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新文学现代主义文论的一种经典——叶公超的“新批评”理论

新文学现代主义文论的一种经典——叶公超的“新批评”理论
己也进入 到 了另外 一个艺 术世界 , 并且 这个世 界里
合, 有被压 迫 的苦痛。除 此, 还存在着 另外 一个 “ 更真实、 更亲切的世界 ” 它包括一切艺术领域 的 ,
诗文 、 画、 乐 、 刻 等 实 绩 。这 是 “ 观 的 , 绘 音 雕 主 翻 造 的” 与现实世 界 “ 立 的 ” “ 在 ” 分 的 存 。它是 源 于 翻造者 “自己的理 智 与情 感 条 件 ” 的一 种 “ 灵 的 心 感应 ” “ ,艺术世 界可 以说完 全 是人 为 的 , 人 的意 是 愿、 欲望 , 以及 观 察所 创造 的 。……文 学 所 能存 在 的理 由就在它不 根据 于 现 实世 界 而根 据 于著 者 心
写 出 中 国现代 主义 文学理 论发 展史 上 的重要一 章 。
间” 。一般说来 , 人们通常可以意识到两个世界的
} 收稿 日期 : 0 9— 5— 0 20 0 2
作者简介 : 赵凌河 , , 女 辽宁沈阳人 , 宁大学文学院现 当代文学教研 室主任 , 辽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 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
另一方面作家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过程不论他们是多么坚决地表示要坚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要摹仿现实当他们从事材料之选择情节之安排以及意义的隐示等具体的写作工作时都不免要受个人的经验与思想习惯或个人偏见等心灵的定律所支配这种经过他们自己的逻辑习惯来整理或筛滤的过程就是主体自我对现实世界的感应过程
20 0 9年 9月 第3 7卷 第 5期
这 个 提 法 的 通 常 理 解 )的一 部 分 , 不 是 它 的摹 也 本, 而应 成 为 一 个 自成 一 体 的世 界 , 立 、 整 、 独 完 自 给 自足 。 [ P4他 们把 现实 生活 与文学 艺术 划分 ”2(6) 3 为 现实 的科 学 的与 文学 的诗 的两 个 截 然 不 同的世 界 。前者 作 为 “ 称性 ” 语 言 的科 学 用 法 ”是 指 的“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 对隐喻的运用就暗示了在一般主题方面有 一个间接表达的原则。而对于具体的意像 和陈述,就暗示了有机联系的原则。就是 说,诗歌不是一些美丽的或“有诗意的” 意像的集合。诗的美在于整株植物上鲜花 盛开,需要茎,叶和看不见的根。
• 了解诗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并且间接地与诗歌的主题相联系, 我们就要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语境赋予 具体的词语,意想或陈述以意义。“不管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 瑞恰慈祥在《科学与诗》中,认为科学是 一种陈述,而诗歌则是一种”次陈述“。 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地 感受事物。
斯蒂文森在《伦理与语言》一书中,强调区分开一个 词的意义及起含义。在这种区别的某一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 使用符号学家所称的”语言学规则“,使一个词能获得稳定的 反应。 ”athlete“这个词的一个意义可以指对运动感兴趣的人, 但其含义但不一定个子高的男性。语言学规则是:”运动员必 须对运动感兴趣,但不一定个子高“。这些是我们所称的词语 的描写功能。 词语的第二个单独的主要功能,即情感功能。斯蒂 文森建议可以使用次从属性的情感意义这一术语来指称一种情 感 “意义” ,而“这种情感意义取决与符号的认知含义”。具 有相同描写意义的词据说有很不同的情感意义“意义”。例如 “license(放任)”“liberty(自由)”他认为在某些上下文中 有相同的描写意义,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情感意义。最后,他认 为有些词语没有描写意义,却有明确的情感“意义”:这些就 是各类感叹词。
• 印象主义: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饿颓废 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认为现 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 真的,美的,是的目的在暗示”另一个世 界“。诗的象征是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 它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 而轻现实再现。强调有物质实感的形象, 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式来表 现。(《简明文学知识词典》西北师范学 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②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发展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4)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的关联。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代表人物:①瑞恰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语义学理论、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法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非个人化说”,以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等,都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瑞恰兹1929-1931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教。

艾·阿·瑞恰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上下文
语 境
写作或说话时所处的环境 描述那个时期的为人所知的其它用法 与这个词相关的一切事
目的在于防止人们通常对意义所做的那些毫无根据的设想, 因为这些设想过于主观和简单化,妨碍人们对意义的深入 理解。且反对一个语言符号只有一个意义的观点。
三、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 理论
构架——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的内容部分
朦 胧 七 型
派生意义(双关语) 多重不同意义 词语介于两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 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且意义由上下文明确定义
矛盾
五、“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的理论, 目的是分别对以作者意图为依据的“意图说”和以读者感受为依据的 “感受说”进行批判,以守卫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
“难” 字的重复将离散分离的痛苦叠合在一起,开头直接抒情, 重复吟唱造成了诗句的绵连婉曲之势。 “别” 一有动作,分离之意;二有状态,别离之境。——> 诗人 渴望相聚之欢,无法抗拒别之痛。“相见”为虚,“别”却是不可 受之实。因而诗中“相见时难”与“别亦难”应该是递进关系。
三、强调作品的独立自足性
反对批评家站在社会、历史、文化、政治、道德、哲学的 立场上用外部世界解释文学世界,否认文学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对应性,文学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系 统。
四、 运用“细读法” 解读文本
“细读法”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也叫“层面分析法”。 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要实现这 种细读,就要找出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 的张力结构。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具有的胆怯、机智、浪荡、傲慢的品质 都是一种内在联系,以一种特殊方式组成一个统一整体,使人物成为活生生 艺术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

新批评理论述评
王宏飞 沈阳师范大学
摘 要: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
之一,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颇深。本文依据赵毅衡编撰
的《新批评文集》,从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新批评对诗歌
语言的研究、细读法以及这一理论的局限着手,对新批评进
行研究述评。
关键词:新批评;本体论;诗歌语言;细读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47-01

新批评这一文学理论得名于美国著名的批评家兰色姆,
他所写的《新批评》,这本书的许多观点来自于理查斯和艾
略特。新批评可以说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
之一,影响深远。这一理论之所以叫新批评,是由于对旧批
评进行了反驳,其中的旧批评有两个:一是作者中心论,把
文学研究变成作家生平、传记和考订,作品反而成了作家传
记的零件;二是把文学作品当做时代经济、宗教、政治状况
的图解。新批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
细读的批评理论,从文本内部着手研究。
一、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新批评的理论是指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文学内容与
形式之间的关系,作品的内在构成等问题的理论;方法论指
的则是新批评的指导方针。两者显然是相互联系的,方法论
是从基本理论推演出来的。
[1]
新批评比较注重对文学文本

本身进行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文学作品,文
学研究应该以作品研究为中心,从而对作品的构成、语言、
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新批评将“本体论”作为
它的批评术语,兰色姆在《世界的形体》中首次提出了文学
批评应着眼于诗的“本体”理论,进行局部的和整体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关心阅读者的个人感受、作者的背景、作品产生
的社会历史形势等外部问题,而是主张应该进入作品内部,
全面又细致地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结构等进行整体把握和
分析。新批评的这种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加深对
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新批评的诗歌语言研究
新批评理论主要适用于诗歌这种文学作品类型,在诗歌
的语言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新批评家是把诗与文学作品
等同来看待的。诗人在创作时设法找到新的形象以表达体会
到的感情,最后逐步把这一行行模糊组合起来的词汇构成诗
歌。瑞恰慈又把语境的范围从传统的“上下文”意义扩展到
最大限度,不仅是共时性的“与我们诠释每个词有关的某个
时期中的一切事情”,而是历时性的“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
[2]
艾伦•泰特的“张力”说,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外延
(extension)与内涵(intension)的概念,用以对待诗进
行语义学的诠释。外延指的是词的本义,内涵则指词的引
申义。“张力说”将外延与内涵的前缀“ex”和“in”去掉,
创造出新词“张力(tension)”,并指出诗歌的意义在其张力,
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其丰富的语言。
“反讽”这一手法也普遍应用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实际
上,诗的语言就是反讽语言。瑞恰慈认为,“反讽”能使通
常相互冲突排斥的对立面达到平衡。新批评将诗歌的感染力
归结为修辞结构的胜利,要想读懂一首诗的真正意义,首先

要做的,就是学会识别诗中的反讽手法。诗人常常用反讽的
手法揭示诗中的意象,从而营造意境。
三、细读法
所谓细读法 ,就是要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细
节着手,耐心揣摩、仔细推敲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
[3]
主张对作品进行仔细推敲,从语言及其结构中寻找线索,对
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词语都反复研读、推敲。新批评的细读
法主要适用于诗歌批评,由于一首诗是一个独立主体,它的
内在结构具有张力,语言充满反讽、悖论和含混,因此适用
细读法。
新批评的追求目标是在文本的“内部”,但是又不能涉
及情感,这样看来似乎对诗歌的语言更有可研究性。新批评
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
隐喻、反讽、含混、悖论、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进
行尽可能详细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将作品中的真正含义和神
韵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诗人总是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
常,如丁尼生的诗歌《泪水,无端的泪水》的头一节:
泪啊,无端的泪,我不知道它为了什么
泪啊,它来自神圣的绝望的深渊
这里“无端的”和眼泪的痛苦含义有着冲突,“绝望的
深渊”是表明绝望的情感,和前面不知道为什么也是不相容
的,这就有反讽的意味,而“神圣的”和“绝望的深渊”也
有冲突,这也是一种反讽。又如古诗《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的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读起来像是
在交代这样一个事实:黑夜即将过去,情人不在身旁。但是
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悖论:来是空言,可得知是没来,
既然没来又何来的去呢?第二句解开谜题,梦为远别,去绝
踪应该是在梦里。
作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批评对现代文学批
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细读法这一方法过于专注对文本的
自身研究,导致其忽略了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
联系,比较孤立、片面,不仅割断了作品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还破坏了文学研究的整体性,不利于文学规律的总结和创作
实践,从而这一理论从六十年代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其他
理论超越。
注释: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12页。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303页。
[3]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
月,第66页。
参考文献:
[1]朱炎皊,《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文学欣赏中的应
用》,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2]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12页.
[3]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4月,第303页.
[4]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
月,第6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