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解读

合集下载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

客观说就是新批评【原创版】目录一、引言:新批评的概述二、新批评的特点1.对象:文学作品本身2.方法:文本细读3.标准:文学性三、新批评的意义1.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2.提升文学批评的水平3.丰富文学创作的实践四、结论:新批评的客观性正文一、引言:新批评的概述新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客观地说就是新批评。

它源自 20 世纪初的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新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关注文学作品本身,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发掘和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二、新批评的特点1.对象:文学作品本身新批评的最直接特点是以文学作品为本位。

批评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作品的文本,而非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或读者的感受。

新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文本内部,因此批评家应该从作品自身出发去探究。

2.方法:文本细读新批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

批评家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象征、结构等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

这种细读的方式要求批评家具备高度的敏感和专业的素养。

3.标准:文学性新批评的评价标准是文学性。

这里的文学性不仅仅指作品的艺术价值,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新批评认为,作品的文学性是其内在的价值所在,批评家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作品。

三、新批评的意义1.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新批评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理论的进步。

它将文学批评从传统的作者研究、读者研究转向了作品本身的研究,为文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升文学批评的水平新批评的实践,提升了文学批评的水平。

批评家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使得文学批评更具专业性和说服力。

3.丰富文学创作的实践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实践。

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文本构建,努力创新和突破,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价值。

四、结论:新批评的客观性总的来说,新批评以文学作品为本位,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文学性为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
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文本中心论:新批评认为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艺术客体,是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受到作者意图、读者感受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来揭示。

2. 意图谬误:这是新批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那种根据作者的意图去解释和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作者的意图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意义,因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并不能完全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超越作者的意图,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3. 感受谬误:这是新批评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那种根据读者的感受去评价作品的错误做法。

新批评认为,读者的感受并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本身为依据,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反讽:这是新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言不由衷、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

在新批评的文本分析中,反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反讽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5. 悖论:悖论是指表面上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却蕴含深意的语言现象。

在新批评中,悖论是重要的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悖论的揭示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形式、意义和主题。

综上所述,新批评的核心概念包括文本中心论、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反讽和悖论等。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

新批评范本解读

新批评范本解读

“新批评”范本解读在此,我们以颜元叔先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析〈春望〉》为例,探讨颜元叔是如何运用“新批评”的方法,来解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律《春望》的。

颜元叔,原籍湖南茶陵人,1933年生于江苏南京。

1952年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来入美国马骨打大学攻读英美文学,获硕士学位;后来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北密歇根大学任教。

1963年回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外文系,讲授“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比较批评”等课程。

论著多种,有《文学的玄思》、《文学批评散论》、《论民族文学》、《莎士比亚通论》等等。

70年代大力提倡“新批评”,主张回归于作品本身,把作品视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而且抨击中文系的评文方法,不是笼统的“印象式描述”,就是乞灵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

这在台湾文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批评”的方法也由此深深影响了台湾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颜元叔本人不仅翻译了威姆萨特和布鲁克斯合著的《文论简史》(颜译名为《西洋文学批评史》),而且用“新批评”的方法做文学批评,《析〈春望〉》就是他用“新批评”的方法解析古典诗歌的范例。

《春望》是杜甫著名的五言律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当时杜甫46岁,正是安史之乱期间。

755年11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率兵15万围攻长安。

756年5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奔蜀。

8月,杜甫携全家逃难,最后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中途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沦陷后的长安。

因他官职卑微,没有名气,所以未被囚禁,可以在城中各处走动。

《春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然而新批评派在做文学批评时是不管一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不知道相关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及传统文学史上对作品的评价,只是认为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不能作为批评家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前人对作品的评价尤其会让人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带上了先入之见。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4:新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四节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它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新批评的先驱“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1888-1965)这位20世纪颇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被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早期的一些批评著作中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的非个性论可以说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针对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艾略特明确指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因为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但有自己一代的背景,而且处于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文化的关系之中,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他还进一步认为,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诗人在创作中仅仅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而诗歌创作出来后,并不包含诗人心灵的成分。

尽管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是表现情感的,但“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控制欧洲文坛一个多世纪的浪漫主义表现论的反拨,也是与克罗齐的表现论、柏格森的直觉论针锋相对的。

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1893-1980 ),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

比较文学教程-第4章-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

新批评解读中国诗歌下面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十分感人,我想用“新批评”的方法,探究一下诗中感人的因素。

第一句“国破山河在”,“破”与“在”之间,立即形成矛盾局面——诗为矛盾语,见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批评理论——国家已“破”,山河依旧“存在”;已破的是一个国家的组织,社稷的结构,这些都是人为的成果;这个人为的成果已遭摧毁。

“山河”在这里显然指自然景物;然则,自然景物,大好河山,却不因国家社稷之覆卵而有所改变,所以“山河在”。

杜甫的悲哀起于“国破”,若“国破”而山河亦破,悲哀亦许是压倒性的,但不会有目前这种无可奈何的况味:国虽“破”而山河无动于衷,依旧楚楚可怜,自个儿碧绿着。

山河无情,莫此之甚!故“国破”是情感语,“山河在”是无情语。

第二句正好加强了“山河无情”的表征:“城春草木深。

”国破之后,应该是一幅肃杀情景,而春天降临城池,草木欣欣向荣。

中国古典诗人之中,杜甫的炼字功夫最深。

“草木深”之“深”字,即是一例。

盖“深”字在此有多义。

一义是说草木长得茂盛——已如前述;另一义是影射草木长得零乱芜秽;而此一义极佳,因为国家已破,一切事物风光,无人照料,人工所能给予自然的秩序条理,都不存在;一切任其滋长,任其蔓延;“深”字把这种茂盛而零乱的情况,正好给点明出来。

从第一句到第二句,人事之凋谢与自然之昌旺,各自发展;第一句只说一“破”一“在”,而第二句说那“在”的自然,更是欣欣向荣。

是以,人事与自然的两相离脱;这是此处矛盾语的基本架构。

次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显示诗人要将上面两行人事自然两相离脱的情况,给它扭转过来:诗人把自然拉进他的情感漩涡,重建人与自然的结合。

于是,诗人“感时”,“花”亦随之“溅泪”;诗人“恨别”,“鸟”亦随之“惊心”。

实际上,当然花不会溅泪,鸟亦不会惊心,无论人间有多大的苦痛!但是,移情作用是人的本能之一;人喜欢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事他物之上,于是,月色含悲,海波呜咽。

第5章 新批评

第5章 新批评

2、新批评的关键词
在文本分析中,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各自从语言学、 修辞学中借鉴了一些术语,经过生发和改造后用于 诗歌批评。这些术语各自涵盖了一定的批评观照领 域,但彼此也存在一些交叉之处。总体看来,这些 批评术语体现了新批评的理论特色,有效地推动了 文本分析的深入 。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新批评使用的几个主要批评术 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新批评的先驱
新批评的历史发展大约经历了四十余年,其奠基人当首推英国的艾略特 和瑞恰兹。 (一)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 浪漫主义所说的文学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假相,诗歌写 作是非个人化的。理由如下: 1 、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 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诗人隶属于诗的传统,其作品在整个诗歌有机链 条之中存在,即使其中最个人的部分也包含着他的前辈诗人的痕迹。 2 、诗人的创作过程具有非个性化的特点。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 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 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 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 、诗歌表现的情感具有非个人化的特点。诗人所未经历的情感和所熟 悉的情感同样供他使用,他的任务就是把寻常的情感化炼成诗,旨在表 现实际情感根本没有的感觉。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要求批评家将注意力从作者转移到文学文 本中去,开启了关注文本的批评思路。
2、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两种谬误
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误》和 《感受谬误》发表,分别对研究作者写作意图和研究读者阅读感受的批 评模式进行了批判,成为新批评的宣言书。 意图谬误: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 误在于“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 ,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 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同于作品的实践。 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 依据作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 不可能也不必要,一个批评家无法去搞清楚诗人写作的真实意图到底是 什么,因为如果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意图,那么他的意图就会表现在 他的诗作中,人们无需再从诗作之外去寻找意图的来源;如果诗人没有 成功地表现他的意图,人们试图去寻找他的意图就更加荒谬和没有凭据。 意图批评极易导致批评中的相对主义而使文学批评丧失了客观的批评标 准。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谈谈你对新批评的理解
新批评,又称为“新旧结合”批评,旨在提高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其中古典理
论为中心,围绕国家、信仰、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实践进行一系列挖掘和分析。

在新批评视角下,语言文学研究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中的古典理论,而
且要注重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多元因素下的上下文背景,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叙事,以尽量准确的研究真实的文学形象。

在新旧结合的批评上,要融合文学发展的历史价值,以及改变、发展文学的实践意义,重新诠释文学的艺术性、价值性和功能性。

新旧结合的批评理论,着重挖掘有结构性的文学创作,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文学创作空间,充分利用历史因素,将历史台账灵活运用于书写当代文学,从多元视角参与文学研究,深入探究其在历史演进脉络中的意义,为后人创作出现时空性,并将其作为创作理念。

新批评既要深入研究作品,也要注重历史脉络,突出文学创作的实践性,借助系统的批评思想和新的识别标准,重新定义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
学功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批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

《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

《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针对著名小说家霍桑而言,他的作品给人们的直观感受便是带有浓厚的心理描写特点,在饱含浪漫主义的同时,又带有惊悚和恐惧的气息,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带有黑暗气氛的描写手法,表达出深层次的批评心理。

《牧师的黑面纱》创作于1837年,自正式出版之后得到了众多人们的追崇和喜爱。

人们喜欢《牧师的黑面纱》的原因能够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捕捉出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期的美国,被悲观主义笼罩着,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精神状态都偏向于枯燥和萎靡,而霍桑的这部《牧师的黑面纱》带有非常浓厚的批评色彩,满足了人们对罪恶的批判和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追崇。

本文以新批评的观点来深入解读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这部作品,并结合当时盛行的清教主义,勾勒了当时美国人民对宗教理想的追求与精神世界的渴望,同时又从侧面描述出人们对于当时英国殖民地沉痛生活的批判,渴望构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其中这种鲜明的对比非常完美地表达了新批评主义的观点。

一、关于《牧师的黑面纱》的简介霍桑的小说风格多为建立在对浪漫主义的追求结合批判主义的现实观点。

在《牧师的黑面纱》这部小说中,首先文章的开场是一个格外晴朗的早上,在平常且安逸的氛围中,小说的主人公牧师(或者被称作为教长)MR.Hooper出现在非常寂静的教堂中。

这位MR.Hooper牧师头戴着黑色的面纱,在与人们说话和交谈的过程中也不会掀起头上的黑色面纱。

MR.Hooper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和行为引起了当地教民和居民的揣测,对于MR.Hooper这种怪异的做法,也使得人们开始恐慌和猜忌起来。

作为MR.Hooper牧师的未婚妻Elizabeth也会因为MR.Hooper牧师不讲黑面纱揭下来以真面目示人的做法感到费解,在要求的MR.Hooper牧师将面纱脱掉的要求被拒绝之后,MR.Hooper牧师的未婚妻提出了解除婚约,从此离开了他。

在未婚妻离开之后,MR.Hooper牧师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面对着一个人的痛苦和孤单,直到最后,也始终是MR.Hooper牧师独自走完了人生的轨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略特(1888—1965), 是一位诗人、剧作家和文 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 动领袖。1922年发表的 《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 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 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 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 诗歌的里程碑。1943年结 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 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并确立了当时在世的 最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 地位。

新批评的细读法 与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细读法是诗歌分析尤其是古代玄言诗和
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主要从语言和结 构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诗歌语言
诗 歌 语 言
科学语言 明晰单一确定→客观陈述 诗歌语言 模糊歧义弹性→主观感受
语文文本解读的任务 : 揭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语言的多重意义, 尤其是隐含意义的揭示。
新批评解读形成的历史背景:
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1.实证主义的文本解读忽视文本的独立性; 2.印象主义过于追求读者个人的主观情感; 3.社会历史批评把文学文本读成政治文献和生 活教科书; 关注的是文本外部的探讨,忽略 了对文本本身的内部研究。
新批评解读的观点:
文本解读必须承认文本存在的独立性,将视

简评
特点:新批评从文本语言解读入手,用语义分析 方法对作品进行细读,体现了这种方法的形式主 义特性。 成就:1.在古代玄言诗歌和当代诗歌的解读中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 2.基本观点和方法深深影响了文本解读活动, 留下了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和被广泛运用的概 念。 局限性:1.切断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不适宜于其他文体文本的解读。
二、语文文本结构层面细读
语音层
文 本 的 基 本 结 构
语言修辞、风格层 意象、隐喻层 文本价值层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是
瑞恰兹提出来的。极大限度地扩展了语境的 适用范围,语境包括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 某个时期的一切事件,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 语境理论融入了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 有关因素,拓宽了语境的视域。文学语言具 有独特性,模糊、含混、充满张力,只有放 在一定语境中才能体会其内涵。

意象、隐喻层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 单纯而不失明朗、集中、强烈; 丰富,又毫无堆砌之感; 含蓄又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 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 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 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 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新批评解读
新批评解读是以作品文本的语言形
式为主的文学本体研究。 社会 历史 心理 政治 文本 作者 读者
(二)语义分析
新批评解读的核心问题是语言问题. 新批评运用细读法重点挖掘文中含混、悖论
之处,找出其中包含的神妙精微的意义。 文本解读的目的是弄清语言如何构成了文本 这一有机统一体,语言怎样将感觉的具体丰 富性和理智的抽象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 本如何整合各构成因素并暗示一种统一的经 验。
(1)含混
由燕卜逊提出,还翻译为“朦胧”、“复义”
定义: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举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悖论
由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着重提出。《精致
的翁》 定义:又称诡论,原是一个修辞学术语,意 指一种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亦 即似是非是;即字面上看起来荒谬,细细品 味却有深意。
(3)反讽
定义:就是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表
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 种类: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情境式反讽 举例: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

这种反讽的效果是通过小说中的“疯子” 与“众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来凸现出来的。 在众人的眼中, 疯子的话语和行为是怪异的、 奇特的, 但是, 在疯子的眼里, 众人也是疯子, 也是一群有着疯子行为的人们。“疯子” 视 众人为疯, 视自己为清醒, 众人视 “疯子” 为疯,而视自己为清醒, 但疯与醒的界别在哪 里呢, 由谁来设立这种界别呢? 所以这里清醒 与疯子的模糊与转换其意义直接指向了人类生 存的困境, 有着绝妙的象征意义和反讽特征。

提出了 文本细读
新批评解读
理 文学本体论 论 语境理论 主 张 语义分析 批评术语
含混 悖论 反讽 张力
(一)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把文学作品看成独立自足的审美客体, 承认文本的独立性,也就规定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取向。 由兰色姆于1934年在其著名论文《诗歌:本体论札 记》中首次提出。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 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实质上 是一种语言本体论或形式本体论。 维姆萨特的《意图谬误》否定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 等重视社会历史和作家生平的文本解读观;比尔兹 利的《感受谬误》反驳注重读者反应的批评理论。
瑞恰兹
瑞恰兹悟出了诗歌语言是含混的,多义的,
甚至是歧义的。 瑞恰兹提出了词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运用语义学方法读解作品,为新批评提供了 解读的诸多方法。
瑞恰兹

(1893-1979)著名文学 批评家、美学家、诗人、 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 桥大学(1922-1929)、中 国清华大学(1929-1930)、 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 任教授,“新批评派”理 论的创始人之一。
美国的新批评
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倡导者:兰色姆和他的学生退特、布鲁克斯、沃伦等。 —— “南方批评派” 兰色姆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这一概念,较之“纯批评”更准 确地反映了新批评的内涵。 观点:文学研究的是文学本身,通过文本读解可以达到对世界 本体的把握,只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就能找到存在的意义,无须 外求。把文本读解封闭起来,闭塞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维姆萨特更强调作品本身,代表作《意图谬见》。 重视作者意图——“意图谬误”,重视读者感受——“感受谬误”
语言修辞、风格层
诗歌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 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 炼加工的,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 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 一节只是轻轻一点:“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 法。前三段个人乡愁,却为写最后一段中华民族乡 愁打好铺垫,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3.词句的韵致
隐喻:又称暗喻,从修辞特征上看,是隐去喻
词,由本体和喻体直接连接组成的比喻。是语 言学上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变体,也是诗歌创 作的基本技法。 隐喻,一般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有完整的结 构,能驾驭全诗,在很大程度上乃至决定性地 影响诗美艺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燕卜逊
燕卜逊强调文学文本的歧义性、含混性和解
读的多种可能性。 成名作:《含混七型》

燕卜逊 (1906—1984)英 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诗人。他是20世纪 40年代以后中国英 文界大家以及中国 现代派诗歌的一代 宗师。曾任日本东 京文理科大学英国 文学教授,北京大 学英国文学教授,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 编辑,英国谢菲尔 德大学英国文学教 授。
新批评解读
王 伟
一、新批评解读的形成原因、经 过及理论主张
二、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语文文本解读 实践
新批评解读,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继俄 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种以文学 本位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熟于英国,四五十年代风 靡于美国,六十年代逐渐走向衰弱。 代表人物: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燕卜 逊、维姆萨特、韦勒克等。
一、诗歌语言的魅力
语境释义 语 言 语音妙解 词句的韵致
1.语境释义
文学文本中特定语词或句段的意义,总 是由“上下文”所决定的。 文本意义的确定,是文词使用时由不同 层面组合而成的言语环境复杂的相互作 用的结果。

2.语音妙解
1.构成文本每个字都是言语能指与所指的 统一。

注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 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 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点向内转,转向作品文本本身,力图采用严 密的语义分析方法对文本加以客观解读。
新批评解读形成经过
“新批评”因为兰色姆在1941年出版的《新
批评》一书而得名。 理论发起人:艾略特、瑞恰兹、燕卜逊 艾略特认为诗歌的读解,要求解读者抛却自己 个人感情,坚持解读的客观性。为新批评所 坚持的纯客观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富有节奏感的声音激发了作家的创造灵感, 文学创作重视声音的运用,文本解读要重视 对声音的分析理解。
踏莎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重数。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语音层
诗歌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读来富有节奏感。
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