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
24个孝道故事

24个孝道故事【引言】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孝道就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24个孝道故事,以展现孝道的魅力和价值。
【孝道故事1-6:古代圣贤的孝道事迹】1.卧冰求鲤:讲述孔子弟子子夏,为救治母亲病痛,不惧严寒,卧冰求鲤的感人故事。
2.子路负米:子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不顾路途遥远,背米回家,尽孝道于母亲生前。
3.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亲自为生病的母亲煎药,并尝药以确保药效。
4.孟母三迁: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终于定居于学校附近。
5.岳飞尽孝:岳飞为国捐躯,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激励他为国家尽忠。
6.陶渊明祭酒:陶渊明在父亲去世后,为守孝道,辞官归隐,亲自耕种以养母。
【孝道故事7-12:现代人物的孝道故事】7.陈毅探母:陈毅元帅在战争年代,抽出时间探望母亲,尽显孝道。
8.鲁迅敬孝:鲁迅在母亲病重期间,亲自照顾,并在文章中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9.谢婉莹侍母:谢婉莹,当代作家,长期照顾生病的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10.田世国捐肾救母:田世国为救治母亲,毅然决定捐肾,展现了现代孝子之心。
11.刘德华跪拜父母:刘德华在成名后,不忘初心,跪拜父母,感恩养育之恩。
12.徐霞客徒步探母:徐霞客在母亲生病期间,徒步数百里寻找名医,救治母亲。
【孝道故事13-18:动植物展现孝道的事例】13.鸟儿反哺:鸟儿在父母年老体衰时,会喂养父母,彰显孝道。
14.羔羊跪乳:羔羊在吃奶时,总是跪着,仿佛在感谢母羊的养育之恩。
15.乌鸦反哺:乌鸦在父母年老无法觅食时,会将食物喂养给父母。
16.蜜蜂孝敬:蜜蜂会将从花朵中采集的花粉献给蜂王,表示敬意。
17.螳螂照顾后代:螳螂在产卵后,会守护卵袋,直至孵化。
18.蜥蜴护卵:蜥蜴会在产卵后,用自己的身体覆盖卵袋,为其提供温暖。
【孝道故事19-24:平凡人的孝道感动】19.公交车上的让座:乘客为年迈的老人让座,传递孝道之美。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故事一、孝感动天原文: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
天生就懂得大孝。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采娱亲原文:周老莱子,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象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昵。
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原文:周剡子,性至孝。
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者见而欲射之。
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诗赞: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译文:周朝时有个人叫剡子,天性非常孝顺。
他的父母年纪大了,俩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
剡子于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进到深山密林里,混到鹿群当中,挤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养双亲。
一次,猎人发现了他,以为是只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准准备射他,吓的他赶紧大喊说自己是为得到鹿乳而装扮成鹿的人,才逃过了一场大难。
四、为亲负米原文: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百里负米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百里负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
【故事】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
他性格直率勇敢,非常孝敬父母。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长期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后来,他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
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
早过世。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父母在世时,即使我们没有丰厚的供给,事事也要以父母为先,处处以父母为主,时时想着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行。
(摘自中小学教育网)。
24孝故事

一、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 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二、戏彩娱亲
原文: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原文: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 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诗赞: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十四、扇枕温衾
原文: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 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诗赞: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二十四、弃官寻母
原文: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 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诗赞: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原文: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 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诗赞: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二十三、涤亲溺器
原文: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 子职。
诗赞: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子路负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二(2)班的****,今天我来给大家讲的是中华美德故事《子路百里负米》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的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减少,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改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的聆听!。
二十四孝故事(原文注解)

二十四孝故事 (原文注解)教育.中国——张云栋老师整理题记:元代人郭居敬编撰《二十四孝》概述了我国古代二十四位著名孝子的孝行故事。
情节生动,文字简炼,内容多是宣传我国劳动人民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悌,流传甚广。
当然,由于时代所限,这些故事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选编的,有的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但作为青少年,了解一下先贤行孝的故事,对于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特别是以德治国的今天,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在此,浪子不揣冒昧,将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希望有助于大家理解。
鲁迅说过:“‘孝’如此之难。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要求朋友们按照前人的模式去行孝,但至少应该关心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正是:负米何辞百里遥?但求萱柏俱年高。
赤身敢教冻冰消。
取乳儿堪荒野鹿,行佣命系匪人刀。
闻雷泣墓草萧萧。
——寄调《浣溪沙》 一、孝感动天原文:虞舜,瞽瞍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
天生就懂得大孝。
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
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
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采娱亲原文:周老莱子,至孝。
奉二亲,极其甘脆。
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的故事讲述了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的孝行。
这个故事中,子路为了能够让父母吃上好米,不惜跋山涉水,从百里之外的地方买来大米,背着沉重的米袋往返上百里,亲自背回家让父母吃。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一种孝道理念的体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得好,不惜付出辛苦和时间,这种孝心和敬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孝敬父母要从点滴做起。
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好,不惜跋山涉水去买米,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爱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具备的。
孝敬父母要趁早。
子路在父母健在时就开始尽孝,这比等到父母去世后再尽孝更加有意义。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需要注重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
子路背着沉重的米袋往返上百里,也让父母感受到了他的爱和关心。
总之,百里负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要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用心去关爱和陪伴他们。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精神上的陪伴和慰藉,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二十四孝故事:子路负米养亲的故事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
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
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
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也。
”
仲由“负米奉亲”的故事提醒我们:侍奉双亲应当趁他们健在的时候,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都应当尽心尽力。
如果想等条件好了再奉养他们,那时他们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即使想再回到从前过苦日子也得奉养双亲的日子,也不可能了。
精心整理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后来人们就用“负米”表示外出求取俸禄钱财等以孝养父母。
例句——宋·司马光《送伯淳监汝州酒》诗:“惟知负米乐,不觉抱关卑。
”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乾隆五十三四年间,始出门负米,初为毕秋帆尚书刻《经训堂帖》十二卷,又自临汉碑数种。
”
以“衔索”为不得孝养父母之典。
例句——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泣风雨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