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缓冲区分析报告
缓冲区分析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缓冲区分析实习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在GIS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并能够将缓冲区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实习内容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缓冲区分析的概念和作用;2. 学习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在GIS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操作;4. 分析缓冲区分析结果,并进行解释。
三、实习过程1. 缓冲区分析的概念和作用缓冲区分析是一种空间分析方法,它通过在特定要素周围创建一个缓冲区,来模拟特定要素对周边区域的影响。
缓冲区分析在环境管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缓冲区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选择分析要素:确定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特定要素;(2)确定缓冲区半径:根据需要模拟的影响范围,确定缓冲区的半径;(3)创建缓冲区:在GIS软件中,利用缓冲区分析工具,根据确定的缓冲区半径,创建缓冲区;(4)分析缓冲区结果:对缓冲区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3. 在GIS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使用ArcGIS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
我们首先选择了交通线路作为分析要素,然后确定了缓冲区半径为500米。
通过缓冲区分析工具,我们成功创建了缓冲区,并导出了缓冲区的结果图。
4. 分析缓冲区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缓冲区结果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交通线路对周边区域的影响范围。
缓冲区内的区域受到了交通线路的影响,而缓冲区外的区域则影响较小。
这为我们进行交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四、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缓冲区分析的重要性,学会了在GIS软件中进行缓冲区分析,并能够将缓冲区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意识到缓冲区分析只是一个工具,如何合理地应用缓冲区分析,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加深了我对缓冲区分析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熟练地运用缓冲区分析,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缓冲区分析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发展,缓冲区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工具,在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空间分析能力,我参加了本次缓冲区分析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适用范围;2. 掌握ArcGIS软件中缓冲区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3.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提高空间分析能力;4. 学会利用缓冲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内容1. 缓冲区分析基本概念及原理缓冲区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地理要素,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的连续区域。
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如邻近性、距离、区域等。
缓冲区分析原理基于以下三个步骤:(1)确定地理要素:选取需要分析的目标地理要素,如点、线、面等。
(2)设定缓冲距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缓冲区距离,可以是固定值或根据地理要素属性计算得到。
(3)生成缓冲区:根据设定的缓冲距离,在地理要素周围生成连续的缓冲区。
2. ArcGIS软件中缓冲区分析工具的使用ArcGIS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缓冲区分析工具,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工具:(1)缓冲区生成器:根据设定的距离,在地理要素周围生成连续的缓冲区。
(2)缓冲区聚合器:将多个缓冲区合并为一个缓冲区。
(3)缓冲区叠加器:将缓冲区与其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
(4)缓冲区查询器:查询缓冲区内的地理要素信息。
3. 缓冲区分析实例以城市规划为例,进行以下缓冲区分析:(1)确定地理要素:选取城市规划范围内的道路、河流、公园等要素。
(2)设定缓冲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设定道路两侧、河流周边、公园周边的缓冲距离。
(3)生成缓冲区:使用ArcGIS软件中的缓冲区生成器,生成道路、河流、公园等要素的缓冲区。
(4)缓冲区叠加分析:将生成的缓冲区与其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如分析哪些区域靠近学校、医院、商业区等。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缓冲区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缓冲区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缓冲区分析及应用

重庆交通大学《GIS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专业:测绘工程设计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题目:基于ArcGIS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及应用班级:2010级01班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3年6月16日至2013年6月27日课程GIS原理及应用班级测绘1班指导教师题目GIS缓冲区分析及应用同组人数1-7人课程设计要求1、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算法。
2、了解GIS缓冲区分析的相关应用。
3、相关实例解决——休闲农业区建立和市区住房分析问题。
4、分析问题——怎样利用GIS缓冲区建立来解决该实际问题。
5、解决问题——基于ArcGIS软件缓冲区分析、叠加功能解决该问题。
(1) 数据矢量、栅格之间的转换;(2)缓冲区建立,叠加分析;(3) 综合分析得出成果。
6、结合成果进行相关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书要求设计报告主要包括内容:1、课程设计目的;2、课程设计任务及内容;3、课程设计使用数据说明;4、课程设计思路及技术流程;5、课程设计实现的详细步骤;6、课程设计成果分析讨论及成果展示;7、课程设计体会(包括取得的成效及主要收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教学工作的建议)8、参考文献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每个同学均应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及数据;☞设计报告要求文字通畅,排版规范;☞设计报告文字原则上不少于5000字,并装订成册。
上机时间安排星期周次一二三四五六日第17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第18周1-4 1-4 1-4 1-4 1-4 自定自定指导地点及考核时间1、指导地点:测量与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2、考核时间:第18周星期五上午(答辩方式考核,学生用PPT汇报及演示)版面要求1、题目用黑体三号,段后距18磅(或1行),居中对齐;2、标题用黑体四号,段前、段后距6磅(或0.3行);3、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程序代码用固定值“15”;4、标题按“一”、“㈠”、“1”、“⑴”顺序编号。
缓冲区分析

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
要素:点
缓冲区:圆(多边形)
特殊缓冲区: 缓冲区实例: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力
影响范围:150km
省会城市
影响范围 150km
Hale Waihona Puke 多重缓冲区按照不同的缓冲距离,生成多个相互嵌套的多边
形,称为多重缓冲区 实例:城市经济影响力分三个层次:
0-50 km:1级 50-100 km:2级 100-150 km:3级
2. 凸角圆弧法
算法:在轴线首尾点处,作轴线的垂线并按缓冲区半 径R截出左右边线的起止点;在轴线的其他转折点上,首先 判断该点的凸凹性,在凸侧用圆弧弥合,在凹侧则用前后两 邻边平行线的交点生成对应顶点。
缓冲区发生重叠时的处理
5.4.2.1矢量缓冲区的实现
基于面要素的缓冲区
采用线缓冲区生成方法,在面的边
空间分析原理
缓冲区分析
空间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buffer)就是围绕地理空间要素周围的一
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缓冲区分析是围绕点、线、面要素,自动建立其
周围一定距离的多边形,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 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
空间缓冲区分析
主要的类型有:
基于点要素的缓冲区(地震) 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交通噪声) 基于面要素的缓冲区 (湖泊保护区)
5.4.1.2 基于线要素的缓冲区
要素:线 缓冲区:条带状多边形 特殊缓冲区:
实例:河流生态保护区
1.核心区 2.缓冲区
5.4.1.3 基于面要素的缓冲区
要素:面(多边形)
实验六、空间缓冲区分析

实验6 空间缓冲区分析1.实验目的与任务: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缓冲区分析方法本质的理解。
2)熟练掌握ArcGIS空间缓冲区分析操作,综合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准备:1)在计算机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驱动器,并建立一个目录,如在D:\下建立一个名为GIS 的目录,即D:\GIS\(为与其它同学区别,所建目录也可以加上你名字的字母,如D:\zhangsanGIS\) ,该目录为后期的工作空间,除软件自带的数据外,以后所有实习提供的数据都存放在该目录下。
2)软件准备:ArcGIS 10.x3)数据准备:点状图层“公园.shp”、线状图层“道路.shp”、“街道.shp”和“铁路.shp”、面状图层“仓库.shp”和“区界.shp”。
3.实习内容、步骤和方法:缓冲区分析(Buffer)是对选中的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点、线或面)按设定的距离条件,围绕其要素而形成一定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缓冲区应用的实例有如:污染源对其周围的污染量随距离而减小,确定污染的区域;为失火建筑找到距其500 米范围内所有的消防水管等。
下面着重介绍缓冲区原理及其在ArcGIS 中的实现。
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在尺度上的表现。
它是一种因变量,由所研究的要素的形态而发生改变。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缓冲区是给定空间对象或集合后获得的它们的领域,而邻域的大小由邻域的半径或缓冲区建立条件来决定,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对象A,它的缓冲区可以定义为:P = {x | d (x, A) ≤r}(d一般是指欧式距离,也可以是其它的距离,其中r为邻域半径或缓冲区建立的条件)缓冲区建立的形态多种多样,这是根据缓冲区建立的条件来确定的,常用的对于点状要素有圆形,也有三角形、矩形和环形等;对于线状要素有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或单侧缓冲区;对于面状要素有内侧和外侧缓冲区,虽然这些形体各异,但是可以适合不同的应用要求,建立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arcgis缓冲区分析报告

实习要求: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2 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的技术方法;3 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过程:一、选择学校,建立缓冲区1、打开图层的属性表,点击“Selection”,在菜单中选择“select by attributes”(如下图所示),在“select by attributes”对话框中,左边选择“TYPE”,双击将其添加到对话框下面 SQL 算式表中,点中间“=”,右边写‘学校’(如右图所示)2、点击缓冲区按钮对选择的学校进行缓冲区的建立,首先在缓冲区对象图层选择点要素,填写‘Linear unit‘为500,点击ok二、选择主干道,建立缓冲区1、和选择学校的相似,选择长度大于2000m的道路2、根据对学校的操作,为选中道路建立缓冲区,‘Linear unit‘选择100m,生成效果如下图所示:三、选择公园绿地,建立缓冲区做法与上边两个相同,‘Linear unit‘选择500m,效果图如上图右边所示:四、进行叠置分析将满足上述学校、公园绿地要求的区域求出。
将学校中心影响范围、公园绿地的影响范围和名胜古迹的影响范围进行叠置分析的交集操作,可以将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区域计算出。
点击arctoolbox ,选择Analysis Tools,Overlay, Intersect,弹出对话框,如下图:选择公园绿地buffer,学校五、利用主干道噪音缓冲区对获得的两个区域的交集进行图层擦除操作,获得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区域,打开工具箱,选择“Analysis Tools”→“Overlay”→“Erase”工具,设置“擦除”对话框,选出的即为适合买房的地方以及叠加分析和擦除道路等的缓冲区。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缓冲区分析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缓冲区分析GIS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一种重要功能,它通过利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问题。
其中,缓冲区分析是GIS空间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确定某一地理要素周围的区域。
缓冲区分析的原理是以给定的地理要素为中心,按照一定的距离或者其他条件,创建一个围绕该要素的区域。
这个区域被称为缓冲区,它可以是一个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形状。
缓冲区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与特定地理要素相关的区域,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在进行缓冲区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缓冲区的类型:缓冲区可以是固定距离缓冲区,即以固定距离为半径绘制缓冲区;也可以是可变距离缓冲区,即以不同距离为半径绘制缓冲区,根据不同地理要素的属性进行调整。
2. 缓冲区的距离:缓冲区的大小取决于所选定的距离。
距离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根据特定要素的属性进行变化。
例如,如果我们要分析一条河流的保护区域,可以根据河流的宽度和水质等因素确定缓冲区的距离。
3. 缓冲区的属性:缓冲区可以继承原始地理要素的属性,也可以根据特定需求添加新的属性。
例如,我们可以在缓冲区中添加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属性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 缓冲区的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以与其他地理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以识别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将缓冲区与道路网络进行叠加分析,以确定缓冲区内的道路密度。
缓冲区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环境规划: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环境保护区的范围,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2. 城市规划: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确定不同用途区域的界限,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划分。
3. 灾害管理: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4. 市场分析:缓冲区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商业服务区域的范围,以便合理规划商业设施的布局。
实验五 GIS空间叠加分析与缓冲区分析

实验五空间叠加分析与缓冲区分析一、实验目的:理解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的操作,掌握如何合理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准备1、实验背景:A.市区择房随着商品房的发展,由于房屋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而且综合考虑小孩成长的缘故,所以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对房屋的地段、环境,上学是否便捷,是否靠近名校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所以综合考虑上述的因素,购房者就需要从总体上对商品房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宜的购房地段。
要求:所寻求的市区是噪声要小,距离商业中心要近,要和各大名牌高中离的近以便小孩容易上学,离名胜古迹较近环境优雅。
综合上述条件,给定一个定量的限定如下:●离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外,交通要道的车流量大,噪音产生主要源于此;(ST为道路类型中的主要市区交通要道)●距大型商业中心的影响,以商业中心的大小来确定影响区域,具体是以其属性字段YUZHI;●距名牌高中在750米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距名胜古迹500米之内。
最后分别将满足上述条件的其中一个条件的取值为1,不满足的取值为0,即如果满足距主要市区交通要道200米之内,取值为1,反之为0;其他亦是如此,最后将其累加得到分级。
即满足三个条件的累加得到3,满足2个条件的得到2,最后将全部分成4级。
B.学校选址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综合上述条件,给定新学校选址要求:●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愈近愈好;●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各数据层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势位置因素各占0.125。
最后必须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并对其简要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7:缓冲区分析
一、目的
缓冲区分析是用来确定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邻近性和邻近程度的一类重要的空间操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缓冲区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认识;
2、熟练掌握ARCVIEW缓冲区分析的技术方法。
3、掌握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解决地学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准备
1、软件准备:Arcview
2、数据准备:文件point.dbf,point.shp,point.shx(点文件),文件line.dbf,line.shp,
line.shx(线文件),文件polygon.dbf,polygon.shp,polygon.shx(面文件),
三、实验内容
1、原理验证实验
(1) 点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新建视图,在视图中添加point层面并激活;
2)在【Analysis】菜单中选择【Find mapping】命令;
3)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Distance to point.shp(如图1)。
图1. point层面的缓冲区分析
在进行分析时,若选中了point层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则缓冲区分析只对该
要素进行;否则,对整个层面的所有要素进行。
(2)线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1)新建视图,在视图中添加line层面并激活;
2)分别选中line层面中的两条线,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比较线的缓冲区分析与
点的缓冲区分析有何不同。
3)取消选定,对整个line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与前两个分析结果的区别(如
图2)。
(3)面数据的缓冲区分析
新建视图,添加polygon层面,进行缓冲区分析,观察面的缓冲区分析与点、线
的缓冲区分析有何区别。
(如图3)
图2. 对整个line层面所做的缓冲区分析
图3. polygon层面的缓冲区分析
2、应用实验
(1) 水源污染防治
point层面表示了水源(如:水井)的位置分布,要求利用缓冲区分析提出水源污染防治的方案。
方法:
I、新建视图,添加水源(例如:水井)分布的点主题point.shp。
II、在【Analysis】菜单中选择【Find distance】命令。
III、显示并激活由point.shp产生的新栅格主题,Distance to point.shp(如图4)。
图4. 水源距离制图
IV、双击左边的图例,在弹出的Legend Editor对话框中可重新调整分级。
新的栅格主题显示了区域内每个栅格距最近的水井的距离,其中蓝色的栅格距各个井的距离最近,对水源的影响最大;红色的栅格距各个井的距离最远,影响最小。
在本例中认为距各个水井0.1以内的区域对水质的影响和污染最大,因此,在【Analysis】菜单中选择【Map Query】工具,可将Distance to point≤0.1以内的区域提出作为缓冲区进行专项的污染防治。
(如图5)。
图5. 水源污染防治的缓冲区
(2) 受污染地区的分等定级
point层面表示的是几个点状污染源,距污染源的远近不同,受污染的状况也不同,距污染源越近,受污染越严重,据此对污染源附近地区进行分等定级。
I、新建视图,添加pint.shp主题,对point层面执行【Find distance】命令;
II、对得到的新层面Distance to point进行Map Query运算,分别提取Distance to point≤0.1和Distance to point≤0.15 and Distance to point≥0.1的区域,
分别得到Map Query1层面和Map Query2层面;
III、对Map Query2层面进行重分类运算(【Analysis】菜单中的【Reclassify】命令),使得原来的True(1)值为0,False(0)值为1,得到Reclass of Map
Query2层面。
IV、将Map Query 1层面与Reclass of Map Query 2层面相加(【Analysis】菜单中的【Map Calculator】命令),得到分等定级的结果层面Map Calculation1
(如图6)。
图6. 受污染地区的分等定级
(3) 城市化的影响范围
urban层面表示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工业小城镇,还包括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
这些小城镇的城市化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一些扩张影响,但自然生态保护区周围0.05的范围内不能有污染性的工业,因此其城市化的范围就受到限制。
I、新建视图,添加urban.shp主题,对urban层面中的自然保护区图斑(属性
Type=Lake)执行【Find distance】命令,得到Distance to Lake of urban层
面(改名为:Lake);对urban层面中的除了自然保护区的所有图斑执行【Find
distance】命令,得到except Lake Distance to urban层面(改名为:Urban);
II、对Lake层面进行Map Query运算,提取Distance to Lake≤0.05的区域,并进行重分类,使得原来的True(1)值为0,False(0)值为1,得到Reclass
of Map Query1层面(如图7);
图7. 对自然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
III、对urban层面进行Map Query运算,提取urban≤0.06的区域,得到Map Query2层面(如图8);
IV、将Map Query2层面与Reclass of Map Query1层面相乘,得到城市化范围
图8. 不考虑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范围
Map Calculation3层面(如图9)。
图9. 自然保护区周围的城市化范围
四、实习报告要求
将所做工作以幻灯片形式做以汇报,内容包括原理、过程、结果。
补充练习:
1.使用任意多边形裁剪栅格主题
●新建视图,加载ter.shp 和Clip-poly.shp
●用Clip-poly中的多边形裁剪栅格主题ter
2.计算密度:
●新建视图,加载主题Population.shp;打开并激活这个主题。
将视图中心为
基点将视图适当缩小。
●设定视图单位
●执行菜单命令“Analysis”->”Calculate Density”
打开并激活图层:“Density from Population.shp”, 双击图例,打开图例编辑器。
调用图例文件legend1.avl 将其应用于当前图层。
得到如下图所示的人口密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