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中英日常交际语中禁忌语的差异

[6]戴素芳.论传统家训伦理教育的实践理念与当下价值[J ].学术界,2007(2).[作者简介]王婷,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英日常交际语中禁忌语的差异○王婷(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语言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交工具,其功能就是沟通信息,但在特定的语言行为中,却被赋予了它自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社会成员竟认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某种吉祥或不幸,人为地设置了种种语言禁区。
禁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中英日常会话中的禁忌语在称谓语、问候语、动物词语、身势语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障碍和影响,所以,正确使用禁忌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充分了解异国的文化背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日常会话;禁忌语; 中英[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75-01语言是人们用来交谈的一种主观的声音符号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且,我们都在时时地感知着它,体验着它。
但是,不管语言是什么样的,它们都分享着五种典型的特性:主观性、多产性、双元性、可代替性和文化传输性。
这些特性把人类的语言系统从任何动物交谈系统中分离出来。
禁忌语是语言中的一部分,那些冒犯其他人的行为,像肢体语言、性行为或是一些言语或表情都被称之为禁忌语。
然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禁忌语言,随着我国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不管学习还是比较中英两国之间的禁忌语,都会毫无疑问地增加我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与禁忌语的差异1.禁忌语与文化的概念。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沟通情感的工具。
尽管语言有任意性,但由于语言蕴含着难以形容的神奇力量,人们在使用某些词语时,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往往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反映,像汉语成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令人高兴、让人欢欣的词语往往能引起愉快、欢喜的心情,而令人沮丧、让人不快的词语同样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映,使人产生恐惧、不安、悲伤或厌恶的情绪。
对此,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一、禁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禁忌”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1777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ck在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上发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一些话在当地居民中禁止使用,他们称其为“Taboo”,意为“holy”,“untouchable”。
JamesCock记录了当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
这些禁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信仰上帝、崇拜神祗。
有关帝、神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话语是不能随便提及的神圣的东西,否则就被视为是对帝、神的不敬和对神力的亵渎。
人们往往认为某些话语与其所指称的人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说出这些词语,就会触犯其所指代的人或事物,招来灾祸,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
英汉文化中早期的禁忌语主要与迷信神力、崇拜神祗有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除了宗教原因外,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个人修养、交际需要等因素对英汉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趋同性尽管英汉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用上会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交际中涉及禁忌语时,都采用了相同的交际策略,如避凶求吉等。
英汉两种语言的禁忌语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文化中共同的禁忌语及其委婉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死亡英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说法有:gotoheaven,breatheone'slast,gotoanotherworld,kickthebucket等;汉语常用的表达有:逝世、寿终、牺牲、百年了等。
汉译英的8个禁忌

汉译英的8个禁忌汉译英的8个禁忌对于翻译来说必须准确到位,下面整理了一些汉译英的翻译禁忌,希望大家在学习或者工作当中加以避免!一、忌“从一而终”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哪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比如:都是“问题”,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原则问题a question/matter of principle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问题不在这里That is not the point.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文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沙博里将《水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上的亡命之徒),杨宪益译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 Their Country,北外出版社将《儒林外史》译为:The Scholars。
这些都是译者吃透了原文的原意而译出的佳作。
二、忌望文生义,机械直译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毛病,他们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黄牛(yellow cow——ox前误后正,下同)黄鹂(yellow bird ——oriole)黄瓜( yellow melon——cucumber)紫菜(purple vegetable ——laver)红木(red wood——padauk)红豆杉(red fir——Chinese yew)三、忌“水土不符”,习惯搭配失当这的确是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它要求译者既有较高的中文修养,又要有较高的英文造诣,一知半解的人常常在此“翻车”。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
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
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
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
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
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不同语言中一致的忌讳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 而对不同的忌讳就得多加注意 ,否则会引起误解或闹出笑 话 。比如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 :
一位五十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 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 4 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 “: 阿姨好 !”她妈妈 跟她说过 ,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
英语和汉语中有些忌讳是一致的 ,例如 ,在讲究礼貌的 场合谈话时都不提大小便 。又如人们害怕死亡 ,很不愿意
提到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名称 ,因而“死亡”也成了禁忌 语 。此外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某些器 官和性行为 。不过 ,60 年代美国出现的“性解放”之风使这 种情况有所改变 。近年来 ,在英语国家对此采取更加随便 、 直率的态度 。因此 ,在书刊中 to make love ,to have sex wit h 之类的表示“与 …发生关系”的字样并不罕见 。又如一位英 国人怀了孕 ,乐呵呵地告诉其中国朋友 “: Hi , my friend , I tell you somet hing 1 I’m pregnant1 Would you like to touch it ?”这在中国人看来 ,简直是不可思议 ,因为有关性的话题在 中国人的口中是绝对禁忌的 。
语言和事物是两回事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莎 士比亚说 “: 名字里面有什么 ? ── 一朵玫瑰花用任何别 的名字还不是一样馨香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将符 号的本质 ──任意性当作语言理论的第一条原理 ,认为这 是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的关键 。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天然 或必然的联系 ,比如可以用“狗”这个所指来指一种具体的 动物 ,但 这 个 声 音 序 列 决 不 比 其 他 声 音 序 列 ( 如 英 语 的 “dog”或日语的“犬”) 更适合表达“狗”这个概念 。词只是人 们用来区别事物和关系的一种符号 ,是有任意性的 ,但原始 人常把语言与事物等同起来 ,由于当时对许多现象诸如刮 风 、打雷 、洪水 、火山等不理解 ,所以感到神秘和恐惧 ,这样 便产生了迷信心理 ,语言禁忌便开始产生 ,进而出现了禁忌 语 。他们以为不说某些话 ,隐藏在话语后面的事物就不会 出现 。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语言禁忌不再像原始社 会那么严格 ,但仍有许多词语不能随便使用 ,这些词语是人 民大众在长期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共同约定俗成 的产物 ,因而一般是得体的 ,可采用 。但是文化传统对某些 现象及表达他们的词语是否接受却有着不同的标准 。比如 饭后打嗝在中国是对饭菜满意的体现 ,一般无须刻意掩饰 , 而在西方文化中 ,打嗝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尤其是在 别人家作客时 ,主人会认为你对饭菜不满而感到难堪 。“打 嗝”一词在英语里就成了禁忌语 ,需要用委婉词来代替 。所 以 ,学习外语的人对此应有所了解 ,这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 在我国即将加入 WTO 的今天 ,显得更为重要 。
Ξ [ 收稿日期 ]2000 - 10 - 15 [ 作者简介 ]廖文玉 (1968 - ) ,女 ,四川省芦山县人 ,渝州大学外语系 ,讲师 ;陈斌 (1971 - ) ,女 ,四川省资中县人 ,重庆后勤工程学 院基础部 。
77
渝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廖文玉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
2001 年第 1 期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忌讳一致外 ,在许多语言里忌讳诅 咒 、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 ,但要说明一下 :第 一 ,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 、难听 ,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 限制 。英语中的 Jesus Christ , Holy Mary , son of a bitch 等 , 就是这种话 ;而 Damn ,Damn it , Hell 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 稍微轻一些 。另外 ,在英语中 ,大部分诅咒 、骂人的话与基 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 的话似乎少些 ,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强 烈的反感 ,因为有时它已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 二 ,诅咒 、骂人的话受年龄 、性别 、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 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无礼 。教师 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 ,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 制 。在当众发言 、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 起时 ,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 、骂人的话 。而在办公室 、在劳 动场合 、在家里 、在公共汽车上或在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 多。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有所改进 ,比如在不清楚性 别时不是一律用 he ,而是用 he or she ,对主持会议的无论是 男是女都称 chair 或 chair person ,而不是用 chairman 。称警 察为 police officer 而不是 policeman 等 。
[ 摘要 ]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 ,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 , 也应避免使用的词语 ,即禁忌语 。
[ 关键词 ]语言 ;英语 ;汉语 ;禁忌语 [ 中图分类号 ] H0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424X(2001) 01 - 0077 - 03
着“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不中用了”,所以“old”也成了 忌用的词 。
对大多数英国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 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 ,有关宗教信仰 、政治倾向 、是否已 婚 、收入多少等情况也不宜打听 ,否则就是失礼 ,除非对方 表示不介意 。因此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 ,应避免提下 列问题 :
样 。”
“独处”“、不愿别人干涉”、“不希望别人过问”等义 。“个人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尴尬呢 ? 因为中国 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 和经验的象征 ,对“老”有许多赞誉之词 ,如“老骥伏枥”“、老 黄牛”“、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马嘶风”等 ,我们称呼 年龄大的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先生”。对那些德高望 重的在其姓氏后加“老”表恭敬 。而在英美人中“老”就意味
How old are you ? (你多大年纪 ?) What’s your age ? (你多大年纪 ?) Are you Cat holic ? (你信天主教吗 ?) What’s your religion ? (你信什么教 ?) Do you go to church ? (你信教吗 ?)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 (你是共和党人还 是民主党人 ?) Why did you vote for ——— ? (你为什么投 ———的票 ?)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 (你结婚了吗 ?)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 ? (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 So , you’re divorced1 What was t he reason ? Couldn’t you two get along ? (噢 ,你离婚了 。什么原因呢 ? 两人合 不来吗 ?) How much do you make ? (你挣多少钱 ?) What’s your income ? (你的收入是多少 ?) How much did t hat dress cost you ? (你的连衣裙花多少 钱买的 ?) 有时 ,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情况 ,并非出于好奇 ,而是为 了登记注册 ,这时 ,我们可以先说明理由 。比如说 : “为了登记 ,我要了解一些情况 ,你能告诉我你的 ── (年龄 、是否已婚等) 吗 ?”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 。从前 ,人们认为妇女愚昧 无知 、地位低下 ,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跟妇人一般见 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 。
汉字的写法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现象 ,许多汉语贬义字 都有“女”字偏旁 (或部首) ,数目多得惊人 。这里只举几个
78
渝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廖文玉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
2001 年 2 月 Feb12001
渝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J OU RNAL OF YU ZHOU UN IV ERSIT 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 18 卷第 1 期 Vol118 NO11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Ξ
廖 文 玉1 ,陈 斌2
(1. 渝州大学 外语系 ,重庆 400020 ;2. 重庆后勤工程学院 基础部 ,重庆 400016)
对方可能会接下去说 “: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的孩子 们常抱怨说 ……”
这样就了解到所想知道的情况了 。
“那太不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 Privacy 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
美国妇女脸红了 ,笑笑说 :“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 事 。Privacy 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
2001 年第 1 期
例子 ,如“奸”“、婪”“、嫉”“、媚”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 用来构成贬义词 。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
近几十年来 ,中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 ,在汉语中对妇女 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 。已婚妇女仍用原来的姓 ,不用丈 夫的姓 ,也不像在旧社会那样 ,被人称为“刘太太”、“张太 太”,甚至张刘氏 ,李王氏等 。妇女和男人一样称“同志”,既 表示男女平等 ,又含有志同道合等积极意义 。
英语中的禁忌语近来有所发展 ,已包括那些鄙视社会 上某些人的词汇和用语 。人们尤其注意那些性别歧视语言 和种族歧视语言 ,对此比较敏感 。现就这两方面略加说明 。
美国妇女首先研究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他们发 现 :语言可以影响人们对妇女的态度 ,而英语是以男子为中 心的语言 ,偏袒男性 ,贬低女性 。比如说 ,不论说话还是写 文章 ,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 ,一律用 he 而不用 she 。主持会 议的人 ,即使是妇女 ,都叫 chairman ,以致出现 Madam chair man 这样的称呼 。在“世界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这句话 里 “, 人类”一词用 mankind ,不用 womank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