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赏析

合集下载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古原草生命力顽强、抒发离别情感的诗作。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赏析:
1. 画面生动: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生命力顽强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顽强生存的精神。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动地描绘了草地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 寓意深刻:诗中通过野草的生命力,寓意了人生离别的无常和生活中的艰辛。

野火虽然能烧尽草地,但春风一吹,草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3. 诗情画意: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离别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意。

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通过香气四溢的野草侵占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展现了古原草的生机盎然。

4. 抒发离别情感:诗的结尾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5. 语言优美:这首诗采用了赋得体的诗题,押韵和谐,节奏鲜明。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对仗工整,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文学才
华。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同时也抒发了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既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意思】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

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

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

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集会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

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

古原:古代著名的平原。

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

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

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

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

首句“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

其功用,却未可轻看。

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开头就特别生动形象。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长得密密麻麻,可不就是“离离”的样子嘛!每到秋冬,它们渐渐枯黄,到了春天,又重新焕发生机,可不就是“一岁一枯荣”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太绝了!我曾经亲眼见过一场山火过后,那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变得黑乎乎一片,看着真是让人心疼。

可没过多久,春风一吹,那些被烧焦的地方居然又冒出了嫩绿的芽儿,顽强得让人惊叹。

白居易这两句诗,把野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想象一下,那芬芳的野草一路蔓延,霸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那翠绿的颜色一直连接到远处的荒城。

我有次在一条古旧的小路上走着,路旁的野草肆意生长,那种情景和诗中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就把送别之情融入到了野草之中。

就好像我有一次送好朋友去远方,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那种不舍和难过,就像眼前那望不到尽头的野草一样,满满的都是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天成。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到了现在,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咱们再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上来看。

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句着重写草的生命力,中间两句描绘草的茂盛和辽阔,最后两句则巧妙地将草与送别之情结合起来,过渡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在韵律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古,让大家都喜欢诵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佳作。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前言】《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

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

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

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欣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欣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欣赏《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代平原上杂草的描写,表达告别朋友的感觉。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欢迎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浮德谷告别白居易(唐)赵玄荒院士拓本楷书《赋得古原草送别》赵玄荒院士拓本楷书《赋得古原草送别》那长长的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的草都会枯萎到草色浓浓。

野火不会把它烧光,春风的吹可以让它复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就是你的旅程。

再一次,我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浓浓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归因:用古代诗句或成语写诗。

诗的前面通常是“福得”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写诗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文人聚集起来写不同题目的诗,或者是科举考试时写命题的诗,这就是所谓的“赐礼”。

分离:绿草如茵的样子。

每一个季节来来去去:枯萎,枯萎。

荣耀,郁郁葱葱。

杂草一年生一次荣衰。

他们按在甜蜜的老高路上:方指的是浓郁的野草香气。

方圆:草香传得很远。

入侵,占领,杂草丛生。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老驿道。

青翠:草原明绿。

王孙:这是指贵族的后代,这是指远方的朋友。

丝滑: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元爷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一年比一年枯萎翠绿。

元火不灭,一吹,又旺。

古道弥漫着青草的清香,阳光下的城市苍翠苍凉。

并送游子踏上古道,看满远方葱郁的小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这是一个应试练习,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

根据科举考试的规定,所有指定的考题都必须加“福得”字,类似于吟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通过描绘古代平原上的野草来表达告别朋友的感觉。

诗的第一句“平原上苍茫的草”,紧紧扣着“古草”的标题,用叠字“李李”形容春草茂盛。

第二句是“随季节来来去去”,然后写出原来世界的杂草,秋枯春旺,年年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

第三句和第四句“野火不会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一句写着“枯”,一句写着“荣”,都是“枯荣”意义的表达。

无论火烧得多么无情,只要春风一吹,到处都是绿草,生动地展示了杂草的顽强生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代: 唐作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

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

“远芳”、
“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比较“乱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

“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