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今别离其一课时时间班级教师一教学目标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 年6 月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今别离》教学设计瑞金市三中学黄文娟一、教学目的二、1.活用“知人论世”掌握诗歌新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2.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4.二、教学重点、难点:5.1.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6.2.难点: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诗歌题材分类导入——引出送别诗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诗歌赏析1、初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全班朗读)配乐——正字音一(í)刻既万周钟声一(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hū)不见烟波杳(ǎo)悠悠。

——明基调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巨力、快速。

2、再读探析配乐——析意象③分析《今别离》(其一)的诗歌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辨异同④结合《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节选,和黄闿运同题诗作。

分析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3、三读体悟配乐——讲体验,写感受与黄遵宪的时代相比,当今各种通讯工具又有所发展,而离别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仅导致了意象的改变,是否也引起了离别情感的变化?请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受!4、结语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不管离别情绪如何变化,面对离别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离别!四、教学反思1、学生初读过程中由于第一个人表现优秀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展示,直接进入齐读阶段。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一、教学目的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
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
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