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播音主持诗歌朗读示例与解析《沁园春 长沙》

播音主持诗歌朗读示例与解析《沁园春 长沙》

播音主持诗歌朗读示例与解析《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1925年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这首词通过长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往昔革命斗争历程的回忆,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对国家命运、革命前途的关切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争精神。

景物形象生动,情感热烈激荡,词风刚劲豪放。

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绘一幅鲜艳明丽、生机勃勃的深秋美景图,从而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分三层。

第一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游人。

朗读时语调庄重平稳,树立起诗人卓然而立的高大形象。

第二层,从“看万山红遍”至“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出南国绚丽多彩的深秋景色。

“看”字总领七句,分别为山上景、水面景、天空景和水中景。

朗读时,“看”字后面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以显示其总领关系。

下面两两一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语速慢,语调舒展,“遍”字要上扬,拖长,“染”字也要拖长。

“漫江碧透”以下逐渐加快加强,语势上扬,以增强动感,显示活力,“万类”后稍顿,然后放慢速度,“竞自由”三字高亢有力。

注意“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的断句。

这是个主谓句,“万类”是主语,以下是谓语,要在主谓之间断句,决不能按上四下三,把“万类霜天”连读。

第三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对社会现状的严重不满和要改变现状的决心。

语速是慢一快一慢,声调是由低向高,顶峰在“谁”字上,语气凝重有力。

下阕,回忆青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激励同志们继续发扬激流勇进的精神,夺取革命胜利。

也是三层。

第一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概写往事。

语气舒展平和。

第二层,从“恰同学少年”至“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志趣。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重点内容1. 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所学习的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并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课文导读(10分钟)教师通过语音朗读《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韵律和音乐感,然后请学生跟读。

步骤三:诗意解读(20分钟)1. 解读诗歌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描写,感受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理解其中所表达的美景和喜悦。

2. 解读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激情和豪情,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感受。

步骤四:语言表达(2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表达结果。

全班共同讨论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

步骤五:情感体验(15分钟)1. 听音乐赏析:播放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 朗诵演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步骤六:归纳总结(5分钟)学生或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诗歌知识和体验,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并展示一幅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感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沁园春长沙名著导读》教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沁园春长沙名著导读》教育教学课件

基础知识字音积累
独立寒秋,湘(xiang)江北去,橘( ju) 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chang)寥(I iao)廓(kuo),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xie)来百侣(10)曾游,, 忆往昔峥(zheng)嵘(rong)岁月稠(chou)。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ch1)方道(qiu)。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e)飞舟?
因为参加的都是公司内部人员,patty的气氛非常宽松,灯光暧昧的洒下来,照着纸醉金迷的一切,恍惚让人觉得陷入了只愿长眠 不愿醒的温柔乡。
Patty开场了好一会,主角才姗姗来迟,David和林昱辰甫一现身,场内的气氛瞬间转变了,一众美色佳人瞬间退去了漫不经心的 慵懒变身成眼冒精光的饿狼,虎视眈眈的盯住了场内唯一长沙
主讲人:某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林昱辰挑了个僻静的地点,捧着水瓶的侍女雕塑掩去了他的一半身形。百无聊赖的环视着远远近近的人,偶尔有上来的搭讪的, 便交谈两句。Davi半个小时前刚刚去了休息室,原本围着David团团转的的一众人现在也慢慢散开了,有人在场内四处游荡寻找下一
个可以攀谈的目标,有人三三两两的戴着一张张笑脸各自交谈。舞池里跳舞的人并不多。倒好像这真是一个用来打发时间的休闲 party了。
关于词的常识:
1、产生时间: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名称: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别称有:近休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3、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阙”。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泽东所写的⼀⾸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抒写出⾰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法。

2.体会把握⽑泽东诗词的宏⼤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法。

2.体会把握⽑泽东诗词的宏⼤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情导⼊,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说:“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就能欣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学,能欣赏诗的⼈,他决不会感到⼈⽣是⼲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起学习⽑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境,审美感知——学⽣⾃由朗读。

师提⽰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的⾃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或教师泛读。

出⽰⽑泽东该词⼿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以规范学⽣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迹⽤以激发学⽣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

) 3.齐读,深⼊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优美的语⾔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师总结陈述(作为⼀种意见供学⽣参考):深秋时节,我独⾃站在橘⼦洲头,湘江⽔⽇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数船只竞相⾏驶。

雄鹰在⾼空展翅飞翔,鱼⼉在江⽔中⾃由⾃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对这⼀派勃勃⽣机的⼤千世界,怎能不令⼈思绪万端:⼴阔⽆垠的⼤地呀谁才是你的主⼈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该
课文的多角度全面解析。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是《沁园春·长沙》,其中“沁园春”是
诗的名字,而“长沙”则是诗的背景地点。

这个标题可以理解为作
者在长沙的沁园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它由四个七言绝句组成,每个绝句都有平
仄对应,形式上非常规整。

这种形式上的规整反映了作者对于长沙
的深情厚意。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他描绘了长沙的江山如画、风景秀丽,
表达了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长沙人民的深
情厚意,描绘了长沙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敢的形象。

此外,这首诗还融入了一些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

它是在1925
年秋天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国革命的时期,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
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诗中
的“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表达对家乡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赞美了长沙的美丽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同时,它也蕴含了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
毛泽东诗词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这首词要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这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借景抒情,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上阕一开始就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接着以“看”字统领七个分句,描绘了橘子洲头所见的色彩绚烂的秋景。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作者思绪万端:辽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
 这首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为革命事业和新世界的建设而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形象含蓄地给出“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下阕首先是从上阕的旧地重游自然过渡到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又用“恰”字统领七句下文,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英姿勃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实际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全词上下两阕结构谨严,由“立看问亿”,步步深入,前后呼应,上下两阕浑然一体。

 上阕:立──看(统领七个分句:遍、染、透、争、击、翔、竞自由)──怅──问。

 下阕:忆──恰(统领七个分句:风华、意气、挥斥、指点、激扬、粪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