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

合集下载

统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通用10篇)

统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通用10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统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PPT全文课件(51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PPT全文课件(51张)

神奇
高大
(衬托)
(对比、夸张)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入梦的过渡句
依据
渌:清澈清:凄清
意境:清幽宁静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写作思路
——议论、抒情
——描写
——叙述
填 空:入梦的原因是: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消失,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梦惊神伤图
1.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来?
明确:“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李白思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

越女词五首(其三)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这两首诗都塑造了一个采莲 芙蓉向脸两边开。 女的形象,采莲女分别有何特点,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越女词(李 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明确:1)美丽,衬托、 侧面描写。 2)活泼可爱、纯真多情, 动作的细节描写。
鉴赏重点: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 明确: 联想:“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 之遥远和艰险。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比喻:“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 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洁。 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 拟人:“白云愁色满苍梧” ,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 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 不仅朋友们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层 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 悼念晁衡的仙去。抒发无限惋惜和悲愁。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燕山雪花大如席 。(《北风行 》)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Fra bibliotek李白gǔ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zhuó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dà ng
zá o

丁都护歌
鉴赏要点:白描与细节描写 明确: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 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作者正 是抓住了“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这一 细节,极写纤夫生活条件的恶劣。运用白描手 法,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抒 发了诗人对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 写来自觉“落笔沉痛,含意深远”,实为“李 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难怪杜甫称 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共28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8.1《梦游天姥吟留别》(共28张ppt)

天黑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之夜景
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震动 使颤栗 使震惊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黑沉沉的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3段))
研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翻译重点字词句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
• •
越实人在语难谈天以论姥寻,求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诗歌的三段内容围绕题目分别写了什么? • 明确: • ①“梦游天姥”概括了第1、2段的内容,写梦中游历天
姥山。第1段是梦游之因。第2段是梦游之旅。 • ②“留别”概括了第3段的内容,这是向东鲁的各位朋友
道别的诗,也是作者抒发“梦游之感”。 • (梦游之因(1段)——梦游之旅(2段)——梦游之感
画面
意象
月夜渡湖 湖、月、 渌水、清猿
半壁、海日 山之日景 天空、天鸡
山之日景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
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
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
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山之夜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 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正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PPT课件(正稿)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 天姥: 所梦的内容。 吟: 古诗体式。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天姥山 mǔ 天台山 tāi 殷岩泉 yǐn
瀛洲 yíng 渌水 lù 訇然 hōng
剡溪 shàn 澹澹 dàn 魂悸 jì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作动词,弹奏)
积极入世 蔑视权贵 傲岸不羁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睛之笔,升华主题。
诗人向往神仙世界, 鄙弃黑暗现实世界。
显示诗人反抗精神, 表现诗人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的理想。
拓展延伸
请将李白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 在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意象 花 石 熊 龙 岩泉 深林 云 水
意境 昏暗恍惚 阴森恐怖
情感 流连忘返 恐惧震惊
手法 夸张
拟人
4.仙界盛会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列缺 霹雳 丘峦 洞天 石扉 青冥 日月
鉴赏梦境
合作探究
诗歌记叙了哪些事件? 描写了哪些意象? 意境有什么特点?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赏析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5张PPT)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5张PPT)
疏通文意 ·诗意翻译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 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 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 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 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了。
疏通文意 ·诗意翻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 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 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 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 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那样使 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思考1:“一夜飞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急切、兴奋的心情。思考2: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灵运)”?点拨: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 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 遣政治上的不满。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 鄙弃俗世。
日升明快之景——天姥奇景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意境(山上):壮美雄奇
手法——夸张特点——高峻半壁见海日 奇幻、明快
感情:流连忘返
《南史 ·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涉水,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 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
山时去掉后齿。
山中奇幻之景——洞天仙境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用)

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 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 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 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 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总结第二段
梦 游 历 程 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灿烂辉煌 仙人盛会,其乐融融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入梦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 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 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 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 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 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 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 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 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 “借酒浇愁”的目的。
总结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 很明显。 一是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 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 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 成最亲密的朋友。 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 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 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 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 一斑。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清发自喻。借送别 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 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 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 “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 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 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朓自比,表达了对高 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 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 “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 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 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 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 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5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过程与方法】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整体感知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2.老师配乐范读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析,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三)深入研读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三部分.(1)赏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2)赏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3)赏析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霞〞)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3.学生齐读末段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四)拓展延伸1.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2.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五)小结作业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鉴赏文章,字数不限.五.板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2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内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缘景明情,在诵读过程中感悟.体味诗歌情感,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艺术和人生的理想追求.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品味诗人情感,学习诗人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欣赏诗歌丰富多变的意境,理解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理解诗歌主旨及李白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颂声载道入新课1.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喝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2.〝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3.解题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4.〝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5.〝留别〞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因声求气入诗境1.播放多媒体视频诵读,勾画字词,理解诗歌主要意思.2.读音检测:天姥天台瀛州脚著剡溪渌水谢公屐暝殷岩泉栗深林訇然鸾回车3.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背诵),特别注意最后一句的感情表达.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来把握好内容,并要求学生边听边勾划出四个句子:诗眼句;文脉句;梦境的起止句;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4.标出要求勾画的四类句子:诗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脉句: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境起止句:我欲因此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醒后人生规划的句子: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5.清理文章思路结构:梦游之由(起)——叙述;梦游之景(见)——描写;梦游之感(叹)——议论.抒情.缘景明情觅仙踪1.学生诵读(鼓励自告奋勇),师生共同点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缘景明情的依据.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梦前.梦中两段,读时请找找在这两段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又构成了哪些画面?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喜欢的几幅画面,从下面三个方面说说你们的品读收获:运用了的手法(或词语)描绘了的画面融入了的情感.⑴鉴赏文学作品的三个角度: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2.探究〝入梦之因〞部分.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霞明灭连天横——五岳与别山作比——赤城——天台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4.探讨梦境部分①概括这一部分的三幅画面月夜渡湖(剡溪)著屐登山(山中)仙人盛会(洞内)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④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5.从画面看,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神奇万变,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彰显了浪漫艺术.从流露出的起伏跌宕的情感看,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梦的深意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表达你对这个梦境的理解.梦境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弗洛伊德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交流小结,点评提升.对于本诗的〝梦境〞,评论界说法不一,让我们齐读北大教授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一文的片段,看看专家的解读吧!这首诗的奇特在于梦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对长安三年一梦的嗟叹.正因如此,这诗才在给人奇谲多变.缤纷多彩的丰富印象的同时,又启发了多方面的联想.——葛晓音《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小结: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6.知人论世品诗仙(1).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名山大川的追寻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2).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想要弄清这个问题,知人论世不可少.〝诗仙〞生平:_岁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病逝当涂明确: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的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地位,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甚至传说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7.小结: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自己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8.励志明理求提升(1).面对政治理想破灭却能坚守独立人格.同时具有蔑视权贵思想和傲岸不屈性格的诗人李白,你肯定想说的太多.请以〝李白,我想对你说〞这个句式写几句话来表达你的心声!(2).总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达,我能兼济天下,穷,我只能独善其身.傲岸的李白,潇洒出尘,仰天高唱:〝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命不能有苟且,只能有心性和远方!《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 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可以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2.有如此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自由讨论)问题引导: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思想吗?与前边写景部分那句可以照应?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作者什么精神?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在现实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访道,从此与官场决裂,就像谢灵运一样,远离黑暗,脚著谢公木屐,徜徉山水.这种举动貌似消极,但李白并没有真正的沉沦,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我们看到李白的傲气和傲骨,表现了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3.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开放性探究题)提示:可以,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山路险恶——尘世艰难),终于发现,自己应该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梦中醒来,若有所失,更是坚定了信念〝放白鹿〞〝访名山〞,与官场决裂,超脱世俗.六.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翻译: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它在云霞忽明忽暗时可以看到。

注释:(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或:有时。

睹:看到。

)明确:用瀛洲衬托天姥山。

瀛洲烟涛微茫表现天姥山的神秘美妙天姥云霞明灭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翻译:天姥山直插云霄遮住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那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面对着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注释:(横:遮住。

拔:超出。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掩:遮蔽。

赤城:和“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此:天姥山。

欲:好像要。

倾:倾倒,拜倒。

)明确:运用夸张手法,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高峻、雄伟,表现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的外形,而且赋予强烈的气势和动态感,为下文写梦游做了铺垫。

(诗人梦游的是天姥山,却先写瀛洲、五岳、天台山等,有何用?一是以“烟涛微茫”的瀛洲之难求衬托天姥山的可寻,使诗歌一开始就带有神奇色彩。

二是把天姥山和五岳、天台山等进行对比,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翻译:我想凭借越人的话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注释:因:依据。

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

明确:这两句为过渡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

既交代“梦”的缘由,也点明“梦”之所向。

“飞”字,形容速度之快,表现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一夜之间飞过镜湖,且有明月相伴相随,这些都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禄水荡漾清猿啼。

翻译:湖光月色照耀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刻溪。

谢灵运住宿过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岸边的猿猴发出凄清的啼叫声。

注释:因:依据。

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

至:到。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峰(shèng)州南面。

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

他喜欢游山,在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渌:清澈。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明确:入梦第一景:(月夜)飞度镜湖——(寂静清幽)清幽雅致。

“照”“送”二字,将月亮拟人化,月光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梦境的第一个层次,写梦至溪的情景。

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抵测溪,来到当年谢灵运留宿处,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翻译:我脚上穿着谢灵远当年穿的那种木履,亲自登上直上云霄梯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半空中天鸡报晓的啼叫。

注释: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各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保留后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保留前齿。

屐,以木被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司的山路。

半璧;半山腰。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

山上有裸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

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眼着它叫。

明确: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李白借写谢灵运来写自己,表示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世俗。

入梦第二景:(清晨)半壁日出——雄奇壮观。

“著”“登”动作的连写,可看出诗人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

到达半山时,眼看海上日出,耳闻天鸡鸣叫,诗人心情是愉悦的。

写梦登天姥山的景象如同一幅神奇的画面,是梦中特有的境界。

有驻足半山,远望海上红日升空、听闻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阔大的意境美。

“半壁见海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

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翻译:岩石千折百转,山路弯弯曲曲,方向不定,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

(我)迷恋着山花,依倚着怪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黑云沉沉啊好像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了烟雾。

注释:千岩:重叠的山岩。

万转:山路弯曲不断。

暝;天黑、夜晚。

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使……战栗。

层巅:山顶。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明确:“殷”字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震动。

入梦第三景:(傍晚)山中奇景——神奇迷离。

写幽深的峰峦中所见的惊险神奇的境界,这是梦游的重点。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白天的游程,正当游赏极乐时,夜幕忽然降临,出现了可怕的景象:熊咆哮,龙吟啸,岩泉为之震荡,深林为之战栗,峰巅为之震惊。

浓云欲雨,流水腾烟。

不但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咆、吟表达情感,就连深林、层巅也要战梁、震惊,声势何等浩大。

这里描写了一幅昏暗恍惚、神奇迷离之景。

这里采用了楚辞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起楚辞的风格,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7.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翻译:电闪雷鸣,山峦崩塌。

仙府的石门,匐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整个天空广阔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神仙们)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里的神仙纷纷降下来。

老虎弹奏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排列着,像麻一样多得数不清。

注释:列缺:指闪电。

列,通“裂”,分裂。

缺,指云的缝隙。

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

霹雳:疾雷声。

丘峦:山峦。

洞天:道家称仙人住的洞府,洞中别有天地,故称“洞天”。

扉:门扇。

旬(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天空。

金银: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霓:虹的一种,雨天产生的虹分为两种:主虹、副虹。

主虹外红内紫;副虹在主虹外侧,内红外紫,称之为霓。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鼓:弹奏。

瑟:古代弦乐器的一种。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

回,回旋、运转。

明确:用四字句写电闪雷鸣,山崩石裂,洞府石门,訇然中开。

于是,诗人把幻想推向以霓裳为衣,以风为马,纷纷飞下的仙人。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神仙之多,犹如乱麻。

这是梦游的高潮。

想象在一片迷蒙之中,突然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

“匐然”表现出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时惊天动地的气势。

在石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声响,而石门打开以后,景象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

入梦第四景:(夜晚)神仙登场——壮丽辉煌。

仙境的光明、辉煌、欢乐,让人心驰神往。

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也达到了极致。

(1)诗人通过奇谪瑰丽的想象,以超越尘俗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

(2)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村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8.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翻译:我的魂魄忽然惊动,猛然惊醒起来,坐起身长叹。

醒来的时候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注释:悸;心惊。

恍:恍然,猛然。

嗟(jiē):感叹。

惟:只有。

觉(jué)时;醒时。

向来:原来。

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明确:一个“忽”字将诗人从绚烂缤纷的仙界拉回到现实。

诗人刚才还在与众仙共舞,突然间回到现实社会。

写梦醒情状。

诗人惊醒回到现实,不禁长叹,觉得枕边缭绕仙气的烟雾顿然消失。

“忽”“恍”“惟”“失”等把诗人的失落、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恍惊起而长嗟”生动地描摹出诗人梦醒后不知所处、怅然若失的情状。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

一方面,这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

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

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景象: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

洞天仙境特点: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

描绘这样的仙境,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长”“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无限哀痛。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小结:诗人向读者展示了梦中四景。

一方面从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另一方面描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

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翻译:人世间快乐的事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注释:此:指梦游天姥山。

明确:诗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禁不住发出快乐短暂、时光无情、世事无常的悲叹。

“古来万事东流水”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沉的感慨,流露出诗人的消极情绪。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诗人流露出的是人生如梦的虚无伤感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10.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翻译:与东鲁的诸君告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我的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注释:君:指东鲁的朋友。

何:什么。

且:暂且。

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须:等待。

明确:回扣诗题“吟留别”,回答朋友“何时还”的问语。

诗人要通过游访名山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归来之日遥遥无期矣。

“且放”二句,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明心迹:对当时的黑暗势力,绝不妥协。

一问一答,其中蕴含诗人的隐逸之志。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翻译: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喜笑颜开?注释: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摧眉,低眉。

事:伺候。

开心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句,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表现出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夷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1)这两句诗表现了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

(2)它是全诗的诗眼。

因为本诗主体虽然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目的却是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表现诗人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及对现实的不满。

因此这两句诗与本诗意旨是统一的。

板书入梦之由——越人语天姥(现实)天姥可睹,高大雄峻——向往月夜渡湖(月夜)——(寂静)清幽雅致梦游半壁日出(清晨)——雄奇壮32观梦游天姥天姥山中奇景(傍晚)——神奇迷离蔑视权贵、傲岸不屈、追求自由(梦境)神仙世界(夜晚)——壮丽辉煌吟留别惊梦长叹——不得开心颜(现实)补充:2.探讨“梦游之景”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