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一、二十四孝的依次评析《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说法为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流传于后世的版本较多,但是故事一致,仅是在排列次序上有所区别。
本文以明朝版本《二十四孝图》为文本,进行评析。
(一)孝感动天。
舜作为儒家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内圣外王的重要代表,实现了由孝顺到忠君到治理天下的理想序列。
舜的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父亲瞎子,生母早亡,继母泼辣,后母所生弟弟性格狂傲。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舜选择孝顺服从,由此感应天地,获得大象、小鸟、雷电的帮助;并且由此上达天听,授予大权,成功继位。
在这个故事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是由孝顺获得感天动地的效果,从而在世俗生活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换言之,当孝顺无法感动天地时,如何支撑内在合理性?(二)亲尝汤药。
刘恒作为皇帝,母亲生病三年,衣不解带,夜不合眼,精心服侍,亲尝汤药。
这故事看点在于皇帝是真实人物,有据可查,不是凭空捏造的。
但是疑点在于,皇帝每天日理万机,国事繁重,后宫佳丽三千,宫斗重重。
皇帝能够有那么多精力去伺候母亲吗?故事价值意义在于,皇帝孝顺,被封为道德楷模,其他人必须无条件向其学习。
这是政治权力向道德权力的扩张和占领,是政统、道统、法统的相互支持。
(三)啮指痛心。
孔子弟子曾参上山打柴,家中来客,母亲咬手指,产生心电感应,曾参奔赴回家待客。
在这里,“跪问其故”非常有意思。
对自己母亲说话,为什么需要跪着?这种潜在的不平等是等级制度固化的彰显。
在皇权时代,百姓跪拜县官,臣子跪拜君王,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礼仪。
仅由这一相类似的动作能够看见孝顺与忠君的同质性。
(四)芦衣顺母。
闵子骞家庭环境与舜相似,早年丧母,后母虐待。
父亲知道实休掉后母,闵子骞反来劝阻,后母改过,从此一家人幸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在这里,我嗅到浓浓的琼瑶味道。
闵子骞如同一朵圣洁的白莲花,后母虐我千百遍,我待后母如圣人。
这种做法仅靠道德感召,单纯依靠以德报怨促使后母人格升华,价值观逆转效果如何?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二十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导语】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流传甚⼴的是“⼆⼗四孝”。
下⾯是©⽆忧考⽹分享的⼆⼗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四孝的24个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远古帝王舜年轻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仍然对⽗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感动了天,于是就有⼤象和⼩鸟帮他耕种,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戏彩娱亲。
春秋楚国的⽼莱⼦为了让⽗母开⼼,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彩⾐,拿着拨浪⿎戏耍,就像⼩孩⼀样。
⼀次他跌了⼀跤,怕⽗母伤⼼,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母很⾼兴。
3.⿅乳奉亲。
周朝郯⼦的⽗母年⽼时想吃⿅乳,郯⼦就⾝披⿅⽪,想混到⿅群中去取得⿅乳。
不料猎⼈把他当做了真⿅,要⽤⼸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猎⼈才知是⼈,对他⼤加赞扬。
4.为亲负⽶。
春秋鲁国⼈仲由,年轻时家贫,⾃⼰常吃野菜,却从百⾥之外负⽶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官,但是⽗母死了,他经常感叹:“现在我还想为⽗母亲去负⽶,却再不能了。
” 5.啮指⼼痛。
春秋鲁国⼈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去打柴。
⼀天家⾥忽然有客⼈造访,母亲不知如何接待,就⽤⽛咬⾃⼰的⼿指。
曾参忽然觉得⼼疼,明⽩是母亲在召唤,便赶快回家招待客⼈。
6.芦⾐顺母。
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的棉⾐⾥是棉花,⽽他的棉⾐⾥是芦花。
后来⽗亲发觉后要休掉妻⼦,闵损反⽽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分疼爱。
7.亲尝汤药。
汉⽂帝⾝为⼀国之君,对母亲⾮常孝顺。
⼀次母亲病重,汉⽂帝⽇夜守护,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好后,他都要先尝⼀尝,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拾葚供亲。
汉代的蔡顺⽣活岔困,每⽇拾桑葚奉养母亲。
⼀天遇到军⼠,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桑葚分开装他说⿊桑葚让母亲吃,⽽红桑葚⾃⼰吃。
军⼠们就送给他⽶和⽜,让他孝敬母亲。
9.为母埋⼉。
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了⼀个男孩,郭巨怕养孩⼦影响供养母亲,准备将⼉⼦埋掉。
挖坑时,突然挖到⼀坛上天所赐的黄⾦,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可抚养⼉⼦了. 10.卖⾝葬⽗。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代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它源自《二十四孝图》和《二十四
孝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二十四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伦理道德。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经典的二十四孝故事。
第一则是《孝感动天》,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有个叫吕留良的人,他的母亲患
病卧床,他每天都亲自给母亲抚摸按摩,不离开母亲一步。
有一天,吕留良的妻子生病了,他也是日夜不离,孝顺妻子。
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得母亲和妻子都得到了康复。
第二则是《慈母手中线》,讲述的是晋代时期,有个名叫张良的孝子,他的母
亲身体不好,他每天都在母亲的床前细心缝补衣裳。
有一次,张良的母亲生病了,他细心照料,不离不弃。
母亲病愈后,张良依然每天给母亲缝补衣裳,感动了众人。
第三则是《忠烈杨门女》,讲述的是明代时期,有个名叫杨贵妃的女子,她的
父亲是当地的官员,被叛军围困。
杨贵妃为了救父,不顾一切地冲出城去,结果被叛军杀害。
她的孝心感动了天下人,成为了忠烈杨门女。
这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是中国古代孝道的典范,它们以孝道为主题,展现了
古人们对亲情、家庭、社会的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人文情怀。
这些故事不仅是古代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启迪和教诲,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德,让孝道之风在今天的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
24孝故事

24孝故事《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故事如下: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
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故事俗话说百善孝当头,“二十四孝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史记》:“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达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种胸怀的描写很感人,当然也感动了尧,这也是选他为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依据。
这种“至孝”,又成就了一种天地之间的孝的“感应”,出现了诸多动人的情景。
因为舜的“至孝”,竟然获得大象与鸟类对孝行的感应,于是在历山耕耘时,大象来帮助他耕地,鸟儿帮助他耘田播种,孝行的感应竟然能达到如此地步。
从现代的角度去看,舍去故事中古人原始思维的一些东西,而抽取其合理的内核,则有三点可说:一,在种种不和睦的家庭中怎样去行孝?那便是学会忍受、克制、宽容,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人。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

中国历史二十四孝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故事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啮指痛心 亲尝汤药 刻木奉亲 拾椹异器 卖身葬父 涌泉跃鲤 行用供母
主角 虞舜 老莱子 郯子 子路 闵损 曾参 刘恒 丁兰 蔡顺 董永 姜诗 江革
编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诗赞】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戏彩娱亲
【原文】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 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译文】 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非常孝顺。他伺候二老, 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龄 马上就七十了(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 在父母面前说老子。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 装,象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昵。有一次曾经在 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 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故事 扇枕温衾 埋儿奉母 怀桔遗母 恣蚊饱血 卧冰求鲤 哭竹生笋 闻雷泣坟 扼虎救父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主角 黄香 郭巨 陆绩 吴猛 王祥 孟宗 王裒 杨香 庾黔娄 崔妇 朱寿昌 黄庭坚
孝感动天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 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 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 归。
百里负米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 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 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 也。”
24孝故事

24孝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在诠释着“孝”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经典的孝道故事集合,这些故事讲述了二十四位孝子孝女为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所做出的感人行为。
以下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感人至深的孝道情怀。
一、慈禧曹得中嫁女慈禧曹是明朝的名臣,他的女儿曹得中非常孝顺,每天都会把菜送到父亲的书房里,从来不让父亲受半点苦。
有一年,曹得中得知家中赋税交不出来,于是她便私下将自己嫁妆中的一些贵重物品送给官府,以填补赋税不足的缺口。
这件事引起了慈禧曹的关注,他很感动地说:“孩儿,你真是我的好女儿!”从此以后,慈禧曹更加宠爱曹得中,让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邓若宸孝征买花解颠邓若宸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的母亲一生都对他非常好,所以邓若宸对母亲也十分尊敬和孝顺。
有一天,邓若宸的母亲生病了,脑门上生出一颗大疖,整日颠倒不已,医生说要买一朵平价最花才可以解除。
邓若宸家贫,一家只有一口混口饱,但他却不辞辛苦,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一朵平价最花,母亲吃下去后,的确疖子消失了。
从此以后,邓若宸的母亲更加宠爱他,对他言传身教,教导他怎样做一个好人。
三、李逍遥哭墙成尘李逍遥是一个孤儿,他的母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过着艰辛的生活。
李逍遥从小就学会了孝顺,每年都会去母亲的坟前哭泣,直到泪水流成尘,仍不忘回乡祭拜。
有一年,他去墓地祭拜时,被突然降临的花雨淋得湿透。
他却依然默默地趴在墓碑前,泪如雨下,直到墓碑上的字润了下来,他才拭去泪水,不负母恩。
这样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他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尽孝的好儿子。
四、王世仲生子不见王世仲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宰相,他有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
有一次,王世仲接到皇帝的召见,需要前去西宖宫一趟,但他的儿子却刚刚生了病,需要他的照顾。
王世仲心中十分犹豫,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照顾儿子,而不是去应召皇帝。
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

八、丁兰刻木奉亲
丁兰,西汉时期河内(今河南省 安阳)人。汉宣帝时(公元前73 年起),【注:只注明皇帝登基 执政得时间,以下同。】她被御 封为中大夫。
丁兰幼年丧父,自己与母亲相依 为命。丁兰婚后,一度婆媳关系 不睦。待母亲去世后,她经常思 念父母得养育之恩,悔恨不能报 答父母,便请人刻了父母得木雕 像,把木雕像视为活着得父母一 样供奉。她每日三餐先敬父母木 像,然后自己开饭;出门前必向 木像禀告,回家后先向木像问候, 从不懈怠。天长日久,妻子产生 不敬与厌倦之心,竟用针刺了母 亲木像得手指,不料其木像得手 指居然有血流出。到丁兰回家跪 拜木像时,瞧见木像眼中垂泪, 便向妻子追问实情,妻子无奈 只有如实讲述。知此真相后, 丁兰气愤地将妻子赶出家门。
七、刘恒亲尝汤药
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得第三 个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刘恒8岁 时就被封为诸侯王。吕后当权时, 刘邦得其她儿子多被杀害,而刘恒 因身处边远地区不起眼而幸免。
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 道。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 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 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 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得汤药, 都要由她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 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 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 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 理由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 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 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 她与汉景帝得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 之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一、恣蚊饱血,二、扼虎救父,三、哭竹生笋,四、尝粪忧心,五、弃官寻母,六、涤亲溺器,七、扇枕温衾,八、拾葚异器,九、涌泉跃鲤,十、闻雷泣墓,十一、乳姑不怠,十二、卧冰求鲤,十三、戏彩娱亲,十四、卖身葬父,十五、刻木事亲,十六、行佣供母,十七、怀橘遗亲,十八、埋儿奉母,十九、孝感动天,二十、亲尝汤药,二十一、啮指痛心,二十二、百里负米,二十三、芦衣顺母,二十四、鹿乳奉亲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转贴得原作题记:我得祖母就是个虔诚得(://、txt7、/fo/)佛教徒,一生行善,宽厚温良,仁爱怀慈,节俭朴素,德高望重,闻名乡里。
信佛之人,讲究心存爱心,与人为善,广结善缘。
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二十四孝得故事,教育我们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正直,一身正气。
从那时起这些古代孝廉得故事就深深扎根在年少得我心中,随着岁月得流逝,年少时那些故事已经渐渐淡忘,但祖母得音容笑貌宛然仍在眼前。
今天坐公交车时偶然瞧见车厢里得24孝故事宣传画,就从网上搜集整理了下来,24孝得故事以前听过,但总不完整,今天把它整理出来在博客里写下来,希望古人得孝举能够感动今天得我们,在物欲横流得今天,在我们瞧这些故事得同时,能够有所反思,在闲暇之余对父母能够尽一份为人子女得孝道。
一、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就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扼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得孝子,十四岁得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她得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得父亲,于就是不顾自身得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得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她得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三、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她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适值严冬,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她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得办法,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痛哭。
少顷,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就是热得。
她睁眼一瞧,四周得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她得孝心感动了天地。
她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得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四、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得味道,如果味苦就好。
”黔娄于就是就去尝父亲得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亲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
并守制三年。
五、弃官寻母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天长县)人,字康叔。
七岁那年,她得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得正妻)妒忌,只好改嫁她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终于得到线索。
于就是决心弃官到陕西去寻找生母。
她告別家人,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走到陕州(今河南陕县),遇到生母与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
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苏轼与王安石曾经用诗歌赞美朱寿昌得孝心。
六、涤亲溺器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她就是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就是著名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
官至著作佐郎。
她十分孝顺,虽然身居高官,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得职责。
七、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字文疆。
她九岁失去母亲,事奉父亲非常孝顺。
夏天暑热,她给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她用身体温暖父亲得被子。
江夏太守刘护听说了她得孝行,特地旌表她。
黄香少年时就博通经典,能写文章,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安帝(107—125)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时魏郡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得俸禄与所得得赏赐賑济贫民.她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八、拾葚异器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字仲君。
她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赶上饥荒,柴米昂贵,不足以供养母亲,只好拾桑葚母子充饥。
有一天,不巧遇到了赤眉军,她们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得桑葚与黑色得桑葚分别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 “黑色得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得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她得孝心,送给她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她得母亲,以示敬意。
<注>椹通“葚”,桑树得果实。
赤眉军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
九、涌泉跃鲤姜诗,东汉明帝时广汉(今属四川)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十分孝顺,庞氏侍奉婆婆尤其勤谨。
婆婆喜欢喝长江水,虽然长江离她家有六七里远,庞氏也常去取水回来给婆婆喝。
婆婆又爱吃鱼,姜诗夫妇就常做鱼给她吃。
婆婆不愿意独自吃,她们就请来邻居老母一起吃。
有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训斥一顿,把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舍家,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把积蓄起来得钱托邻居老母送回家中孝敬婆婆.时间一长,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得事。
让姜诗把庞氏请回来。
庞氏回家这天,院子里忽然出现喷涌得泉水,口味与长江得水一样,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庞氏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再到远处去取了。
十、闻雷泣墓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侍奉她得母亲特别孝道,她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她母亲在世得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得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她埋葬在山林中寂静得地方。
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得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得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她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一、乳姑不怠崔山南,名琯,唐朝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
祖母唐夫人那时还就是崔家得少妇,十分孝顺。
每天梳头盥洗后,她都上堂用自己得乳汁喂给婆婆吃。
婆婆不再吃其它饭食,数年之久,仍然身体康健。
一天,长孙夫人病重,把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得孙媳妇也象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象长孙夫人所说得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二、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得人,心地善良。
她幼年时失去了母亲。
后来继母朱氏对她不慈爱,时常在她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就是非。
她父亲对她也逐渐冷淡。
继母患病,她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冬天,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解开衣服,赤身卧在冰上。
她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她祷告之时,她右边得冰突然开裂。
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得鲤鱼。
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她得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就是人间少有得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三、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甫麓。
她十分孝顺,尽拣美味供奉双亲;活到70岁,从不言老,常穿着五色斑斓得彩衣,手持拨浪鼓,在双亲面前如小孩子一般戏耍,以讨二老欢喜。
有一天她给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她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瞧见大笑一场。
楚王听说她贤明,召她做官,她闻讯携家人迁居江南,不知所终。
老莱子属(、txt7、/dao/)道家,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奥妙。
十四、卖身葬父汉朝时,有一个闻名得孝子,姓董名永。
她家里非常贫困。
她得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
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美貌女子,自言无家可归,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
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得钱,就死活不答应。
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她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
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
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得时间,就织了三百尺得细绢,还清了地主得债务。
在她们回家得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女子告诉董永:自己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
相传该女子就是天上得七仙女。
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她得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她。
槐树所在地改名孝感。
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五、刻木事亲丁兰,民间传说中得人物。
相传她就是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
她年纪很小父母就死去了,没有尽到供养父母得责任。
她经常思念父母得养育之恩,于就是用木头刻成双亲得雕像,像她们活着一样对待她们,凡事都与木像商议,每日三餐先敬双亲然后自己才食用;出门一定禀告,回家一定面见,一年到头从不懈怠.时间久了,她得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有一天好奇地用针去刺木像得手指,没想到木像得手指真得流出血来。
丁兰回家瞧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六、行佣供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字次翁。
少年丧父,侍奉母亲十分孝顺。
当时正赶上战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路上几次遇到匪贼。
有得匪贼要杀死她,江革哭着说:“老母年迈,没有人奉养。
”匪贼瞧她孝顺,不忍杀她。
战乱平息后,乡里人称赞她为“江巨孝”。
后来,她迁居江苏下邳,贫穷得没有鞋穿,自己去做雇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用品一样不少。
明帝(58—75)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76—88)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宫中郎将。
十七、怀橘遗亲三国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
六岁得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她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得时候,桔子掉在地上。
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得时候还要怀藏主人得橘子吗?”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
”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八、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家里原本富足。
父亲死后她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她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