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这首词要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借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上阕一开始就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接着以“看”字统领七个分句,描绘了橘子洲头所见的色彩绚烂的秋景。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端:辽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

?这首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为革命事业和新世界的建设而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下阕首先是从上阕的旧地重游自然过渡到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又用“恰”字统领七句下文,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英姿勃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全词上下两阕结构谨严,由“立看问亿”,步步深入,前后呼应,上下两阕浑然一体。

?上阕:立──看(统领七个分句:遍、染、透、争、击、翔、竞自由)──怅──问。

?下阕:忆──恰(统领七个分句:风华、意气、挥斥、指点、激扬、粪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海燕(16分)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选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描绘了两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2分) 2.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品味下列句子。(4分)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请你说说这句话该如何朗读。友情提示:可以从重音、语气、语速方面入手。)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分析海燕的形象。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钢铁象征着什么?(4分) 4面对暴风雨,海燕勇敢地进行搏击,你能想象出最后的结果吗?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答案:1.暴风雨逼近(1分) 暴风雨即将来临(1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猖狂的特点。(修辞1分,作用1分) 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语气高亢。(答到一点得1分) 3.海燕象征着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2分)钢铁象征着保尔钢铁般的意志/信念/毅力)(2分) 4.例:虽然伤痕累累,虽然不免牺牲,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2分) 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乐观。 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不可退缩。(答出一点得2分) 南市中学朱跃光 2011-2-17 https://www.360docs.net/doc/1113241847.html,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单元导读课 人教部编版

第二单元整读课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2个字, 写30个词语。积累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 2.能读准文言文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4.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规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5.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6.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导学重难点】认识生字、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预习反馈 1.出示图片,把图画的意思说清楚,引出本单元主题。 2.浏览这一单元的内容,明确本单元要求学习的课文。出示本単元课题《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美丽的鹿角》《池子与河流》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这四篇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初读课文,划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多读几谝,难读难认的词语做好标记。(2)再读课文,

画出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并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合作交流,点拨指导设计闯关游戏,检预习情況。 二、课堂探究 第一关:小组合作学生字 1.借助学习单,同桌之间你指我认、我指你认 难读词语重点读。 2.归类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3.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读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称"和“禁”。 第二关: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识字方法。预设形近字归美识字法。 2.观察这些字的特点,明确偏旁。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艳”和“霜”。横画:从左向右书写,要写的平稳,多条横排列时要注意长短变化。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经势。 三、当堂检测,课文朗读我最棒 (一)小组交流喜欢的句段。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有困难的句子小组内共同解决。 (二)出示生字较多和难读的句子。 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边城》课文导读

《边城》课文导读 1、文学文化常识 ⑴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纪念他,把这天当作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⑵关于《边城》(具体内容见“40分”上介绍)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的是:在湖南、四川交界处有一座小城茶峒,小城外溪流边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摆渡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爱上了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进行爱情的“决斗”。后来天保知道了傩送和翠翠才是彼此真心相爱的人,为了成全弟弟和翠翠,也为了远离使自己伤心的人和事,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心怀内疚,离开了家乡。摆渡人也忧郁去世,只剩下翠翠苦等自己的心上人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3)关于作者 主要作品集:《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朱光潜说:“据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从文与老舍。”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张允和说:“赤子其人,星斗其文”。 2、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 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对孙女无比疼爱。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对爱情的诚挚态度非常感人:他俩同时爱上了翠翠,但并未互相嫉视,使用阴谋,而是充满了坦诚和仁爱。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复习 资料 六年级的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可以复习课文的哪些重点知识点?教师应该准备哪些资料?一起来看看X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一部分 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还没有出世”,表明有些外国人不相信中国有能力修筑这条铁路。后来的事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轻蔑”一词形象地描画出这家报纸看不起中国人的帝国主义嘴脸。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詹天佑的这些想法表明他是一个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工程师。他深知,他所承担的工程,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是一条争气路。如果修得不好,不但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的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

既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讥笑,也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把它修好。 3、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这句话表明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用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从而也说明詹天佑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爱国工程师。 4、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 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班别: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 《雪》的阅读下列语段。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 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 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 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鲁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除了下面两点,请再写一点。 ①如粉,如沙。②决不粘连,奋飞。③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对这使雪花永远“如粉,如沙”地旋转飞腾的朔方的冬天寄予什么感情?对朔方 的雪花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对画线语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说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那么这旋转飞腾 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迅用粗犷的抒情笔调写了“朔方的雪”的景象,其中包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燕》的阅读语段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 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 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 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 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 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 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 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选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描绘了两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常识 《海燕》原题为“”,是作者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

鲁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部分第二单元2《四季》课文同步阅读四季歌素材.doc

精品文档 1 四季歌 春天到,春天到, 花儿朵朵齐开放, 燕子飞,大雁归, 小草急忙把跳舞。 夏天到,夏天到, 水塘清清青蛙叫, 知了唱,荷花放, 绿树棵棵把伞撑。 秋天到,秋天到, 农民伯伯天天笑, 雁南归,把谷堆, 果子熟了个个鲜。 冬天到,冬天到, 火坑里面热气冒, 去滑冰,坐雪橇, 来年一定收成好。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8.168.16.202016:4316:43:57Aug-2016:43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二〇二〇年八月十六日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16:438.16.202016:438.16.202016:4316:43:578.16.202016:438.16.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8.16.20208.16.202016:4316:4316:43:5716:43:57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Sunday, August 16, 2020August 20Sunday, August 16, 20208/16/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4时43分4时43分16-Aug-208.16.2020 7、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 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20.8.1620.8.1620.8.16。2020年8月16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八月十六日 8、时间是一位可爱的恋人,对你是多么的爱慕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嘱:劳动,创造!别虚度了一生! 16:4316:43:578.16.2020Sunday, August 16, 2020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 走进民族村(丛书主题) 修订说明 1、根据《丛书》要求,丛书六年级下(二)主题确定为“走进民族村”。呈现内容是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依据课标精神,落实三维目标;围绕教材门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目标,对接丛书《亲情驿站》内容,加强学生“情感、知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 3、主要提高学生在民风民俗方面的阅读质量,使丛书与教材实现较好的对接,适时、相机在丛书中选择相关的、相近的阅读材料。 4、在扩大学生民风民俗方面阅读数量上,力求适当推荐、增加丛书之外的阅读篇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修订内容

附加推荐篇目内容 赛伦盖蒂平原 长久以来,非洲在我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说到这片土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相当复杂,有触目惊心的饥荒、战乱的新闻纪实照片,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偏好的非洲主题封面照片,当然还有《乞利马扎罗的雪》中的那只伏在山顶的猎豹。这片土地决不是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就能够完全展现的,但是不管从何种角度介绍非洲大地,总是逃不开野生动物。被过滤广告 有人说,野生动物与非洲大陆这片神秘的土地之间有种人类永远无法介入的纽带,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间的赛伦盖蒂大草原验证了这种说法。 赛伦盖蒂在马萨伊语里意思是“永远流动的土地”,这个名称也许来源于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动物每年大规模迁徙的习性。每到七八月份,草原上成千上万的动物居民便由赛伦盖蒂草原西部迁移到北部水草丰美的地方,十月则南下准备产仔,然后再折回到草原西部。年年如此,不论路上会遇到什么恶劣的天气和环境,不论路上有多少天敌在伺机吞噬它们的幼仔,它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像时钟般准确,如地球自转般无法变更。这片草原上的动物已经将每年的千里迁徙化入了本能之中。它们为什么迁徙?为什么总是走同样的路线,他们怎么把这些迁徙的知识传给族群中的幼仔?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其中的奥秘,但你若不是一匹角马,又 怎能知道迁徙对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唯有做一个局外人观赏与赞叹。坐着车顶可以打开的面包车进入赛伦盖蒂草原,你便走进了奇异的野生动物世界,大象、水牛、斑马、河马、羚羊、长颈鹿是随处可见的,运气好还能看到狮子、秃鹰或者鸵鸟。只要算准了时刻,守候在动物们迁徙的必经之路上,你便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大队斑马,角马在草原上自由奔驰。它们奔跑着,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照射下好似笼罩在草原上的一层轻纱。也许应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这样壮观的迁徙场面吧,耳边的轰鸣,眼前的马群,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这力量如此神奇,能冲破一切阻碍。坦桑尼

第二单元-(课文部分1--5课)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修改者:陈小玲 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产生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 1 画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学习时数:两课时 教学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远”与“近”,“有”与“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是讲的一幅山水画。 训练点: 1、将古诗补充完整。 远()山(),近()水()。 春()花(),人()不()。 2、、我会说下列反义词。 远()来()白()高() 笑()有()晚()大()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创设情境、补充诗句,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试着背诵 学习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 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 颜色、看不清) (2) 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 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 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 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 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 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 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海燕(16分)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选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描绘了两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2分) 2.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品味下列句子。(4分)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请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请你说说这句话该如何朗读。友情提示:可以从重音、语气、语速方面入手。)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请分析海燕的形象。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钢铁象征着什么(4分) 4面对暴风雨,海燕勇敢地进行搏击,你能想象出最后的结果吗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答案:1.暴风雨逼近(1分) 暴风雨即将来临(1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猖狂的特点。(修辞1分,作用1分) 写海燕理想信念的坚定,重读“深信”,破折号后语气进一步坚定,“是的”语气肯定,“遮不住的”要读高、读强,语气高亢。(答到一点得1分) 3.海燕象征着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2分)钢铁象征着保尔钢铁般的意志/信念/毅力)(2分) 4.例:虽然伤痕累累,虽然不免牺牲,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2分)

第二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第1课时剪不断的乡愁 单元导读课型 【教学内容】 1、读背单元导读; 2、浏览“一主两翼”本单元文章。 3、完成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 【教学流程】 一、单元导入 “单元导读背诵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整体读(读正确,读流利) 2.师生承接读(老师读括号里的部分,学生读其他。) (满地的月光), 无人清扫,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夹在唐诗里)。 扁扁的, 像压过的相思······ 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 3.填空背诵读; 满地的 那就 包一片 回去夹在 扁扁的, ······ 月光。 4.背诵单元导读(可再用2分钟的时间将单元导读的内容背诵得更加扎实) 二、浏览本单元内容,深化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浏览”对应的教学目标

1.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怀恋和赞美故乡的。请快速默读三本书中的文章,提炼本单元的主题。 2.提炼出单元主题:“剪不断的乡愁” (1)齐读单元主题 (2)释“乡”字:主宾围绕餐桌上的食物,相向而坐,一同进餐,充满了温馨的情感。 2.制作第二单元的思维导图(第一、二、三级) “全单元内容的思维导图制作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制作单元导读图一、二、三级 生活哲思 5.古诗词三首6梅花魂7*.桂花雨 8*小桥流水人家泊船瓜洲诗两首祖国乡愁故乡 故乡的云月是故乡明天上的星星 杂诗 人日思归渡汉江 春夜洛城闻笛故乡之歌随园诗话闻雁 月之故乡游子谣乡愁四韵流浪的中秋种太阳的人移民列车逢入京使中秋夜夜雨寄北 语文书 主题 诵读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第四级:提炼每篇课文的主题。第一级:单元主题 第二级:课文主题 第三级:课文题目 第四级:好词佳句) 三、名言背诵环节 “速度速记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1.复习背诵环节: 背诵《主题读写》中的单元导读。 2.一分钟自读自背,一分钟男女生接读,齐背“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部分第二单元3《小小竹排画中游》课文教学设计(小组合作)鲁教版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部分第二单元3《小小竹排画中游》课文教 学设计(小组合作)鲁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排”等10个生字,写“王”等5个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初步感受 ㈠导入:我们祖国有着秀美的风光,北国的冰雪,高耸的白杨,南国的椰林,婀娜的杨柳。刚毅秀美,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下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江南的风光多美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河,河里有小鱼跳出了水面。天空中有两只燕子飞来了。河的两边还有很多的树、禾苗、草地,都是绿色的。远处还有几幢房子,很漂亮…… ㈡师:江南的风光那么美,树木都是绿油油的,那里的人也很美。你们看,谁来了?(课件演示:小朋友撑着竹排慢慢过来。)他是怎样来的呢? ㈢板书:竹排 1.解竹排的形状与用途。 师:看图说说竹排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用处? (通过交流知道竹排是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可在此联系竹排的形状来记排这个字。) 2.师:在那么美的风景里,撑着小竹排,欣赏着两岸秀丽的风光,真令人陶醉。让我们也去感受一下吧! 二、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㈠初读课文 师:书上又是怎样来描写江南美丽的景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注意要读准字、词、句。 ㈡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师:请小朋友看看上面的这些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它们吗?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㈢小组合作,认记生字。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你们想想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看哪组记得最多。 ㈣游戏:“捉气球”。 (课件演示:每个气球上标有生字,读对了就用鼠标点击生字,把气球定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㈠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㈡指名朗读课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㈢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㈣小组交流汇报 ㈤全班齐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掌握结构 ㈠谈话导入:小朋友,我们已经会写了好多字,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新的字,你们有信心吗? ㈡出示“口”,学生认读并组词 ⒈仔细观察,掌握结构 师:观察“口”这个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写才好看? ⒉师范写,生书空 ⒊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⒋展示学生作业,生评议 ⒌继续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 ㈢同样方法学写其它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㈠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㈡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疑质疑 ㈠读读想想,鼓励学生质疑。 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高一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阅读The-Road-to-Modern-English中英对照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 16世纪末期大约有5百万到7百万人说英语。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 几乎所有这些人都生活在英格兰。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后来,在17世纪英国人开始航海征服了世界其它地区,于是,许多别的国家开始说英语了。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 如今说英语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有的是作为第一语言来说,有的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的语言不尽相同,也可以互相交流。 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 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 请看以下例子: 英国人贝蒂:“请到我的公寓(flat)里来看看,好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很乐意到你的公寓(apartment)去。”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那么,英语在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会起变化呢?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 事实上,当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 At fir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 首先,在公元450年到1150年间,人们所说的英语跟今天所说的英语就很不一样。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 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的,而现代英语不是。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 然后,渐渐地,大约在公元800年到1150期间,英语不那么像德语了,因为那时的英国的统治者起初讲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课文分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阅读课文分析 一、单元内容简介 本单元一共由三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由邻居家的小男孩拦腰切苹果,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从中“我”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最佳路径》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故事给人以启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三、单元重难点: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3.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四、单元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重难点,结合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主 这三篇课文都是通俗易懂的,而且学生还是较为感兴趣的,有点趣味性,所以在让学生理解课文之前,必须熟读。可采取多种形式地读,如自由读,小组读等。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其中“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是理解的重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这图案为什么鲜为人知?指什么图案?怎么得来的?“魅力”是指什么?仅仅是五角星的美丽吗?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一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多读。 2.小组讨论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进行突破。如《最佳路径》一文中,“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如《人类的“老师”》一文中,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就可让学生小组学习。 3.搜集资料 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我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中,我让学生带来苹果,拦腰切,进行观察,感受五角星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探究问什么许多人不知道这一秘密?如《人类的“老师”》一文中,让学生搜集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沁园春长沙 教案

单元知识拓展 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 文化常识 1.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 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 【教学重点】 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 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 长沙:标题

一年级上课文部分第二单元内容梳理

一年级上课文部分第二单元内容梳理 单元目标:1、会认56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在任何语境下都能认识。要求会写的字字形、笔顺正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这一单元一共有五课,现在就对这五课分别进行梳理和解说:《画》: 1、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本课中有“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三对意思相反的词应该让孩子理解和掌握。 这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2、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有顺序地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常规和学习

习惯的培养,例如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的仪态、声音,教师随机进行指导。 《四季》: 1、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课文要熟读成诵。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同桌对读、小组轮流读、分角色读、做动作读……通过朗读表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草芽尖尖”可读得轻细,表现出草芽的柔嫩;谷穗“鞠着躬说”,可读出谦虚的感觉;“雪人大肚子一挺”,可以做挺肚子的动作,以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对学生的创造,教师应充分给予鼓励。 《小小竹排画中游》: 1、本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被这风光深深吸引而感觉自己就像在画中游。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二单元同步阅读(含答案)部编版

部编版四年级下第二单元同步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河象(节选) 科学家们假想了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大约两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河水很浅,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歪,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可是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有删改)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四散.逃跑()动弹.()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假想: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是因为___________而陷入淤泥中的。 (3)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前。 4.科学家们的假想有什么依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