

2(37)522+= ∴点E 的运动路程为:52223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证明题,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几何中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

6.已知:在ABC ?中,,90AB AC BAC =∠=?,PQ 为过点A 的一条直线,分别过

B C 、两点作,BM PQ CN PQ ⊥⊥,垂足分别为M N 、.

(1)如图①所示,当PQ 与BC 边有交点时,求证:MN CN BM =-;

(2)如图②所示,当PQ 与BC 边不相交时,请写出线段BM CN 、和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MN BM CN =+(或BM MN CN =-或

CN MN BM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先证AMB CNA ≌??,得到,AM CN BM AN ==,即可证得MN CN BM =-;(2)由(1)知AMB CNA ≌??,得到,AM CN BM AN ==,即可确定MN BM CN =+.

【详解】

证明:∵,BM PQ CN PQ ⊥⊥,

∴∠AMB=∠CAN=90?,

∵∠BAC=90?,

∴∠CAN+∠ACN=90?,

∠CAN+∠BAM=90?(或CAN ACN CAN BAM ∠+∠=∠+∠)

∴BAM ACN ∠=∠,

在AMB ?和CNA ?中,

∵AMB CNA BAM ACN AB CA ∠=∠??∠=∠??=?

∴()AMB CNA AAS ≌??,

∴,AM CN BM AN ==,

∵MN AM AN =-,

∴MN CN BM =-.

(2)MN BM CN =+(或BM MN CN =-或CN MN BM =-).

理由:∵,BM PQ CN PQ ⊥⊥,

∴∠AMB=∠CAN=90?,

∵∠BAC=90?,

∴∠CAN+∠ACN=90?,

∠CAN+∠BAM=90?(或CAN ACN CAN BAM

∠+∠=∠+∠),

∴BAM ACN

∠=∠,

在AMB

?和CNA

?中,

AMB CNA

BAM ACN

AB CA

∠=∠

?

?

∠=∠

?

?=

?

∴()

AMB CNA AAS

??,

∴,

AM CN BM AN

==,

∴MN AN AM BM CN

=+=+.

【点睛】

此题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正确确定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由此得到对应相等的线段,确定它们之间的和差关系得到BM CN

、和MN之间的关系式.

7.操作发现:如图,已知△ABC和△ADE均为等腰三角形,AB=AC,AD=AE,将这两个三角形放置在一起,使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E.

(1)如图1,若∠ABC=∠ACB=∠ADE=∠AED=55°,求证:△BAD≌△CAE;

(2)在(1)的条件下,求∠BEC的度数;

拓广探索:(3)如图2,若∠CAB=∠EAD=120°,BD=4,CF为△BCE中BE边上的高,请直接写出EF的长度.

【答案】(1)见解析;(2)70°;(3)2

【解析】

【分析】

(1)根据SAS证明△BAD≌△CAE即可.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

(3)同法可证△BAD≌△CAE,推出EC=BD=4,由∠BEC=∠BAC=120°,推出∠FCE=30°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如图1中,

∵∠ABC=∠ACB=∠ADE=∠AED,

∴∠EAD=∠CAB,

∴∠EAC=∠DAB,

∵AE=AD,AC=AB,

∴△BAD≌△CAE(SAS).

(2)解:如图1中,设AC交BE于O.∵∠ABC=∠ACB=55°,

∴∠BAC=180°﹣110°=70°,

∵△BAD≌△CAE,

∴∠ABO=∠ECO,

∵∠EOC=∠AOB,

∴∠CEO=∠BAO=70°,

即∠BEC=70°.

(3)解:如图2中,

∵∠CAB=∠EAD=120°,

∴∠BAD=∠CAE,

∵AB=AC,AD=AE,

∴△BAD≌△CAE(SAS),

∴∠BAD=∠ACE,BD=EC=4,

同理可证∠BEC=∠BAC=120°,

∴∠FEC=60°,

∵CF⊥EF,

∴∠F=90°,

∴∠FCE=30°,

∴EF=1

2

EC=2.

【点睛】

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8.已知点P是线段MN上一动点,分别以PM,PN为一边,在MN的同侧作△APM,

△BPN,并连接BM,AN.

(Ⅰ)如图1,当PM=AP,PN=BP且∠APM=∠BPN=90°时,试猜想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Ⅱ)如图2,当△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时,(Ⅰ)中BM,A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试说明理由.

(Ⅲ)在(Ⅱ)的条件下,连接AB得到图3,当PN=2PM时,求∠PAB度数.

【答案】(1)BM=AN,BM⊥AN.(2)结论成立.(3)90°.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条件可证△MBP≌△ANP,得出MB=AN,∠PAN=∠PMB,再延长MB交

∠=?,因此有BM⊥AN;

AN于点C,得出MCN90

(2)根据所给条件可证△MPB≌△APN,得出结论BM=AN;

(3)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通过已知条件推出△APC为等边三角形,∠PAC=∠PCA=60°,再由CA=CB,进一步得出∠PAB的度数.

【详解】

解:(Ⅰ)结论:BM=AN,BM⊥AN.

理由:如图1中,

∵MP=AP,∠APM=∠BPN=90°,PB=PN,

∴△MBP≌△ANP(SAS),

∴MB=AN.

延长MB交AN于点C.

∵△MBP≌△ANP,

∴∠PAN=∠PMB,

∵∠PAN+∠PNA=90°,

∴∠PMB+∠PNA=90°,

∴∠MCN=180°﹣∠PMB﹣∠PNA=90°,

∴BM⊥AN.

(Ⅱ)结论成立

理由:如图2中,

∵△APM,△BPN,都是等边三角形

∴∠APM=∠BPN=60°

∴∠MPB=∠APN=120°,

又∵PM=PA,PB=PN,

∴△MPB≌△APN(SAS)

∴MB=AN.

(Ⅲ)如图3中,取PB的中点C,连接AC,AB.

∵△APM,△PBN都是等边三角形

∴∠APM=∠BPN=60°,PB=PN

∵点C是PB的中点,且PN=2PM,

∴2PC=2PA=2PM=PB=PN,

∵∠APC=60°,

∴△APC为等边三角形,

∴∠PAC=∠PCA=60°,

又∵CA=CB,

∴∠CAB=∠ABC=30°,

∴∠PAB=∠PAC+∠CAB=90°.

【点睛】

本题是一道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性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性质的应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需要数形结合,借助辅助线才得以解决,因此,作出合理正确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在边长为 4 的等边△ABC 中,点 D 从点A 开始在射线 AB 上运动,速度为 1 个单位/秒,点F 同时从 C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射线 BC 方向运动,过点D 作 DE⊥AC,连结DF 交射线 AC 于点 G

(1)当 DF⊥AB 时,求 t 的值;

(2)当点 D 在线段 AB 上运动时,是否始终有 DG=GF?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3)聪明的斯扬同学通过测量发现,当点 D 在线段 AB 上时,EG 的长始终等于 AC 的一半,他想当点D 运动到图 2 的情况时,EG 的长是否发生变化?若改变,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 EG 的长。

【答案】(1)4

3

;(2)见详解;(3)不变.

【解析】

【分析】

(1)设AD=x,则BD=4-x,BF=4+x.当DF⊥AB时,通过解直角△BDF求得x的值,易得t 的值;

(2)如图1,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构建全等三角形:△DHG≌△FCG,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性质和图中相关线段间的和差关系求得DG=GF;

(3)过F作FH⊥AC,可证△ADE≌△CFH,得DE=FH,AC=EH,再证△GDE≌△GFH,可得EG=GH,即可解题.

【详解】

解:(1)设AD=x,则BD=4-x,BF=4+x.

当DF⊥AB时,∵∠B=60°,

∴∠DFB=30°,

∴BF=2BD,即4+x=2(4-x),

解得x=4

3

故t=4

3

(2)如图1,过点D作DH∥BC交AC于点H,则∠DHG=∠FCG.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DH 是等边三角形,

∴AD=DH .

又AD=CF ,

∴DH=FC .

∵在△DHG 与△FCG 中,

DGH FGC DHG FCG DH FC ∠∠??∠∠???

===,

∴△DHG ≌△FCG (AAS ),

DG=GF ;

(3)如图2,过F 作FH ⊥AC ,

在△ADE 和△CFH 中,

90AED FHC A FCH AD CF ∠∠???∠∠???

====, ∴△ADE ≌△CFH (AAS ),

∴DE=FH ,AE=CH ,

∴AC=EH ,

在△GDE 和△GFH 中,

DEG FHG DGE FGH DE FH ∠∠??∠∠???

===∴△GDE ≌△GFH (AAS ),

∴EG=GH , ∴EG=12EH=12

A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综合题,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GDE≌△GFH 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在边AC 上( “点D 不与,A C 重合),点E 是射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E 不与点,B C 重合),连接DE ,以DE 为边作作等边三角形DEF ?,连接CF .

(1)如图1,当D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且,C F 在直线DE 的同侧时,过点D 作//DG AB ,DG 交BC 于点G ,求证:CF EG =;

(2)如图2,当DE 反向延长线与AB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且,C F 在直线DE 的同侧时,求证:CD CE CF =+;

(3)如图3, 当DE 反向延长线与线段AB 相交,且,C F 在直线DE 的异侧时,猜想CD 、CE 、CF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3)CF =CD +CE ,理由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DG AB ,得∠CDG=∠A=60°,∠ACB=60°,CDG ?是等边三角形,易证? GDE ? ? CDF(SAS),即可得到结论;

(2)过点D 作DG ∥AB 交BC 于点G ,易证? GDE ? ? CDF(SAS),即可得到结论;

(3)过点D 作DG ∥AB 交BC 于点G ,易证? GDE ? ? CDF(SAS),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ABC ?是等边三角形,//DG AB ,

∴∠CDG=∠A=60°,∠ACB=60°,

∴CDG ?是等边三角形,

∴DG=DC.

∵DEF ?是等边三角形,

∴DE=DF ,∠EDF=60°,

∴∠CDG-∠GDF=∠EDF-∠GDF ,即:∠GDE=∠CDF ,

在? GDE 和? CDF 中,

∵DE DF GDE CDF DG DC =??∠=∠??=?

∴? GDE ? ? CDF(SAS),

∴CF EG =;

(2)过点D 作DG ∥AB 交BC 于点G ,如图2,

∵ABC ?是等边三角形,//DG AB ,

∴∠CDG=∠A=60°,∠ACB=60°,

∴CDG ?是等边三角形,

∴DG=DC.

∵DEF ?是等边三角形,

∴DE=DF ,∠EDF=60°,

∴∠CDG-∠CDE=∠EDF-∠CDE ,即:∠GDE=∠CDF ,

在? GDE 和? CDF 中,

∵DE DF GDE CDF DG DC =??∠=∠??=?

∴? GDE ? ? CDF(SAS),

∴CF GE =,

∴CD CG CE GE CE CF ==+=+

(3)CF =CD +CE ,理由如下:

过点D 作DG ∥AB 交BC 于点G ,如图3,

∵ABC ?是等边三角形,//DG AB ,

∴∠CDG=∠A=60°,∠ACB=60°,

∴CDG ?是等边三角形,

∴DG=DC=GC.

∵DEF ?是等边三角形,

∴DE=DF ,∠EDF=60°,

∴∠CDG+∠CDE=∠EDF+∠CDE ,即:∠GDE=∠CDF ,

在? GDE 和? CDF 中,

∵DE DF GDE CDF DG DC =??∠=∠??=?

∴? GDE ? ? CDF(SAS),

∴CF GE ==GC+CE=CD+CE.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轴对称知识点总结

轴对称 【知识脉络】 【基础知识】 Ⅰ.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 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 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Ⅱ. 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

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Ⅲ.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特别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每个底角都等于45°.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 2.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Ⅳ. 最短路径

八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ABC 中,AB=AC=BC,∠BDC=120°且BD=DC,现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角两边分别交AB,AC边所在直线于M,N两点,连接MN,探究线段BM、MN、NC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1)如图1,若∠MDN的两边分别交AB,AC边于M,N两点.猜想:BM+NC=MN.延长AC到点E,使CE=BM,连接DE,再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可证.请你按照该思路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如图2,若点M、N分别是AB、CA的延长线上的一点,其它条件不变,再探究线段BM,MN,NC之间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用证明). 【答案】(1)过程见解析;(2)MN= NC﹣BM. 【解析】 【分析】 (1)延长AC至E,使得CE=BM并连接DE,根据△BDC为等腰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可以证得△MBD≌△ECD,可得MD=DE,∠BDM=∠CDE,再根据∠MDN =60°,∠BDC=120°,可证∠MDN =∠NDE=60°,得出△DMN≌△DEN,进而得到 MN=BM+NC. (2)在CA上截取CE=BM,利用(1)中的证明方法,先证△BMD≌△CED(SAS),再证△MDN≌△EDN(SAS),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如图示,延长AC至E,使得CE=BM,并连接DE.

∵△BDC为等腰三角形,△ABC为等边三角形,∴BD=CD,∠DBC=∠DCB,∠MBC=∠ACB=60°,又BD=DC,且∠BDC=120°, ∴∠DBC=∠DCB=30° ∴∠ABC+∠DBC=∠ACB+∠DCB=60°+30°=90°,∴∠MBD=∠ECD=90°, 在△MBD与△ECD中, ∵BD CD MBD ECD BM CE , ∴△MBD≌△ECD(SAS), ∴MD=DE,∠BDM=∠CDE ∵∠MDN =60°,∠BDC=120°, ∴∠CDE+∠NDC =∠BDM+∠NDC=120°-60°=60°,即:∠MDN =∠NDE=60°, 在△DMN与△DEN中, ∵MD DE MDN EDN DN DN , ∴△DMN≌△DEN(SAS), ∴MN=NE=CE+NC=BM+NC. (2)如图②中,结论:MN=NC﹣BM.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测试题

三角形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3.三角形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这个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属于哪一类不能确定 4.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 ≠AB ,AD 是斜边上的高, DE ⊥AC ,DF ⊥AB ,垂足分别为E 、F ,则图中与∠C (∠C 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5.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O , 则∠AOC+∠DOB=( ) A 、900 B 、1200 C 、1600 D 、1800 6.以长为13cm 、10cm 、5cm 、7cm 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给出下列命题:①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②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 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 ④三角形的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不在三角形内就在三角形外 ⑤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 ⑥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在三角形内。正确的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 8.如图,一面小红旗其中∠A=60°, ∠B=30°,则∠BCD= 。 9.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 是 度。 第5题图 第6题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部分——三角形全章复习 知识点一: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_____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按角分类: 3.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即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可以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三角形的两边的长为a 、b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训练练习1.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cm ,12cm ,8cm B .6cm ,8cm ,15cm C .2.5cm ,3cm ,5cm D .6.3cm ,6.3cm ,12.6cm 【变式1】四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cm 、4cm 、6cm 、7cm 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个三角形. 【变式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4cm 和9cm ,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练习2.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则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变式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则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 A .6

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经典例题含解析

《第2章轴对称图形》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是我国国产品牌汽车的标识,在这些汽车标识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D. 2.一张菱形纸片按如图1、图2依次对折后,再按如图3打出一个圆形小孔,则展开铺平后的图案是() A.B.C.D.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11 B.16 C.17 D.16或17 4.如图,在△ABC中,AB=AC,且D为BC上一点,CD=AD,AB=BD,则∠B的度数为() A.30° B.36° C.40°D.45° 5.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线,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5,DE=2,则△BCE的面积等于() A.10 B.7 C.5 D.4 6.如图,△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B,BE⊥AC,AF⊥BC,则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BF=EF B.DE=EF C.∠EFC=45°D.∠BEF=∠CBE 7.如图,在第1个△A1BC中,∠B=30°,A1B=CB;在边A1B上任取一点D,延长CA1到A2,使A1A2=A1D,得到第2个△A1A2D;在边A2D上任取一点E,延长A1A2到A3,使A2A3=A2E,得到第3个△A2A3E,…按此做法继续下去,则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内角度数是() A.()n?75° B.()n﹣1?65°C.()n﹣1?75°D.()n?85° 8.如图,在线段AE同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C和△CDE(∠ACE<120°),点P与点M分别是线段BE和AD的中点,则△CPM是()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非等腰三角形 9.如图是P1、P2、…、P10十个点在圆上的位置图,且此十点将圆周分成十等分.今小玉连接P1P2、P1P10、P9P10、P5P6、P6P7,判断小玉再连接下列哪一条线段后,所形成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A.P2P3 B.P4P5C.P7P8 D.P8P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ABC △中,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上一点,且BE AC =,延长BE交AC于点F,求证:AF EF =.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延长 AD到点G,使得AD DG =,连接BG,结合D是BC的中点,易证△ADC和 △GDB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以及等量代换,得到△AEF中的两个角相等,再根据等角对等边证得AE=EF. 【详解】 如图,延长AD到点G,延长AD到点G,使得AD DG =,连接BG. ∵AD是BC边上的中线, ∴DC DB =. 在ADC和GDB △中, AD DG ADC GDB DC DB = ? ? ∠=∠ ? ?= ? (对顶角相等), ∴ADC≌GDB △(SAS). ∴CAD G ∠=∠,BG AC =. 又BE AC =, ∴BE BG =.

∴BED G ∠=∠. ∵BED AEF ∠=∠ ∴AEF CAD ∠=∠,即AEF FAE ∠=∠ ∴AF EF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题意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如图①,D 是等边△ABC 的边BA 上一动点(点D 与点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作等边△DCF ,连接AF ,你能发现AF 与B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如图②,当动点D 运动至等边△ABC 边BA 的延长线时,其他作法与(1)相同,猜想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 (3)Ⅰ.如图③,当动点D 在等边△ABC 边BA 上运动时(点D 与B 不重合),连接DC ,以DC 为边在BC 上方和下方分别作等边△DCF 和等边△DCF ′,连接AF ,BF ′,探究AF ,BF ′与AB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探究的结论; Ⅱ.如图④,当动点D 在等边△ABC 的边BA 的延长线上运动时,其他作法与图③相同,Ⅰ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新的结论?并证明你得出的结论. 【答案】(1)AF =BD ,理由见解析;(2)AF 与BD 在(1)中的结论成立,理由见解析;(3)Ⅰ. AF +BF ′=AB ,理由见解析,Ⅱ.Ⅰ中的结论不成立,新的结论是AF =AB +BF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BC =AC ,∠BCA =60°,DC =CF ,∠DCF =60°,从而得∠BCD =∠ACF ,根据SAS 证明△BCD ≌△ACF ,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SAS 证明△BCD ≌△ACF ,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3)Ⅰ.易证△BCD ≌△ACF (SAS ),△BCF ′≌△ACD (SAS ),进而即可得到结论;Ⅱ.证明△BCF ′≌△ACD ,结合AF =BD ,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结论:AF =BD ,理由如下: 如图1中,∵△ABC 是等边三角形, ∴BC =AC ,∠BCA =60°, 同理知,DC =CF ,∠DCF =60°, ∴∠BCA -∠DCA =∠DCF -∠DCA ,即:∠BCD =∠ACF ,

初二数学-直角三角形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已知下列语句: (1)有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2)一条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其中正确语句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2.对于条件:①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②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③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④直角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以上能断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如图,∠ACB=90°,AC=BC,AE⊥CE于E,BD⊥CE于D,AE=5cm,BD=2cm, 则DE的长是() A.8 B.5 C.3 D.2 4.如图,△ABC中,AB=AC=10,AD平分∠BAC交BC于点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DE的长为() A.10 B.6 C.8 D.5 】 5.如图,在△ABC中,CD⊥AB于点D,BE⊥AC于点E,F为BC的中点,DE=5,BC=8,则△DEF的周长是()

A.21 B.18 C.13 D.15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6.如图,点A和动点P在直线l上,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Q,以AQ为边作Rt△ABQ,使∠BAQ=90°,AQ:AB=3:4.直线l上有一点C在点P右侧,PC=4cm,过点C作射线CD⊥l,点F为射线CD上的一个动点,连结AF.当△AFC与△ABQ 全等时,AQ=cm. 7.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8,AC=4,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秒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运动秒时,△DEB与△BCA 全等. · 8.如图,∠ACB=90°,AC=BC,BE⊥CE于E,AD⊥CE于D,下面四个结论: ①∠ABE=∠BAD;②△CEB≌△ADC; ③AB=CE;④AD﹣BE=DE. 正确的是(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都写上).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压轴几何题复习

2013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几何复习 【图形的剪拼】 1.如图,有边长为1、3的两个连接的正方形纸片,用两刀裁剪成三块,然后拼成 一个正方形,如何拼? 2.如图,有一张长为5 ,宽为3的矩形纸片ABCD,要通过适当的剪拼,得到 一个与之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1)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 (2)现要求只能用两条裁剪线,请你设计出一种裁剪的方法,在图中画出裁 剪线,并简要说明剪拼过程_____________. (天津市中考题)【三角形】 1.在△ABC中,∠ACB=90°,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①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②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③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以OA为边在第四象限做 等边△AOB,点C为x轴正半轴一动点(OC > 2),连接BC,以BC为边在第 四象限内作等边△CBD,直线DA交y轴于点E. (1)试问△OBC与△ABD全等吗?并证明你的结论; (2)随着点C位置的变化,点E的位置是否会发生变化?若没有变化,求出点 E的坐标;若有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ABC中AB=AC,∠ABC=36°,D、C为BC上的点,且 ∠BAD=∠DAE=∠EAC,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个。 A. 2 B. 4 C. 6 D. 8 4.如图,在△ABC中,∠BAC=90°,AB=AC=6,D为BC的中点. (1)若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CF,求证:△AED≌△CFD; (2)当点F、E分别从C、A两点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CA、AB运动,到点A、B时停止;设△DEF的面积为y,F点运动的时间为x,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F、E分别沿CA、AB的延长线继续运动,求此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4)当x的值为多少事,S△DEF能最大化? 图一图二 5.M为△ABC中BC中点,AN平分∠BAC,BN⊥AN,已知AB=10, BC=15,MN=3 (1)求证:BN=DN (2)求△ABC周长 6.在△ABC中,∠ACB=90°,AC=BC,DA=DB,CD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 三角形CDE,∠DCE=90° (1)求证:△ACD≌△BCE (2)若AC=3cm,则BE = ________ cm . 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ED=EC,探究AE与DB的大小关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精品教案

13.1 轴对称 13.1.1 轴对称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 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2.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训练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 教具准备 师:1.天安门、蝴蝶、窗花、脸谱等图片. 2.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 生:剪刀、小刀、硬纸板.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二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Ⅱ.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生甲]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生乙]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生丙]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等. [生丁]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大家举了这么多对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问题,我们来研究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演示多媒体课件) 观察 如图12.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就剪出了美丽的窗花. 观察得到的窗花和图12.1.1中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探究) [生甲]窗花可以沿折痕对折,使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生乙]不仅窗花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重合,上面图12.1.1中的图形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 [生结论]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即(点击课件、屏幕显示):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师]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 (屏幕显示)

八年级数学【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3),点B(﹣2,1). (1)请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构造图形求出AB的长; (2)若Rt△ABC中,点C在坐标轴上,请在备用图1中画出图形,找出所有的点C后不用计算写出你能写出的点C的坐标; (3)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且PA+PB最小?若存在,就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在备用图2中画出示意图). 【答案】(1)AB=52)C2(0,7),C4(0,-4),C5(-1,0)、C6(1,0);(3)不存在这样的点P. 【解析】 【分析】 (1)如图,连结AB,作B关于y轴的对称点D,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出AB; (2)分别以A,B,C为直角顶点作图,然后直接得出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即可; (3)作AB的垂直平分线l3,则l3上的点满足PA=PB,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结AB′,即x轴上使得PA+PB最小的点,观察作图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如图,连结AB,作B关于y轴的对称点D, 由已知可得,BD=4,AD=2.∴在Rt△ABD中,AB=5 (2)如图,①以A为直角顶点,过A作l1⊥AB交x轴于C1,交y轴于C2. ②以B为直角顶点,过B作l2⊥AB交x轴于C3,交y轴于C4. ③以C为直角顶点,以AB为直径作圆交坐标轴于C5、C6、C7.(用三角板画找出也可)由图可知,C2(0,7),C4(0,-4),C5(-1,0)、C6(1,0).

(3)不存在这样的点P. 作AB的垂直平分线l3,则l3上的点满足PA=PB, 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结AB′, 由图可以看出两线交于第一象限. ∴不存在这样的点P.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中垂线和轴对称--路径最短问题的综合作图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分类讨论,学会画好图形解决问题. 2.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4页的部分内容.2.线段垂直平分线.我们已经知道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线段的对称轴,如图,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是MN上任一点,连结PA、PB,将线段AB沿直线MN对称,我们发现PA与PB完全重合,由此即有: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MN⊥AB,垂足为点C,AC=BC,点P是直线MN上的任意一点.求证:PA=PB.分析: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APC和BPC,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便可证明PA=PB.

初二数学三角形专题练习1

三角形、 ★★★主要知识点: 1.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一般三角形的性质 (1)角与角的关系:三个内角的和等于___°;三个外角的和等于___;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并且大于任何—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____________。 (2)边与边的关系:三角形中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边与角的大小对应关系:在一个三角形中,__边对等角;等角对等____。 (4)三角形的主要线段的性质(见下表): 3. 几种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_____角相等;②等腰三角形_______、_____中线和______是同一条线段,三线合一;这条线段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①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都等于___°。②三线合一 (3)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为___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 于斜边的一半。③s=21ab(a 、b 分别为两直角边)或S △ = 2 1 a h ( h 是a 边上的高 )

A C 第 8 题 D D B A 第 14 题 H P G F E D C B A 4. 三角形的面积一般三角形:S △ = 21 a h ( h 是a 边上的高 ) 例1: (基础题) 如图,AC //DF , GH 是截线. ∠CBF =40°, ∠BHF =80°. 求∠HBF , ∠BFP , ∠BED .∠BEF 的度数 例2: (基础题) ①在△ABC 中,已知∠B = 40°,∠C = 80°,则∠A = (度) ②如图,△ABC 中,∠A = 60°,∠C = 50°,则外角∠CBD = 。 ③已知,在△ABC 中, ∠A + ∠B = ∠C ,那么△ABC 的形状为()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以上都不对 ④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3cm ,4cm ,8cm B.5cm ,6cm ,11cm C.5cm ,6cm ,10cm D.3cm ,8cm ,12cm ⑤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 ,2,3,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⑥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 、6cm 、11cm 、16cm 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______. ⑦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6,另一边长为10,则它的周长为 ⑧在△ABC 中,AB = AC ,BC=10cm,∠A = 80°,则∠B = , ∠C = 。BD=______,CD=________ ⑨如图(第14题),AB = AC ,BC ⊥ AD ,若BC = 6,则BD = 。 ⑩画一画 如图,在△ABC 中: (1).画出∠C 的平分线CD (2).画出BC 边上的中线AE (3).画出△ABC 的边AC 上的高BF 例3: (提高) ①△ABC 中,∠C=90°,∠B-2∠A=30°,则∠A=,∠B= B A C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难题突破

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0°,则该等腰三角形 的底角的度为 . 19.如图,已知∠AOB=60°,点P 在边OA 上,OP=12,点M ,N 在边OB 上,PM=PN ,若MN=2,则OM= . 20.如图,在等边△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连接CD ,在CD 上取一 点E,∠BEC=120°,连接BE,若CD= 314,BE=2,△ACD 的面积为33 14 , 则△BCE 的面积为 . 24.已知: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BD⊥AD,垂足为D , 过D 作DE∥AC,交AB 于E , (1) 求证:AE=ED (2) 若AB=5,求线段DE 的长. E D C B A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P N M O

25.已知:如图, △ABC 中,AB=AC, ∠BAC=90°,AD ⊥BC,AE 平分∠BAD 交BC 于点E, (1) 求证:AB=CE (2) 点M 在AB 上,BM=2DE ,连接MC 交AD 于点N ,若DN=1,求AB 的长 2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坐标原点, △ABC 的顶点A(-2,0),点B 、C 分别在 x 轴正半轴上和y 轴正半轴上,∠ACB=90°,∠BAC=60°, (1)求点B 的坐标 (2)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 向终点C 运动,设点E 的运动时间为t 秒,△AB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关系式 (3)在(2)的条件下,点E 出发的同时,动点F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 CO 向终点O 运动,点F 停止时,点E 也随之停止。连接EF ,以EF 为边在EF 的上方作等边△EFH ,连接CH ,当点C (0,23),CH=3时,求t 的值 E D C B A N M E D C B A y x O B A C y x O B A C

八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1,在△ACB和△AED中,AC=BC,AE=DE,∠ACB=∠AED=90°,点E在AB上,F是线段BD的中点,连接CE、FE. (1)请你探究线段CE与FE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说明理由); (2)将图1中的△AED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AED的一边AE恰好与△ACB的边A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2),连接BD,取BD的中点F,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AED绕点A顺时针旋转任意的角度(如图3),连接BD,取BD的中点F,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线段CE与F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CE2FE;(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3)(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CF,直角△DEB中,EF是斜边BD上的中线,因此EF=DF=BF,∠FEB=∠FBE,同理可得出CF=DF=BF,∠FCB=∠FBC,因此CF=EF,由于∠DFE=∠FEB+∠FBE=2∠FBE,同理∠DFC=2∠FBC,因此∠EFC=∠EFD+∠DFC=2(∠EBF+∠CBF)=90°,因此△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EF; (2)思路同(1)也要通过证明△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解.连接CF,延长EF交CB 于点G,先证△EFC是等腰三角形,可通过证明CF是斜边上的中线来得出此结论,那么就要证明EF=FG,就需要证明△DEF和△FGB全等.这两个三角形中,已知的条件有一组对顶角,DF=FB,只要再得出一组对应角相等即可,我们发现DE∥BC,因此∠EDB=∠CBD,由此构成了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EF=FG,那么也就能得出△CFE是个等腰三角形了,下面证明△CFE是个直角三角形.由上面的全等三角形可得出ED=BG=AD,又由AC=BC,因此 CE=CG,∠CEF=45°,在等腰△CFE中,∠CEF=45°,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就能得出(1)中的结论了; (3)思路同(2)通过证明△CFE来得出结论,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得CF=FE,取AD的中点M,连接EM,MF,取AB的中点N,连接FN、CN、CF.那么关键就是证明△MEF和△CFN全等,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我们不难得出 EM=PN=1 2 AD,EC=MF= 1 2 AB,我们只要再证得两对应边的夹角相等即可得出全等的结

初二数学(上册)几何题(提高)

1、已知如图,△ABC 中,AB=AC ,∠A=120°,DE 垂直平分仙于D ,交BC 于E 点.求证:CE=2BE .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kx+b 交x 轴正半轴于A(-1,0),交y 轴正半轴于B,C 是x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CA= 4 3CO,△ABC 的面积为6。 (1)求C 点的坐标。 (2)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 3、已知如图,射线CB ∥OA ,∠C=∠OAB=100 ,E 、F 在CB 上,且满足∠FOB=∠AOB ,OE 平分∠COF. (1)求∠EOB 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 ,那么∠OBC ∶∠OFC 的值是否随之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4.如图Ⅰ—8,△ABC 中,∠ACB =90°,AC =BC ,AE 是BC 边上的中线,过C 作CF ⊥AE ,垂足为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求证:(1)AE =CD ;(2)若AC =12 cm ,求 A B C O x y F O E C B A

BD 的长. 5、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 BG 于点G ,DE ⊥GF 交AB 于点E ,连接EG 。 (1)求证:BG=CF ;(2)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6.已知:如图,ABC △中,45ABC ∠=°,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 E A 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 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1)求证:BF AC =; (2)求证:12 CE BF =; (3)CE 与BG 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 A F C D B G E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教案

13.1轴对称 第1课时轴对称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能作出它们的对称轴. 2.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许多美丽的事物往往与图形的对称联系在一起,如:中外各种风格的著名建筑、动植物、艺术作品、图标、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都和对称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创造出对称的作品,装点和美化生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的世界去感受它的奇妙和美丽吧! 观察上图和教科书中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58至60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58~59 展示点评:1.图13.1-1,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请举

出轴对称图形的实例. 2.图13.1-3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叫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请举出成轴对称图形的实例. 小组讨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反思小结:1.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是抓住轴对称的本质,即图形是否有“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互相重合”的图形特征. 2.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关键是是否有“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互相重合”的图形特征. 跟踪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探究点二 轴对称的性质 活动二:观察教材图13.3-4. 展示点评:1.完成“思考”中的问题; 2.一对对称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请用符号语言表示. 小组讨论:图形轴对称有什么性质?它有什么作用? 反思小结: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它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 跟踪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我们是怎么探究这些性质的? 实际问题―→? ??? ?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 ―→ 轴对称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图形中是常见的安全标记,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B .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C .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它所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成轴对称 D .角的对称轴是角的平分线 3.如图,△ABC 与△DEF 关于直线l 对称,若AB =2 cm ,∠C =55°,则DE =__2_cm __,∠F =__55°__.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模型三角形轴对称】试卷(Word 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 (1)如图1,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2OA =,4OB =,试求C 点的坐标; (2)如图2,若点A 的坐标为() 23,0-,点B 的坐标为()0,m -,点D 的纵坐标为n ,以 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试问: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 变时,整式2253m 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试探索:在线段EF 、EN 和MN 中,哪条线段等于EM 与ON 的差的一半?请你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答案】(1) C(-6,-2);(2)不发生变化,值为3-3)EN=1 2 (EM-ON),证明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作CQ ⊥OA 于点Q,可以证明AQC BOA ?,由QC=AD,AQ=BO,再由条件就可以求出点C 的坐标; (2)作DP ⊥OB 于点P ,可以证明AOB BPD ?,则有BP=OB-PO=m-(-n)=m+n 为定值,从而可以求出结论2253m n +-3- (3)作BH ⊥EB 于点B ,由条件可以得出 ∠1=30°,∠2=∠3=∠EMO=15°,∠EOF=∠BMG=45°,EO=BM,可以证明ENO BGM ?,则GM=ON,就有EM-ON=EM-GM=EG ,最后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就可得出EN=1 2 (EM-ON). 【详解】 (1)如图(1)作CQ ⊥OA 于Q,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11-3-1,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 A.∠ADE=20°B.∠ADE=30°C.∠ADE=1 2 ∠ADC D.∠ADE= 1 3 ∠ADC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ADE=x,∠ADC=y,由题意可得, ∠ADE+∠AED+∠A=180°,∠A+∠B+∠C+∠ADC=360°,即x+60+∠A=180①,3∠A+y=360②, 由①×3-②可得3x-y=0, 所以 1 3 x y ,即∠ADE= 1 3 ∠ADC. 故答案选D.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 2.把一副三角板如图(1)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4,CD=5.把三角板DCE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2),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度为()

A.13B.5C.22D.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易知:∠CAB=45°,∠ACD=30°. 若旋转角度为15°,则∠ACO=30°+15°=45°. ∴∠AOC=180°-∠ACO-∠CAO=90°. 在等腰Rt△ABC中,AB=4,则AO=OC=2. 在Rt△AOD1中,OD1=CD1-OC=3, 由勾股定理得:AD1=13. 故选A. 考点: 1.旋转;2.勾股定理. 3.如图,在△ABC中,AC=BC,D、E分别是AB、AC上一点,且AD=AE,连接D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若DF=BD,则∠A的度数为() A.30 B.36 C.45 D.7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CA=CB,可以设∠A=∠B=x.想办法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CA=CB, ∴∠A=∠B,设∠A=∠B=x. ∵DF=DB, ∴∠B=∠F=x, ∵AD=AE, ∴∠ADE=∠AED=∠B+∠F=2x, ∴x+2x+2x=180°, ∴x=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