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课件(2023版ppt)

二十四孝课件(2023版ppt)

鹿乳奉亲
01
故事背景: 周朝时期, 郯子父母年 老体弱,需 要鹿乳补充 营养
02
故事内容: 郯子为获取 鹿乳,身穿 鹿皮,混入 鹿群,挤取 鹿乳
03
故事寓意: 孝道至上, 子女应尽孝 道,关爱父 母
04
故事影响: 鹿乳奉亲的 故事被列为 二十四孝之 一,成为孝 道的典范
戏彩娱亲
故事背景:老莱子为让父母开
伤,生命垂危。
故事情节:杨香为了救父亲,勇 敢地与老虎搏斗,最后成功将老
虎制服,救下了父亲。
故事寓意:杨香的勇敢和孝心感 动了许多人,他的故事被传颂至
今,成为二十四孝之一。
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 们应该学习杨香的勇敢和孝心,
关爱父母,尊敬长辈。
1 哭竹生笋
01
故事背景: 三国时期, 吴国孟宗的 母亲生病, 需要竹笋做 药引。
A
心,经常穿着戏服,模仿儿童
玩耍,逗父母开心。
B
故事寓意:子女应尽孝道,让 父母开心快乐。
故事启示:孝顺父母,不仅仅
C
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
精神上的关怀。
故事传承:戏彩娱亲的故事被
D
广泛传颂,成为二十四孝之一,
教育后人要孝顺父母。
卖身葬父
1
2
3
4
故事背景:汉朝时期, 董永决定卖身葬父,
董永家境贫寒,父亲 感动了一位富家女
03 故事结局:继母被丁兰的 孝心感动,从此对他视如 己出。
04 故事启示:孝道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 学习丁兰的孝心,尊敬父 母,关爱家人。
0 行佣供母
பைடு நூலகம்
故事背景:东汉时期,董永家境贫寒,父亲

二十四孝故事 PPT

二十四孝故事 PPT

夏夜无帷帐 免
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 脱离馋口中
深山逢白虎
泪滴朔风寒 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 天意报平安
到县未旬日 椿庭遗疾深 愿将身代死 北望起忧心
七岁生离母 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 喜气动皇天
贵显闻天下 平生孝事亲 亲自涤溺器 职 知古一黄香
黑葚奉萱闱 啼饥泪满衣 赤眉知孝顺 牛米赠君归
舍侧甘泉出 一朝双鲤鱼 子能事其母 妇更孝于姑
慈母怕闻雷 冰魂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 到墓绕千回
孝敬崔家妇 乳姑晨盥洗 此恩无以报 愿得子孙如
继母人间有
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 一片卧冰模
蚊多不敢挥 恣渠膏血饱 使入亲帏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戏舞学娇痴 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 喜色满庭闹
葬父贷孔兄 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 孝感动苍穹
刻木为父母 形容在日时 寄言诸子侄 各要孝亲闱
负母逃危难 穷途贼犯频 哀求俱得免 佣力以供亲
孝悌皆天性 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 遗母报乳哺
郭巨思供给 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 光彩照寒门
二十四孝故事
队队春耕象 禽
纷纷耘草 嗣尧登宝位 孝感动天心
仁孝临天下 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 汤药必亲尝
母指才方啮 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 骨肉至情深
负米供旨甘 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殁 犹念旧劬劳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 三子免风霜
亲老思鹿乳 身挂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 山中带箭归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

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

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

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

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

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

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

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

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另一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4版最新二十四孝ppt课件

2024版最新二十四孝ppt课件

最新二十四孝ppt课件•二十四孝概述•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解读•现代二十四孝行为典范•孝道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孝道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如何践行孝道文化01二十四孝概述起源与传承起源传承内容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24个故事。

要点一要点二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阐述了孝道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内容及意义现代社会中的孝道观念孝道观念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孝道观念逐渐从传统的“养儿防老”转变为现代的“精神赡养”。

现代孝道实践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关心父母的生活、尊重父母的意愿、为父母提供精神慰藉等方式实践孝道。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02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解读孝感动天孝行体现故事背景虞舜的孝行体现在他对父母的恭敬和顺从,无论父母如何对待他,他始终如一,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

现实意义孝行体现老莱子的孝行体现在他为了让父母开心,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自己的尊严和形象。

故事背景讲述老莱子为了让自己的父母尽可能多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每天变换自己的角色,让老人笑得眼泪都掉下来。

现实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孝心和关爱。

戏彩娱亲鹿乳奉亲故事背景孝行体现现实意义百里负米故事背景01孝行体现02现实意义0303现代二十四孝行为典范尊敬长辈爱护晚辈传承家风030201尊老爱幼,传承家风关爱父母,陪伴成长关心父母健康陪伴父母支持父母兴趣爱好回报社会,传递爱心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和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传递正能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正面、积极的信息和故事,传递爱心和温暖。

孝的故事-24孝图解

孝的故事-24孝图解

十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 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 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 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 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 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 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 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 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 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 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 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 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 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 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 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 放下父亲跑掉。
十二 为母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 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 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 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 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 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 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 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 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 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八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 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 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 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 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 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 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 司农、司空、太尉。
十九 恣蚊饱血
四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 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 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 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 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 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 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 “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 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图文并茂解读《二十四孝》故事

图文并茂解读《二十四孝》故事

图⽂并茂解读《⼆⼗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从不同⾓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孝的故事,编成《⼆⼗四孝》(⽼版),序⽽诗之,⽤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01孝感动天 原⽂:虞舜,瞽叟之⼦,性⾄孝。

⽗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遂以天下让焉。

系诗颂之,诗⽈: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仓仓顶时,从⾕仓下纵⽕,舜⼿持两个⽃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耕种,⼤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把两个⼥⼉娥皇和⼥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

舜登天⼦位后,去看望⽗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亲尝汤药 原⽂:西汉⽂帝。

名恒。

⾼祖第三⼦。

初封代王。

⽣母薄太后。

帝奉养⽆怠。

母尝病三年。

帝⽬不交睫。

⾐不解带。

汤药⾮亲尝弗进。

仁孝闻于天下。

系诗颂之。

诗⽈:仁孝闻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

汤药必先尝。

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录入:admin 19.64.12.54 2012-8-16 人气:335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来源:南方周末摘要: 新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对待“孝”的。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多少呢?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有传承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链接——旧《二十四孝图》图文详解新华网评:新“二十四孝”是一种善意提醒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等。

24孝图文

24孝图文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俗话说:“堂上二老就是佛”。

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萨是不喜欢的。

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萨才欢喜。

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

为人子女者,如果能学习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计较父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

社会风气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倘社会已经父慈子孝,人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

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

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二十四孝故事评述(简介)“孝”是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现今的孝敬教育,总离不开过去留给我们的《廿四孝》故事以及相应的《二十四孝图》。

本文要评述的二十四孝,想说说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这《二十四孝》故事是谁编的?二是《二十四孝图》是谁画的?三是这二十四个故事讲了点什么内容?四是对这些故事作简要评述,并点明在今天看来有何启示?一、《二十四孝》一书的最早撰辑人是谁?对于《二十四孝》一书的最早的撰辑人,一直存在三种说法:一说是元朝郭居业所撰辑。

二说是元代郭守正所撰辑。

三说是福建尤溪的郭居敬所撰辑。

这是最有依据的说法,也是最可信的说法。

因为,只有它具体说明了撰辑者的一些情况。

二、是谁在后来的印本上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这有一个过程。

孝思想萌芽于远古的原始社会,孝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儒家学说,孝典型推广于封建帝王的治国需要,孝思想得益于各宗教的传播。

所以,孝道的思想早与外来的佛学论理融合在一起。

在东汉的墓葬里已经出现了孝子图。

较早的孝事迹记载,见于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内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恶分张”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录入:admin2012-8-16 人气:335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组图)来源:南方周末摘要: 新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新二十四孝VS旧二十四孝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对待“孝”的。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多少呢?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有传承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链接——旧《二十四孝图》图文详解新华网评:新“二十四孝”是一种善意提醒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等等。

(8月14日《新京报》)新“二十四孝”标准,无疑是相对于旧“二十四孝”标准而言的,虽然有新旧之别,但“新孝”并不是对“旧孝”的割裂和对立,而是在继承中有创新,在弘扬中有发展。

实际上,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的集大成者,旧的“二十四孝”中很多内容已经与时代出现了脱节,已经不符合新社会的新要求。

因此,虽然孝道的核心内容没有变,但在孝的内容和形式上,“新孝”相对于“旧孝”,无疑是一种发展与进步。

新“二十四孝”标准最大的进步和亮点,就在于它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紧贴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充满了时代气息。

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就生动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则意味着观念上的一种突破,以及对父母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

这在旧“二十四孝”中,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面对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二十四孝”标准,随之而来是一些质疑和争议。

但是笔者认为,孝道作为一种人类道德范畴的要求,实际上不可能有准确的标准可言,不管是旧的“二十四孝”还是新的“二十四孝”,对于社会起到的主要是一种提醒、倡议和促进的作用,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

因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条件、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

实际上,即使想强制,也强制不起来,比如在新的“二十四孝”标准中的一些条款,诸如陪父母看电影,教会父母上网等等,对于一些个人、家庭和地区而言,根本就没有实现的条件,但我们不能据此说这些地区、这些家庭的人就不孝。

因此,我们不一定非要按照这24条标准去要求自己,也不必按照这24条标准去评判别人是否孝道,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这24条标准当做一个目标,一个标尺。

能做到的,尽量做到;做不到的,问问为啥做不到,想想如何才能做到。

如此一来,今天的我们,相较于昨天,已经是“越来越孝”了。

新"24孝"能否引发新“孝”应■新标准有传承有创新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号召社会敬老爱老助老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我要瘦十斤:看完这个24孝新标准,我才觉得自己亏欠父母的太多了。

24孝制定得挺详细,但是多要有物资基础、时间精力来支撑,以我眼前的境况,恐难全部实现。

虽然不可能全做到,但是我也要尽力做好能做的。

国足不如我:古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行。

”我们也想守在父母跟前尽孝,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背井离乡,有时间、有精力能做到24孝的有几人?360byby:不是不想尽孝,只是现实不允许我做到100分!一年到头我们才能有几天假回去尽孝?大城市里每天下班都到晚上了,能有多少时间和父母好好聊天?做全这24条,对我而言真是太难了。

每天笑三声:24孝是中国的传统孝道。

这不仅是子女们应尽的义务,其实也包含国家责任。

在中国日益老龄化的今天,子女要尽孝,国家也要尽老。

仔细看完这24条标准,网友“钱塘石”在微博里写下:“良心发现!总把爸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很少想到爸妈也很不容易。

”这句话,同时转发给了几个好友。

在一个接一个的转发中,“新24孝”迅速成为网络热搜词汇。

截至14日15时50分,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到超过12万个相关页面,超过31万条微博。

在转发中,“惭愧”、“检讨”也是出现较多的词汇,网友“嘟嘟童鞋”写到:“自己做到的真是很少,惭愧啊,今晚给爸妈打电话估计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网友“樊夫俗子”说:“太惭愧了,对不起我老爹老娘,我竟然没有一条合乎标准的,我要反思,我要检讨。

”新“24孝”引发热议重在行为劝导新“二十四孝”标准最大的进步和亮点,就在于它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紧贴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充满了时代气息。

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等,就生动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则意味着观念上的一种突破,以及对父母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

养老文化更新换代,早已成为现实之需。

传统孝道中有很多“无违、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事事顺从父母意愿、孝丧孝祭礼仪烦琐僵化”等内容,是年轻人无法从内心认同的。

再用一些简单的说教灌输这些观念,会遭遇非常强的逆反心理,而将孝的问题空置于虚无之地,不仅是对传统的悖逆,更是现实的悲哀。

倡导孝道,与时俱进,能说到大家的心坎上,听得进去,又做得到,才会有生命力。

新“24”孝不但在观念上有所突破,更多的是在心理方面对老人进行关怀。

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这些尽孝标准贴近现实生活,更让孝顺变得时尚。

父母融入我们的生活圈子,多了沟通父母就不在感觉孤单,多了了解父母就能为我们提出更好的意见;我们感受父母的心意,就能多些体贴和关心,了解父母的处境,就能多些理解和支持。

其实,无论旧24孝故事,还是新24孝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

所以,不要纠缠于24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自己的方式。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古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重要伦理思想。

新旧“24孝”之间,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张腾华看来,新“24孝”相比“旧版本”,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亲子沟通的重视。

“这种沟通是很亲近、平易、温和的,有些标准鼓励子女成为父母的‘朋友’,聆听父母的往事,常跟父母交心,这些都利于子女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需求。

”孝文化今天依然需要大力提倡一,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

三,部分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令人忧虑。

四,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孝的本质之一是“生命的互相尊重”。

孝文化所倡导的“善事双亲”、“敬养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求我们尊重自己父母的生命,也要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从而扩展为对上孝敬、对下孝慈、对亲友孝悌、对国家孝忠,将“亲其亲、长其长”的家人之孝升华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大爱。

孝的本质之二是“敬畏”。

人不应敬畏鬼神,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

宗教的原理是敬畏神,孝文化的原理是敬畏人——敬畏父母、敬畏长辈、敬畏祖先,“家有近祖,族有宗祖,慎终追远,直至始祖”。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把孝行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躬行孝道是德行的最高表现。

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追孝",尊敬祖先。

除按时恭敬地祭祀之外,要依照祖制行事,把祖先的事业推向前进。

2."事亲",奉事父母。

对父母既养且敬,使其终生愉悦,"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立身",显扬父母。

成家立业,修身行道,效忠君国,扬名后世,被儒家经典《孝经》舆为"孝之终"。

4."孝行",治国之本。

《孝经》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而孝治天下则"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的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思想或物质的形式展示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其延伸渗透的部分,则成为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

延展阅读:“二十四孝”■新“24孝”行动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