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资料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第一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一、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行为、行为机制及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意义。
[龙虱图片:简单介绍龙虱水生生活习性,气管呼吸方式及其鞘翅下具有物理性鳃功能的气泡结构,肉食性,捕食鱼类,可陆地爬行,空中飞翔等水陆空三栖的进化特征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学习行为、通讯行为、时空行为等[动画1-1-2蝴蝶羽化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1,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自然选择总是有利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把自身的基因传递到未来世代的个体。
2,基因传递通常是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于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因此,动物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的基因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不会利他现象。
3,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暂时的不稳定阶段,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第四季冰川活动,将它们赶入竹林,确立了食竹子的ESS,之后通过自然选择确立了只食竹子的采食行为。
4,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事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
[取食行为]1,老虎的取食行为[图片]:野生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因为其食性和采食量巨大,所以其领域面积广阔。
主要以野猪、鹿、狍子等动物为食,因此民间又有称老虎为“猪倌”的说法。
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一般有野猪群出没的地方,多伴有老虎生存。
老虎与野猪群共存的现象,对于野猪群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老虎主要不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野猪。
2,非洲狮子的捕食行为[图片]:非洲狮子集群生活,主要捕食非洲草原大型草食动物。
9动物行为学

二、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2.1 行为的因果关系
• 动物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不会无 故发生。如鸟为什么孵蛋?因为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外界刺 激引起的,只有蛋这种大小、形状、花纹的刺激通过视觉神经 系统才能引起它孵蛋的行为,即引起它孵蛋行为的释放 。 • 实验1——空中鸟的模型对地面其他鸟的影响 – 用一个纸板模型模拟空中飞鸟,来测试地面做窝的鸟类对 这些模型作出行为方面的反应,测试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模 型从左至右由地面鸟类上空通过,地面鸟类会有两种反应: ①无动于衷;②逃跑。测试的结果用“+”和没有符号表示。 经过分析发现,凡是促使释放逃跑行为的模型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就是脖子短,猛禽都是短脖子,不逃跑的模型 都是长脖子的。这是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导致了动物一些 行为的释放,这就是因果关系。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的定义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动物行为的类型及有关概念 动物行为的进化 行为生态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一、行为的定义
• 简单定义: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未来基因的存活所作的任 何事情 。 • 所作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一个整体所干的一件事, 而不是指它体内的生理活动; • 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如跑、跳、飞翔等), 动物的发声、鸣叫,动物的面部表情等,都是行为; • 动物的通讯,如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嗅觉通讯、触觉通讯、电 通讯,甚至包括昆虫的信息激素,雌蛾释放性激素来吸引雄蛾, 这些都是通讯,所有通讯都可以把它看成行为。 • 动物的一些面部表情,能够引起其他动物的行为响应,比如说一 只羚羊站在高山之巅,一动不动,这是一种行为,当其他的羚羊 看到它时,表示这个领地是不能侵入的; • 还有比如说蜥蜴、蝗虫等一些变温动物,早晨起来晒太阳,这是 一种热调节行为,因为这些动物它要活动需要一定的体温,所以 它晒太阳本身就是一种热调节行为。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考点整理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考点整理●什么是动物行为学?●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种群行为,通常是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跑、跳、游泳和飞翔等)、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声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改变、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动物所做的有利于眼前自身存活和未来基因存活的任何事情●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发声鸣叫,面部表情等都是行为●所作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一个整体所干的一件事,而不是指它体内的生理活动●动物通讯,如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嗅觉通讯、触觉通讯、电通讯,甚至包括昆虫的信息激素,雌蛾释放性激素来吸引雄蛾,这些都是通讯。
所有通讯都可以视为行为●行为一般是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但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一直看上去完全不动的羚羊,屹立在山巅,这往往表示他是这个区域的主人,这是一种炫耀行为●一只负鼠遇到敌害时假死,这时表面上静止,而体内新陈代谢加剧,为下一步逃脱在蓄集能力,是一种防御行为●行为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更有利于其生存和种族延续●例:南极的王企鹤用富有脂肪的腹部皮肤将卵盖佳,真到特出幼岛。
它始終翘起足尖走路,绝不让卵落地这种行为是对寒冷环填的适应。
枯叶蝶静止是颜色体形极象一张干枯的落叶,很容易瞒过敌害●行为学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或者说行为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目的:生存、繁衍●表象:刺激→反应●原则:效率——能量、基因传递●动力:自然选择—适合度与进化稳定策路●适合度的概念●适合度(个体水平)●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子代存活能力●广义适合度(基因水平)●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进化稳定策略ESS●种群稳定后,种群内的大多数个体所采取的行为策略●鹰鸽博弈策略●雄粪蝇博弈策略●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学?●发现动物行为的规律●认清自己●保护动物●如何研究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比较心理学-—实验室设计实验●行为学研究法-—野外观察●研究实例●黑头鸥为何要将蛋壳残片从巢中移走?。
动物的行为学

动物的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动物在生存、繁殖、社交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研究和解释动物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揭示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行为和学习行为。
1. 固有行为固有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行为,它们不需要学习或经验的积累。
这些行为是基于动物的遗传信息,使动物能够适应和生存于特定环境中。
例如,鸟类的迁徙、螃蟹的挖洞、猫类的猎食行为等都属于固有行为。
2.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通过经验和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
动物通过观察、试错和记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习行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
二、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存行为生存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生命和适应环境而展示的行为。
例如,避开敌害、寻找食物和建立巢穴等都是为了确保动物的生存。
2. 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是为了确保物种延续而进行的行为。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包括求偶、交配、孵化和哺乳等。
3.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交流和互动的行为。
通过社交行为,动物可以建立社会地位、维系群体关系和传递信息。
例如,蜜蜂的舞蹈语言、猴子的社交排名和狗的嗅觉交流等都是社交行为的表现。
4. 适应行为适应行为是动物对环境变化做出的相应行为。
动物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动物在极寒地区的毛发变厚,以增加保暖性,这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三、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需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对动物行为的全面理解。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行为表现和模式,以推断动物的行为习性和特点。
观察法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并得到客观可靠的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和操纵环境因素,以观察动物对于特定刺激和情境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并研究动物对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动物行为学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知识点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基本的本能行为到复杂的社会行为。
以下是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 动物行为的分类- 刷副行为:与生存和生殖无关的行为,如活动、休息等。
- 生存行为:包括觅食、逃避掠食者等为了保持生存的行为。
- 生殖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繁殖等与生殖相关的行为。
2. 动物行为的触发与调控- 内部因素:包括基因、荷尔蒙水平等内部生理状态对行为的影响。
- 外部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响应,如光、声音、温度等。
3.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性:动物的行为是它们对环境适应的结果,能够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 遗传:行为特征也会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进一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
4. 动物社会行为- 生活方式:一些动物形成具有分工和组织结构的社会群体,如蜜蜂、蚁群等。
- 合作行为:在社会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合作行为获得更高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5. 动物语言与信号- 交流方式:动物之间通过声音、化学物质、姿态等方式进行交流。
- 信号功能:动物用信号来传递信息,如求偶、防御领地等。
6. 动物迁徙行为- 定点迁徙:动物在固定区域内进行季节性的迁徙,如鸟类的渡冬迁徙。
- 大规模迁徙:动物在长距离内迁徙,通常涉及到整个种群,如鲸鱼的季节性迁徙。
7. 动物学习与记忆- 条件反射:动物通过学习形成的条件反射,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 空间记忆:动物通过空间记忆来寻找食物、返回巢穴等。
8. 动物行为与人类- 哺乳动物研究:通过对哺乳动物的行为研究,可以拓展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 可持续发展研究:动物行为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以上是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知识点的简单介绍。
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生命的奥秘,对于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以及解决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冲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 动物行为学

第十三章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定义: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征1、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一只看上去完全不动的羚羊,屹立在山颠,这往往表示它是这个区域的主人,这是一种炫耀行为。
一只负鼠遇到敌害时假死,这时表面上静止,而体内新陈代谢加剧,为下一步逃脱在蓄集能力,是一种防御行为2、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例:#南极的王企鹅用富有脂肪的腹部皮肤将卵盖住,直到孵出幼鸟,它始终翘起足尖走路,绝不让卵落地这种行为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枯叶蝶静止是颜色体形极象一张干枯的落叶,很容易躲过敌害。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标准的遗传学方法来确定差异的基因定位。
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也决定行为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遗传基础,也就不会有行为。
(2)生理基础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枢系统。
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例:性激素可以影响到鸟类的攻击和求偶行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综合作用于行为。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多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例: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信息和行为动机(一)动物行为中的环境1、体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体内环境:体内各结构和功能状态及心理活动和生理现象(二)环境信息1、概念:体内外环境的变化2、分类:物理性环境信息和化学性环境信息(二)刺激和动物的感觉器官1、刺激①概念:能被该动物感知并引起动物发生反应的环境信息。
动物行为学

火鸡只能通过刍鸡的叫声才表现为抚育行为,对刍鸡的外貌和 活动则不予理睬。即便是一个安装了能发出刍鸡的叫声的小型 发声器的走样模型,也能引起火鸡的抚育行为。如果把雌火鸡 的听觉器官破坏掉,当刍鸡从蛋壳中孵出时,火鸡会把刍鸡杀 死。
雄性刺鱼的侵犯行为主要是由同性个体侧下部的鲜艳颜色诱发 的,而雄性刺鱼的形状,大小和体表特征对于诱发侵犯行为则 很少起作用。
例:单食性或寡食性的寄生动物常常只对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
主身上发出的信息(如气味、特定形态等)发生反应,这样才 能保证它们顺利找到特定的寄主。
②侧抑制,不把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如果一个感觉细
胞因刺激发生了兴奋,当它传递这种兴奋的同时能够减弱,甚 至能够防止相邻的感觉细胞发生兴奋
中枢筛选:对接受到的刺激做出选择性接受
(2)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 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 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 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 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 消耗
外围过滤:①对信息无感受能力:动物感受器只
能感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 围过滤具特异性或专一性。
例:很多夜蛾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通
常不需要再吃食物,对它们来说,唯一的使命是寻找雌蛾交尾。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唯一刺激就是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它们的 嗅觉器官已经特化到只对这种单一的刺激起反应的程度。
五、动物行为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来说,动物行为学中所说的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通常指动物各种形式的运动,鸣叫发声,身体的姿态,个体间的通讯和能够引起其他个体行为发生反应的所有外部可识别的变化,如身体颜色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和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行为确切定义: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动物只有借助于行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以最有利的方式完成取食、饮水、筑巢、寻找配偶、繁殖后代和逃避敌害等各种生命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确保个体的存活和子代的延续。
二、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1. 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2. 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3. 保护和挽救珍稀濒危动物4. 可促进仿生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等的发展。
5. 动物福利问题. 关于动物行为的适应,也可以区分为基因型适应和表现型适应。
前者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产生,因此是可遗传的;后者只表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它是不遗传的。
表现型适应常常与动物的学习过程、成熟过程和短时的生理调节有关.1、自然选择2、动物的交往与争斗3、动物的联络方法4、动物的行为特征(1)性行为(2)母性行为(3)采食行为(4)学习行为5、早期经验与行为6、遗传对行为的影响7、内分泌对行为的影响8、行为学与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在农场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动物康乐是指动物身体健康和心理愉快,包括无疾病、无损伤、无异常行为、无痛苦、无压抑等。
一切给动物压力、使动物感受痛苦的应激因素均能影响动物的康乐和产品质量,所以,减少动物痛苦,改善动物福利有助于提高家畜产品质量。
2. 动物福利包括的内容(1)动物免受饥饿的自由,为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精力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动物能够舒适的休息和睡眠。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痛之苦。
(4)免受身体热度不适的自由,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身体上的痛苦。
(5)表达所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金丝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四川、陕西、甘肃湖北.东北虎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华南虎主要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丹顶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
自然选择是行为发生、物种变异最重要的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核心内容:适者生存,用进废退.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 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所以,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②同种生物;③个体的总和。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可以是地理因素,也可以是生殖因素造成隔离。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异同:相同点1选择变异2具创造性3要素一致变异选择遗传.相异处1选择主体不一2自然力与人工力选择进程不一快慢3选择目的不一适应性选择需要性选择4选择表现不一由外及内的选择与表面的选择. 反射是动物对外界或内部感觉刺激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
反射的特点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着极强的联系,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刺激总是引起相同的反应。
闭眼反射,条件反射:某些无关动因或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出现的时间上相结合,经过若干次训练以后,单独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表现。
1.望梅止渴 2.膝跳反射 3.谈虎色变动性:对刺激所做出的一种随机的或无定向的运动反应,其强度随诱发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结果会导致身体长轴没有特定的指向。
直动性调转动性动性在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中最常见. 趋性是接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
定向是沿着这样一条线,此线通过动物的长轴直接指向刺激源。
趋光性趋暗性趋地性趋湿性趋流性横定向可使动物身体与刺激源方位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但不一定涉及动物的运动。
最常见的是太阳罗盘反应。
在行为学中,阈值指的是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必须具有的最小刺激强度。
当一种行为更难于释放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是阈值提高了;当一种行为更容易释放的时候,也可以说是阈值下降了。
在极端状况下,阈值的降低可以导致行为的自发产生,这就是空放行为,空放行为是一种无刺激行为释放,是达不到该行为目的的一种行为。
特定刺激疲劳特定反应疲劳. 动物的复杂行为通常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即欲求行为阶段和完成行为。
在求欲行为阶段,动物积极地寻找和探索目标,一旦找到目标,欲求行为便结束,并开始完成行为,以便完成该行为系统地生物学目的.动机是引起动物行为变化的一类可逆的体内过程。
动物在同一时刻虽然只能进行一种活动,但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却常常在体内发生冲突,并导致动物表现出所谓的折衷行为。
动物对外界刺激有选择地做出反应就叫刺激过滤。
外周过滤和中枢过滤. 释放机制指与过滤刺激有关的各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
也就是说,释放机制是生物体内参与一个特定行为释放的各种结构成分之总和。
所谓关键刺激就是释放动物某一反应所必需的刺激。
释放者如种内的求偶和双亲抚育行为。
孔雀开屏。
超常刺激:有时候动物发出的自然信号对于信息传递并不是最佳的信号,相反,一些非自然的异常信号反而更能诱发动物的行为反应.这些非自然信号就被称为超常刺激或者超常释放者。
匿名群体:如鹿群、羚羊群、袋鼠群、鱼群。
个性化群体:如猿类、很多猛兽、鸟类. 社会性:指同一物种由很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并在这些个体之间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这些行为比性行为和亲代抚育行为更加广泛。
社会性昆虫三个特征:①成虫合作育幼;②非生殖个体为生殖个体提供照顾、保护和服务;③因世代重叠而使子代能帮助双亲喂养同胞弟妹。
准社会性: 只具有第1个特征。
半社会性: 具有1和2的特征,如泥蜂建筑一个公共的巢但只有一只产卵雌蜂。
全社会性: 具有3个特征,包括白蚁、蚂蚁,胡蜂和蜜蜂。
哺乳类动物群体特征:(1)一雄多雌(2)母系社会组织。
(3)雄性个体达到性成熟时就会离群外迁一、社会生活的好处1. 减少环境、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
2. 防御捕食者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警惕性的提高有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稀释效应: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
激怒效应与集体防御例如,蜜蜂、麝牛、狼群3. 群居动物比独居动物更容易找到配偶 4. 群体动物的觅食成功率高集体狩猎可以杀死或捕获比自己更多的猎物.5. 保卫资源和抵御来自同种或异种个体的资源竞争。
6. 社会分工可形成竞争优势. 7. 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对发育相对较慢的哺乳动物很重要,尤其灵长类动物。
(利:提高适应力。
弊:依赖性)社会生活代价1. 资源的竞争随群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动物竞争的资源包括:食物、隐蔽场所和配偶等。
2. 增加疾病和寄生虫的传播机会. 3. 容易发生错配4. 对生殖的干扰4. 对生殖的干扰. 通讯是指动物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并能导致信息的共享,动物借助于通讯可以把一个个体的内在生理状态等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并引起后者做出适当反应。
信号特点 1. 信号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陈规老套或不变的刻板,动物种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极相似的方式发出同样的信号。
2. 动物的信号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渐进的。
三、动物的通讯方式: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通讯电场及电通讯。
启动信息素1启动激素是靠改变受体的生态状况和其后的行为而缓慢起作用的化学信息激素。
3脊椎动物也能产生启动激素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生殖活动。
4在哺乳动物中,启动信息素对调节青春期的开始时间、排卵时间和动情期是很重要的。
触觉通讯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功能:相互喂食即把食物从一个个体传递给另一个个体,常常是口对口。
2引发梳理行为3靠紧密接触被其他个体携带和运送4有些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是靠咬住另一个个体的颈部而被携带和传送。
动物的通讯功能一、识别物种对一个动物能够识别出与自己同种的个体是十分重要的。
二、识别社会等级,例如蜜蜂的蜂后是靠分泌信息素表明自己王虫身份的。
三、识别种群动物不仅仅能够识别自己所属的物种,而且常常也能识别这一物种内自己所属的种群或群体。
四、吸引异性用于吸引异性的信号除了具有物种特异性之外还必须在远距离起作用。
五、求偶六、使卵同步化七、乞食和喂食八、报警九、求救呼叫十、招募十一、靠身体接触保持社会联系,有些动物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是靠身体接触而保持和加固的.一、防御行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防御行为:指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
防御行为可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
动物借助于防御行为只能相对降低受伤害的风险。
争斗的类型:一、交往争斗二、领土争斗是为了保持一个独立的地理面积。
三、疼痛引起的斗争四、恐惧引起的争斗五、应激性的争斗当动物受到饥饿、疲劳或疾病等刺激时,就可以发展到应激性的斗争。
六、亲本性的争斗七、性的争斗八、掠夺性的争斗. 生物节律包括节律期变幅和相位三个部分。
完成一个完整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就是节律期。
在一个周期内动物活动率(如取食频率)的变化范围叫变幅。
在一个周期内任何被指定的部分称为相位或者阶段。
特征: 1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不敏感,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生物节律周期总能保持稳定。
2生物钟通常不会受代谢毒物或者抑制剂的影响。
3生物钟即使在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自我保持正常的周期性。
4生物节律可被环境中的定时因素所启动或重新启动。
类型: 1. 日节律2. 潮汐节律3. 半月节律4.月节律5. 年节律6. 短周期节律7. 间歇节律四、生物节律的适应意义1. 哺乳动物冬眠的适应意义:冬眠是动物对冬季低温和食物缺乏的适应。
冬眠节律最明显的适应价值是使冬眠动物不必去面对冬季的生存问题,也不必再去寻找食物或与其他动物进行食物竞争,而且在严寒的冬季也免去了保持体温和适当巢位的难题。
一、迁移是动物群从一个区域或栖息地到另一个区域或栖息地的移动行为,尤其是指鸟类和鱼类在一年的特定季节离开一个区域,后来又回到这个区域的周期性的移动。
三、动物迁移的诱发因素1动物的迁飞节律与年周期相关2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一些动物进行偶发性和无规律的迁移。
3种群拥挤无疑是一个诱发迁移的重要因素。
(一)动物迁移的好处1. 迁移可以使动物利用多种栖息地内的资源。
2. 迁移可以使它们与大量的异性个体相遇和生活,从而增加了交配和生殖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