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库汇编之中医科的发展的建议

实用文库汇编之中医科的发展的建议
实用文库汇编之中医科的发展的建议

作者:风骤起

作品编号:31005C58G01599625487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中医科的客观选择

中医科是综合医院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方面,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了关于重视发挥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作用的要求,目的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最大限度的挖掘、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

一、综合中医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医院投入少,规模小,设施不齐全,功能不配套;

1.2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对综合医院的综合优势利用不够,没有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得中医科室的服务范围在缩小,中西医发展的差距在继续拉大;

1.3中医科室由于中医药服务收费低廉,相关的中医药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仍然存在通过西医服务创收来解决生存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缺乏竞争力;

1.4中医人才流失较多,尤其是优秀中医人才匮乏,不少优秀的中医人才或中医专业的毕业生改变了就业方向。

1.5医疗设备落后、陈旧,工作中时有被别的科室排挤或歧视等现象发生。在医疗工作中,经济效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科室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发展中医特色和维持科室效益不能两全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西医治疗提高科室经济效益,这也是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必须要面对的。

二、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充分认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性是前提条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有利于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有利于提高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有所作为,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近年来,正是由于各级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临床疗效和

运行绩效,承担了较大的业务量,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临床科室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为病人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及现代诊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了及时、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了综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行绩效的提高,中医科室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逐步得以提高,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成为综合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综合医院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综合医疗服务的医院,显然,缺少了中医是不行的。从当前综合医院中医科室所处的地位来看,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方面,中医药日益显示出不可缺少的作用与优越性。尤其是在疑难杂症、功能性疾病、慢性病、临床心理问题及非手术期治疗等方面,中医科室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好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对于办好一所综合医院是非常必要和至关重要的。

三、建设和发展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

近年来,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得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综合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大批综合医院中医医疗用房和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业务量明显上升,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综合医院领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推行中医药全行业管理,加强对综合医院中医科业务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扶持,将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的建设与中医院建设同等对待,增加财政投入,确实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等相关的政策法规,使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医疗设备的配备上,根据中医药服务的需要,添置必要的中医药特色诊疗设备;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是关键。综合医院中医科室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病建设,突出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环节上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专长,这样,既增强了中医科室服务能力,提高运行绩效,促进自身发展,又带动了医院西医临床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临床应用。综合医院中医科调整服务功能定位,要扬长避短发挥中医特色作用。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工作人员要意识到,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既非医院的急先锋,又非重点科室,更不可能代表综合医院的发展水平,只能是协助解决西医各科室中用西医无法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所需的中医医

疗服务,为他们解除病患,充当配角的角色。在此种情况下,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进取,最大限度地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充分利用好综合医院的综合优势,协调好同各个科室的关系,扬长避短,在为病人的诊疗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作用,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既要坚持向全科方向发展,又要突出专科专病的建设,根据中医科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选择中医药确有特色优势且现代医学少有办法的病种,总结开发自成体系的诊疗方法。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要找出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适应综合医院整体工作的需要,找出一些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建立专病专科,突出中医特色,和西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病建设,突出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环节上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专长,既增强了中医科室服务能力,提高运行绩效,促进自身发展,又带动了医院西医临床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临床应用。综合医院中医科应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科研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为中医继承创新作出贡献。

广州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在科室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困难和磨难,近年来在医院领导的关怀和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科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中医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科室的人员配备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科室技术特长,挖掘技术潜力,如开展特色中医针刀镜服务,发挥中医外治设备的治疗的作用。

总之,作为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除了需要政府和医院给予一定的扶持、财政补贴外,还要做到中西汇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也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在综合医院未来的竞争、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

作者:风骤起

作品编号:31005C58G01599625487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二) 必修四 《宝玉挨打》 1、屏门:隔断里院和外院或隔断正院和跨院的门,一般不少于四扇。 2、潭府:深宅大院。常用于尊称他人住宅。 3、冠带:帽子和束带,是官服的代称,这里指代官爵。 4、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5、弑:古时称下杀上为“弑”。 《阿Q正传》 1、文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生,习惯上称为童生。 2、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 3 1、《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2、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都可称“夫子”。 3、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4、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5、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借以暗指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河东:黄河以北的地方叫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叫河东。 2、豚、彘:豚,小猪;彘,大猪。 3、庠序: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跬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 3、一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过秦论》 1、连衡、合从(zòng):连衡是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它们各个击破的策 略。合从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 3、敲、扑:刑具,打人的木棒,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 5、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著名谋臣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就主动离开越国,跑到陶经商, 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家资丰厚,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6、阡陌: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泛指田间小路。 7、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 《师说》 1、句读(dòu):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2、巫医: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 3、百工: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4、六艺:儒家经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晏子治东阿》 1、乞骸骨:请求退休(让位)。 《谏太宗十思疏》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019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吕望: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 太公。 B.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尽力于王事。 D.诸路:指各支兵马。在宋代“路”指兴起的各派系拥有的不同的军事力量。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宋孝宗,是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 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泰”是明代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山陵”是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夏商周的帝王死后不起坟墓,春秋晚期以后开始 出现很高的大墓,于是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高大的“山陵”。 C.“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志、信。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后用“社稷”代国家。 B. 秀才,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 为生员,俗称秀才。 C.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 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 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 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 C. “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部也是军队编制单 位。 7.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姓氏”都是宗族血亲的代号,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是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 8.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也可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也可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人教版课本文化常识

人教版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天文 【纪】古代以岁星(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如何四纪为天子。 【宿】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龙光射牛斗之墟。 【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为星宫,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称为某地在某星分野。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历法 【干支】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乙巳岁十一月也。 【六合①】指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昏】【人定】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秋】①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朝菌不知晦朔。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既望】指望日后一天。七月既望。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一片神鸦社鼓。【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修禊事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当时七夕笑牵牛。/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乐律 【七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地理 【六合②】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 【四海】【海内】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唐宋元时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海外徒闻更九州。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文化常识(精心整理)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学、文化常识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4题;共17分) 1.(2018?天津)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2018·江苏)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3.(2018·江苏)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4.(2018·江苏)简答题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202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 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 (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 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 .(201 6 ·全国卷Ⅲ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2015 ·全国卷Ⅰ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2017 ·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 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 复” ;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 12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全国中考试题文化常识汇编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文化常识题目汇编 1.【2016·广西桂林】 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来源:学科网] B.到家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顺序。 D.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2.【2016·山东淄博】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 境。 B.杨绛先生于今年5月25日辞世。她在叙事散文《老王》中记叙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她 对老王深切的愧怍之情,也表现了—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C.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D.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课文《马》即选 自其中。 3.【2016·山东德州】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 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 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讲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 前后。 4.【2016·山东滨州】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B.“表”是古代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 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 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届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案

届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

2017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案) 红树主人 编 2017-05-30 文化常识题汇编1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期 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 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 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 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 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 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 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四川省高中2017届毕业班“名 校联盟”测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 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 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 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 .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河南省开封市2017届高三第一 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 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 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海南省“七校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辽宁师大附中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 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

(完整版)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 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称谓常识 1.称对方亲眷 ⑴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 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 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 (1)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 2~3 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 (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文化常识题目汇编二

紫阳中学2016届高三文化常识习题汇编(二)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年号。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的常用词语,一般指降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D.大赦: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在文中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迁:指迁移,变更,变动的意思,在古代一般指升官,如“再迁”、“左迁”、“右迁”。 C.下车:语出《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指定吏初到任。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常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 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1)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

2017届文化常识题汇编1-4(含答案)

2017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案) 红树主人编 2017-05-30 文化常识题汇编1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四川省高中2017届毕业班?名校联盟?测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河南省开封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海南省?七校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辽宁师大附中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9.(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2017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辽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模块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1.(河南省信阳市2015一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检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