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摘要: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西方文化也开始侵蚀着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互相斗争着。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

中西方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思想。

什么是中西方文化,大学生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大学生应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大学生眼中,理性对待引言: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

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

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

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很多时候我们不爱分对错而选择中庸之道,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则告诉他们,事情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北大党委副书记、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王登峰教授在“校长系列精品讲座”上也曾经送给北大学子们这样一段话:“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对文化和人格的研究要在策略上做调整,西方的东西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不能以强制的一致性而忽略自身的特色,中国人应该树立独立的自信心。

”这也告诉我们,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对错之分,文化只是具有特色。

因此面对西方文化一轮又一轮的强势攻击,我想我们应该站在一下的角度去正确对待。

对不同文化的碰撞的看法

对不同文化的碰撞的看法

对不同文化的碰撞的看法碰撞在文化领域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这种碰撞既可能带来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分裂。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的碰撞对个人、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实现和谐共存。

首先,不同文化的碰撞能够促进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当不同文化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经常会交流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和特色,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

例如,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西方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文化创作。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使人们更加容易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美。

其次,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分裂。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当不同文化相互接触时,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和摩擦。

例如,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经常成为文化冲突的核心。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亚洲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这种价值观的碰撞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分歧和争议。

然而,虽然不同文化碰撞带来了文化冲突和分裂,但也促使社会反思和文化转型的机会。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话和理解,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和独特性。

这种反思有助于人们超越自身的文化固执,学习欣赏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社会可以实现更加和谐和平等的发展。

例如,多元文化的社会通常比单一文化的社会更加包容和自由,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碰撞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经常成为政治和经济合作的障碍。

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分裂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加剧。

例如,宗教信仰的差异已经成为许多国际冲突的导火索。

然而,反过来,文化的碰撞也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学习方法、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语言学习效果,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理解语言文化的机会。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深入的思考能力。

第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价值观的影响。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对道德、伦理、信仰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总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们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积极适应这些差异,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西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西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西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受到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
1. 文化影响:西方文化通过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对中国年轻人产生影响。

年轻人可能对西方的流行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和追求。

2. 教育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年轻人普遍学习英语,这也促进了对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接触。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模式。

3. 消费观念:西方的消费文化和品牌在中国年轻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品牌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4. 科技和互联网:西方在科技和互联网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对中国年轻人产生影响。

他们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科技产品、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

5. 思想观念:西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自由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西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并不是单方面的,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仍然对年轻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培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之,西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培养年轻人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指个体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下,具备理解、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1. 增进文化意识和尊重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通过与来自其他文化的同伴和教育者互动,学生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2. 培养全球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的时代,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情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3. 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具备跨语言的交际能力。

在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中,学生需要运用外语来进行沟通。

通过与母语非英语的同伴交流,在语言使用和理解上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跨文化交流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非语言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和姿势等。

二、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法1. 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应提供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有关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学校还可以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互动交流。

2. 提供跨文化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积极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举办跨文化活动等。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外国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

3. 引入跨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跨文化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

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内容简介: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一、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一、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要想剖析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西方文化,了解大学生眼中的中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

这三大文明之间是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这三大源流才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

西方文化确有不尽的生命力,更适应这个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使大学生产生盲目地崇拜和接受,导致西方文化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超过积极影响,而一些外在的形式更被大学生所接受,如过洋节,吃洋快餐,西方的时尚元素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行为的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觉得传统文化已过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须知文化不仅是民族自立、存续的灵魂,也引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

廖名春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本质在于文化。

《孙子兵法》说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文化都遗弃了,就等于自取灭亡。

现在最根本的是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是双方面的,其中进步的因素给青年学生以理论熏陶、促进青年社会化的进程、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但其消极甚至错误的思想因素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

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例子

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例子

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例子以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的塑造也越来越深入。

以下是一些例子,说明了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

1. 西方音乐文化:流行音乐是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一些不适宜的歌词和行为也开始出现。

一些西方艺人的不良示范,如暴力、性暗示等,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2. 西方电影文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非常受欢迎,包括中国的青少年。

一些电影中的暴力、恐怖和色情场景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他们模仿电影中的行为。

3. 西方时尚文化: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是常见的。

然而,随着西方时尚文化的传入,一些不健康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影响青少年。

过度关注外貌、追求瘦身、盲目跟风等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身体形象不满和自卑感。

4. 韩流文化:韩国流行文化在亚洲国家非常受欢迎,包括中国的青少年。

然而,一些韩国明星的言行举止以及某些综艺节目中的暴力场景和争吵,对青少年的行为模仿产生了不良影响。

5. 日本动漫文化:日本动漫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然而,一些动漫中的暴力、恶搞和色情元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6. 社交媒体文化: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然而,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和负面影响,如网络欺凌、虚拟世界沉迷、隐私泄露等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7. 西方饮食文化:西方快餐和高糖高盐食品的普及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过度摄入这些不健康食品可能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8. 西方体育文化:一些青少年迷恋西方体育明星,甚至放弃学业和其他兴趣爱好,只专注于追逐体育梦想。

这种现象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教育和综合发展方面的失衡。

9. 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其他价值,如社会责任和家庭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一词从西方翻译而来,但中国古代就有“人文化成”[1] 之语。

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R.B.Tylot)曾对文化下过至今仍被认为权威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凡欲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2]。

但“不同民族、社区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与取向”[3]。

中西文化即属于两种典型的不同特质的文化,正因其“不同”,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碰撞和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中国之文化必将随着民族之崛起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也将随着交往的频繁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

文化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一种文化决不仅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时期的那一大堆东西,其中必然还蕴含着一种意义或精神,这种无形的存在便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一个民族成为统一而不破灭的群体所必需的内在纽带。

”[4] 可见文化对民族、人群的影响至巨。

上溯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国社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中西文化间无穷复杂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5] 当下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崛起,就不能不从其历史的、民族的、情感的等多种“无穷复杂”的因素中理出头绪来,科学而冷静地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及其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如何引导青少年以“我”为主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本文从人生价值观、国家民族观、义利观、情爱观、物质生活观、网络文化观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是中西文化冲突和影响的深层根源,它决定并影响着青少年的其他观念。

从价值本位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倡导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体的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属于典型的集体本位价值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群体至上,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从价值判断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倡导志存高远,无私奉献,追求的是至善至美。

而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

[6] 有学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从总体上看,“人生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的统一。

”[7] 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中国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三大基本变化:群体本位主义取向向个体本位主义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偏移;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取向偏移。

[8] 这种由集体本位价值观向个体本位价值观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当代青少年个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内在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忽视个体价值的修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集体始终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置得当,将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如若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极易导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如若不择手段地以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则不仅会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行为在一些青少年中有相当的市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

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第二,对国家民族观的影响。

钱穆认为,文化本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在其整个历史演进的全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历史赋予它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

他把此称为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9]。

为此,我们在研究中西文化碰撞时不能不关注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

从我国传统的国家民族观来看,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整体观念——主张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反对分裂,整体至上;二是和谐观念——谋求国家、民族内部的和谐以及与他民族、国家的和平相处,爱好和平,鄙视侵略,反对战争,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当代青少年是爱国的,“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结”,能“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10]。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青少年的国际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并不排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那种狭隘的甚至是宗教狂热式的爱国主义的影响,这是一种理性、务实的眼光和态度,一种既自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又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新的民族主义观,在当代青少年中出现并开始扎根,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

”[11] 有的青少年盲目接受西方全球化的政治观点,赞同“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认为天下已是“一家”,国家民族观念淡漠,缺乏对西方“西化”、“分化”图谋应有的警惕和鉴别;有的青少年因为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强大而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甚至丧失国格、人格。

中央编译局学者薛晓源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序文中认为“文化产业的全球化使得民族国家的主权弱化和传统文化边缘化”,因此“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12],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13] 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第三,对义利观的影响。

义利观即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之关系,这既是传统儒学探讨的主要命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4] 鄙视重利轻义的行为。

孟子则持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和崇义尚道的人生观,讴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气节,应当说这是难能可贵的,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文化的一大闪光点,值得肯定。

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肆意歪曲和篡改孟子的这一思想,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否认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需求,使“道德至上”逐步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

西方文化则刚好相反,强调“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具有其片面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当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青少年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显著增强,他们敢于在竞争中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存在,敢于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言“利”,应当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至上”的颠覆,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值得充分肯定。

但遗憾的是,有的青少年受西方利己主义思潮影响至深,不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伴随着道德、理想、价值追求上的多元化、实用性、功利化倾向,在青少年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15] 等现象和问题,有的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走上了“利益至上”的极端之路,他们将“有钱能使鬼推磨”奉为信条,为了自己的利益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于不顾;有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视骨肉同胞如路人,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继而引发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的诚信危机、道德失范,如有的青少年视考试作弊为平常事,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脸红心跳,撒谎、占小便宜自以为高明等等。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通过网络组织介绍卖淫的特大犯罪团伙,令人吃惊的是,该团伙中相当一部分卖淫女竟是在校的女大学生。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女大学生卖淫团伙的出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中金钱观念的扭曲和道德观念的沦落。

[16] 因此,我们应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大力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利益观和荣辱观。

第四,对情爱观的影响。

情爱观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将面对的课题,也是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影响较大的一个领域。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爱观来看,讲究责任和相互忠诚,表现形式也是含蓄的,鄙视和反对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西方文化对情爱则更直白大胆,甚至借个性解放之名渲染性自由。

由于我国文化娱乐市场监管乏力,国外大量黄色、污秽的作品充斥中国市场,而我国的一些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广告等大众传媒仅以赢利为目的,大量涉及情爱、性爱的镜头和语言,致使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的青少年逐步误入歧途,加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或是重视不够,或是一味照搬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给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据调查,青少年的情爱观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大、中学生谈情说爱的人数比例急剧上升。

据在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的调查,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的学生比例高达69.19%[17];2.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一些青少年视爱情如儿戏,抱着“好玩”、“新鲜”、“寻求刺激”、“赶时髦”的态度涉足爱河,对恋爱缺乏起码的知识和应有的责任,随意发生两性关系,有的甚至不止一个对象,堕胎在高校和中学时有发生,“有极少数的女学生为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或者搞多角恋爱,或者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以一种…随便玩玩‟的心态对待爱情,甚至有2.7%的女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嫁大款‟、…做二奶‟,更有甚者去做三陪小姐。

”[18] 3.谈恋爱低龄化。

不仅中学生中有人谈恋爱,小学生中谈恋爱的也(姑且不论他们懂不懂得恋爱)大有人在,而且在某些小学成为一种时髦,小男孩、小女孩相互攀比,看谁求爱的人多,谁就最具吸引力,并以此为荣在同学中炫耀,错误的情爱观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业,而且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

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情爱观教育势在必行。

第五,对物质生活观的影响。

文化在生存形态层面表现为生活方式,它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物质生活方式,是青少年最易受到影响的一个层面。

一切商品无不具有文化价值,无论其文化倾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如何,都反映一定的观念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西方国家的商品及广告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他们以拥有外国货为荣,无形中削弱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