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汤组成

合集下载

疏肝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

疏肝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0例
3 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中心卫生院
8 周 , 不加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 口服复方益肝灵片 (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 术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生 产 , 批 准 文 号: 国 药 准 字 Z 11020330 ) , 每次 4 片 , 每日 3 次 , 护肝片 ( 黑龙江葵花 药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 批 准 文 号: 国 药 准 字 Z 2003336) , 每次 4 片 , 每日 3 次 , 连服 8 周, 不加用其他 药物。 治疗 8 周后 ,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肝功 能 AL T 、 A ST、 TB i L 等指标变化 , 每月复查 1 次。 疗效标准 显效: 疗程结束后患者乏力、 纳差、 腹 胀、 黄 疸等临 床症 状消失 , AL T 、 A ST、 TB i L 恢 复正 常。 有效: 疗程结束后患者乏力、 纳差、 腹胀、 黄疸减轻 , 肝功能 AL T、 无效: 临床 A ST、 TB iL 下降幅度 > 75% 。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AL T 、 A ST 、 TB i L 任何一项下降 幅度 < 50% , 或进一步提高。 治疗结 果 治疗 组 80 例, 显效 55 例 , 有效 19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率 92. 5% 。 对照组 80 例, 显效 18 例, 有效 40 例, 无效 22 例 , 总有效率 72. 5% 。 两组疗 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 “胁痛” 、 “黄疸” 、 “积聚” 等范畴 , 病因是由于湿热 “疫毒” 内侵 , 经血犯肝 而致。 病机则为湿热疫毒之邪久羁, 损伤肝脾, 正气不 足, 无力祛邪外出。 病位在肝 , 涉及脾胃及全身气血, 日 久形成湿、 热、 毒、 瘀、 虚等病理产物。临床多表现为虚 实错杂互见, 证情复杂的慢性迁延过程 , 而肝郁脾虚是 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病机。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注 重扶正祛邪 , 以祛邪为主 , 关注气血, 祛邪重在清热利 湿解毒 , 扶正重在疏肝健脾益气, 佐以活血化瘀, 疏肝 健脾活血汤正是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遵仲景 “则肝之 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之原则, 以四逆散加白术疏肝

疏肝健脾汤辅助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40例

疏肝健脾汤辅助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40例
山东 医药 2 1 第 5 0 0年 O卷 第 3 期

经 验 交流 ・
疏肝 健脾 汤 辅 助治 疗肝 郁脾 虚 型抑郁 症 4 O例
李 硕 , 书坤 , 孙 温绍 琴 , 邵 钧, 谢朝 辉
( 京 市西城 区平安 医院, 北 北京 10 3 ) 005
抑郁症是多种病 因引起 的以抑郁为 主要症状 的一组心 境障碍或情感障碍 , 药治疗效果肯定 , 西 作用 迅速 , 但药物毒 副反应较明显 , 者依从 性差 , 患 躯体症 状改 善不理 想。20 07 年 1 一 0 8年 9月 , 月 20 我们采用 自制中药 汤剂疏肝健脾汤辅
助治疗抑郁症患者 4 例 , J D 近期 效 果 满 意 。现 报 告 如 下 。
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判定疗效 。采用 F x r 6 0软件建立 oPo . 数据库 , 应用 S S 3 0软件包行 统计 学处 理 , 间 比较 行 P S1 . 组 检验 , 检验水 准 d=0 0 。结果 : .5 观察组 显效 1 7例 , 效 有
脾虚型抑郁症近期效果确 切 , 患者病情趋 于稳 定后 , 待 应进

胡 1 , 心、 2g恶 呕吐及反 胃加旋 复花 1 , 秘加 火麻 仁 1 2g 便 O
g 每 日 1 , 煎 2次 , 2次 温服 , ; 剂 水 分 每周服药 5剂 , 温开水 送服。8周为 1 个疗程 。8周后参照 19 9 9年朱 文峰主编 《 中

8 ( 16 5 5 .0±1 .5 岁 ; 程平均 7 2 83 ) 病 . 6个月 。均符 合 20 06
讨论 : 国医学认为 , 祖 肝郁脾虚 型抑 郁症 主要 由情志不 舒、 思虑抑郁致气机郁滞 、 脏腑 功能失 调引起 , 涉及 五脏 , 与 肝脾关系最密切。疏肝 健脾汤方 中柴胡 辛行苦 泄善调 节肝

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 一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

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 一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

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一、疏肝和胃汤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功效:疏肝理气,祛湿和胃。

主治伍炳彩教授医案3则一、疏肝和胃汤组成: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功效:疏肝理气,祛湿和胃。

主治:肝郁克土,中焦湿热。

胃脘胀痛,嗳气反酸,两胁胀痛,心情不舒,恶心欲吐,口粘,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弦。

方解:方中柴胡配白芍、枳壳,疏肝解郁,柔肝理气,共为君药;法半夏、竹茹、陈皮三药相伍,共奏祛湿化痰,理气行滞,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扶土抑木。

煎加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诸药配伍,理气、和胃、祛湿,肝胃同治。

用于治疗各种由肝胃不和,兼有湿热引起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失眠等病。

常用加减:本方乃余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常用方剂,如兼有表症,则加香附、紫苏以解表理气;若兼见肝胃阴虚,胃中嘈杂,则加百合、乌药以养阴行气;若痰热中阻,而见胃脘痛,按之不适,则加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若湿热蕴结,出现大便不通者加栀子,厚朴,下去祛湿通便;若肝病出现黄疸,则加茵陈、栀子以利湿退黄。

验案举例:肝硬化案涂某,女,52岁,南昌市人。

2010年3月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几十年,最近因心情不舒,出现胃部不舒服,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alt818mmol/l,ast829mmol/l,dbil18.3mmol/l。

就诊时症见:心情不舒,担心患肝癌,疲劳乏力,面色青,头晕,纳差,胃脘胀,稍嗳气,时胃痛,寐差,口苦,口干,口粘,两胁痛,舌红苔黄腻,脉沉细稍弦寸尺旺。

证属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拟疏肝和胃汤加减:处方: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8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5个,黄连6克,瓜蒌10克,香附10克,苏梗10克,垂盆草10克,鸡骨草10克,凤尾草10克,五灵脂10克,茵陈10克,栀子6克,夜交藤15克。

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疏肝健胃汤治疗的效果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疏肝健胃汤治疗的效果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疏肝健胃汤治疗的效果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胃胀、腹胀、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常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肝郁气滞引起,因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疏肝健胃汤来调理肝郁。

本文将对采用疏肝健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进行分析。

疏肝健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配方,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香附、山楂、陈皮等,具有疏肝理气、健脾胃、行气化痰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协调藏血,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疏肝健胃汤正是通过疏肝理气、健脾胃的作用来调理肝郁和脾气困滞的症状,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中医医生使用疏肝健胃汤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疏肝健胃汤通常以药煎剂的形式服用,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升。

临床上观察到,患者在连续服用疏肝健胃汤一段时间后,往往症状有所改善,包括胃胀、腹胀、恶心等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精神状态好转等。

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疏肝健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对患者进行观察的研究。

选择18名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均为未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连续服用疏肝健胃汤一个疗程,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诉、辅助检查结果、症状的缓解情况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连续服用疏肝健胃汤一个疗程后,其中16名患者的主诉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比例为88.89%。

患者的胃胀、腹胀、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的患者甚至完全消失。

患者的食欲明显增加,精神状态和睡眠情况也有所改善。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肝功能、胃镜等指标均未发现异常,说明疏肝健胃汤对患者的生理指标没有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疏肝健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显著。

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理肝郁气滞和脾气困滞来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名医名方健脾软肝汤

名医名方健脾软肝汤

名医名方健脾软肝汤健脾软肝汤组成白术15g,茯苓20~30g、薏苡仁 30g、山药20~30g,丹参20g、赤芍20g,白芍20g,炒柴胡6一10g,甘草3g。

功能健脾,活血,柔肝。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上药用清水浸泡20分钟,煎20分钟左右,1日1剂,每剂药煎3次,1日服3次。

方解方中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为健脾益气、淡渗利湿之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

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

炒柴胡入肝胆二经,具疏肝解郁之功。

甘草味甘平,补中健脾,调和诸药。

上9味药合用补虛扶正,共奏健脾、活血、柔肝之效。

慢性肝炎病机复杂,湿热、疫毒病邪蕴结不解,日久伤及脏腑气血,而致失调性变化及衰退性变化。

失调性变化多表现为气血失调,如气滞血瘀、肝胃不和等;衰退性变化则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辨证时应区分病邪之性质,虚在何脏,气血阴阳失调之程度,结合患者体质、临床症状、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等,从病机着手,分清主次,辨证论治。

治疗上以扶正为主,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增强抗病能力,同时注意消除致病因素,治以祛邪。

肝炎患者中常见湿热之证。

临证时湿热未净不可妄用滋补,应先行清热利湿。

慢性肝炎虽见湿热郁结、气滞血瘀等邪实表现,但病多虚,其本质为虚,且阴虚多见,故须注意疏法不宜太散,健运不宜过补,除湿不宜太燥,清热不宜过寒,祛瘀不宜太破。

从而补虚不致滞邪,攻邪不致伤正,达到标本兼顾之目的。

加减湿热重者加白花蛇舌草10g;肝气不舒加郁金8g、枳壳10g;气虚则加黄芪20g、人参15g;血虚面色苍白加当归15g;舌质红绛少苔可加水牛角10g、玄参12g、生地10g、沙参12g;血瘀肝脾肿大者酌加三七粉或三棱、莪术、鳖甲以加强活血破瘀、软坚散结之作用,同时加用黄芪以扶正益气。

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

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
在 药物浓 度 为
0 3m / . 5 g L时 ,凋亡 率 已达 2 . 5 。 由此 提 示 , 3 1% 莪
[ ] 徐立春 , 可君. 然药 物莪术 醇 抑制肿瘤 细胞生 长 3 边 天 及 R A合 成影 响的初步研究 [ ] 肿瘤 ,0 5 2 ( ) N J. 20 ,5 6 :
表 达有关 , 而不 是单 纯 的细胞 毒 性坏死 。
参 考 文 献
到明显抑制 , 随着作 用 浓 度 的增 高 和作 用 时 间 的 且
延 长 , 胞 增 殖 受 抑 制 更 为 明 显 , 示 莪 术 油 对 细 提
MC - F7细胞 的增 殖有 抑 制作 用 , 而且 呈 时 问 和浓 度 依赖 性 。用 不 同浓 度 的莪 术 油 分 别 作 用 MC - F7细
标准。
2 治疗 方 法
疏 肝健 脾 汤治 疗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 3 8例
孙 大 伟
治疗 组 给予 疏肝健 脾 汤 , 组方 : 党参 、 茯苓 、 枳壳 浙 江省青 田县第 二 中学 医务室
关键词
青 田 330 29 0
各 1g柴胡 9 , 5, g香附 1g川芎 6 , 0, g姜半夏 、 白术 、 白 芍各 1g甘草 、 2, 陈皮各 6 。腹胀明显加厚朴 1g木 g 0, 香6; g腹痛甚加延胡索 1g 纳差加焦三仙 1g反酸 2; 2; 加海螵蛸 1g脾 胃虚寒加吴茱萸 5 , 良姜 1g恶 5; g高 5;
胞7 2小 时后 , 细胞 凋 亡 率 检测 发 现 , 药 物 浓 度 为 在 0 3 mgL, . 5 / 即有 明 显 的细 胞 凋 亡 发 生 , 药物 浓 度 随
[ ] 方刚 , 1 肖夏 清. 莪术 油抗 肿瘤 的 临床应 用及实验 研究

疏肝健脾汤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厌食症92例

疏肝健脾汤治疗小儿肝旺脾虚厌食症92例
气虚者加黄芪 1 0—2g 血虚者加当归 5 o。 0; ~lg 用法疗程 : 上方每 日 1 , 剂 水煎温服 , 日在 上午 8点至下 每
《 诸病 源候论 、 候》 !遗尿者 , 遗屎 云 “ 此由膀胱 虚冷 . 不能约 于水故也。 缩泉丸加味方 中益智仁 温肾纳气 , 脾摄津 , ” 腰 固涩
维普资讯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年第2卷第2 眦 3 期
温补 肾阳 法治 疗 小 儿 遗 尿 5 例 4
周 桂 云
( 云南省保 山市人 民 医院 , 南 云
保山
6 81 ) 700 3
关键词: 温补 肾阳; 小儿 遗尿 ; 泉丸 缩
遗尿又称遗 靖 、 尿床 。笔者 自 18 95年至 20 年 问运用温 00 补肾阳嗤治疗小儿遗尿 5 , 4侧 收效满 意, 现总结 如下 。
3 例 占 6 总有效率 10 %, 0 %。
4 体 会
全部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 其中男孩 3 0例, 孩 2 + 女 4例 年龄
最大 1 3岁, 最小者 3岁。病 程最 长者 la最短 者半年 。所有 O,
病例均符台《 中医儿科学》 的下元 虚寒型遗尿症状表现。
2 治 疗方 法
基本处方 : 益智仁 5 o , ~tg 台乌 5一lg 山药 1 _g枣皮 o. 0—9 o 5 o. ~lg桑螵蛸 5~lg党 参 加 ~1g 龙骨 1 ~3g 麦冬 5~ O, 5, 5 o, lg , o 等 依照患儿 年龄及 体 质情 况灵 活掌握 用量 。随证加 减 :
匈 岛 岛 南 岛 岛 岛 3 岛 3 匈 ;南 岛 与 匈 0车岛 南 匈 匀 南 3 岛 岛 c 岛 岛 岛 岛 匈 青 。;岛 岛 岛 岛 南 岛 南 岛 南 岛 与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

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应用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遗传因素等。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因此采用疏肝健脾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介绍疏肝健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一、疏肝健脾法的基本理论疏肝健脾法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理论是通过调节肝脾功能,改善机体的正气和恢复脏腑的协调配合,从而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1. 疏肝理气:肝主疏泄,调节情绪。

情绪不畅、恼怒易伤肝,导致肝气郁滞,从而影响整个脏腑功能。

疏肝理气的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等。

2. 健脾和胃:脾主运化,对水湿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易导致口干、眼干等症状。

健脾和胃的药物有白术、茯苓、甘草等。

基于以上理论,疏肝健脾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1. 中药内服治疗(1)柴胡疏肝理气汤: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平喘的作用,对治疗干燥综合征口干、眼干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减轻口干、口渴等症状。

采用中药外用贴敷、熏洗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眼干、口干等。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疏肝健脾法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疏肝健脾法与干燥综合征临床案例患者X,女,45岁,主要症状为口干、眼干、便秘、舌苔黄厚。

患者经过多次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于XX医院中医内科就诊。

中医辨证诊断为肝郁气滞、脾胃湿热,属于干燥综合征证候。

采用柴胡疏肝理气汤加减、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外敷治疗。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口干、眼干等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润,舌苔薄白,大便通畅。

经过3个月的随访,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脾疏肝汤组成:
柴胡10~15g,当归10~15g,枳壳5~15g,生黄芪10~30g,绞股蓝5~20g,板蓝根10~20g,虎杖10~20g,茵陈10~20g,黄芩5~15g,丹参10~20g,郁金10~15g,巴戟10~15g,猪苓10~20g,杜仲10~15g,女贞子10~15g,甘草5g。

乙肝的中医治疗小验方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黄疸、胁痛、肝大、食欲不振、倦怠无力等为主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呈散发或流行,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

1.茵陈30克,栀子6克,生大黄3克。

热重加柴胡、黄芩各6克;恶心呕吐加砂仁、藿香各5克;腹胀加厚朴、枳壳各35克;食欲不振加焦三仙9克;尿黄加木通6克。

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

2.茵陈30克,茜草18克,板蓝根15克,白茅根60克。

便秘加大黄;腹痛加郁金、延胡索;呕吐加枳实;腹胀加枳壳、厚朴。

儿童剂量酌减。

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

3.鲜蒲公英500克,水煎服,不拘时,连服15日。

4.赤小豆30克,田基黄30克。

将田基黄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再加入赤小豆煮烂。

代茶饮服,每日3次。

5.茶叶15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周。

6.青黛4克,白矾2克,朱砂4克,共研细末,分7包,每包加一个鸡蛋清,每日服一包,开水冲服。

7.茵陈180克为末,制蜜丸,每丸3克,每次1丸,每日3次。

8.茶叶15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2周。

9.茵陈8克,大枣10克,白矾0.3克,粳米30克,食糖适量。

将茵陈和白矾一起人锅,加水煎煮25分钟,滤去药渣,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大枣一同煮粥,加食糖调味。

每日l剂,分早、晚两次食用,连服7日。

10.大青叶20克,田基黄20克,茵陈20克,鸡蛋2个。

将鸡蛋洗净外壳,与大青叶、田基黄、茵陈一起入锅,加400毫升水,共煮30分钟,滤出药渣。

吃蛋喝汤,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连服7日。

11.西瓜汁100毫升,蜂蜜10毫升,顿服,每日2~3次。

12.鲜蒲公英、鲜车前草各60克,洗净捣烂,用纱布绞汁,另用温水先冲服明矾末1.2克,经1小时后再服此药汁。

13.地葫芦50克,积雪草50克,栀子10克,茵陈蒿15克。

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