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打开智慧之门》
高一语文教案《第一单元打开智慧之门》

总第一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第一单元打开智慧之门【单元导读】【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计划】第一周晨读(3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课下作业(每天30分钟)星期一无课。
收阅学生导学案(周末自学《劝学》第一课时,完成1-5题);集体备课。
完成《新课堂》预习导学3。
星期二学生交流订正1-5题答案;课堂检测自学成果,完成第6题,讨论解决同学答案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它疑难问题。
完成《新课堂》巩固导练4、5、6、7。
星期三背诵《劝学》默写《劝学》,《劝学》第二课时自学阅读“文苑撷英”并完同学们经过中考的洗礼,迈进了新的人生阶段——高中,在这里将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
面对新的生活,如何开启这扇门呢,对于“新人”来说就是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积跬步而至千里。
应当如何学习呢,学习中遇到问题该怎么办呢?答案便是从师而问之。
师为何?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同学、父母、朋友,更可以是1.掌握《劝学》《师说》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熟读并口头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准确默写这两篇文章。
2. 理解“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的态度;理解韩愈阐明的“师道”观念和“尊师重教”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根据导学案,研读课文,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2、组内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成果展示并深入探究。
成相关任务。
星期四无课。
收学生导学案,二次批阅;集体备课。
完成《新课堂》拓展导练部分。
星期五交流“文苑撷英”阅读感受;作文写作。
(90分钟)双休日自学《师说》,完成1-7和13题;阅读“专题阅读导学案一”上的文章,写好读书笔记。
第二周晨读(30分钟)课堂安排(45分钟)课下作业(30分钟)星期一无课。
收阅学生的导学案,集体备课完成10-12题。
星期二学生交流订正1-7题答案;课堂检测自学成果,完成第8题,讨论解决同学答案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它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1劝学课件鲁人版必修1

3.而神明自.得. 古义: 今义: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4.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托付;把思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1.把……做成 2.广泛地学习 3.自然得到 4.鸟兽的爪子和牙 齿 5.托身,安身。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其实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是说你学了而 不去思考不去分析也是枉然。“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说自己曾经尝试整天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结果,还不如就此好好学习。学是要 学,但是要懂得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有效果。荀子本身就是圣人了,他已经学 了,可是停止了学习专心思考,结果一无所获。所以他们讲这个话所对的人不 一样,意思也就不一样。孔子是对学生讲的,荀子是说自己的。
以为轮( )
臾.( ) 舟楫.( )
槁暴( )( )
跂.而望矣( ) 蛟.龙( )
跬.步( ) 锲.而舍之( ) 二螯.( )
骐骥.( ) 金石可镂.( ) 蛇鳝.( )
驽.马( ) 爪.牙( )
【答案】 zhòng róu gǎo pù xǐng yú qì yú jí jiāo kuǐ jì nú qiè lòu zhǎo áo shàn
使之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变成
然 也。故木受绳则
直, 虽:即使。
这样的。所以木材按墨线加工就直了,有:通“又”。
槁(ɡǎo):枯。暴(pù):晒。复:再。挺:直。 金就 砺
然:这样。故:所以。受绳:经墨线量过。
金属刀具拿
则 利, 君子 博学 而 日参 省乎 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
【推荐】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单元写作开启智慧之门课件鲁人版必修1

提示
返回
技法指要
授之以渔得,心有灵犀通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 的论证方法。用这种方法论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 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 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 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 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提示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 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 说的“荡气回肠”,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 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 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 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柳欧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 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点拨 这是一则比喻型的材料作文,也可看做寓意型的作文。材料中的水和 岸是相互制约,又互相依存的关系。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巧妙地产 生联想,恰当选准角度,是写好这篇材料作文的关键。 按照审题的步骤,可这样抓关键,定角度:材料中的水与岸原来是什 么关系?水为什么要冲垮堤岸?冲垮堤岸后的结果如何? 这样一找原因,看结果,写作的角度便很明显了。然后结合材料中的 重点语句,角度可定为:(1)和谐创造美好;(2)相互制约与依存;(3)自 由与约束;(4)生存的价值纸上得来浅,绝知要躬行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地偎在旁边,一切是那样的和谐美好。 水厌倦了岸的围困,想要寻找没有约束的自由,冲垮了堤岸。水没 有得到自由,却失去了生命,而岸没有了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 定立意,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教材分析:打开智慧的大门

教材分析:打开智慧的大门导言: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工具,在引领学生打开智慧之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材如何帮助学生开发智慧、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教材在引领学生智慧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部分:启迪思维、激发想象优秀的教材应当具有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的功能。
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案例,教材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定式,拓展视野,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教材中引入实验设计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文学教材中引入人物塑造和情节分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想象力。
第二部分: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分析能力优秀的教材应当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引入疑问探究、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引入史料解读和历史事件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思维;在数学教材中引入证明方法和问题求解,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促进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教材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知识内容、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综合素质教育教材中引入实践体验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艺术教育教材中引入创作表现和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第四部分: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优秀的教材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供自主学习任务、拓展阅读和实践探究等内容,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外语教材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和实践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在科普教育教材中引入科普实验和科普竞赛,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发现欲。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 第1课 劝学学案 鲁人版必修1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劝学勤奋人生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
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著名的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出,电话公司因此掐断了他的电话线。
后来,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
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的人生仍然是在勤奋地创作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
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
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国庆节)。
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学术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勤奋出灵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不同。
一般的作家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干别的事,从不逼自己去写。
但斯蒂芬·金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情况下,每天也要坚持写五千字。
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每一天的第一个亲吻,肯定先落在勤奋者的脸颊上。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案教学文稿

“开启智慧之门”导学案【单元导读】托尔思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找寻着智慧,总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获得智慧之种,让它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找寻的过程中,有人将经历写成了文字,有人将经验写成了文字,有人将感悟写成了文字……然后这些文字就成为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一代代人打开智慧之门。
品读这些精美的文字,欣赏这些睿智的思想,我们就获取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也就走向了通向自我追求之路。
而当我们回头反思,将圣贤之人的智慧内化为我们的修养,我们就离智慧更近了一步,就会“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单元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本,背诵《劝学》和《师说》。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能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并能针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能够利用网络或其他学习资源,广泛搜集信息,提高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5、能够通过写作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1、通过朗读、背诵和对文言词语的整理,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通过思考、讨论,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篇章:走进文本,且学且思走进《师说》一、课前(预习)必知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案

“开启智慧之门”导学案【单元导读】托尔思泰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找寻着智慧,总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获得智慧之种,让它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找寻的过程中,有人将经历写成了文字,有人将经验写成了文字,有人将感悟写成了文字……然后这些文字就成为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一代代人打开智慧之门。
品读这些精美的文字,欣赏这些睿智的思想,我们就获取了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也就走向了通向自我追求之路。
而当我们回头反思,将圣贤之人的智慧内化为我们的修养,我们就离智慧更近了一步,就会“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单元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文本,背诵《劝学》和《师说》。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3、能归纳文本的内容要点,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并能针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能够利用网络或其他学习资源,广泛搜集信息,提高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5、能够通过写作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学习重点】1、通过朗读、背诵和对文言词语的整理,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通过思考、讨论,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高搜集、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一篇章:走进文本,且学且思走进《师说》一、课前(预习)必知1、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高中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读懂经典开启智慧之门

高中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读懂经典开启智慧之门高中语文教案:开学第一课——读懂经典,开启智慧之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何为经典文学作品,并能分辨经典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区别。
2. 分析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培养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读经典作品开阔视野、丰富内涵、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何为经典文学作品,区别经典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
2. 分析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提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画板、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交流,引入本课的话题。
教师:同学们,在过去的学习中,你们接触过哪些经典文学作品?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经典之作呢?学生:(举手回答)【Step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经典文学作品,并解释其中的经典之处。
教师:同学们,请看一下这些作品的封面,你们能认出它们吗?接下来,我将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作品的经典之处。
(教师分别介绍作品的背景、特点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独特之处)【Step 3】分析探究(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所介绍的经典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层含义。
请大家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构、主题思想等。
(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隐含信息和哲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Step 4】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提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新认识。
教师:同学们,经过我们的讨论,你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吗?你们可以总结一下,经典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Step 5】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并在课后留下相关阅读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一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
【单元导读】
【学有计划】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和用法,熟读并口头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 ——走进作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
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
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知识卡片二——荀子名言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二、文言知识
3.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
靛()青蓼()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槁()暴()磨砺()须臾()参()省()跂()而望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镂()刻蟹螯()蛇蟮()
请注音;反复读一读、动笔写一写吧:4.不看注解你能解释这些字吗?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
(4)輮使之然.也(5)金就砺
..则利(6)吾尝跂.而望矣
(7)声非加疾
..也(8)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
(10)而绝.江河(11)风雨兴焉.(12)而致.千里
(1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积累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6.这个虚词很重要,请准确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而】【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善假于物也。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蟹六跪而二螯
7.熟读课文,理解句意,你就能准确说出这些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2)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今义:
8. 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理解“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的态度。
2. 学习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思路以及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9.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10.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11.从文本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体味,并加以评点;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13.请提出阅读中、学习中的疑惑,记录在下面横线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知识卡片二 ——韩愈名言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②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文言知识
3.你能读准、写准这些字吗?
句读.()或不.焉()经传.()老聃.( )郯.子()苌.弘( )蟠.( )近谀.()贻.( )
请注音;反复读一读、动笔写一写吧:
4.不看注解你能解释这些字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小学而大遗.
无.贵无贱士大夫之族.
位卑则足.羞君子不齿.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郯子之徒.圣人无常.师
不耻.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小.学而大.遗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释该字:
6.这些虚词很重要,请准确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之】【其】
择师而教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学者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道之不复其皆出于此乎
句读之不知其可怪也欤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7.熟读课文,理解句意,你就能准确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学而大遗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 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请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理解韩愈阐明“师道”的观念和“尊师重教”的观点,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9.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10.本文二、三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11.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道理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
12.请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为中心句,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13.请提出阅读中、学习中的疑惑,记录在下面横线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②。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基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刃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④,与之俱黑。
兰槐⑤之根是⑥为芷,其渐⑦之⑧滫⑨,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⑩。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11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注释:①苕:芦苇的穗。
②所系者然也:系的处所使它这样。
③蓬:草名。
④涅:黑泥。
⑤兰槐:香草名。
⑥是:指示代词,复指根。
⑦渐:侵。
⑧之:指芷。
⑨滫:臭水。
⑩服:佩戴。
⑾游:有目的的旅行。
译文: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
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上,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
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得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能俯临万丈深渊。
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
香草兰槐的根叫作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
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旅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