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_《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论语十则读后感。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这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十则读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带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

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

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

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

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

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篇1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

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足以见孔子的勤奋。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后感篇1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

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

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

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

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读后感篇2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因为复习对知识巩固的至关重要。

不信,我就给你讲个故事听听。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字写得非常好,所以老被人称赞,他自己也洋洋得意起来。

一天,他去”鸭儿水饺店“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都准确地掉到了锅里。

他去墙后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太太在那里包饺子。

包好后头也不抬地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扔到锅外的。

这使王羲之大为惊异,他觉得他写字还没有熟练到这种程度。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相关推荐《论语》读后感(精选3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

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

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

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

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

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

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

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

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众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样做时还有余力时,才可以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它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

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无法报答尽得。

“百善孝为先”。

可当今社会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记了应该尽孝。

孝可谓做人之根本原则,芸芸众生,皆可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原则。

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经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

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就不会继续去犯罪了。

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父母做好考虑,世界上便会多一丝光明,少一丝邪恶。

然而,孝在中国根深蒂固,只要我们重新挖掘,一定会还原其最亮丽的风采。

《论语》读后感2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

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5篇《论语》读后感1《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说说感受,这里说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与咱们当代人确实不同。

咱们当代人成天价嚷着要”充电“,但决大多数人都是急于获得所谓“知识”,很少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各类培训、讲座的场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听着往往是忙于记录、拍照,很少有人认真听讲,他们记录、拍摄的内容,恐怕也不会回去认真学习、领会。

其实弄明白一个道理,比记录下千万条道理更为重要,咱们确实应当学习子路,在忙于领会、践行旧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寻新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2我读过许多书,对我很有帮助的是《论语》。

《论语》可以说是我的无声老师。

小时候,一有困难,就去找它。

比如,一年级时,我总是吹牛皮,又不敢去做,后来看到“子曰:耻其言而过其行”之后,我便不说大话了。

当我学习时浪费时间,想起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赶紧抓紧一分一秒写完作业。

不想学习时,想起孔子的话“博学于文,方可成大事”又开始争分夺秒的认真学习。

学习上我一直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行,读了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才明白,学习一味死记硬背不行,只有边学边思考才行。

在有疑问时,读一读《论语》,仿佛孔夫子就在身边为我解答。

《论语》读后感3你们知道《论语》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说:“学了处做人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论语》读后感4赐,是子贡的名。

往,是已曾说过的。

来,是未曾言及的。

孔子因子贡引《诗》证学,遂称许之说:“《诗》有三百篇之多,其言词微婉,意味深长,非有颖悟之资者,不足以语此也。

如赐也才可与言诗也已矣。

有关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整理

有关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整理

有关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整理有关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5篇论语》是一部我国的一本举世著名的国学经典,很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

下面是我为你预备的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二论语十则读后感篇1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见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毕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消失。

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好像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

颜色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方法即是强大、坚决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的确由很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需活在世上――意味必需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其次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旧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

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

虽然情感亦属错综简单,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抱负、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

我们的确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宣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

――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读后感
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二读后感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
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

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

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

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

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

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
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