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部位感染PPT课件
合集下载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感染原因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骨科手术的手术间感染预防与控制

建立完善的耐药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并报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 依据。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 施。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
06
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计划
监测指标设置和数据收集方法
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
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包括手术器械的清洗、消 毒和灭菌等。
围手术期管理要求
术前评估与教育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情和手术 风险,并进行预防感染教育。
术前准备
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和抗生素使用 等,以减少术后感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 症,加强伤口护理和引流管管理。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机选择
术前预防用药
在骨科手术前0.5-2小时内,或 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使手术切 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 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
药物浓度。
术中追加用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
术后预防用药
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 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根据评估结果,将手术患 者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对 不同等级的患者采取不同 的防控措施。
持续改进策略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
制定持续改进策略
针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 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手卫 生培训、优化空气洁净流程等。
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监测数据,评 价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 优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 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 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 施。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
06
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计划
监测指标设置和数据收集方法
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
无菌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包括手术器械的清洗、消 毒和灭菌等。
围手术期管理要求
术前评估与教育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情和手术 风险,并进行预防感染教育。
术前准备
包括皮肤准备、肠道准备和抗生素使用 等,以减少术后感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 症,加强伤口护理和引流管管理。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机选择
术前预防用药
在骨科手术前0.5-2小时内,或 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使手术切 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 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
药物浓度。
术中追加用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于1500ml,可术中给予第2剂。
术后预防用药
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 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根据评估结果,将手术患 者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对 不同等级的患者采取不同 的防控措施。
持续改进策略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
制定持续改进策略
针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 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手卫 生培训、优化空气洁净流程等。
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监测数据,评 价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 优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 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 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医学专题切口感染PPT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5、肾疾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大致可分三类,即轻、中和重度(见 表)。对于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病人,经过适当的内科疗法处理, 都能较好地耐受手术;重度损害者,需要在有效的透析疗法处理后, 才能实施手术。
6、糖尿病:施行大手术前,糖尿病人血糖以控制在5.6~11.2mmol/L较为适 宜,尿糖+~++。 手术应在当日尽早施行,以缩短术前禁食时间,避免 发生酮性酸中毒。可按5:1的比例(葡萄糖5g加胰岛素1U),在葡萄糖 溶液中加入胰岛素。术后,根据4~6小时尿糖测定结果,确定胰岛 素用量。
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
抗生素的应用:
分为经验性治疗和目标{针对}性治疗。
杀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 长,对中度感染宜每8小时给药一次,对重度感染应每6小时甚至4小时给 药一次。
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其同 时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集中给药更为合理,前者宜将全天剂量一次 用,后者宜分两次给药,一般选用对细菌覆盖率较高的抗菌药,如:第三、 四代抗菌素{头孢他定、头孢毗肟},添加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
7、凝血障碍
8、下肢深静脉血栓(xuèshuān)形成的预防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六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对策
• 手术后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很重要,首先要保持床单的清 洁,被套和床单及时更换清洗和消毒外,做到床、刷、毛巾消毒 ——清洗——备用,一床一巾。其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 严格执行相关的卫生(wèishēng)标准,比如在给手术切口换药时要带 口罩,换药器械要严格消毒等;再次,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 疗细菌感染的同时,应警惕真菌感染并发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 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生素。提高医院卫生(wèishēng)环境、严格管 理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有条件的情况下,探视前 最好行全身消毒,带口罩探护。 还应通过尽量降低术前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时间。加强营养。
5、肾疾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大致可分三类,即轻、中和重度(见 表)。对于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病人,经过适当的内科疗法处理, 都能较好地耐受手术;重度损害者,需要在有效的透析疗法处理后, 才能实施手术。
6、糖尿病:施行大手术前,糖尿病人血糖以控制在5.6~11.2mmol/L较为适 宜,尿糖+~++。 手术应在当日尽早施行,以缩短术前禁食时间,避免 发生酮性酸中毒。可按5:1的比例(葡萄糖5g加胰岛素1U),在葡萄糖 溶液中加入胰岛素。术后,根据4~6小时尿糖测定结果,确定胰岛 素用量。
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
抗生素的应用:
分为经验性治疗和目标{针对}性治疗。
杀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的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 长,对中度感染宜每8小时给药一次,对重度感染应每6小时甚至4小时给 药一次。
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其同 时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集中给药更为合理,前者宜将全天剂量一次 用,后者宜分两次给药,一般选用对细菌覆盖率较高的抗菌药,如:第三、 四代抗菌素{头孢他定、头孢毗肟},添加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
7、凝血障碍
8、下肢深静脉血栓(xuèshuān)形成的预防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六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对策
• 手术后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很重要,首先要保持床单的清 洁,被套和床单及时更换清洗和消毒外,做到床、刷、毛巾消毒 ——清洗——备用,一床一巾。其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 严格执行相关的卫生(wèishēng)标准,比如在给手术切口换药时要带 口罩,换药器械要严格消毒等;再次,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 疗细菌感染的同时,应警惕真菌感染并发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 抗菌药物,慎用广谱抗生素。提高医院卫生(wèishēng)环境、严格管 理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有条件的情况下,探视前 最好行全身消毒,带口罩探护。 还应通过尽量降低术前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时间。加强营养。
骨科消毒ppt课件

使用专用的清洗剂,按照器械的 材质和结构进行分类清洗,避免
器械损坏。
手术器械的消毒
清洗后的器械需进行高温或紫外线 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手术器械的保养
定期检查器械的完好性,及时维修 和更换损坏的器械。
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空气净化系统
手术室应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确 保空气流通并过滤尘埃和微生物
。
紫外线消毒
定期使用紫外线灯对手术室进行 消毒,消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避免消毒剂的残留
总结词
消毒剂残留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在使用后 应采取措施避免残留。
详细描述
在骨科手术结束后,应彻底清洗手术部位及周围区域,去除 残留的消毒剂。同时,使用的手术器械和物品也应进行彻底 的清洗,以免残留的消毒剂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
总结词
医务人员在骨科消毒过程中应加强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2023
PART 05
骨科消毒的未来发展趋势
REPORTING
新型消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紫外线消毒技术
01
利用紫外线杀菌原理,对骨科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环境进行高效
消毒。
低温等离子消毒技术
02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的强氧化性,对骨科手术器械进行快速、安
全的消毒。
纳米光催化消毒技术
03
利用纳米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骨
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骨科手术 器械和手术室环境的消毒效果进行实 时监测。
对新型消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行跟 踪评估,不断优化和完善消毒方案。
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 和解决消毒问题,确保手术安全。
2023
器械损坏。
手术器械的消毒
清洗后的器械需进行高温或紫外线 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手术器械的保养
定期检查器械的完好性,及时维修 和更换损坏的器械。
手术室的空气消毒
空气净化系统
手术室应配备空气净化系统,确 保空气流通并过滤尘埃和微生物
。
紫外线消毒
定期使用紫外线灯对手术室进行 消毒,消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避免消毒剂的残留
总结词
消毒剂残留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在使用后 应采取措施避免残留。
详细描述
在骨科手术结束后,应彻底清洗手术部位及周围区域,去除 残留的消毒剂。同时,使用的手术器械和物品也应进行彻底 的清洗,以免残留的消毒剂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
总结词
医务人员在骨科消毒过程中应加强个人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
2023
PART 05
骨科消毒的未来发展趋势
REPORTING
新型消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紫外线消毒技术
01
利用紫外线杀菌原理,对骨科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环境进行高效
消毒。
低温等离子消毒技术
02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的强氧化性,对骨科手术器械进行快速、安
全的消毒。
纳米光催化消毒技术
03
利用纳米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骨
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对骨科手术 器械和手术室环境的消毒效果进行实 时监测。
对新型消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行跟 踪评估,不断优化和完善消毒方案。
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 和解决消毒问题,确保手术安全。
2023
骨科感染的治疗以及预防ppt课件

.
2024/1/17
22
2024/1/17
r
谢谢!
. 23
Pharmaceuticals
.
2024/1/17
7
Pharmaceuticals
r
术后感染常见致病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 革兰氏阴性杆菌 • 厌氧菌感染 • 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
2024/1/17
8
Pharmaceuticals
r
感染综合性预防措施
• 现场急救处理 • 手术室管理与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 • 增强病人免疫功能,治疗潜在性感染 • 手术处理要点:彻底清创,充分冲洗,消除死腔,通
.
2024/1/17
2
Pharmaceuticals
r
常见感染类型
• 骨与关节假体相关性感染
–骨与关节假体相关性感染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 常困扰骨科医生
–大量异物的存在使感染难以控制,最终常不得不再次 手术,将假体、骨水泥等异物取出
–感染的细菌通常是革兰氏阳性球菌,但感染菌谱可能 很广泛.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手术后急性感染最常见的 病因.
.
2024/1/17
19
Pharmaceuticals
r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 Ⅱ类及Ⅲ类手术切口即开放性损伤
–对于开放性损伤,由于伤口已经被细菌污染,因此避 免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术前细菌对伤口的进 一步污染。原则上,开放性损伤应尽早手术,而在 入院前对伤口进行包扎的敷料应在手术准备好后再 更换,以防医院内耐药菌株进入伤口造成污染。对 于简单的软组织损伤,可以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 大量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冲洗伤口,即可免除应用 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复杂的软组织开放伤,由于 存在较多的坏死 组织,术后渗出较多,应在术前尽 早预防性应用一次抗生素。对所有开放骨折都应预 防性应用抗生素,患者一到医院即应开始应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新版培训课件

23
❖ 关于手术部位备皮方法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如下
备皮方法 备皮时间 方法/时间
剃毛备皮 脱毛或不去毛
术前24小时前 术前24小时内 术前即刻
术前即刻剪毛 前1晚剪/剃毛
5.6% 0.6%
20% 7.1% 3.1%
1.8% 4.0%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24
我们这么做
1.皮肤清洁
无禁忌症,术前应嘱咐病人使用抗菌皂沐浴、更衣 。不能沐浴或无条件沐浴者,可进行局部擦浴。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垢和污染 ,建议术前一天就开始,使用抗菌皂液清洗(如 舒肤佳皂)有条件者通常主张术前2-3天开始用 含洗必泰的消毒液沐浴。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 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 按压)者。
污秽-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 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14
手术切口与SSI 的相关性
切口种类 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污染-感染切口
11
2010 JACHO患者安全目标
❖ Reduce the risk of 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减少医疗机构相关性感染
❖ NPSG.07.05.01: Implement best practices for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实施最佳实践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新版
26
3.谁来做?
除了头部以外全由医务人员来做皮肤准备。
男病人的私密处由医生来备皮。其他备皮均由护士 执行。(此处备皮主要指去除毛发)
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ppt课件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 率高的医疗机构,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 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4.
给药时机
2847例清洁、清洁污染切口
给药时间 手术前2-24h 手术前2h内 手术开始后0-3h内 SSI发生率 3.80% 0.60% 1.40%
手术开始后3-24h
3.30%
术中追加抗菌药物!
3. 器官(或腔隙)感染
SSI的病原体来源
患者因素:存在未 控制的感染灶或其 他基础疾病 术中因素:手术室环 境、手术器械、无菌 操作、植入物的灭菌、 患者体温
术前准备因素:患 者沐浴、备皮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术后因素:护理和换 药
SSI构成比
不同手术SSI发生率排序
35
32.14
Yalcin AN报道的4146例手术
切皮前1小时内开始用药,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组 织部位药物浓度(I级证据),万古霉素和氟喹诺 酮类药物允许术前2小时内给药。
0.35
0
0
SSI造成的损失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花费;
增加病人痛苦;
导致手术失败;
增加病人死亡。
二.手术部位感染防控
SSI控制现状
1999年美国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2008年10月英国NICE《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与治疗指南》 2010年12月我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与控制技术指南》 2008年美国IDSA、SHEA《急诊医院手术部 位感染预防策略 》,2014年6月修订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中华外科学杂志,2006,44(23):1594-1596
抗菌药物种类选择
1.
4.
给药时机
2847例清洁、清洁污染切口
给药时间 手术前2-24h 手术前2h内 手术开始后0-3h内 SSI发生率 3.80% 0.60% 1.40%
手术开始后3-24h
3.30%
术中追加抗菌药物!
3. 器官(或腔隙)感染
SSI的病原体来源
患者因素:存在未 控制的感染灶或其 他基础疾病 术中因素:手术室环 境、手术器械、无菌 操作、植入物的灭菌、 患者体温
术前准备因素:患 者沐浴、备皮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术后因素:护理和换 药
SSI构成比
不同手术SSI发生率排序
35
32.14
Yalcin AN报道的4146例手术
切皮前1小时内开始用药,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组 织部位药物浓度(I级证据),万古霉素和氟喹诺 酮类药物允许术前2小时内给药。
0.35
0
0
SSI造成的损失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花费;
增加病人痛苦;
导致手术失败;
增加病人死亡。
二.手术部位感染防控
SSI控制现状
1999年美国CDC《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2008年10月英国NICE《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与治疗指南》 2010年12月我国《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 与控制技术指南》 2008年美国IDSA、SHEA《急诊医院手术部 位感染预防策略 》,2014年6月修订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中华外科学杂志,2006,44(23):1594-1596
抗菌药物种类选择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共31张PPT)

❖ 美国预防SSI 干预的一揽子 (bundle)方案
❖ 1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 素 术前小时应用抗菌药物 24 小时内停用抗菌药物 正确选用
抗菌药物 2、正确脱毛方法 ❖ 3、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 4、维持患者正常体温 ❖ 5 血糖控制 ❖ 6 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
报告NI率
❖ 近年来我国医院中抗菌 药物使用率在67% — 82%之间.
❖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 来自器官和腔隙部分。
❖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 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感染。
❖ 切口直接裂开,患者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三)器官∕腔隙感染
❖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 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计术中解剖部位(器官 或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928年英国 Fleming ❖脱毛或不去毛 0.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
医生发现了青霉素,对外
科术后感染的防治开辟了新纪元。 伤口愈合延迟
2008年,英国卫生部颁布SSI 预防指南
❖ 在美国每年有2300---3000万病人接受外科手 术治疗,每年仍有92万人发生SSI。
❖ 2009年,英国医疗保险 和公共医疗补助机构, 将不再支付医院由于可 以预防的差错、伤害、 院内感染而导致的住院 费用。
什么叫医院感染?
❖ 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 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 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 在医院内获得的出院后 发病的感染。
❖ 医院感染包括范围:
1、入院时不存在或不在潜伏期内,而在住院 后48-72小时发生的所有感染。
2、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
3、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缝合技术基础培训
Basic Training on Orthopedic Suture Technique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 推荐医师培训项目
1 1
2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唐佩福 陈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 3
重视SSI的预防
6
6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561-3.
手术部位感染 是骨科手术灾难性的并发 症
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 机体的免疫力 细菌的毒力 血肿、组织缺血坏死、 异物引发、加重感染
7 7
8
8
9
9
XXX,男,65岁,因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 术,术后感染行假体取出,占位器植入术, 住院 10 治疗时间长达三年
SSI的临床事实:切口部位感染占SSI的 66%
美国CDC SSI口部位感染占SSI的 66%
深部切口SSI
深层软组织 (肌肉和筋膜)
器官/腔隙
器管/腔隙 SSI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耐药金葡菌 耐药表葡菌
16
16
Mangram A, et al, CDC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nology, 1999;20(4):247-280
SSI的临床事实:大多数报道的SSI是浅部SSI
英国
153家医院的74,734例手术 中,SSI发生率4.22%, 80% 以上发生在切口部位
Surveilla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English Hospitals 1997-2001
SSI的定义-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
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
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 在美国,每年约进行3000万例手术;SSI发生率约为 2%(60万例) SSI为院内感染的第2大原因(约占38%)
SSI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7.4天
SSI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SSI患者的2倍,每年死亡
20,000例以上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12 12
SSI的定义-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 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 .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 , 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SSI的定义-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 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 * 则术后 1年内)发生、 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 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 体征之一:①体温> 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 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10
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认识感染
预防感染
11
11
什么是SSI?
• 来自于皮肤, 身体其他部位和周围环境 中的微生物进入手术切口,并在组织中 繁殖就引发了外科部位感染.
• 藏匿大量细菌的手术部位更容易发生术 后感染, 如肠道.
• 机体和感染做战时, 会表现出具体的生 理症状, 如脓, 炎症, 红肿, 疼痛和发热等 .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 1999;20:247-78.
15
15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4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4
重视SSI的预防
欧洲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 2.5% 平均延长住院 7.4 天 感染病人死亡率 2-5% 感染的医疗费用昂贵 每例超过 1,000 至 100,000 瑞士法郎
5 5
重视SSI的预防
对中国193所医院调查显示:院内感染率 为5.22%,其中SSI位列第3位
60 50 40 30 48.7
%
20 12.8 10 0 呼吸道 泌尿道 SSI 胃肠道 皮肤软组织 11.9 10.9 6.7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561-3.
13 Epidemiology.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1999;20:247-78. 13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4 1999;20:247-78.
14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Basic Training on Orthopedic Suture Technique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 推荐医师培训项目
1 1
2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唐佩福 陈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3 3
重视SSI的预防
6
6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561-3.
手术部位感染 是骨科手术灾难性的并发 症
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 机体的免疫力 细菌的毒力 血肿、组织缺血坏死、 异物引发、加重感染
7 7
8
8
9
9
XXX,男,65岁,因骨性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 术,术后感染行假体取出,占位器植入术, 住院 10 治疗时间长达三年
SSI的临床事实:切口部位感染占SSI的 66%
美国CDC SSI口部位感染占SSI的 66%
深部切口SSI
深层软组织 (肌肉和筋膜)
器官/腔隙
器管/腔隙 SSI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耐药金葡菌 耐药表葡菌
16
16
Mangram A, et al, CDC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nology, 1999;20(4):247-280
SSI的临床事实:大多数报道的SSI是浅部SSI
英国
153家医院的74,734例手术 中,SSI发生率4.22%, 80% 以上发生在切口部位
Surveilla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English Hospitals 1997-2001
SSI的定义-器官/腔隙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
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
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 在美国,每年约进行3000万例手术;SSI发生率约为 2%(60万例) SSI为院内感染的第2大原因(约占38%)
SSI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7.4天
SSI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SSI患者的2倍,每年死亡
20,000例以上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12 12
SSI的定义-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 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 .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 , 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SSI的定义-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 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 * 则术后 1年内)发生、 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 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 体征之一:①体温> 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 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10
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认识感染
预防感染
11
11
什么是SSI?
• 来自于皮肤, 身体其他部位和周围环境 中的微生物进入手术切口,并在组织中 繁殖就引发了外科部位感染.
• 藏匿大量细菌的手术部位更容易发生术 后感染, 如肠道.
• 机体和感染做战时, 会表现出具体的生 理症状, 如脓, 炎症, 红肿, 疼痛和发热等 .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 1999;20:247-78.
15
15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4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Woods A. Advances in skin and wound care, 2005, 18(4):215-20.
4
重视SSI的预防
欧洲手术部位感染
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率 2.5% 平均延长住院 7.4 天 感染病人死亡率 2-5% 感染的医疗费用昂贵 每例超过 1,000 至 100,000 瑞士法郎
5 5
重视SSI的预防
对中国193所医院调查显示:院内感染率 为5.22%,其中SSI位列第3位
60 50 40 30 48.7
%
20 12.8 10 0 呼吸道 泌尿道 SSI 胃肠道 皮肤软组织 11.9 10.9 6.7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561-3.
13 Epidemiology.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1999;20:247-78. 13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4 1999;20:247-78.
14
Mangram AJ, et 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9;20:2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