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知识点汇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知识点汇总第1课《我们的身体》(1)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2)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睡眠时间、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生存环境等。
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益于健康。
第2课《身体的运动》(1)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2)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3)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式不同。
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4)制作的运动模型中,筷子(或短木棍)模拟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用于固定“肌肉”和“骨”,使“肌肉”附着在“骨”上。
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
(5)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为保护骨骼和肌肉,促进它们健康生长,我们应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3课《心脏和血液》(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会通过心脏、血管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人们的各项活动。
(3)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1)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
(2)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第5课《身体的“联络员”》(1)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
(2)人体收到环境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3)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6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1)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
(2)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第7课《制定健康生活计划》(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2)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小学科学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归纳1.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
3.热辐射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质,例如太阳在传递热的时候就可以穿越真空到达地球。
4.棉被里的棉絮疏松多孔,里面有许多不流动的空气,因为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裹着棉被的冰块温度上升比较慢。
5.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
像铜、铁、铝这样导热性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这样导热性不好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6.单层玻璃由于内外表面温差较大,加上玻璃内外的空气都可以对流,热传导速度较快。
双层玻璃每层玻璃内外表面的温差都相对减小,加上采用合适的间隔可以有效防止夹层中空气的对流,静止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保温效果大大增加。
7.保温瓶的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减慢了热的传导。
双层结构的夹层被抽成真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热传导和热对流,再加上银镀层,又尽可能地阻止了热辐射。
多种方式同时使用,大大减缓了热传递的速度,起到了良好的保温作用。
第二单元知识归纳1.人体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的。
各种感官受到物体的刺激后,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信号并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大脑对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判断,就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知。
2.光线、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是人体感知事物的前提条件。
但是过强的外界刺激也可能会损害感官,这时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来避免这种伤害。
3.我们用眼睛观察物体时,眼球中的晶状体把物体的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物体。
4.眼睛的睫状肌可以调节晶状体的厚度,从而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教学归纳总结【详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鳍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因为有了(%),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第4单元地球和地表(复习课件)-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集训(青岛版)

4.地幔厚约2870千米,温度为1000℃— 3000℃。 5.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径约为3470千米,温度约为
4700℃。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7.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 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 制作材料 多种颜色的橡皮泥。 制作过程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包在黄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幔。 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红色的橡皮泥,代表地壳。这样,
周围的度假村、木材场和居民住宅遭到破坏。 5.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了地下
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向上运动,遇到薄弱的地壳,会喷出 地表,形成火山。
6.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火山喷发。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盘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盘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坑。 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铁盘子里
第14课 地震 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
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我国产生的几次强烈地震
“7.28唐山地震”,“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 3.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 承受时,岩层就会产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 地震波传到地表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4.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带来严重损害。地震产生后,除了会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山崩地 裂、喷砂冒水等现象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 、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5.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时的情景。 实验材料 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过程 (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在纸箱底部敲击,形成“地震”,使楼房倒塌。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每课重点知识点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叫(重力)。
2.使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挂的垫圈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3.我们通过(增加垫圈数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车受到的拉力。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像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它们恢复原来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4.在做橡皮筋动力小车时,小车不前进可能是因为(小车太轻,轮胎打滑)。
5.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2)选择的数据我们用(平均数)(3)我们的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生活中运用弹力的物体有(弓箭、松紧带、拉力器等)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地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3.举例:靠反冲力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乌贼)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力。
3、弹簧测力计主要利用弹簧(受力大,伸得长)的特征工作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和乐趣的学科,在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许多有趣的知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科学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比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打开手电筒,我们会看到笔直的光柱。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太阳、闪电等是自然光源,而电灯、蜡烛则属于人造光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镜子能够反射光,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像。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光的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比如把一根铅笔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铅笔好像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形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地震会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火山喷发则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
风、水等外部力量也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
比如,河流会侵蚀河岸,带走泥沙,在下游形成平原和三角洲。
长期的风化作用会使岩石逐渐破碎、剥落。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水钟、沙漏等方式来计量时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有了更精确的时钟和手表。
摆具有等时性,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身体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我们需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非常重要,小学生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第五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
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比如安装铁轨时会预留缝隙,防止铁轨受热膨胀变形。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关键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关键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关键知识点。
该单元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 植物通过种子、茎、叶和根等部位进行繁殖。
- 种子的内部有胚芽和种皮,可以发芽生长成新的植物。
2. 动物的生活和繁殖
- 动物根据其取食方式可以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 鸟类通过产卵的方式进行繁殖,卵孵化后孵化成幼鸟。
- 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的方式进行繁殖,新生儿会通过哺乳腺喂养。
3. 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
- 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 燃烧是一种物质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4. 天体运动和地球环境
- 地球是一个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天体,自转一周为一天,公转一周为一年。
- 四季的交替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与太阳的角度不同导致的。
- 太阳能是地球上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关键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殖过程,认识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掌握地球运动和太阳能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
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
左右。
3.心跳、呼吸的快慢与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4.我发现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慢慢恢
复到正常的状态。
5.运动前后,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有明显增加,这是因为人在运
动时,消耗的能量比平时多,所以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样才能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氧气。
2肺和呼吸
1.用澄清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少,而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2.呼吸时,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器官。
3.鼻腔——咽喉——气管——左右支气管——肺
4.呼吸器官及作用:(1)鼻腔里有鼻毛和黏膜,能捕获灰尘和病菌,鼻腔还能温暖和湿润空气。
(2)咽喉让气体进入气管。
(3)气管是圆筒形的管道,上接咽喉,下端分为左右支气管。
(4)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更细小的支气管。
(5)肺里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
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5.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6.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好)
肺活量大意味着呼吸系统功能好,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7.一个人肺活量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
一个人肺活量是由体力、呼吸肌强弱、肺组织和胸廓弹性、呼吸道通畅程度等因素决定的。
8.怎样保护呼吸器官?(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3)扫地前洒水。
(4)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
(5)不吸烟。
9.吸烟会严重危害人的脑、心脏、胃、肝脏等器官,尤其是肺。
3 心脏和血液循环
1.心脏的形状像桃子。
2.心脏的大小和紧握的拳头差不多。
3.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
4.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5.动脉血含氧量高,静脉血含氧量低。
6.心脏不断跳动是在干什么?
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7.心脏为什么要推动血液不停流动?
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其他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8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呼吸加快是因为运动大量耗氧,需要及时补充,而心跳加快是因为血液循环加快,增强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9.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是保护心脏最主要的方法。
运动时,为了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的养料,心脏在加速跳动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机能。
合理饮食能保障心脏所需的营养,预防心脏病。
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荤素搭配,每天要和6-8杯水。
10.保持良好的情绪也有利于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