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讲 英美 新批评

合集下载

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

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

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
英美新批评派是20世纪末以来英美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以文本为中心,以
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为研究视角,以文本的审
美价值为研究目的,以文本的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文本的实践性研究为研究结果。


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美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的实证性分析,以文本本身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为研究视角,以文本的审美价值为研究目的,以文本的实证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文本的实践性研究为研究结果。

其次,英美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的多元性,认为文本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探索。

最后,英美新批评派强调文本的实践性,认为文本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用来探索文化背景,可以用来探索历史变迁,可以用来探索社会现象,可以用来探索审美价值。

总之,英美新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以文本的实证性分析、多元性和实践性为研究方法,以文本的审美价值为研究目的,以文本的实践性研究为研究结果。

英美新
批评派的方法论特征为英美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发展,为文学研究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英美新批评讲.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ppt课件
瑞恰兹
反讽
“反讽”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它进行了改造,使它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到了20世纪,反讽理论得到了进一步阐发。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对它做了比较详细的诠释,并把它定义为:“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也就是说,“反讽”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和它的表面意义不一致。而诗歌正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才使语言具有新鲜感。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文学批评理论,正是分别从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四个角度展开,在这当中,英美新批评发展了以文本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方法,在传统文论到现代文论的转变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在英国发端
三十年代
在美国形成
五十年代后期
新批评渐趋衰落
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传统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方法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将文学作品视为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或流露,以作者身世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对作品的渊源、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的研究。在这种偏向史学的研究中,作品的审美特性被遮蔽,因此文学作品失去了赖以成其为自身的根据。新批评拒绝这种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方法,美国文论约·兰塞姆在其论文集《新批评》 (1941)中,明确提出以文字分析为主的批评方法,与维多利亚文学批评划清界限。
莫泊桑《项链》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职员,们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渴望参加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出席一场盛大晚会,她用积攒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友借了一串珍珠项链。马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风头,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在兴奋之余将珍珠项链丢了。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节衣缩食度过十年的还债生涯,艰难生活中,马蒂尔特年老色衰,后来,她偶然得知那项链只是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她白白辛方法,主要分为“印象式”细读和“潜入式”细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综合我国古代“知人论世”的传统和英美新批评派的读书方法二者之长,而作出这样的划分。“印象式”细读包含诵读法、体验法、想象法,着重对人的情感、意志、经验等感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潜入式”细读包含推敲法、比较法、还原法、空白法,着重理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对细读的影响。二者并不是完全分裂的,对立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变形方式,比如调换字词顺序等,这些方式方法是在充分考虑到文学阅读教学的特性,以及借鉴新批评和我国古代文论对现代文本细读理念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阅读教学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打破文学阅读教学现有的藩篱,保证文学阅读教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文本细读”的研究任重道远。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英美新批评 外国文学教案 ppt

英美新批评 外国文学教案 ppt

5.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
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 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辞 学上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 学上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诗歌 应该是其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的平衡, 应该是其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的平衡,字面意思 与隐喻意义这两种因素要同时存在并处于张力的 状态。若过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 状态。若过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 过分偏重于隐喻意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 过分偏重于隐喻意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只有 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中, 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中,使隐喻意义在 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思在尽 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 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 诗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诗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新批评理论专注于语义的研究,提出了一 新批评理论专注于语义的研究,
系列新概念、新范畴,为西方文学批评指 系列新概念、新范畴, 明了方向。 明了方向。 新批评也试图把赏析式的批评纳入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轨道,把文学批评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轨道,把文学批评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新批评理论的评价
象牙塔里的智力游戏 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 不必承担任何政治风险 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野 没有重视文学的社会性、经验性和文化性 没有重视文学的社会性、 说出文学“是什么”,但没说出“为什 说出文学“是什么” 但没说出“
语境理论。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 语境理论。
核心理论,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核心理论,也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 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 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 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 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 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 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 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 “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 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 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 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 情感。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 情感。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英美新批评》PPT课件

编辑课件ppt
17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燕卜荪
含混与复义(Ambiguity and pluri-signation)
定义改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 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反应。 (兰色姆读者反映)。
美国批评家威尔赖特层建议用“多义性” (pluri-signation),赵毅衡建议译为复义,意指 意义的复合性。
编辑课件ppt
16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编辑课件ppt
1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编辑课件ppt
2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语义细读之英美新批评 PPT

桑塔格《反对阐释》对 新批评的批评
• “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从来并不认为 在于意义的复杂性——至少不是那种需要 严格阐释的‘意义’,而在于直觉的接受, 无需煞费苦心地分析,善于接受的读者就 能领会其要旨。” • “如果文学既需要被欣赏又需要被阐释, 如果在阅读和欣赏文学时,阐释已经无形 地存在,那么文学的纯粹性和自足性一开 始就受到损害。” • 指出新批评自相矛盾。 • 中国式的误读就在于忽略了新批评的科学 主义倾向。
• 瑞恰兹先后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 批评”、“诗歌”、“戏剧”等课程。 • 燕卜荪 1937 ~ 1940 年在西南联大、 1947 ~ 1952 在北大任教,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赵瑞 蕻等人都曾受教于燕卜荪。
燕卜荪在西南联大的故居
英美新批评为20世纪文学研究 提供了系列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 新批评创造的一些理论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现代文学 批评的通用术语,如“反讽”、“复义”、“语象”、 “构架”、“肌质”、“张力”、“文本”等等。 • 概念和术语往往是思维轨迹及其理论节点的显示;是对 研究对象的发现、建构,也是对其特性和特征的概括。 • 新批评创造的理论术语能够流传下来,被其他学派认可, 说明新批评的思路和概括对理解和解释文学是有价值的
英美“新批评”发展概况
• 第一时段: 1915年~ 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提出 与语言和语义研究有关的各种文学见解,集中阐述了 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 第二时段: 1930年~ 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 在文学研究上形成了新批评特有的“问题意识”和相 对近似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确立了在文学研究上 的主导地位。 • 第三时段: 1945年~ 1957年,是新批评的鼎盛时代;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新批评的影响逐渐衰落。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二:
其实脱胎于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八《马上作》:‚杨柳 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 新警。 《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有另一位‚江湖派‛诗人张良臣 的《雪窗小集》,里面的《偶题》说:‚一段好春藏不尽 ,粉墙斜露杏花俏‛。第三句有闲字填衬,也不及叶绍翁 的来得具体。 这种景色,唐人也曾描写,例如温庭筠的《杏花》:‚杳 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又‚独照影时 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但是或则和其他的情景掺杂 排列,或则没有安放在一篇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地位,都不 及宋人写得这样醒豁。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 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文本的语言 、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 的解读,达到对文本蕴意的理解和感受。
LOGO
细读法close reading
LOGO
燕卜荪《含混七型》论复义
①一个词或句子同时产生了几个方面的意思。 ②多种词句的不同意义共同构成了某种蕴意。 ③同一个词具有两个似乎不相关甚至矛盾的意思。 ④词语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意义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复 杂的感情或心态。 ⑤一种比喻或修辞手段所表达的思想介于两种意义 之间。 ⑥矛盾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解释。 ⑦两种矛盾的意义暴露了作者思想的分裂。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与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LOGO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 总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 ‚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 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 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 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无语 ‛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 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
LOGO
卞之琳:《断章》
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 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 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LOGO
卞之琳:《断章》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 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LOGO
钱鍾书:《谈艺录》
唐人李贺好用‚动字、形容字之有硬性者‛来 写流动的、轻盈的物象,形成了‚变轻清者为 凝重,使流易者具锋芒‛的特点,与一般人眼 里的事物常态不一样。 如‚空山凝云颓不流‛、‚黑云压城城欲摧‛ 云是‚凝云‛,乌云也有压倒城楼的份量。
LOGO
“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
1946年和1948年,新批评两个理论家维姆萨 特和比尔兹利合作,先后发表了《意图谬见》与 《感受谬见》两篇论文。 两篇论文尤其是《感受谬见》引起极大争议,同 时也普及和巩固了文本中心主义的观念。
LOGO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架‛( 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意释或换成另 一种说法的成分,是诗歌的逻辑构架,属于理性 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转述 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LOGO
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注重对文本的逐字逐 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
LOGO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20年~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 期。代表理论家有英国的瑞恰兹和艾略特。
LOGO
艾略特:诗歌非个人化理论 《传统与个人才能》: ‚一个艺术家的前进历程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 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的历程‛。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 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 ‚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 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 注意诗。‛
第 七 讲




LOGO
文本批评概述
一、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二、英美新批评 三、结构主义批评
四、解构主义批评
LOGO
第一节
英美新批评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至30年 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阶段 。由于主要存在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所以通常 又叫英美新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 ,是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先驱。 燕卜荪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任教, 培养了王佐良等知名学者。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 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 学。
LOGO
LOGO
卞之琳:《断章》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 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 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 、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 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 不确定性。(含混)
张力
艾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中认为诗歌的语言和 语义即一定的(外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 各种联想和想象的(内涵)暗示性。 ‚外延‛:词典意义,即字面意义。 ‚内涵‛: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 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确定的 指向与模糊的暗示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 即所谓的张力。
LOGO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二时间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形 成发展期。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燕卜荪与美国学 者兰色姆。
LOGO
威廉· 燕卜荪:含混
威廉·燕卜荪( 1906— —1984)生于英格兰约克 郡,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诗人。他的成名作为《 朦胧的七种类型》(《含 混七型》) 。 文学语言或语义的‚复义 ‛性亦即燕卜荪所谓的‚ 含混‛性(ambiguity) 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 是诗歌语言语义最重要的 特点。
LOGO
钱锺书:《宋诗选注》
《宋诗选注》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 的选本加注释的模式,但钱锺书的 注释却依照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把 诗歌的读解和欣赏建立在语义分析 的基础上。 注释一般都是对字句读音、含义的 说明,解释则多取字词的字典义。 钱锺书的注释则关注字句在整首诗 中的意义,特别是字句的隐含义、 言外义。 LOGO Nhomakorabea张力
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雪莱《西风颂》
LOGO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LOGO
兰色姆:《新批评》
1941年,美国学者兰色姆出版《新批评》,对艾 略特、瑞恰慈等人的理论进行评述,新批评派由 此书得名。兰色姆被认为是‚新批评‛的真正创 始人。
LOGO
兰色姆: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文学本体论:作品为中心
首先,预设文本是独立的、非历史的,是一个封 闭的自主空间; 其次,文学是隐喻、象征的,文本是由语言的冲 突(反讽和悖论)构成的张力结构; 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文本的语言结 构。 细读法的目的就是找出由悖论、隐喻、反讽、象 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LOGO
LOGO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 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LOGO
二、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
(一)含混(复义) 含混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不同 理解的现象。 Ambiguity:‚多义、含混、晦涩‛。 复义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本身的含义对作家言说意义的干扰,使文学 文本形成了具有多种含义的可能,其既可以强化 作家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与作家的意思冲突 甚至相悖。
LOGO
(二)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样。 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或句子的含 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的事件 的名称‛。 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 评的语境对文本而言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历时层面:词语中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一、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第三时间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鼎 盛时代。新批评的重镇由英国转到美国,代表人 物有韦勒克、维姆萨特、布鲁克斯等。
LOGO
韦勒克: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外部研究:研究作家个人因素,社会背景,时代 环境对作品造成的影响。 内部研究:研究作品自身的内部结构,包括音韵 ,表义,意象,叙事技巧等。 ‚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 品本身。‛
LOGO
瑞恰兹:语义学理论 《文学批评原理》: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语 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